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环境设计_第1页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_第2页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_第3页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_第4页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校美术教材。环境艺术设计系列城 市 公 共 环 境 设 计朱蓉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西美术出版社简 介该书以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基础理论框架为依托,对城市公公环境设计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同时也对各类型设计进行了概括性的阐述。以系统理论和设计方法为两大核心内容,着重进行了强调,通过理论研究抓住本质性问题,为研究工作提供方法和指导。科学理性的设计方法对掌握正确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方法与思维也十分重要,不仅能加强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并能帮助设计者更好地理解设计规律,提高设计水平。目 录第一章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概述 / 1第一节 环境的基本概念 / 2第二节 城市公共环境的涵义 /

2、3第三节 城市公共环境的分类 / 4第二章 城市公共环境的设计原则 / 9第一节 整体性原则 / 10第二节 人性化原则 / 11第三节 多样化原则 / 14第四节 生态性原则 / 16第三章 城市公共环境的设计方法 / 19第一节 城市公共环境的场地设计 / 20第二节 城市公共环境的空间构成方式 / 26第三节 城市公共环境的物质要素设计 / 30第四章 城市各类公共环境设计概要 / 65第一节 城市广场环境设计 / 66第二节 城市街道环境设计 / 74第三节 城市公园绿的环境设计 / 81第四节 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 / 88第五章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课程要求及学生作业 / 99第一节 课

3、程要求 / 100第二节 课程设计任务书 / 101第三节 优秀学生课程作业 / 103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笔记 2009-8-22第一章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概述第一节 环境的基本概念自然要素系统 相互人工要素系统关系环境系统构成:阳光、空气、 村落、城市、陆地 建筑环境物质要素分析: 自然型环境 山脉、河湖、地林、田地、植被.环境 城镇、村落城市型环境 公共环境建筑、街巷、道路、桥梁、广场、小品、公共设施、广告标识第二节 城市公共环境的涵义 充分体现出城市与建筑、空间形态与社会使用之间的密切关联。是城市建筑主体及其室内空间的延伸,也是城市环境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构成空间与形态要素作为设计载体。

4、空间形态城市外部环境城市建筑城市公共环境社会使用 一、 相关概念城市空间公共的、半公共的和供内部使用的空间。外部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街道、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广场和体育场地等,又分开放空间和专用空间。二、 城市公共环境的涵义指户外空间 天空、山脉、地形、水面、河流、树木、草地等自然景观 与场所 城市外部空间、道路、桥梁、广场、建筑物、公共设施、构筑物、公共设施等。 第三节 城市公共环境的分类 然环境:风景区、保护区、保留区一、按营造方式分 广场空间环境:市政、纪念、商业、交通、宗教、休闲娱乐广场等。 人工环境 街道环境:各种道路、步行街等 公园环境:城市公园、各类公园、街头绿地等。 居住小区环

5、境:小区公共绿地、住区庭院、街坊庭院绿地、宅边绿地等 1. 集散型城市公共环境:集会、观光、休息等功能二、按功能性分 2. 商业型城市公共环境:商业、休憩等(单一或混合式) 3. 交通型城市公共环境:步行、车行、停车、货运等 4. 休憩型城市公共环境:休息、散步、观景等空间特征服务对象与开放度内容设施社会职能广场较强的空间围合感,与街道相比具有“静”和“终”的“点状”特征市民、公共性社会交往、娱乐服务设施、绿化、艺术雕塑、小品等文化社交、交通、购物休闲等开放性公共生活街道狭长的“线型”空间,呈现强烈的动感、延续性市民,公共性商场、街头服务性、非服务性小品设施交通、商贸、社交公园空间开阔,周围界

6、面限定性较弱,通常具有“面”的特征游人,半公共性或公共性观赏、游乐设施、绿化、山水等游览、观赏居住小区一定围合感,较明确的观赏路径,具有空间大小明暗等变化小区居民等,私密性或半公共性仿自然的假山水、绿化、园林建筑小品日常居住生活或游人观赏广场、街道、公园、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特征比较章小结: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分类,大到街区地段环境,小至环境设施,其设计内容不仅局限于单纯的空间功能与形态装饰,且涵盖了城市、社会、生态、美学等综合性的问题。同时,由于城市公共环境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层性,从而决定设计者对其进行综合研究与设计过程中,有必要架构起相应的指导原则或价值体系,并将各种相关因素有效地融入其中。第二章

