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争端的法理与历史依据_第1页
南海争端的法理与历史依据_第2页
南海争端的法理与历史依据_第3页
南海争端的法理与历史依据_第4页
南海争端的法理与历史依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讲南海争端的法理与历史依据正式观点和态度: 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简称“东北工程”,2002年2007年。 高句丽的主体部分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其分支可能融入当前的朝鲜民族,高句丽属于中国古代地方民族政权;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看高句丽与高丽政权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LOS 原则:陆地支配海洋。原则:陆地支配海洋。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联合国曾召开的三次海洋法会议,以及1982年第三次会议所决议的海洋法公约。 1973年联合国在纽约召开会第三次议,经过九年漫长而断续的商讨,1982

2、年以各国代表共识决达成结论,决议出一本整合性的海洋法公约。公约在1994年获得60个国家签署后生效。该公约对有关“群岛”定义、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海床资源归属、海洋科研以及争端仲裁等都做了规定。 我国于1996年5月15日批准公约。根据公约设立了国际海洋法法庭等机构处理争端,此外,还可以通过国际法庭、仲裁程序强制解决争端。海洋法会议将上述解决争端部分作为一个选择性议定书,由各国自愿签署。中国并未签署这些文件。 美欧西方工业大国对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平行开发制”、“强制性技术转让”和“生产限额政策”的规定不满,后经发展中国家让步、做出实质修改后,除美国外的的西方大国都已批准。 领海基线(basel

3、ine of territorial sea):测量沿海国领海的起点,通常是沿海国的大潮低潮线,岛屿和特定情况下的岩礁也可以作为领海基点。 领海(territorial sea):沿海国主权管辖下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的一定宽度的海域,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18世纪宽度各国约定为3海里,1982年公约规定为12海里。 毗连区(contiguous zone):沿海国领海以外毗邻领海,由沿海国对其海关、财政、卫生和移民等类事项行使管辖权的一定宽度的海洋区域。毗连区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4海里。毗连区又称“邻接区”、“海上特别权利区”。 专属经济区(exclusive economic zone),又

4、称经济海域,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370.4公里),除去离另一个国家更近的点。 如果各国都设立经济区,则世界上的海洋将有1/3划归经济区范围,国家管辖下的海域将有3700余万平方海里,而国际区域只有6700余万平方海里。沿海国对自己专属经济区内的生物及非生物资源,享有所有权,有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的专属性权利。美国英国韩国日本 自然大陆架(natural continental shelf):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平均坡度0.1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 法律大陆架(lega

5、l continental shelf):公约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从领海基线算起,如果自然大陆架宽度不足200海里,通常可扩展到200海里,或扩展至2500米水深处(二者取小);如果自然的大陆架宽度超过200海里而不足350海里,则自然大陆架与法律大陆架重合;如果自然大陆架超过350海里,则法律的大陆架最多扩展到350海里。 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在200海里内两者是一个重叠区域,沿海国的权力的权利也有重叠,不同之处在于: 1.权利来源不同:大陆架的权利是固有的,专属经济区需沿海国宣布其主张; 2.区域范围不同,200海里是专属经济区的最

6、大宽度,而却是大陆架的最小宽度; 3.权利范围不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对所有的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都有专属权利,而大陆架的专属权利仅限非生物资源和定居种的生物资源。二、岛礁之辨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岛屿与陆地等同的地位,可以拥有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可以在远洋和深海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对海洋资源的争夺将可以产生海域权利的岛屿推到了风口浪尖,尤其是位于远洋的岛屿,甚至可能享有比沿海国大陆领海基线延伸得更为广阔的海域。2.1 岛屿 公约第121条规定:“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除第3款另有规定外,岛

7、屿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应按本公约适用于其他陆地领土的规定加以确定;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 1.排除人工岛屿:海洋法公约第60条第8款明确将人工岛屿排除在法律上的岛屿之外,“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不具有岛屿地位。它们没有自己的领海,其存在也不影响领海、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界限的划定。” 2.满足陆地条件:岛屿陆地面积的大小并不能成为划分岛屿和岩礁的依据,而应该根据第121条第3款规定的拥有支持“人类居住”或“本身经济生活”的社会经济属性来判断其是否具有岛屿的法律效力。 3.定位高潮标准:高潮水位有5种:平均高潮位的最低点、平均高潮位、平均

8、更高的高潮位、平均高潮位的大潮和最大天文潮位。应适用特定的平均高潮水位,仅在极端潮汐情况下淹没在水下的岛屿地位将不受到影响。2.2 岩礁 不满足岛屿标准的岩礁不享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但可以拥有自己的领海和毗连区。但是有两种例外情形存在,岩礁仍可以作为群岛国划定基线的外缘点,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等全部海域权利。 1.近岸岩礁:根据公约第二部分中“领海的界线”的相关规定,当岩礁位于本国大陆或本国某一无主权争议岛屿的领海范围之内,那么这个岩礁不需要继续评估其是否满足维持“人类居住”或“本身的经济生活”等要件,主权国都可以主张其作为划定领海基线的外缘点。 2.作为群岛国组成部分的岩礁:

