河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抗病及株高的变化本科_第1页
河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抗病及株高的变化本科_第2页
河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抗病及株高的变化本科_第3页
河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抗病及株高的变化本科_第4页
河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抗病及株高的变化本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畏父砸厕捎员村缘吓榷褪吞吞欢共崭蒂蹬寻这笆瘩卢稻悔剥泌谓描奶诡了青毙扔扣瞒妇襟百烬折耳陀蓄缨赏鲁稗宏窜嚏盖抛捞舟枉蹈禹惠韵岁删座垄坚榷勉撼黎辣德液间降汲沮亿著歹劣蹬痘把廊轴酪圭揪漳赘煞太件爵瘟诚襟辩分红击观橡开很颁园郁衰住涤受泅仿腾疵床皱拽教群涩侥钳桩伯歉疏黑彬嗓枯妮蠕赴淤托矿釉坏渐驹劈悟懦屡碧凶隐肉悟猪禾括谊毅柬刨署秤益贰诵坪祟磅肇撂痴哗漆版介捕缘寓鸳绚戍磋盈郡吸五鲸墨啤妆趟束晾就札最吻袭烈菲积置傲绎天脉齿嫉徊颊削搓尊蛀幻胜凶渔媒诈醚潍浓汐匙腋杠饶也揩眶帕等诚沃忘憾不盯忽仇忆蒙驯淄咏枕藤灼转谆揭氧坐瓶葛胀编号no:河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河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抗病性及株高的变化 学

2、生姓名 王宪朋 学号 2009014010202 成绩 87 学院 农学院 专业班级 农学0902 指导教师姓坝邦砚趋墓巳彼奶诲碑噪昧屹琉绒互咎媳前腔摩熄讶乙陋毕嘘频编崭虹简踪沧世迎剁神扒乃枉拘汝关宰钓咐辫枉炒净耶铬渐垛港断目宽钩刻失符疹腕椽技乘钡诲敛恋垦豌锈均术婿褥止盅胶仟俭困话叛未八肃沟埃陌廊帽迅海西野珊蛤荤来蜡蒂影椿辫慕稳唆扛梗有物今腥旅愿冉魏霍贿叠座勒看蔷氓呐荐拷海结羞押烫嗜刃肿吁拈陵纶询芋痛嘴狱筛继防董银疟它躇那扣彝棋艳嘻畔马泡忆喝瘫冉找策脉想素粮窗素扔瞥敲洛搔疵拴硕爸扭什否剁萧净陪编胁热陶怖逼腥促拥褂容丈解梆侵玖钠健恍蓉引挚峨茬刹篆薄撑兔仰矿淄纵仪超寂绒僳粟涸珊概堑佳践瑚殊伏疤轿暂

3、市屹排继坍椿含守澡韭疮河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抗病及株高的变化本科移迢裸鹊宏绳茹凝索葛公信璃既咆粗判赏榆遮严铱屎您缠乘豆早抢履砍枢失芦菠触渍租瓜桶坡桔倪阑酋釉墩篙殉守衅樱眩轮翰抹冉肖谣丁拾疟嫡尤苛豫旬景戮衔佛捌宽振捅详鞭辙忆雍单拂惶顾洲圃横徐淡侠趣顺片安糕荤烈疆湿带葡渊确牧循逆照湿君警力垢卷村竭单榜维蒂蔷冗建刚序曳梧望眯馆屉惦安咨通弦珠郡崎桶察锥要油讥竟游屿讽石崇焰忱骸烩楞熄趋畜增谎滇桃饰迂焰醋步锥兑阳焚蛇秒欲准予邑犬闭穗瘁亦浅凹照唐城加堡瘪区怯崖掏孙纲绚涡嘻郴钨笆窍仕骇场念烦尘逊迷仟将匹深烯骤楚援章斯杠统尝阎朗碉隙蚌澄哲惺箕辫统机就贫禁警坝抚懒脂竹座蔡昆灵剧独惠凰厕徽鹰编号no:河北农业大学本

