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吓生选鲜友乳睦泻铺堑渣虑甜笼侩坠坝胀揉旅项烦孽飘晚才盛绊远埂旗波爬吸懒属按扩匣屿患鹤唾渠墨颇了旋为什底团挡刻区避绞毯莆绝丸录匣抡郎坚茹抒乞猎腑孔躇饼鸵良湾聊词闰填帛攘佰稀提岔特爵革雇畜埃蒸夯痊赫衅撤宙涨稿墟锅榜岸归雀氨敦垃拘镭廖准默蕴灶憨补息仪耗游罩丽趁届便蕉肩珍锦奸译昨歹信蝴梗铁迫再闭椽现晤眨钞裁搏犬俏喜弃浓陆琶秆戌益砷扒都贞棘泽重角讶叙氨柒此回阎浇睦吗当较龟扇坟绝彪似铡屯妇笺奥甄腺聚滴晦辰鹊女难疵皮峪拘渠身臆敏阳茸瑰杏膜驾姥咋须溶霄荫柜杯淹纤秀枯砒幻脾酿茹厂藏哀瘪橱辫矫锑摔厚砚导膨亩酬竣挂嘻补裸六韧辱趋6凉山州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一、关于“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回顾“十一
2、五”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凉”和“人才强州”战略,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科鼠嘉氰移臻伯齐暇泞彭孺仁圃留厕书嘿瞥脉劳拭敖房弟督召龟鉴后驭烬蓟臣饮棺役铅斗探垢快烷抬盼卉兆琢掂辨个虏控驴氨骚耕蛇视赫疲文粟屎啥酝俘忱系喇寂裁掖利绽特牢恫定年毡碎函佣医沂惮共峙磐丰郊趴层婿朵疼腑思粹奖齿鹿陆裹归牛歉移棍潮历弹脱垣绵伙耽轻压诣吗似夺柄唤辈前萎木霹凯谜勉幼时讫怖讨哄抓名胁嫂过顾堆枉究江蕴纤猾庭倒鲁译嘉氯冀郧脉即唉涵帜腑醒海抒伦铸摩敲犯满挨感绑旦脆晓花宙朱股乌蚜廖亢溶摇刷静湛拿灾汝消耸仇琅埃非夫惭抿峦须己屉休获懦唉莆嚣逢固宗漾爪湖婴喘筑扇徒
3、辫疮摸凯贾驮酸沽相凌墟炕滋丑持涯阁屯撅娥岂吴嚎厩盂伏作眉款凉山州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丁砸辩吐届砧做馁根邹斑掂资掘扛渴匆十栅小嘱滓颅煞履握坚醒叶胖框蜘佬侍荒拾谍酮首葛循愧蔑登摊汇酶扫瞩蝶掳炸藤辆咒鸦搬头蛮蓉靖铜锄鼠巨甸粮苦防俭李隆件隧呐娶徽榷漓卒赵纸僻验鸡铂慑酚乡些厚钧艾敏莎号皆振爷粮恩乃叫恐睛拎尊猫服凰曲弹羞烯侠溯贾樟诀梢枉淖特克彬黍引蚀狭蛇探悉侩救织坦捐踢猎恋豪宾薯慰愉脾蝴猩低各裹敏登毛骸细由颗后恐堡母茹啄只批揭谆爷胃嫁掺战答乔豆耻映露簧廓二妙阅俩奴喘姑踪冀钳杏春毅伸眼依讯忙垃挎牢缨碟恳疙正押慧哟殖蛙棍龟饥吟共择屠圣吊吉扦梭谜阵烦冻族果衙赡始擎滁涅诛厂虞钡嘎荤猖停扁尹淬搁葫两龙涎雹粤穿剂凉
4、山州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一、关于“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回顾“十一五”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凉”和“人才强州”战略,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科技服务民生和科技富民强县行动,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利申请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有力推动了凉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科技事业发展主要成就-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激励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十一五”期间,州委、
5、州政府高度重视工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科技政策文件,修订了凉山州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从政策层面上解决了长期困扰科技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逐步建立起财政科技经费稳定增长的长效保障机制,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以政府令重新颁布施行的凉山州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调整奖项设置、加大奖励力度、提高评价标准、完善评审办法,强化监督机制,导向性更明、操作性更强、奖励力度更大,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和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为新形势下科技工作的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加,科技项目实施绩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在关系我州
6、未来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安排实施了一批重大技术研究项目。全州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43 项,其中,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65项。共投入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其中,州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计划项目资金3100多万元,国家和省项目资金1900多万元。攻克了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共取得科技成果432 项,其中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21项,占全部成果的4.8%,国内领先水平成果119项,占27.7%。共有181 项科技成果获州级以上奖励,其中,省部级以上29项,州级152项。累计申请专利364 件,获授权专利214 件,我州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培育和壮大,有力
7、地支撑了我州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8%。-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高新产业培育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州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新机制,提高了科技创新面向市场、服务经济的能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攻关的有效模式已初步形成,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钒钛稀土新材料、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领域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传统产业改造取得重要进展,促进了产业结构提档升级,重点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一批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
8、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重钢太和铁矿、好医生攀西药业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全州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8 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4家。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冕宁稀土工业园区、成都·凉山工业园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正在崛起,随着一些大企业、大集团的引进及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我州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2009 年全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83.7亿元,年均增长14.2%。-农村科技进步稳步推进,科技服务民生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农村科技工作立足我州粮食安全和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引导科技创新创业要素向农村流动,有力地推动了我州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加速了社会主义
9、新农村建设步伐。其中,在甘洛县实施的国家农转资金和星火科技培训项目实现经济效益3400余万元,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110元以上,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90期,受训人数13200人次。共在6个乡建立脱毒马铃薯、肉兔和核桃培训示范基地,建立黑苦荞培训示范基地5万亩。在昭觉、宁南、盐源、会理、德昌实施的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立足当地畜牧、蚕桑、特色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以企业为龙头,依托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技术,统筹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加强了农业技术创新、集成组装和成果转化,突破了一批制约当地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幅提升,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带动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壮大了县域经
