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病害PPT课件_第1页
油料病害PPT课件_第2页
油料病害PPT课件_第3页
油料病害PPT课件_第4页
油料病害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油料病害 Oil-seed crop DiseasesOil-seed crop Diseases本章学习重点:本章学习重点: 1. 1. 油料病害的主要种类和危害; 2. 2. 大豆包囊线虫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3. 3. 花生叶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4. 4. 花生茎腐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5 5 油菜菌核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6. 6. 芝麻枯萎病、茎点枯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第1页/共67页 第一节 油料作物病害概述一 油料作物的种类和经济地位二 油料作物病害的发生危害情况 世界 中国 河南 主要种类 1. 大豆

2、病害 120多种 50多种 30多种 病毒病、包囊线虫病、 叶斑病、根腐病等 2. 花生病害 50多种 30多种 20多种 叶斑病、茎腐病、线虫病 3. 油菜病害 100多种 34种 10多种 菌核病、病毒病、霜霉病 4. 芝麻病害 40多种 20多种 20多种 茎点枯病 枯萎病 叶斑病第2页/共67页第二节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一 发生与危害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黄萎病,属世界性病害。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黄淮等到地,一般减产10%-20%,重者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该病是我国目前大豆上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河南省东部沙质土区发生较

3、重。 第3页/共67页二 . .症状(Symptoms)(Symptoms):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大豆受害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瘦弱,似缺水、缺氮状。病株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并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雌成虫)。第4页/共67页三 . .病原物( PathogensPathogens):1 学名及分类学名及分类Heterodera glycines 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 胞囊第5页/共67页2.形态 有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卵初为长圆形,一侧微弯,形成于雌虫体内,贮存于胞囊中。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变成成虫。1龄幼虫在卵内;2龄幼虫破壳而出,雌

4、雄难分,均为线状,线虫在土中自由活动数周后从根冠侵入寄主;3龄幼虫雌雄可辨,雄虫仍为线状,雌虫腹部膨大成囊状;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成虫雄虫线状,雌虫梨形。大豆胞囊线虫1.二龄幼虫; 2.三龄幼虫(雌); 3.四龄幼虫; 4.雌虫; 5.胞囊; 6三龄幼虫(雄); 7.四龄幼虫(雄); 8.成熟前的雄虫; 9.雄虫 第6页/共67页3 病原生物学病原生物学: 线虫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C ,适温为17-28C 。胞囊线虫对干旱的抵抗力较强而对高温的抵抗较弱。发育湿度一般以土壤湿度60%-80%为最适宜,土壤过湿,氧气不足,线虫容易死亡。胞囊线虫生殖方式为雌雄交配,交配后产卵在雌虫体内。 第

5、7页/共67页4 寄主和病原菌致病性分化寄主和病原菌致病性分化: 胞囊线虫除危害大豆外,还可危害小豆、绿豆、白羽扁豆。其他多为不常见作物和杂草:金沙草、水棘针、苜蓿、野碗豆、野生大豆等。 大豆胞囊线虫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黑龙江及吉林为3 3号、辽宁兼有1 1号和3 3号小种,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为4 4号小种,此外安徽还发现5 5号小种,山东、河南发现7 7号小种。 第8页/共67页四. .病害循环( Diseases Cycle Diseases Cycle )1 越冬越冬: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块也可混杂在种子间成为初侵染来源。胞囊抗逆性很强,可保持侵染力达

6、8年。2.传播:传播: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田间作业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其次为排灌水和未经充分腐熟的肥料。第9页/共67页3.侵入与发病侵入与发病:胞囊中的卵在春季气温变暖时开始孵化为1龄幼虫,1龄幼虫存在卵壳内,2龄幼虫冲破卵壳进入土壤,雌性幼虫从根冠附近侵入寄主根上经皮层进入中柱,其唾液使原生木质部或附近组织形成愈合细胞,堵塞导管。线虫则以吻针插入愈合细胞吸收营养。4.再侵染:再侵染:胞囊中卵成熟后再孵化出幼虫,进行再侵染。在河南省一年可完成7-8代。第10页/共67页生活史: 胞囊中的卵在春季气温变暖时开始孵化为1龄幼虫,1龄幼虫存在卵壳内,2龄幼虫冲破卵壳进入土壤

