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_第1页
峨眉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_第2页
峨眉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_第3页
峨眉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_第4页
峨眉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峨眉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报告人:谭晨晨(09级地理科学一班)实习时间:2011年11月5日实习地点:四川省 峨眉山市 峨眉河黄湾乡河段实习目的:实地辨认河流地貌观察河流地貌的相关特征1实习地区概况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最高峰海拔3099米。山体地势陡峭,山麓平原地带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山区为高山气候,气候类型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多种世界上稀有的树种。本区域总体环境条件湿热,植被茂盛。从峨眉山游人中心处公布的空气质量公告表(表1),可看出其整体环境质量的优越。本次实习地点取在峨眉河流经黄湾乡的一个区段,位于峨眉山脚。表1·峨眉山风景区空气质量公告表景区

2、海拔高度污染指数主要参数平均值mg/m3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级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负氧离子低山500-750400.0110.0131.7100.038201801优中山750-1900380.0080.0090.8300.030860601优高山1900-3099320.0080.0120.3200.032503001优11 地质发展和地貌形成 峨眉山区曾是一片汪洋,八亿年前晋宁运动,随着峨眉山花岗岩的侵入,峨眉山区从海洋中慢慢升起而成为一个荒凉的孤岛。从七亿年前的晚震旦世至4.8亿年前的更早的奥陶世末期,峨眉山再度淹没在大海中,接受了一千多米厚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沉积并伴

3、随藻类、小壳、三叶虫等多门类生物的发生、演进。从4.8亿年前的早奥陶世末期至2.8亿年前的石炭纪末期,峨眉又一次从海洋中出露。晚二叠世的华力西运动导致地壳拉张破裂,引起地壳深部玄武岩浆的强烈喷发,形成覆盖我国西南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的著名峨眉山玄武岩。早、中三叠世的海陆交替形成典型的潮坪及膏盐沉积。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使峨眉山最后离开了大海,随后形成晚三叠世的含煤建造和侏罗白垩纪的盐类沉积。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使峨眉山区从晚震旦世以来的沉积地层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形成现今所见的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序次的块断构造格局。第三纪末期由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所产生的新构造运动,使峨眉山区强烈抬升,河流

4、下切,形成现今的险峻山势。峨眉山由于山顶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喷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山中内部受水流强烈的切割作用,形成了高峻的峡谷地形。登山沿途可见多种地层地貌:如处于石灰岩层区中有藏九老洞之类岩洞地貌;经花岗岩及变质岩区,又有深峡奇观;而山顶上坚实的玄武岩则是熔岩平台的景象。 12 气候特点峨眉山山区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而陡然高出的峨眉山主峰,阻挡东南面而来的潮湿、温暖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峨眉山区长年多雨、多雾、少日照,长年笼罩在烟云雾霭中。由于峨眉山的海拔高度较大,使得山顶和山脚温差大,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可分为四个

5、垂直气候带: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为冰雪覆盖,时间为10月到次年4月。因此,峨眉山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誉。清音阁以下为低山区,植被葱郁、风爽泉清,气温与平原无大差异,早晚略添衣着即可。清音阁至洗象池为中山区,气温已较山下平原低45,游客需备足衣物。洗象池至金顶为高山区,气温比山下报国寺等处低约10左右。山上有为游客准备的棉大衣出租。峨眉山中间有一条“界线”,山下被称为“阳间”,山上被称为“阴间”。积云有一定的重量,所以在峨眉山的那条界线的位置。因此,游人在金顶时时常

6、会听见雷声,但只有“阳间”在下雨,“阴间”不会下雨。尤其是清音阁至洗象池的路段,全程小雨绵绵。黄湾地区位于峨眉山山区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适于植被生长。茂盛的植被较有利与空气的净化和湿润。13 土壤和植被丰富的气候要素影响,一方面形成峨眉山的土壤渐变,另一方面为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殖条件。峨眉山成土母质多样,土壤类型各异,垂直分带明显,从山麓到山顶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黄棕壤、暗棕壤及灰化土。与土壤分布相对应的是植被的明显垂直分布,从山麓到山顶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峨眉山黄湾地区原生土壤以黄壤和紫色土

7、为主。黄壤属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发育的典型土壤类型,发育于亚热带湿润山地或高原常绿阔叶林下,受物理风化较强,在成土过程中有铁、铝积淀,土色呈鲜黄或蜡黄色,酸性,不适宜耕作,其基岩类型主要是中生代砂岩、泥岩。黄壤的明显分层为腐殖层和铁铝聚积层,其中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乃是其铁铝聚积层,实地挖取剖面观察记录如图:(图1·3·1) 紫色土是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岩、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在我国的分布以四川盆地为主。紫色土土层较薄,多呈微酸至微碱性,有机质含量低,磷、钾含量丰富。由于紫色土发育的地区地表侵蚀作用强,物质流失快,故土壤总处于弱成土状态,成