7、 城市公共环境的设计原则 第一节 整体性原则一、 与城市的整合设计时应充分从城市或区域的角度考虑公共环境的设计,梳理整合城市整体环境的架构,考查其在时空等方面的过渡和衔接,使城市建筑景观环境环境设施得以协调一致。二、系统结构的整体性城市公共环境内部结构系统在功能、空间、实体、活动与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均保持动态平衡。各要素间间相互作用,并根据不同的结构方式形成不同的结构秩序,表现出不同性质的环境特征。将自然、建筑、空间、园林、交通、文化和活动等要素设计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环境。三、整体性设计与决策进行综合性研究与设计是多学科的交融与整合, 应把握系统的多元化、综合性及城市建设的方向。人性化原则:1、生

8、理层面:日照、遮阴、通风、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功能自然气候因素;2、心理层面:容量、设施、照明、安全、舒适性和实用性等,功能性与设置方式的关系。如,“线”形空间与“点”状空间所表现的不同特征,“线”形的公共环境适宜于交通,“点”状适宜于停留,大型的硬底铺装适合于广场等。3、行为层面;满足各种行为活动的要求、人流集散、延伸建筑使用。具有开放性和领域性等。第二节 多样化原则从功能、历史、社群入手考虑具备“潜在功能”的“多价空间”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空间的可能性。第三节 生态原则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子系统。 1.设计前基地的地形地貌、土地植被等,进行因地制宜

9、的设计构思;一、自然生态系统 2.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山体、水体等)资源与环境要素; 3.提供绿色交往空间和亲水开放空间调节大气,净化空气。二、文化生态系统章小结: 总结了系统、科学、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理念和原则。第三章 城市公共环境的设计方法第一节 城市公共环境的场地设计一、场地分析分析其在城市完整系统中与其他关联要素,如周围建筑、道路、绿化、城市景观之间的有机联系与配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规划情况、道路及场地现状与设计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体布局,改善原有环境不利因素。二、场地出土口选择场地出入口选择应考虑与附近干道方便联系,人流活动畅通,停车场设置满足交通功能要求。三、场地功能与景观分区

10、依据外界环境限定、自然条件、空间使用功能、行为心里方式确定空间领域及形成空间层次。各区域间的功能组织秩序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是向心型的。如:外部内部;多数集合少数集合等。汽车停车布置方式比较基本方式主要特点平行式停车所需停车带窄,设置适应的停车带后,车辆出入方便,但每车位面积大斜列式停车对场地形状适应性强,出入方便,但每车位占地面积大。垂直式停车停车方便,但停车带宽度大,出入所需通道宽度大1、 经管分区可从节点、轴线、界面、层级结构等方面考虑。2、 在对环境场地进行功能和景观分区时,在注意可变性和复杂性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各部分区域空间的流线序列、动静分区、面积大小及形态关系。3、 从整合空间、优

11、化功能、完善景观和道路系统、确定空间特色定位等着手,制定设计策略。 四、场地道路交通组织 应以出入口位置、功能区分与景观分区作为基础,尽量减少相互干扰,并保持相互联系。流线通畅,减少不必要的迂回和曲折,并利用设施(路面铺设、灯具照明、树木等)作导向。第二节 城市公共环境的空间构成方式基础平面:大地、水体、低矮植被及铺地材料;垂直立面:建筑立面、围墙、乔灌木等;上部平面:顶面、棚等;构成方式: 构成方式涉及空间的限定与分割,空间的过渡,空间的穿插与空间的序列等。各界面、物质要素与环境空间所构成的形态和组合关系是达成整体性的关键。 一、空间的限定与分割 附图1、通过地面的升降或材质色彩划分等在低界