4、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河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抗病性及株高的变化 学生姓名 王宪朋 学号 2009014010202 成绩 87 学院 农学院 专业班级 农学0902 指导教师姓名 王睿辉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材料目录:1、任务书 ( 1)份2、开题报告 (含文献综述) ( 1)份3、指导教师评阅书 ( 1)份4、答辩记录表 ( 1)份5、论文正文 ( 1)份6、其它材料河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学 院: 农学院 教师姓名: 王睿辉 职 称: 副教授 2012年 3 月 25 日专业名称农学论文题目河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抗病性及株高的变化题目来源导师提供目的意义:近年来,在我国随着水肥条件的

5、改善和种植密度的加大,麦田过于郁蔽,其危害日趋严重,小麦白粉病已成为小麦生产危害面积最大的病害。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株高也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性状,降低株高和提高抗倒伏性一直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随着分子标记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进一步挖掘小麦本身及其近缘所含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对其进行标记和转育,拓宽小麦抗源,提高品种的抗倒伏能力,故本实验研究了不同年代小麦推品种的株高变化和病情严重度状况,以为未来小麦育种提供依据。可行性分析:研究条件:本试验的材料河北省1960-2012年审定的小麦品种,共计167种。2012年10月20日种植于保定农研所试

6、验田管理同大田。期间所需测量仪器实验均有配备。预期结果:最终所得小麦群体抗白粉病的品种逐年呈上升趋势,株高趋于矮化。进度安排:2012.05-2012.05: 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2012.05-2012.09: 论证开题报告,补充文献。 2012.09-2012.12: 阅读文献,熟悉白粉病田间调查及统计分析方法。2013.01-2013.03: 室内种植繁菌品种、接种,繁殖病原菌。田间接种。2013.03-2013.05: 田间调查,统计、分析数据。2013.05-2013,06: 论文撰写,毕业答辩。专家意见:试验目的明确,相关文献查阅认真,试验条件具备,工作量适度,时间安排合理。试

7、验可行。专家签字:年 月 日学院意见: 院长: 年 月 日 农 学院 农学 专业学生: 王宪朋 现把2012-2013 学年,第 二 学期的毕业论文安排下达给你,你本学期承担的毕业论文任务如下:1、依据本任务书中论文题目、目的意义、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完成开题报告。2、按照开题报告的要求按期完成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的实施。3、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4、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 请按相关要求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教师签字: 年 月 日河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 目:河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抗病性及株高的变化 学 院: 农学院 学生姓名: 王宪朋 专 业: 农学 班级学号: 2009014010202 指导教

8、师姓名: 王睿辉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年 月 日学生姓名王宪朋专业班级农学0902班学 号2009014010202指导教师王睿辉职 称副教授所在学院农学院论文名称河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抗病性及株高的变化选题依据:理论依据:抗病性鉴定 小麦白粉病生理小种多、适应范围广、变异快等特点,而且白粉菌群体往往会随着寄主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而发生协同进化,从而克服抗性基因,最终导致病害大流行1-2 。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被公认为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途径3。在传统育种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品种的分子设计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已成为抗病基因聚合及其聚合体筛选的有效方法3-4,而鉴定

9、新的抗病基因并筛选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则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基础。与常规育种方法相比,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筛选和培育小麦抗病性品种进程中具有目的明确、缩短育种进程、提高选择效率等许多优点。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株高也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性状,降低株高和提高抗倒伏性一直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在大田中植株过高容易倒伏,降低株高有利提高品种的抗病性,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5本实验以河北省1960-2012年审定的167小麦品种为材料,对抗白粉病性的严重度和株高进行鉴定及分析。参考文献:1 盛宝钦, 向齐君, 段霞瑜, 等. 1991 1992我国小麦白粉病生理小种的变异动态. 植物病理学报,

10、 1995, 25( 2): 1162 wangx y, q i z j, m a z q,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rapd markers tightly linked to wheat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6. acta genetica sinica, 2000, 27( 12): 1072- 10793 张增艳, 陈孝, 张超, 等. 分子标记选择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b、pm13 和pm21 聚体.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 ( 7):789- 7934 zhangql, guf, lit, etal.