7、,雌性幼虫从根冠附近侵入寄主根上经皮层进入中柱,其唾液使原生木质部或附近组织形成愈合细胞,堵塞导管。线虫则以吻针插入愈合细胞吸收营养。经3龄,4龄期幼虫发育为成虫。其后雌虫体随着卵的形成而肥大成柠檬状,即大豆根上所见的白色球状物。后期雌虫体壁加厚,呈褐色越冬胞囊。 大豆胞囊线虫1.二龄幼虫; 2.三龄幼虫(雌); 3.四龄幼虫; 4.雌虫; 5.胞囊; 6三龄幼虫(雄); 7.四龄幼虫(雄); 8.成熟前的雄虫; 9.雄虫 第11页/共67页四 流行因素(EpidemiologyEpidemiology)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决定于土壤条件、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等。第12页/共67页1. 土壤条

8、件土质:通气良好的砂土和砂壤土,或干旱瘠薄的土壤有利于线虫生长发育;黏重土壤,氧气不足,线虫死亡率高。碱性土壤更适于线虫的生活。 土温:影响线虫发育速度。10C以下线虫停止发育, 35C以上不能发育成成虫。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愈快。 第13页/共67页 2. 2. 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对土壤中线虫的增减有明显影响。在有线虫的土壤中,种植寄主植物,线虫数量明显增加;而种非寄主作物,线虫数量急剧下降。如种植线虫能侵染而不能繁殖的作物,如菜豆、豌豆、三叶草等,则可促使线虫卵孵化,但不增加后期胞囊数量,这种植物比休闲或种植其他非寄主作物更有效,往往称这类作物为“诱捕作物”。 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

9、。由于禾谷类作物的根分泌能刺激线虫卵孵化的物质,使幼虫从胞囊孵化后找不到寄主而死亡,因此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使土壤中线虫数量急剧下降。3. 3. 品种抗性:品种间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多数品种为感病,高抗的很少。第14页/共67页五 防治方法 (Control)(Control)防治策略是:防止把虫源传到无病区,在病区应采取以合理轮作和加强栽培管理,种植抗、耐病品种,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1.1.选育抗、耐病品种选育抗、耐病品种 河南的商丘7680、跃进5号耐病性较强。北京小黑豆是较好的抗源材料。第15页/共67页2.2.加强栽培管理加强栽培管理 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病最主要措施。轮作

10、年限一般不能低于3年,实践证明,轮作年限越长,效果越好。一般与禾谷类作物等非寄主植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在大豆播种面积大的地区,轮作还可与种植抗病品种相结合。即轮作制中加入一季抗病品种或诱捕作物如绿肥作物等,可减少轮作年限提高防病效果。 适当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可减轻线虫危害。 在高温干旱年份注意适当灌水,防治效果尤为明显。第16页/共67页3.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 目前可用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杀线虫剂有3类:种衣剂(含呋喃丹等杀线虫剂):省时省事,防效明显。薰蒸剂:25%DD混剂和二溴氯丙烷,处理土壤。非薰蒸剂:如力满库、防线1号(13%灭克磷甲拌磷

11、)及甲基异硫磷等,随播种一齐施入土壤 。第17页/共67页4.4.生物防治生物防治 淡紫拟青霉淡紫拟青霉大豆保根剂大豆保根剂第18页/共67页第三节 花生叶斑病Peanut Leaf SpotsPeanut Leaf Spots 过去花生叶斑病主要包括黑斑病和褐斑病,目前也包括网斑病。 黑斑病和褐斑病是花生上常见的两种叶部病害,在田间常同时发生,症状相似,主要造成叶片枯死、脱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40%以上。 网斑病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主要病害,许多地方为害程度已超过黑斑病和褐斑病。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时可达30%以上。第19页/共67页一 症状 Symptoms:Symptom

12、s:1.1.黑斑病和褐斑病 主要发生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褐斑病始发期比黑斑病稍早,称做早斑病(peanut early spot),把后者称做晚斑病(peanut late spot)。两种病害都以为害叶片为主,也可为害叶柄和茎杆。 两种病害发病初期均形成褐色小点,扩大后在叶片上形成褐色圆形病斑,在叶柄和茎杆上形成褐色椭圆形病斑。严重时,造成叶片干枯、脱落,茎秆枯死。 第20页/共67页两种病害的区别在于:病斑大小、颜色、病征 黑斑病的病斑较小,直径多为25mm,病斑颜色较深,呈黑褐色,且叶斑正面和背面颜色基本相同。老病斑周围常有淡黄色晕圈,在叶片背面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小点(子座),排列呈同心