12、面上限定与分割;2、通过植物、垂直水体、地行、建筑物、构造物等垂直接面方式限定与分割;3、通过顶部界面进行空间围合;在设计中,应依据其既有封闭特征又有开放功能,适当保持实体或接面的封闭性和连续性,特别注意公共空间的高宽比,开口位置、数量、面积及檐口线的变化;适当利用大型茂密树木植栽达成封闭性。二、空间的过渡在形式和性质上与所相连的空间不同,并形成邻接式的串联空间。三、空间的穿插 方式:1)边界提示(如台阶、立柱等)而自成一体; 2)铺装不同材质、色彩和铺砌方式表示导向和空间变化。四、空间序列空间序列和关联也是空间构成的主要设计方式,通过空间在形态、面积等方面的对比与重复来体现。如:利用建筑改善

13、空间的封闭性,利用树木植栽达到封闭性。垂直界面所产生的不同围合程度的空间特征不同围合程度图 例空 间 特 征空间限定二面围合平行布置方向感、通行感、无限定区域较弱相交L型或T型相交处角部区域空间被限定,向外成呈开放性三面围合a = ba b空间较平和,三面围合界面地位均等,一定的开放性。三面封闭,一面开放,较强围合感a b ab狭长、流动性,封闭感较强,纵深中轴线上易形成视觉吸引点a ba b空间开敞性较强,C界面成为空间内主导界面。四面围合向心性封闭感极强第三节 城市公共环境的物质要素设计一、硬质环境要素设计1、铺地:要求 1)防滑、耐磨、排水、易管; 2)导向性,引导、限定、标志空间; 3

14、)装饰性; 材料选择和铺砌方式取决于环境功能及整体空间效果,质量和纹理对比可限定提示空间;地面色彩应与周围建筑及环境设施综合考虑;2、踏步和坡道:引导和分化空间设施,可采用多样化的线型(曲尺型、折线型或曲线型等)并与自然结合。 踏步坡度1:21:7,级数:11级左右,平台宽度1m.。坡道坡度1:5,注意防滑和排水。3、环境设施 1)安全设施:护柱、围墙与栏杆隔离、划分、引导; 2)便利设施:公厕、告示牌、路标、电话亭、垃圾箱、售货亭等;雕塑:纪念性、主题性、功能性(景观、照明、标示)装饰性,在布局、材质、色彩、4、其他设施 体量、尺度、题材、位置应与周围环境相宜,根据功能和环境选择动、静态的;

15、具象和抽象的,平面或立体的。 灯具: 装饰、照明、造景、等。二、软质环境要素设计1、绿化:通过绿化(草坪、树木、盆栽等)组织划分、装饰空间。在与总平面布置及场地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把植物特性、环境功能及观赏艺术等要求采用不同的种植种类与组合形式。要求: 1)基地内建筑、道路、环境因素、2)功能与性质及地域气候;3)不影响交通和地上下管线的运行和维护。功能环境绿化要求推荐树种防风林树根发达、性喜丛生,不易吹落榆树、槐、柳、银杏、松柏等防晒、防火树叶含脂少,水分多的泡桐、白杨、洋槐等防噪声分枝低,树冠大而密白杨、枫树、广玉兰、雪松等公共绿地观赏、遮阳乔木,隔离绿篱等香樟树、鸡爪械、梧桐、桂花

16、等建筑前绿化夏季遮阳,冬纳阳光观赏性落叶树种梧桐、樱花、紫薇、石榴等绿篱防护分隔空间,可修建成几何形态或形成图案黄杨、海桐、栀子、夹竹桃、八角金盘等花坛整齐成排或单独点缀,也可与水池、喷泉、雕塑组合等,注意色彩的四季搭配合香型一串红、月季、千日红、鸡冠花、羽衣甘兰、红花酢浆草、三色堇、彩叶草、杜鹃环境功能要求树种与绿化树种不同绿化植物组合的空间效果植物分类植物高度空间效果花卉、草坪1315覆盖地表,美化空间,暗示平面空间灌木、花卉4045产生引导效果,界定空间范围灌木、竹类、藤本类90100产生屏障功能,改变暗示空间边缘,限定交通流线乔、灌木、藤本类、竹类135140分隔空间,形成连续完整的围