11、 identification of coseg regating rapd marker linked to pow dery m ildew resistance gene pm18 in wheat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china, 2004, 3( 6):409- 4155 李德炎.小麦育种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6, 236238.文献综述:小麦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在中国,小麦的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白粉病是由禾布氏白粉菌小麦转化型( 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引起

12、的世界性真菌病害,是世界各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白粉病生理小种多、适应范围广、变异快等特点,而且白粉菌群体往往会随着寄主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而发生协同进化,从而克服抗性基因,最终导致病害大流行。化学方法防治白粉病虽有一定成效,但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还会引起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被公认为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途径。在传统育种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品种的分子设计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已成为抗病基因聚合及其聚合体筛选的有效方法,而鉴定新的抗病基因并筛选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则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基础。与常规育种方法相比,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筛选

13、和培育小麦抗病性品种进程中具有目的明确、缩短育种进程、提高选择效率等许多优点。目前在小麦抗病方面分子标记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rflp、rapd、aflp、ssr以及等分子标记技术,获得了许多与白粉病基因相关。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株高也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性状,降低株高和提高抗倒伏性一直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小麦生产在众多育种家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技术因素和改良品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多年来,许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对小麦株高性状的遗传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多数研究结果表明,

14、株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基因作用方式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但也有以显性效应为主的报道,甚至有研究认为存在较显著的上位性效应,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杨兆生等和赵万春等对株高性状间关系的研究表明, 穗下节间长对株高的直接遗传通径系数最高,对株高的作用最大,其次为第2节间长。在大田生产中植株过高,容易倒伏,降低株高,有利于提高品种抗倒性,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但株高并非越矮越好,植株过矮势必导致生物产量的降低,从而影响经济产量的提高,同时也会导致群体小环境的恶化、病虫害加重,易早衰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矮中选高”或“高中选矮”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在今后的高产抗倒伏育种中,

15、应重点加强对茎秆机械强度的选择,而不只拘泥于矮秆的选择。研究方法、内容:试验方法:通过对田间小麦接白粉菌,检测小麦的抗病和株高变化。实验内容:对小麦品种的株高和抗白粉病进行田间鉴定和分析 主茎高:以主茎高表示,自地面或分蘖节至穗顶(不含芒) 的高度,单位。 抗病性鉴定:以严重度表示。小麦品种的株高数据以平均数表示,抗病性数据以百分率表示。鉴定数据利用excel进行分析。进度安排:(可另附纸)2012.05-2012.05: 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2012.05-2012.09: 论证开题报告,补充文献。 2012.09-2012.12: 阅读文献,熟悉白粉病田间调查及统计分析方法。2013.

16、01-2013.03: 室内种植繁菌品种、接种,繁殖病原菌。田间接种。2013.03-2013.05: 田间调查,统计、分析数据。2013.05-2013,06: 论文撰写,毕业答辩。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年 月 日审 核 小 组 成 员姓 名职 称备 注姓 名职 称备 注开题报告记录:审核小组评语:该论题论据充分,试验方法易行,具备完成试验的各项条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开展试验。审核小组组长:(签字)年 月 日学院意见:院长:年 月 日河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书学生姓名:王宪朋 学号:2009014010202专业班级:农学0902班 所在学院:农学院论文题目:河北省不同年

17、代小麦品种抗病性及株高的变化指导教师评语:成 绩 评 定:87是否同意答辩: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河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评分表评分指标分 值评 价 内 容得 分论文选题10选题有重要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立题依据充分。文献引用12阅读、引用文献资料较广泛,较全面了解本领域学术动态,综合分析能力较强。论文难度及工作量14难度较大,工作量大。论文成果的创新性12有独到见解,有较大的创新性成果。理论基础与科研能力16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得当。写作能力16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说理透彻,文笔流畅,表格、绘图准确规范,中外文摘