13、轮纹状。 褐斑病的病斑较大,直径410mm,病斑颜色较浅,叶斑背面比正面更浅,一般正面为茶褐色,背面则为黄褐色,初期病斑就有明显的黄色晕圈。主要在叶片正面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子座),散生且不明显。 潮湿时,两种病害在小黑点上均产生灰褐色霉层。第21页/共67页主要发生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以为害叶片为主,茎、叶柄也可受害。一般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叶片正面产生褐色小点或星芒状网纹,病斑扩大后形成近圆形褐色至黑褐色大斑,边缘呈网状不清晰,直径可达1.5cm,表面粗糙,着色不均匀,严重时引起茎叶枯死。后期病部有不明显的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2. 网斑病第22页/共67页二 病原菌 Pathogens

14、Pathogens1 学名及分类学名及分类: 黑斑病病原为球座尾孢菌 Cercospora personata , 褐斑病的病原为花生尾孢菌 C. arachidicola , 均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 网 斑 病 菌 无 性 态 为 花 生 壳 二 孢 A s c o c h y t a arachidis ,属半知菌亚门壳二孢属。第23页/共67页 黑斑病菌子座主要产生于叶斑背面,半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丛生,褐色,不分枝,短粗,02个分隔,上部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倒棍棒状或圆筒状,短粗,褐色,分隔少。 褐斑病菌子座主要产生在叶斑正面,暗褐色,不明显。分生孢子梗丛生或散生,黄褐色不分枝,较

15、细长,02个分隔,上部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倒棍状或鞭状,细长;无色或淡褐色,分隔多。 网斑病菌分生孢子器埋生,褐色,球形,有孔口。分生孢子无色,长椭圆形,多为双胞,分隔处稍缢缩,个别为单胞。网斑病菌分生孢子器褐斑病菌分生孢子第24页/共67页1 黑斑病和褐斑病: 病菌主要以子座、菌丝团、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也可以子囊壳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壳、种子上越冬。来年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子座和菌丝团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昆虫传播,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有多次再侵染。三 发病规律第25页/共67页 黑斑病和褐斑病的发病条件: 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染均需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在7

16、9月份若降雨多,发病就重。 连作田比轮作田发病重。 土壤肥力差,生长衰老,分枝稀少的植株黑斑病发生重。肥料充足,枝叶茂盛的植株褐斑病发生重。 品种间发病轻重存在差异:一般直立型品种较蔓生型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幼嫩器官、生长前期较抗病。第26页/共67页 2. 2.网斑病: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穿透表皮侵入,菌丝在表皮下蔓延,引起细胞死亡,形成网状坏死斑。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第27页/共67页(1 1) 气候因素:网斑病发生的轻重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在冷凉(1529)、潮湿(相对湿度85%以上)条件下,病

17、害发生严重,在适宜温度下,保持高湿时间越长发病越重。(2 2) 栽培条件: 耕作与栽培措施对发病也有明显影响。连作田比轮作田发病重,水浇地和涝洼地比旱地和干燥地发病重;复膜田比露栽田发病重;平种比垅种发病重。(3 3) 品种:不同品种感病程度存在很大差异。鲁花13号、豫花14号等较抗病,鲁花8号、豫花3号等较感病。发病条件第28页/共67页四 防治方法 ControlControl 以农业防治为主,注重消灭初侵染菌源,选用抗病品种,必要时进行药剂防治。 1 1农业防治: 花生收获后要尽量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及时翻耕,实行轮作。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基肥,促进花生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 第29

18、页/共67页 2 2选育种植抗病品种:较抗病的有鲁花9号、鲁花13号、鲁花11号、豫花14号、豫花15号等品种。 3 3 及 时 喷 药 防 治 : 发 病 初 期 可 喷 施12.5%速保利、80%喷克、20%敌力脱、10%世高、50%多菌灵、75%代森锰锌、抗枯威、多硫悬浮剂等,一般15d左右喷1次,共23次。第30页/共67页第四节 花生茎腐病Peanut Diplodia Collar RotPeanut Diplodia Collar Rot 花生上的常见病害,江苏、山东、河南省发生最重,发病率一般为10%20%,严重的达60%70%,常造成整株枯死,减产60%。 第31页/共67页