17、合空间乔木、藤本类高于人水平视线产生较强的视线引导作用,可形成私密的交往空间乔木、藤本类高大树冠形成顶面的封闭空间,有遮蔽功能,改变天际线的轮廓2、水体借助水体的点(焦点)、线(网络)、面(背景)等形态的综合布局,可以取得多样化的空间变化,与声、光、电结合,组成合成空间,构成视线焦点,制造特色效果和艺术氛围。1)水池: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形,大小应考虑景物尺度和所需映照的面积,前者适于以平直线条为 主的现代建筑,后者形态多边,可用桥或 步石形式联系;2)流水:利用动态、方向的特征及流量、通道、底、岸特质设计和改造空间;3)瀑布:分自由落、叠落、滑落三种形态瀑布,以其动态效果取得与环境的对比;4)

18、喷泉:分单射流、喷雾式、充气泉、造型泉四类,可单独或组合设置,形式要与环境的使用功能和目的相协调,依据主题选择造型与位置,一般多设置在交通要道、人流聚集或轴线交点出;类别:章小结:从场地空间、空间构成、物质要素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及总结,在设计与整合过程中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综合各部分的分析工作,缺一不可,此外,学会使用特定设计符号绘制概念草图,通过图示思维的方法来推进设计分析。最终形成理想设计方案。第四章 城市各类公共环境设计概要第一节 城市广场环境设计一、含义与分类 物质角度:外部开敞空间、道路交汇点、城市结构的变化处; 功能方面:兼具交通、集散、休闲、商服、文化等综合;功能:行政广场、纪

19、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文化游憩广场 形态:平面型或立面型(上升式、下沉式)的规则、不规则广场、广场群;围合方式:三面开敞、两面围合、 三面围合、四面围合型。分类: 二、设计要点1、城市广场总体设计1)场地分析保持与城市街道、周围步行系统的合理联系,交通便利;在复杂交通系统中可采用过街天桥地下通道;要求 与城市环境的联系,将周围历史标志性建筑、邻近自然景观、城市公共空间之间进行整体化研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中光照、温度、风等气候因素对广场设计的影响。旧城改造中广场改建设计,尽可能保留广场原有空间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景观特色;2)出入口设计与公交车点、地铁口等保持一定联系;要求 数量、面积、位置应

20、保持广场空间的整体性和相对封闭性;当道路设置在相对界面上时,尽量错开布置,并需要设置增加视觉层次的中景,并保留一定的阴角区域,提高领域空间的使用率。广场出入口与空间的封闭性 附图1T字型角部式十字形折线式环绕式中间式中部广场3) 功能与景观分区根据广场各区域功能、使用对象与方式、景观层次、进行分区,从“序景主景后景”,增强广场的统一性与可识别性。4)道路设计通过道路分级,引导广场空间和人流路线。主、次干道间在宽度、铺装形式、材料设计上应有区别;道路形式宜简捷,并与轴线建立联系,通过轴线关系产生方位干、秩序性和导向性;在道路转角处的限制性区域宜采用弧线形代替直角。2、城市广场的空间设计1)地面:

21、对广场内部进行功能和尺度划分,要结合广场内部服务内容、设施、景观、地面高差变化和细部处理,进行空间多样化、领域性、小型化的二次限定。2)通过轴线、向心、序列等空间组织方法,达到多个空间的连续性。3)利用多种空间组合方式以及物质形态设计要素,形成广场空间的标志性视觉主导界面。4)通过尺度、轮廓、底部构图、细部处理等方面协调呼应,来保持界面的连续性,达到广场空间的整体性。5)建筑物的室外楼梯、坡道、平台等构件,经过特殊化处理也可成为广场空间的一部分。广场的边缘空间 附图2第二节 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一、含义与分类主要街道连接城市重要出入口、各功能区和重要城市设施,并满足城市区域、轴线、节点之间的人物流