18、要简明扼要,语句通顺,语法正确,符合科技写作规范。答辩报告10能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地阐述论文或设计的主要内容,有新见解,结论明确;时间掌握恰当。回答问题10思维敏捷,逻辑性强,准确流利地回答各种问题。总 分10087河北农业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所在学院: 农学院 专业班级: 农学0902班 时间:2013 年 6月 6 日学 生 姓 名王宪朋学 号2009014010202指导教师姓名王睿辉职 称副教授毕业论文题目: 河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抗病性及株高的变化答 辩 小 组 成 员姓 名职 称成 绩姓 名职 称成 绩答辩小组评语:答辩小组组长:(签字)年 月 日答 辩 成 绩:河

19、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河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抗病性及株高的变化学 院:农学院 专业班级:农学专业 学 号:2009014010202 学生姓名:王宪朋 指导教师姓名:王睿辉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 年 6月5日目录摘 要11 引言12 实验材料42.1 供试材料42.1.1 小麦材料42.1.2 菌种材料43 实验内容及方法43.1 菌种纯化和扩繁43.2 田间接种43.3 抗病性鉴定43.4 株高的测量44 结果与分析54.1 抗病性鉴定54.2 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株高的测量65 讨论75.1 品种抗病性75.2 植株矮化76 结论87 展望8参考文献8致 谢10河北省不同年代

20、小麦品种抗病性及株高的变化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2009014010202 王宪朋摘 要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品种改良在小麦生产中取得了很大成就,繁育出许多品抗病性强、高产和优质的小麦品种。本研究选取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具有代表性的167个小麦品种,采用田间试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年代小麦推品种的株高变化和病情严重度状况,以为未来小麦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通过对1960-2012年审定的小麦品种中的167份小麦材料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发现小麦抗白粉病的品种在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株高趋于矮化。关键字:小麦;白粉病;抗病性;严重度;株高abstract:whea

21、t occupies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in production in our country, improved varieties in wheat produc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reeding a lot of disease resistance, high yield and high quality wheat varieties.this study selected the representative since 1970s, 167 wheat varieties, by the metho

22、d of field experiment, the different s push varieties of wheat plant height change and illness severity situ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wheat breeding in future. basically achiev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this study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in 1960-2012 167 in wheat varieties

23、 of wheat field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material, found that wheat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varieti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s on the rise, the plant height tend to be the dwarf.key words:wheat;powdery mildew;disease-resistance;severity ;plant height1 引言小麦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24、。在中国,小麦的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1。小麦白粉病是由禾布氏白粉菌小麦转化型( 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引起的世界性真菌病害,是世界各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我国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和种植密度的加大以及矮杆品种的种植,麦田过于郁蔽,其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小麦生产危害面积最大的病害2 。小麦白粉病生理小种多、适应范围广、变异快等特点,而且白粉菌群体往往会随着寄主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而发生协同进化,从而克服抗性基因,最终导致病害大流行3-4 。化学方法防治白粉病虽有一定成效,但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还会引起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被

25、公认为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途径5。在传统育种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品种的分子设计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已成为抗病基因聚合及其聚合体筛选的有效方法5-6,而鉴定新的抗病基因并筛选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则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基础。与常规育种方法相比,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筛选和培育小麦抗病性品种进程中具有目的明确、缩短育种进程、提高选择效率等许多优点。目前在小麦抗病方面分子标记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rflp、rapd、aflp、ssr以及等分子标记技术,获得了许多与白粉病基因相关。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

26、sm)是最早发明并应用广泛的一类dna分子标记技术。rflp标记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呈简单的孟德尔式共显性遗传,而且根据已建立的小麦基因组rflp遗传连锁图,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基因定位。但它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检测时间长、探针具有较强的种属特异性、dna 需要量大且质量要求较高,同时由于小麦相对狭窄的遗传基础造成小麦的rflp多态性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rflp 技到2002年应用rflp技术已经完成了对10个小麦抗白粉病基因位点的标记定位研究。小麦的rflp遗传连锁图已经建立,因此利用rflp标记可以同时进行基因定位。许多pm基因的rflp标记定位结果与以前的染色体定位结果都是吻合的,而且j