19、一 症状 SymptomSymptom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但有两个发病高峰,即苗期和结果期。为害子叶、根和茎等部位。 苗期: 茎基变黑腐烂,植株枯死。 潮湿条件下,病部密生黑色突起小点。成株期: 多为害主茎和侧枝的基部,期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病斑,以后病斑向上向下扩展,造成根、茎基变黑枯死,有时可扩展到茎秆中部,或直接侵染茎秆中部,使病部以上茎秆枯死。病部易折断,地下荚果不实,或脱落腐烂。病部密生小黑点。 第32页/共67页二 病原菌 PathogenPathogen1 1 学名及分类: 病原为棉色二孢Diplodia gossypina ,属半知菌亚门色二孢属。 第33页/共67页2.2.形

20、态: 病部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器常突出于寄主体表,黑色,近球形,顶端孔口部呈乳头状突起。 分生孢子梗细长,不分枝,无色。分生孢子初期无色透明,单细胞,椭圆形,后期变为暗褐色,双细胞。第34页/共67页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Diseases cycle 1. 1. 越冬: 病菌在遗留田间的病株残体、土壤、果壳、种子和粪肥中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病株喂牛后排出的粪便及用病残体、病土沤制的粪肥,若不经高温发酵,病菌并不完全死亡。2. 2. 传播:病菌在田间主要借流水、风雨传播,也可靠人、畜、农具在农事活动中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调运带菌的荚果、种子可使病害

21、远距离传播。第35页/共67页3.3.侵入: 花生茎腐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尤其是从阳光直射和土表高温造成的灼伤侵入,也可直接侵入,但直接侵入潜育期长、发病率低。4.4.再侵染:多次 第36页/共67页四 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Epidemiology1.1.花生品种及种子质量:花生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一般直立型的花生发病重。花生在收获前受水淹,使荚果带菌率提高;或收获后遇阴雨天气,种子没有及时晒干,贮藏中发霉,播种后发病都重。2.2.气候条件:多雨高湿(相对湿度 60%70%,旬降雨量 1040mm) ,有利于病害发生。当大雨后骤晴,或气候干旱,土表温度高,植株易受

22、灼伤,病害发生亦重。故沙土地、红土地亦利于病害发生。第37页/共67页3.3.耕作栽培措施: 连作田发病重; 深翻田比不深翻田发病轻; 施腐熟有机肥多的田比施肥少的田发病轻; 播种早的比播种晚的发病重; 管理粗放田比管理精细田发病重; 地下害虫多的田块比地下害虫少的田块发病重。 第38页/共67页五 防治方法 ControlControl 保证种子质量,做好种子消毒工作,其次要加强农业防治,必要时进行药剂防治。 1 1. .选种:选种: 选无病或发病轻的田块留种,在霜冻前选晴天收获,收后及时晒干,贮藏期要防止种子受潮发霉,播前进行选种、晒种,剔除瘪小、发霉及受伤的种子。 2. 2. 种子处理种

23、子处理 拌种:种子量0.5%1% 的50%多菌灵或70%甲托WP拌种; 包衣:适乐时、花生种衣剂。 第39页/共67页2.2.农业防治 病田可与禾谷类作物和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轻病田轮作12年,重病田轮作23年。不要与棉花、甘薯及豆类等寄主作物轮作。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进行深翻。施足基肥,追施草木灰,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排灌。 3.3.药剂防治 用50%多菌灵或70%甲托800倍液,25%菌百克1000倍液,在花生齐苗后和开花前各喷1次,或在发病初期喷药12次,对该病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4.4.选用抗病品种 如巨野小花生、农花26、蓬莱白粒小花生、豫花7、8、9号、鲁花11号等对该病

24、均有一定抗性。第40页/共67页第五节 油菜菌核病Rape Sclerotinia Rot Rape Sclerotinia Rot 世界性病害。我国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最为严重,近年来河南省油菜产区有加重趋势,一般损失5%-10%,严重时可达50% 。第41页/共67页一 症状 SymptomSymptom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成株期为主。 茎、叶、花、角果及种子均可感病。 叶片发病后,初为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为圆形或半圆形斑,有2-3种不同颜色轮层,中央黄褐或灰褐色,中层暗青色,外围淡黄色。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第42页/共67