22、转移,构成城市骨架,其形态与城市功能布局形式、活动组织、整体景观特色密切相关。是评价城市空间环境的主要基点和规模单元。平面形态分:直线型、折线型、曲线型;分类: 规模等级、功能作用分:主、次干道、区间路、小区路等 交通特征分:交通型道路和生活性(巷道和胡同、步行道、景观绿地步行道)道路。二、设计要点1、城市街道总体设计从总体布局出发,保持街道与城市地形地貌的协调,根据街道性质、服务对象及交通能力,去定形式、宽度、结构模式;考虑街道动静态及景观构成要素,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与艺术性统一;结合两侧和周边环境充分发挥生态作用,加大绿化,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化、立体化绿化体系

23、;1)出入口设计步行街应靠近交通站点或临近居民区主要出入口;可采用牌坊、拱门、大型水景、雕塑等建筑景观进行限定,增强标识性。入口空间向内部街道过渡时,可适当缩小,以体现空间封闭感和序列感。2)功能与景观分区作为“线型”空间街道要分段组成一个街区设计,区域间可结合建筑入口、绿地、小型广场等放大空间节点进行连接。3)交通设计合理安排街道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停车区及相互关系;根据实际条件,在市中心组织独立的城市步行街区或多层立体式交通系统。2、城市街道环境的空间设计 设计时应注意:161)封闭性:与街道高宽比(H/D)、沿街垂直界面要素性质(开口位置、数量、面积及檐口线变化等)有关。2) 尺度:

24、步行街道宽69m较理想,长度上限1500m。3) 序列: 4)连续性: 5)速度:改善垂直界面封闭性的方法: H/D1:1,保持平衡状态和舒适空间H/D1:2,可看到街对面全貌,建筑立面占去全部视野,较开朗舒适,H/D1:3封闭性低,建筑主体地位削弱, H/D1:4,街道空间容积特性消失。第三节 城市公园绿地环境设计一、含义与分类城市公园类型三大类:1、市、区级综合性公园、 2、居住区公园、3、专类公园风景名胜、植物园、动物园、历史名园、主题公园、博览园、雕塑园、运动、滨河、森林。基地生态环境因素 二、设计要点1、公园绿地总体设计1)场地设计: 公园绿的基地规划活动需求、公园定位历史人文、周边

25、环境 注意局部和整体的间的关系处理, 对景观、标志、管理、游艺等设 施进行一体化形象设计。2)入口设计:一般朝向市内主要广场和干道,可在入口前后设置广场空间,作为起始空间和引导区域。3)功能与景观分区:© 功能区域注意之间的联系,动静合理分布。© 景观分区主要考虑景观特色、动静、主次、旷奥分区等方面。4)交通设计:因地制宜,主次分明规划配置。主路贯穿各景区,主要景点和活动设施,形成道路骨架和回环,宽46m为宜。支路自然曲度大于主路。2、公园绿地的空间设计1)利用地形起伏、密植植被、复式林带隔离噪音,限制交通;2)相互渗透和交融,二者柔性连接;3)充分利用植物造景,制造开敞空

26、间、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冠下空间、带状空间等多样化类型。4)利用对景、障景、隔景、借景、框景等传统造园手法达成空间收放、场景变化效果。第四节 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一、分类:高层、多层、低层、综合不同住区环境的景观结构布局要求分类密度景观布局地形及竖向处理高层高采用立体景观和集中景观布局形式。高层区的景观总体布局可适当图案化,既要满足在近处观赏,又要注重室内俯瞰时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多层次的地形塑造来增强绿视率多层中采用相对集中。多层次的景观布局形式,保证集中景观空间合理的服务半径,布局手法可根据住区规模及现状条件,灵活多样营造特色景观空间因地制宜,结合住区规模及现状条件适度地形处理低层低采用较分散