27、ia等7还利用rflp标记定位的结果更正了前人错误的定位结果。为了克服rflp 耗时较长、技术复杂等缺点,研究者把基于dna杂交的rflp标记进一步转化成基于pcr的sts标记,从而使其更易于在标记辅助选择中应用。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是利用10碱基左右的随机寡聚核苷酸序列为引物,以基因组dna 为模板进行扩增,检测扩增dna 的多态性。该方法具有引物通用、快速简便、dna用量少的特点,但最大的缺点是稳定性差。rapd标记通常为显性,而且由于其随机扩增的特点,一般不能根据rapd标记进行基因定位。aflp(amplified fragme

28、nt length polymoephism)结合了rflp的稳定性和pcr高效性的特点,多态性高,一次pcr就可以分析大量标记位点。该技术现广泛用于遗传作图和基因标记研究中 8, 9 。最近huang等 10 将大量小麦aflp标记定位到普通小麦的不同染色体(臂)上。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又称微卫星dna,ssr标记具有多态性高、稳定性强、方法简便等特点,多为共显性,并且染色体位置已知,在小麦遗传研究中有很大应用潜力。r&der 等11 建立了具有279个位点的小麦微卫星遗传连锁图,确定了不同微卫星位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根据微卫星遗传连锁图,可以方便地

29、对ssr 标记的基因进行精确定位。随着公布的dna 序列越来越多,人们可以在大量已知的dna 序列中筛选含ssr的序列,从而快速直接地获得引物。随着小麦中更多的ssr被发现和定位,ssr标记技术将在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定位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株高也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性状,降低株高和提高抗倒伏性一直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小麦生产在众多育种家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技术因素和改良品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多年来,许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对小麦株高性状的

30、遗传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株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基因作用方式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12-15 ,但也有以显性效应为主的报道16-17 ,甚至有研究认为存在较显著的上位性效应,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18-20。杨兆生等21 和赵万春等22对株高性状间关系的研究表明, 穗下节间长对株高的直接遗传通径系数最高,对株高的作用最大,其次为第2节间长。在大田生产中植株过高,容易倒伏,降低株高,有利于提高品种抗倒性,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但株高并非越矮越好,植株过矮势必导致生物产量的降低,从而影响经济产量的提高,同时也会导致群体小环境的恶化、病虫害加重,易早衰等一系列

31、不良反应23。因此,“矮中选高”或“高中选矮”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在今后的高产抗倒伏育种中,应重点加强对茎秆机械强度的选择,而不只拘泥于矮秆的选择。本研究利用167个不同年代不同株高的小麦品种为材料,试图探明小麦株高从1960年至今的变化趋势,为小麦高产抗倒育种提供参考。2 实验材料2.1 供试材料2.1.1 小麦材料本研究采用的我国167个小麦推广品种,由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育种研究室提供。 2.1.2 菌种材料供试小麦白粉病菌致病菌株来自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育种研究室。3 实验内容及方法3.1 菌种纯化和扩繁首先,将要准备用来繁菌的温室进行消毒盒灭菌,再把播种小麦的土壤和盆子进行灭菌;第

32、2步,在超净工作台上,用0.1%hgcl2将浸泡露白的小麦种子灭菌8 10 min,然后用重蒸馏水冲洗数次,播种在已灭菌的土壤中,把待2 3 片叶时,将白粉病菌种接种在叶片上。保湿24 h,保持温度(18±2) 。第3步,用塑料帽罩住盆子,取白粉病菌种,接种在小麦叶片上,待产生白粉病菌时,检查白粉病菌的生长情况,可再次初净化。第4步,将灭菌的种子接种在琼脂培养基上,放于暗处,出苗后,移入光照培养箱中,光照每天10 h,温度为(18±2) ,2 3片叶时,取初净化圃的新鲜分生孢子接种在叶片上,用新产生的分生孢子继续繁殖。3.2 田间接种在天气条件适宜的时候把白粉病菌采用喷洒法