25、页茎与分枝发病,初为淡褐色长椭圆形、棱形、长条形绕茎大斑,稍凹陷,有同心轮纹,水浸状。后变为灰白色,边缘深褐色。组织腐烂,髓部消解,皮层碎裂,维管束外露呈纤维状,病部长有白色菌丝,故称“白秆”、“霉秆”等,后期转变为黑色菌核。第43页/共67页花瓣感病产生水浸状暗褐色无光泽小点,后整个花瓣为暗黄色,水浸状。潮湿时可长出白色菌丝。角果发病,形水浸状成褐色斑,后变白色,边缘褐色。潮湿时全果变白腐烂,长有白色菌丝,后形成黑色菌核。种子发病,表面粗糙,无光泽,灰白色。 第44页/共67页二 病原菌 PathogensPathogens1 1 学名及分类: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

26、tiorum,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第45页/共67页 菌核黑色,鼠粪状或球形、不规则形,成熟菌核外皮黑色,髓部粉色至米黄色,为疏丝组织组成。菌核萌发可产生1至数个柄,柄褐色,顶部膨大形成子囊盘。子囊盘黄褐色,子实层由子囊与侧丝栅状排列组成。子囊长圆形,顶部钝圆,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透明,椭圆形。 寄主广泛,能寄生于300多种植物上,其中以十字花科、菊科、豆科、茄科等植物为主,除油菜外,还有向日葵、大豆、花生等。第46页/共67页1. 1. 越冬越夏:此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种子和病茎中越夏越冬,或以菌丝在病种中,或以菌核、菌丝在野生寄主中越夏和越冬。2.2.传播:大多数菌核越夏越冬后

27、,至翌年2-3月才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大量子囊孢子,空气传播,子囊孢子和黏性物质一道放射出来,黏附在油菜组织上,条件适合时可萌发侵入寄主。菌核也可随排水沟或田间灌溉水流传播。 三 侵染循环第47页/共67页3.3.侵入:孢子从花瓣和花药侵染。4.4.再侵染:感病的花瓣和花药落到叶上,引起叶片感病。病叶腐烂黏附茎秆上导致茎发病,在病部产生菌核。第48页/共67页此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抗病性和栽培条件关系密切。 1. 1. 气候因素: 温度:影响发生期迟早和油菜花期长短,油莱开花期气温降至适宜范围(14-18以下,花期明显延迟,寒流到来的天气,造成花器受冻大量脱落,有利病菌侵染。 雨量多少和雨日

28、持续时间:雨量多,雨日长,田间湿度大,油菜叶片易衰老,病斑扩展快而大,可使整叶腐烂黏贴茎上,病菌易传播至茎,同时茎、枝上的病菌由于湿度大长出繁茂菌丝,利于接触传染。四 发病条件第49页/共67页2.2.栽培管理条件: 轮作病轻 特别是稻田轮作发病轻。与旱地作物轮作时间愈长,面积愈大,效果愈好,轮作作物种类不同,效果各异,与大、小麦轮作发病最轻。 播种愈早发病愈重。播种早,开花期长,与子囊盘形成期吻合时间长,感病机会多,发病重。 氮肥施用过多,促进茎叶生长,植株组织柔嫩,抗病力低。 植株繁茂,田间湿度大,且易倒伏,加重病害。3.3.品种抗病性:以芥菜型抗性较好,甘蓝型次之, 白菜型最感病。第50

29、页/共67页五 防治方法 ControlControl 防治策略是以农业措施为主, 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 1.1.选用抗病品种 如中油82l、中成4号、秦油2号、中双4号、蓉油3号、江盐1号、豫油2号、滁油4号、甘油5号、皖油12号、13号、核杂2号、赣油13、14号、油研7号、抗性较高。 2.2.减少初侵染源 轮作:旱地油菜的轮作年限应在2年以上,且应大面积实施; 选种和种子处理:选无病株留种,筛去种子中的大菌核,然后用盐水或硫酸铵水选种,并用清水洗种;也可用50温水浸种l0-20min或l:200福尔马林浸种3min。 油菜收后深耕,在油菜抽苔期培土。 第51页/共67页3.改善油菜生