27、的景观布局,使住区景观尽可能接近居民,景观的 散点布局可结合庭院塑造尺度适人的半围合景观地形塑造的规模不宜过大,以不影响低层住户景观视野又可满足其私密度要求为宜综合不定宜根据住区总体规划及建筑形式选用合理的布局形式适度地形处理二、设计要点1、城市居住区总体设计1)场地分析 住区相关设施可通过外向性布局与城市关联,注意处理好住区环境和周边建筑特色风格、后退红线、交通出入口、建筑高度、沿街建筑韵律等方面的协调关系。 整合基地内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因素。 合理组织住宅建筑群体、道路系统、绿化景观系统、公共配套设施,处理好规划布局、交通停车、景观因素、建筑风格之间的关系。同时,广场、道路、水体、庭院等空间

28、的相互组合、穿插、形成连续和富有变化的景观空间序列。2)出入口设 避免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上设置或靠近道路交叉口; 主要入口是前导空间,可设小区标志,结合地面铺装形成小广场和停车场,也可结合中心绿地或共建,设置入口对景。3)功能与景观 从城市形态、环境、周边环境的整体角度把握居区功能布局、景观构架。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并结合绿地、景观在主要景观位置形成景观节点,如在出入口、院落中心、居住区的景观周线上等。 4)交通设计 综合分析居区和周边区域的人、车路线,对居区道路进行分级布置,选择选择人车分流、混流或结合的路网体系,以“顺而不穿、通而不畅为原则”。类 别道 宽机动车单车道33.5m双车道66.

29、5m非机动车自行车11.5m双车道2.5m人行道最小1m超过按0.5m倍数增加 居区各类道路: 居住区道路系统分类及宽度要求级别道路名称道 路 性 质道 路 宽 度一级居住区道路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2030m,车行道9m,人行道24m二级小区道路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1014m,车行道58m,人行道1.52m三级组团道路连接内部住宅群落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810m,车行道57m四级宅间道路连接住宅单元间的次级道路2.53.5m 实现道路多功能协调统一的复合化设计,对空间结构进行立体化整合,将住宅、服务设施、绿地连为一体,构筑方便、系统、整体的空间网络。2、城市居住区

30、环境的空间设计1)空间层次结构 三种类型:空间层次结构名称位 置 及 内 容属 性特 征住区居住区中心地带或住区主要入口处,集中公共绿地结合及公共服务设施公共良好的通达性和包容性,常与其他空间融合一体组团居住区领域性,交往、休憩办公共一定范围的公共性院落楼前后,游戏、交往活动半私密私密向户外过渡的桥梁室外采用两种结构模式:结 构 形 式适 于 范 围特 点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结构一定规模和用地较完整的居住区易产生整体空间覆盖的统一性和可识别性小区院落的二级结构规模小或用地不规整的居住区组合更为灵活,形成较为集中、成规模的中心绿地空间 合理安排空间序列关系,形成清晰的居住区整体形态。空间层次的确立

31、主要取决于空间的围合程度及各层次空间的节点处理。此节点可通过植物、过街楼、建筑的转角、阶梯或高差等的处理暗示空间性质和界限,保证各空间层次的相对完整和独立。2)公共绿地空间 按层级化结构空间设计的居住区,其公共绿地空间相应三种: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绿地类型位 置 与 内 容要 求属 性最小规格中心由数幢建筑及道路围合而成,空间高宽比1,可结合较大规模景观处理,如广场、水池、雕塑小品范围大,易形成开敞环境,布局应明确功能划分公共1.0(ha)组团由住宅围合,可设置花木草坪、桌椅、运动等设施应有一定功能划分半开放0.4宅间住宅前后及建筑自身的绿化用地,以绿化为主,设置椅凳,可适当扩大单元入口硬

32、地,灵活布局,注意空间尺度封闭0.04 住区绿地系统布置主要五种模式:模 式适用住区类型特 征集中绿地高层低密度高层围合的较大中心,配套环境功能设施如广场、景观草坪均在此组团围合型低层高密度以围合式组团,各合院具不同主体和特色,一般不设集中绿地融入自然型远离市中心、基地条件优越、用地宽松与自然协调,各小区间、各住宅组群间均有绿地间隔,自然绿地由外部深入,形成紧密有机整体。带状网络型高密度以带状绿地贯穿在居住区内部,其宽度灵活,布局多样,与住宅群庭院空间绿地相互渗透连接,共同构成整个绿地网络系统嵌块绿岛型高密度以交通干道为界,各级公共绿地作为嵌块位于相应的用地中心,各嵌快间有绿色廊道相联系。3)