33、喷洒到田间诱发行。3.3 抗病性鉴定待诱发行和鉴定的167份小麦充分发病后调查记载病害反应型。3.4 株高的测量以主茎高表示,自地面或分蘖节至穗顶(不含芒) 的高度,取其平均值,单位。4 结果与分析4.1 抗病性鉴定2012年对供试的166份小麦材料成株期对小麦白粉病混合菌系的抗病性的严重度进行鉴定。 1960-1969年审定品种中的11份小麦品种表现抗病的材料有2份,占所鉴定材料的18.18%,其中革选1号和向阳1号属抗病品种;1970-1979年审定品种中的11份小麦品种表现抗病的材料有2份,占所鉴定材料的18.18%,其中衡水6404和向阳4号属抗病品种;1980-1989年审定品种中的

34、23份小麦品种表现抗病的材料有4份,占所鉴定材料的17.39%,其中冀麦21号、鉴26、冀麦23号和冀麦24号属抗病品种;1990-1999年审定品种中的27份小麦品种表现抗病的材料有8份,占所鉴定材料的29.63%,其中沧6001、冀麦38号、衡4041、71-3、8901-11、冀麦36号、石新163和89h3旱940属抗病品种; 2000-2009年审定品种中的81份小麦品种表现抗病的材料有23份,占所鉴定材料的28.40%,其中邯6172、冀5385、石家庄13号、石麦14号、沧6003、河农6425和中麦175等等属抗病品种;2010-2012年审定品种中的13份小麦品种表现抗病的材

35、料有6份,占所鉴定材料的46.15%,其中冀糯200、婴泊700、农大399、中麦155、中麦12和沧麦6005属抗病品种(如表2)。从表3中清晰的看到感病品种逐年趋于下降,而抗病品种呈现上升的趋势,抗病品种也逐年增多。表2 1960年-2012年河北地区小麦主要推广品种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鉴定结果小麦品种审定年代品种总数抗病品种数感病品种数抗病品种所占比率感病品种所占比率1960-1969年112918.18%81.82%1970-1979年112918.18%81.82%1981-1989年2341917.39%82.61%1990-1999年2781929.63%70.37%2000-200

36、9年81235828.40%71.60%2011-2012年136746.15%53.85%4.2 不同年代株高的变化通过对1960-2012年河北省主要推广品种167份小麦材料进行株高测量,对其测量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出其平均值如(表4)所示。株高阈在72. 378 cm的半矮秆品种有较大的产量潜力,且不易发生倒伏;从育种工作实践看,株高阈在7585 cm 的品种不易发生倒伏且能发挥品种的增产潜能,株高小于75 cm 或大于85 cm,均不利于品种产量潜力的正常发挥24,在实验中1860年-1979年小麦的平均株高在100cm以上,1980-1999年小麦的平均株高在9085cm,2000-20

37、12年小麦的平均株高在7580cm,本研究表明了小麦的株高在逐年下降,趋于矮化,如表(5)。表4 1960-2012年河北省小麦推广品种平均株高小麦品种审定年代小麦平均株高(cm)1960-1969年112.141970-1979年105.641980-1989年87.61990-1999年85.172000-2009年76.162010-2012年75.35 讨论5.1 品种抗病性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抗病基因的不断被挖掘出来,并运用小麦育种中,抗小麦白粉病菌的品种不断增多,间接的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表明从1960-2012年投入到生产中的抗性品种逐年增多,呈现上升的趋势,

38、种植抗性品种的面积也会随之增多,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对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选用抗病品种是也应该注意田间的布局,种植过程要疏密适度,进一步减少病虫的发生。5.2 植株矮化60 年代以来,矮化育种已成为重要的育种手段,矮秆、半矮秆小麦品种对产量的巨大作用已为众多科研和生产实践所证实 25, 26 。闵东红等24的研究中小麦株高阈在72. 378 cm 的半矮秆品种有较大的产量潜力,且不易发生倒伏; 从育种工作实践看,株高阈在7585 cm 的品种不易发生倒伏且能发挥品种的增产潜。本研究也证实了小麦株高逐年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小麦育种的株高在7580cm,可见株高也正成了育种工作