9、公约第47条第1款规定:“群岛国可划定连接群岛最外缘各岛和各干礁的最外缘各点的直线群岛基线,但这种基线应包括主要的岛屿和一个区域,在该区域内,水域面积和包括环礁在内的陆地面积的比例应在一比一到九比一之间。” 举例:日本的冲之鸟礁由东小岛、北小岛以及人造的南小岛组成,高潮时东小岛露出水面6厘米,北小岛露出水面16厘米,日本为了防止冲之鸟礁被风化和潮水腐蚀而淹没,在其四周建设堤防设施,设置气象观测装置,进行人工珊瑚礁养殖,其实质是为了宣誓主权,争取冲之鸟礁获得“岛屿”的法律地位,以主张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日本对冲之鸟礁的“人工建造”已经改变了岩礁自身的自然生态,但迄今礁上面积狭小,缺乏淡水,全部依

10、靠外界输送,无法实现经济自给。因此冲之鸟礁应属于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第3款规定的“无法维持人类居住或本身经济生活”的岩礁。三、历史依据 公约在规定新的海洋法律秩序、赋予各国新的海洋权益的同时, 并不完全打破既有的海洋法律秩序, 不损害各国既得的海洋权利。 公约规定的群岛水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 允许沿海国扩展享有主权或主权权利的海域, 但只能向传统的公海海域扩展, 不得损害别国既得的领土主权和主权权利。中国对南海断续国界线内的历史性水域享有的各中国对南海断续国界线内的历史性水域享有的各项历史性权利是在公约生效以前很久就已经项历史性权利是在公约生效以前很久就已经确立的既得权利。确立的既得权

11、利。 历史性水域:沿岸国清楚、有效、继续不停地,并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一水域行使主权权利而受到国际社会各成员的默认,例如加拿大的哈德逊湾和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湾。 1.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并开发经营了南海诸岛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了南海诸岛。至迟于公元前2 世纪的汉代,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中国人在南海航行或生产实践中就发现南海诸岛,并将其命名为“涨海崎头”。 唐宋以来,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及生产实践的增多,中国人对南海诸岛的认识逐步加深,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也由“涨海崎头”这一泛称逐渐演变为对东、西、中、南沙群岛的专有命名,并被记录在历代文献中。 从宋代开始,各种文献比较明确而集中地以“长沙”、“石塘”(

12、 又作“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指称南海诸岛。 至迟于清初( 18 世纪初) ,中国海南岛渔民就在指导其到西、南沙群岛从事渔业生产的更路簿( 又名水路簿) 中,根据方言、特产、岛礁形状及罗盘方位等为西、南沙群岛各岛、礁、滩、洲命名,其中,南沙73 个,西沙33 个。如称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为巴峙,称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为黄山马峙等。 中国发现南海诸岛的历史已有1900 余年,比越南声称的其发现西沙群岛的15 世纪至少早1400 余年,比菲律宾声称的其发现南沙群岛的1947 年早1900 余年; 如果从东汉以“涨海崎头”命名南海诸岛算起,中国命名南海诸岛的历史已有1900 余年,即使从宋代以“九乳螺

13、州”命名西沙群岛、以“石塘”命名南沙群岛算起,中国正式命名西、南沙群岛的历史也已1000 余年。 2.中国最早开发经营了南海诸岛 至迟于三国两晋时期中国人民已着手开发经营南海诸岛了。晋代张勃吴录记载: “交州涨海中有珊瑚,以铁网取之。”“涨海中,玳瑁似龟而大,魏使以马求易珠璣、翡翠、玳瑁; 孙权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得马,若何而不听。” 唐宋元时期文献中已有中国人在南海诸岛定居的记录。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 “木饮州,珠崖一州,其地无泉,民不作井,皆仰树汁为用。 明清时期,我国渔民已遍及南海诸岛,除捕捞业外,还在岛上种植树木、开垦荒地。更路簿作为海南渔民往返西、南沙群岛从事渔业生产的航行指南,

14、清晰地记载了从海南岛到西、南沙群岛的航向、航程及各岛礁的名称,证明我国海南渔民祖祖辈辈都在西、南沙群岛一带航行和从事生产活动。 大量从西、南沙群岛考古挖掘出的文物也充分证明,世代中国人在西、南沙群岛上生活、生产。在西沙群岛上, 1920 年挖掘出从南朝到明代的古钱、1974 年挖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铜钱等。在南沙群岛上,发现海南岛琼海县渔民约于1894 年在太平、西月、中业、双子及南威等岛上挖水井、建小庙、种椰树; 居住在南威岛上的文昌县渔民还修建了储存海味、干货和粮食的地窖。 在尚未形成现代领土主权概念的古代,最早发现、命名南海诸岛并在其上居住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只

15、要不主动放弃,“最早发现”将成为阻却他国以发现为名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的可能; 其次,中国人在南海诸岛上的生活与生产实践是中国实际占有南海诸岛的体现。 3.中国历代政府对南海诸岛实施了持续有效的主权管辖 中国历代政府至迟于唐代开始,对西、南沙群岛进行了持续有效的主权管辖。 唐代行权记录有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元代行权记录有明代元史地理志及清代魏源增广海国图志,明清两代行权记录有清代郝玉麟广东通志、1767 年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10 年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等。 1911 年,广东省政府宣布将西沙群岛划归海南岛崖县管辖。1921 年广东省南方军政府重申这一政令。1947 年4 月14 日,内政部主持召开了有国防部、外交部、海军总司令部等参加的关于确定和公布西南沙群岛主权范围的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1959 年3 月,海南特别行政区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设立“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加强对西南中三沙群岛的行政管理工作。20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