33、公共中心空间居住区公共中心设计应中充分考虑丰富性及与城市间关系。形式有:街道空间中小型商业建筑组合成;广场空间娱乐、服务、管理型建筑形成广场式的外部空间;街区空间多在一些大型综合性住宅公共中心。 章小结: 侧重对城市广场、街道、公园绿地、居住区四方面环境设计的要点进行必要阐述和概括。第五章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课程要求及学生作业第一节 课程要求课程教学内容机及组织方式内容(前略)目的:掌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调查、分析、设计、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技术;介绍各类城市公共环境的设计要点。侧重培养对设计方法的学习,力求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指导设计。 通过项目实地调研、制作PPT调研成果演示并陈述促进对设计原理

34、与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对评价反馈进行完善和补充。(专业最终考核评分的一部分) 此专业设计课程适于建筑、环艺、景观、城规设计专业三年级,之前应已学习建筑与环境设计、园林与景观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景观建筑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第二节 设计任务书之案例一、目的:打破单向思维及封闭创作的定式;具备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二、案例1、永定桥绿地景观环境设计1) 基地概况:永定桥了绿地景观位于无锡古运河沿岸,县前西街与解放西路交汇处,是运河水广场休闲商业圈的“后花园”,地块总面积11617平方米,其中地下5500平方米面积为城市停车库,单层,层高3.9米,设单行出土口两处。2) 交通系统要求:车行

35、、步行、水上游览三条线路。3) 功能定位:集古运河文化、旅游观光、生态绿化、休闲娱乐为一体。4) 主要景观设计内容:水上旅游码头、商业建筑、地下车库的出入口等辅助设施,并对环境景观中的小品、广场、地坪、水体、叠石、灯光(泛光照明、庭院灯、草坪灯、灯饰、标识系统)、植物等进行主体化环境景观设计。5) 设计目标:通过自然、历史景观改造及沿岸公共空间环境的整治,充分挖掘古运河的历史、人文及旅游价值,再现无锡依山傍水、邻水而居,和谐共存的山水城市的独特风貌。快题设计:主题概念性城市公共环境设计2、城市公共小环境设计;或 文化中心内庭院环境设计;1) 设计要求:在聚集、与娱乐、交流、体验四个主题中选择一

36、个或几个作为设计主题,以行为场所的组织和空间形态的构成来体现人与环境的关系。2) 设计内容:铺地、水景、雕塑小品、绿化、休息亭、必要的环境设施等。3) 设计图纸(比例自定):。总平面布置 / 分区说明及分析。主要部分:平面、剖立面(2个)/ 空间关系分析图。整体或反映主要部分设计构思的彩色效果图。能反映设计思想的简要文字说明4) 时间:8小时 交图三、要求1、 注意设计方法的学习,力求运用正确思维方法指导设计,2、 严格按教学进度要求,逐步深化设计内容,3、 提高方案研究中草图、工作模型的动手能力。4、 绘图严格、图面效果整洁美观四、图纸(规格:A 1) 1、 总平面布置图1:500 2、 分

37、区说明及分析(比例自定)3、 空间构成关系分析及说明(比例自定)4、 平面图1:3005、 剖立面1:3006、 鸟瞰透视图(彩色)注:作业另附调研报告,包括:项目背景资料、场地设计、空间构成、环境物质要素、平立面、鸟瞰透视等文字、分析图、手绘与实景图片五、进度表周次日期周一上午周二上午周二下午周五上午周六上午备注117日发题查资料基地考查调研汇报交流2构思草图快题设计快题设计(20)方案3方案修改方案深化方案深化定稿放大4上版上版上版答辩5交图(正图60)与调研报告(15)。其他方面5。六、参考书目 1、外部空间设计 (日)芦原义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2、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德)D·普林茨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9 3、外部空间与建筑环境设计资料集 乐嘉龙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4、开放空间景观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