8、土快,发育缓,肥力高。实地挖取剖面观察记录如图:(图1·3·2)峨眉山黄湾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繁茂,种群复杂,群落明显,乔木层突出,伴生树种多,终年常绿。乔木层主要以壳斗科石栎属、青冈属、栲属,樟科润楠属、樟属,山茶科木荷属等为优势种,次为木兰科、杜荑科、冬青科,山矾科、山茱萸科等;灌木层以山茶科、五加科、杜鹃花科、箭竹、方竹为主。树木一般高大粗壮,在植被较茂密的地区,树干笔直,下部分枝少。2主要内容:峨眉河河流阶地黄湾为峨眉河出山口处,地质上属第四纪沉积,时间约为至今250万年内。观测地点处峨眉河河道宽约20米,实地观察记录(图2)如下:(图上距离均为目测距离

9、)21 河漫滩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图2·1·1)。河漫滩的特点是其沉积物二元结构显明,下部由较粗大的河床冲积物(主要为粗砂和砾石)组成,上部由洪水泛滥时沉积的较细的河漫滩堆积物(主要是细砂和粘土)组成。一般较低的河漫滩可被常年洪水淹没,较高的河漫滩只在特大

10、洪水时才被淹没。峨眉河流经山地地区,因此河漫滩不发育,宽度较小,但相对高度要比平原河流河漫滩高。根据河漫滩的分类,在观测河段的峨眉河河道为弯曲河道,其两侧河漫滩应属于河曲型河漫滩,较为典型的情况下,经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实际上由于峨眉河是山区河流,其自由摆动的空间极其有限,河漫滩宽度仅为7米左右。实际观测地点在河流凸岸,可以看到上游河心处多小沙洲和出露的石堆,水流较湍急,向下游方向河道渐宽,流速减缓,显示出河流有山区流向平原地区的变化和过度。河漫滩上多有磨圆较好、大小不一的砾石分布,草本植物茂盛。实地对其二元沉积相进行观察发现,其二元结构不明显,以大的砾石为主,没有成层的细粒物

11、质层。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峨眉河所处地区植被繁茂,即便降水量大,表层土壤仍得到了较好保护,水土流失少,使得河水携带的泥沙量小,可沉在河漫滩上积下来的物质少;其次,峨眉山受强烈的地质作用,岩层多断面,易风化破碎而随水流冲下山,形成堆积;再者,从峨眉河所在地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来考虑,还可能是因为降水量冬夏季差别不明显,使得河流流量、流速变化比较小,河流携带的固体物质沉积的机会减少。22 河流阶地河流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宽广的河谷底,大部是河漫滩,河床只占小部分。当地面因构造运动大面积上升:或气

12、候变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减少;或海平面降低,都会引起河流强烈侵蚀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现象,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为阶地。河流如果发生多次侵蚀下切,就可能产生多级阶地,阶地表面平坦,通常向河流下游方向倾斜,与新河床间有很明显的陡坎。峨眉山黄湾地区地层为第四纪沉积,峨眉河河流阶地是由第三纪末期由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产生新构造运动,使峨眉山区强烈抬升,导致河流下切形成。峨眉河河流阶地明显可见的有两级,据相关研究人员介绍,其实际存在的阶地为四至五级。221 河流一级阶地 峨眉河河流一级阶地宽约200米,与河漫滩高差约3米,与二级阶地高差约5米。地势比较平坦,但居民

13、少,受开发较少。靠近阶地与河漫滩之间的陡坎处,由于空气潮湿,水分充足,地面砾石间除了生长有苔藓类植物以外,还生长有一些表面湿滑的墨绿色肉质叶植物。222 河流二级阶地峨眉河河流二级阶地宽约150米,与三级阶地高差约为25米。地势平坦,居民分布较密,还分布有大片农作用地。受较长期的人工扶育,第二阶地土壤形成高生产力耕作土壤,种植有水稻、油菜、萝卜、橘子等作物。本次主要以以水稻土为观测对象。水稻土是由于长期周期性灌水条件下形成的土壤,透水透气性好,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有机质含量高。其剖面构型示意如图2·2·2所示:水耕熟化层(w):熟化程度高,通透性好,团聚性好,由原

14、土壤表层经淹水耕作而成,灌水时泥烂,上有12厘米的水层,落干后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厚约57厘米 ,表面由分散土粒组成,表面以下以小团聚体为主,多根系及根锈;第二层:土色暗而不均一,夹大土团及大孔隙,空隙壁上附有铁、锰斑块或红色胶膜。犁底层(ap2):最深3035厘米,较紧实而相对不透水,片状,有铁、锰斑纹及胶膜。渗育层(be):在季节性灌溉水渗淋下形成的,既有物质的淋溶,又有耕层中下淋物质的淀积,化学风化作用较强。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可以发展为水耕淀积层,另一是强烈淋溶而发展为白土层(e)。后者可认为是铁解作用的结果。 水耕淀积层(bshg):也称渗育层或渗渍层,或鳝血层,由于水位较高而形成。此层含有较多的粘粒,有机质、铁、锰与盐基等,有鲜红斑纹或膜状结构。若是发育在山坡上的梯田内,则发生潴育作用,土层呈灰黑色,有脱水红胶膜形成。母质层(c):因母土和水稻土的发展过程而异。3实习总结本次实习实地辨识了河流地貌的相关特征,新鲜有趣,一方面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