30、态环境 如重施基肥、苗肥,早施或控施蕾苔肥,施足磷、钾肥,防止贪青倒伏。深沟窄畦,清沟防渍。在油菜开花期摘除病、黄叶。适时播种,适当迟播。4.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为:40%菌核净(纹枯利)、50%多菌灵、50%异菌脲、70%甲基硫菌灵、50%速克灵、50%扑海因等。油菜开花期,叶病株率10%以上,茎病株率1%以下时开始喷药,每次间隔7-10d。5.生物防治 以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和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harzianum)效果较好。目前,鸟巢菌也可以用于该病生防。 第52页/共67页第六节 芝麻枯萎病和茎点枯病Sesame Fusariu

31、m Wilt and Stem Rot Sesame Fusarium Wilt and Stem Rot 第53页/共67页芝麻枯萎病 世界性病害。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南、湖北等中北部芝麻产区。发病率一般为1%5%,发病严重田块可达30%以上。芝麻茎点枯病 又称芝麻茎腐病、黑秆疯等,是我国芝麻上为害最重的病害。在河南、湖北等省(区)均有发生,发病率一般10%25%,严重的可达90%以上,一般年份减产10%15%,含油量下降4%12%,重病田成片枯死,几乎绝收。第54页/共67页一 症状 SymptomSymptom1.1.芝麻枯萎病 枯萎病是一种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

32、成株期发病为主。 幼苗感病常引起根腐,病株猝倒枯死。 成株期病株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黄萎蔫,最后变褐枯死脱落,拨出病株可见根部、茎基部变褐腐烂,有的病株仅半边枝叶萎蔫枯死,在病株茎秆一侧产生长条形褐色。剖茎检查,可见维管束初为红色,随着病情加重,变为红褐色至褐色。病株蒴果较小,种子瘦瘪,易提前炸裂。 潮湿时,在枯死病部产生粉红色黏质霉层。第55页/共67页2.2.茎点枯病 在芝麻生长期内都可危害,但发病盛期在终花期后。主要为害植株的根、茎及蒴果。播种后到出苗前可引起烂种、烂芽。 播种后到出苗前可引起烂种、烂芽。幼苗发病,根部先变褐腐烂,随后地上部萎蔫枯死,在茎秆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和小菌

33、核)。 第56页/共67页 成株期发病,多从植株地下根、茎开始变褐腐烂,而后向上扩展到茎基部和茎中下部,有时病菌也可直接侵染茎秆中下部。 在茎秆上,病部初呈黄褐色水渍状,病健交界不明显,条件适宜的,病部很快绕茎一周,变为黑褐色,后期病部中央变为银灰色,有光泽,其上密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和小菌核)。 病株叶片由下而上渐发黄变褐,萎蔫下垂,严重时整株枯死。 蒴果感病后呈黑褐色枯死,无光泽,也没有小黑点。种子感病后表面散生小黑点(小菌核)。第57页/共67页二 病原菌 PathogensPathogens1 1 学名及分类: 芝 麻 枯 萎 病 病 原 为 尖 孢 镰 刀 菌 芝 麻 专 化 型Fu

34、sarium oxysporum f. sp. sesami,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真菌。 茎点枯病病原为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属半知菌亚门壳球孢属真菌。 第58页/共67页枯萎病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稍弯,无色透明,顶端细胞圆锥形,足胞明显。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多数单细胞,少数双细胞。厚垣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顶生或间生,多数单细胞,少数双细胞。第59页/共67页茎点枯病: 病部的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黑褐色,以孔口突破表皮而外露。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圆筒形,无色,单胞。 菌核产生于寄主皮层下或皮层与木质部之间。在病根和人工培养基上可产生大量菌核,菌核比分生孢子器小,球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达120多种,人工接种可侵染270多种植物。 第60页/共67页 枯萎病 系统性病害,一般在24对真叶期开始发病,花期为发病盛期。 枯萎病菌可在土壤、病残体及种子内外越冬,在土壤中可营腐生生活,并长期存活。借流水、农事活动等传播,调运带菌种子可造成病害远距离传播。种子带菌可引起幼苗发病。在芝麻生长期间,病菌从植株根部伤口侵入或直接通过根毛侵入,进入导管后沿导管向上蔓延,引起植株发病。一般无再侵染。 病田连作年份越长,发病越重;土壤瘠薄田发病也重。品种间感病性存在差异,一般闭果型较裂果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