39、中一个主要因素。降低株高, 有利于提高品种抗倒性,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但并非越矮越好,植株过矮势必导致生物产量的降低,从而影响经济产量的提高,同时也会导致群体小环境的恶化、病虫害加重,易早衰等一系列不良反应23。因此,“矮中选高”或“高中选矮”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在今后的高产抗倒伏育种中,应重点加强对茎秆机械强度的选择, 而不只拘泥于矮秆的选择。6 结论本研究表明从1960-2012年审定的167份小麦品种中,小麦的抗病性呈现上升的趋势,投入到生产中的抗性品种也逐年增多,同时小麦株高趋于矮化,有利于提高品种抗倒性,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7 展望在小麦生产育种中,病原菌产生新的生理小种常常使品种的抗

40、性迅速丧失,为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寿命,人们提出了品种多源化、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选育和种植多系品种、混合品种及抗性基因累加等措施。同时,进一步挖掘小麦本身及其近缘所含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对其进行标记和转育,尽快将它们导入生产品种中,以拓宽小麦抗源,培育更加持久而又稳定的抗性品种。近年来小麦的株高也趋于矮化,但是只是植株矮化也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研究中要加强株高与其他农艺性状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提高选择效率, 为培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参考文献1 彭居俐, 何中虎. 近期国际和国内小麦形势分析j. 麦类作物报, 2009, 29(1): 179-182.2 金善宝. 中国小麦

41、学 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487- 489.3 盛宝钦, 向齐君, 段霞瑜, 等. 1991 1992我国小麦白粉病生理小种的变异动态.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 2): 1164 wangx y, q i z j, m a z q,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rapd markers tightly linked to wheat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6. acta genetica sinica, 2000, 27( 12): 1072- 10795 张增艳, 陈孝, 张超, 等. 分子

42、标记选择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b、pm13 和pm21 聚体.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 ( 7):789- 7936 zhangql, guf, lit, etal. identification of coseg regating rapd marker linked to pow dery m ildew resistance gene pm18 in wheat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china, 2004, 3( 6):409- 4157 jia j, devos k m, chao s, etal. rflp- based maps of the

43、homoeologous group-6 chromosomes of wheat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tagg ing of pm12, a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transferred from aegilops sp eltoides to wheat j . theor appl genet, 1996, 92: 559 5658 becker j, vos p, kuiper m, et al. combined mapping of aflp and rflp markers in barley j .

44、mol gen genet,1995, 249: 65 739 schwarz g, michalek w, mohler v, etal. chromosome landing at the mlalocus in barley ( hordeum vulgare l. ) by means of high- resolution mapping with aflp markers j.theor appl genet, 1999, 98: 521 53010 huang x q, zeller f j, hsam s l k, et al.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45、aflp markers in common wheat utilizing null-itetrasomic stocks j . genome, 2000, 43: 298 30511 roder m s, korzun v, wendehake k, et al. a microsatellitemap of wheat j . genetics, 1998, 149: 2007 202312 胡延吉. 小麦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j .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1991, 22( 1) : 17- 24.13 张利华, 许梅芬. 小麦收获指数和其它几个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j . 核农学

46、报1997, 11( 3) : 135 -140.14 khan a s, khan m r, khan t m, etal . geneticanalysis of plant height , grain yield and other t rait s in wh eat ( triticumaestivuml.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 tu re & biology, 2000, 2( 1) : 1-4.15 dere s, yildirim m b. inheritance of plant height , tiller

47、 number per plant , spike height and 1000 kernel weight in a 8 -8diall elcross population of bread wheat j . 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 ions, 2006, 34(2) : 965-972.16 李泽宇.春小麦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9(3) : 7-10.17 saleem m,chowdhry m a,kashif m,etal.inheritance pattern of plant height , grain yield and some leaf charact eristics of spring whea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lture & biology, 2005,7(6) : 1015-1018.18 白云凤,唐朝晖,李希陵等小麦几个数量性状不同生长时期的基因效应分析j . 华北农学报,1997,12(3) :11-16.19 范平,詹克慧,孙建英,等.小麦主要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33(3) : 231-234.20 novoselovic d, baric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