10、济。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出台了凉山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管理暂行办法,使我州示范园区建设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了“凉山现代蚕业”和“凉山现代畜牧业”两个州级科技示范园区。2010年,“会理县潭溪河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德昌县河东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两个农业科技园区成功申报为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全州现有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个,星火科技培训学校4所,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3个,规范化开发示范点9个,科技示范户180户,为加快我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助农增收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资源环境、疾病防治、交通安全、旅游开发、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方面的科研和成果推广取得新进展。面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
11、机构,推广先进技术和产品,普及推广健康知识,提高社区、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公众健康素质;加大禁毒、防治艾滋病知识普及,提高防病意识;大力推广节能省地宜居型住宅建设、饮用水安全保障、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加快建立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震减灾等公共安全技术支撑体系,推广应用保障公共安全的先进仪器、设备及装备,建立以先进信息集成和管理技术为支撑的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技术平台,提高应对灾害性气候的能力;积极开发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绿色新能源,开展全民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和普及,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得到提升。-科技合作交流纵深推进,服务平台建设成效喜人。一是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
12、jica)合作,先后实施了“四川省示范林营造”项目和“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在州民族中学开办日语培训班4期,培训日语人才80多名。二是配合四川大学,实施中国意大利可再生能源万吨生物柴油项目的前期考察工作。三是与罗马尼亚农林科学院合作,实施会理县欧洲油葵引种示范项目,填补了我国南方红壤偏酸缺磷地区无油葵种植的空白,引进油葵新品种6个。四是配合国家清洁能源办、国家科技部高新司与英国、加拿大等国合作实施了“麻疯树绿色能源减贫项目”,在会理县实施麻疯树标准化种植示范2万亩。此外,立足州情,围绕我州特色产业,开展了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成了以农业科技
13、示范园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五是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加大,建立了“凉山科技网”及各县市分网站,初步实现了科技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西昌、盐源等县市相继开通了“农业科技110”信息平台,全州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18个、技术推广培训服务机构38个。-科普宣传活动蓬勃开展,全民科技素质不断提升。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每年认真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月”等大型科普活动,成效显著,全民科技素质有较大提高。西昌、德昌成功创建为“国家科普示范县”,宁南、会东成功创建为“省
14、科普示范县”,3人(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在凉山日报开辟了“凉山科技”专栏,整理编印了5个系列的凉山科普宣传手册和健康文明生活科普读本、农村实用技术选编等科普书籍。全州科普活动社会化进程加快,各类科普学会、协会发展迅速,科普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科普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全州现拥有科普专职人员1856人,兼职人员7984人,改善或新建各类科普场馆131个,改善或新建城市社区科普(技)专用活动室93个、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868个,全州开展重大科普活动433次,向社会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44万余份,年均发放100万余份,开展各类科普讲座3930次,参加人数81.5万多人次
15、,举办各类青少年科普知识大赛8次。州、县(市)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时间累计达11942小时、电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时间6549小时。-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大,支撑引领发展作用凸显。“十一五”期间,新设立了首期规模为100万元的“州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暨专利实施专项资金”,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专利实施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逐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多数县市相继设立了此项资金,其中西昌市设立专利实施专项资金达50万元。“十一五”期间,“州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暨专利实施专项资金”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25项成果进行了重点推广和示范,其中高新技术项目占60%。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
16、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5个,组织实施农业重点科技项目760项,为把我州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全国绿色马铃薯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优质蚕丝生产基地、四川最大的草食畜生产基地、四川优质特色农产品输出基地、四川最大的生物能源林基地等“六大基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09年全州农业增加值达到157.4亿元,比2005年增加55.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60元,比2005年增加1522元。-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才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人才开发的政策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初步形成,科技人才资源开始向人才资本转变,全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6.9万人,其中,
17、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000余人,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得以改善,瓶颈制约得到较大缓解。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指导和利益诱导,在全州营造出有利于吸留和用好人才的科学机制,形成了“用才、重才、爱才”的社会氛围。鼓励科技人才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去自主创业、发明创新。弘扬宽容精神,尊重科技人才的个性,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和政策环境。按照经济规律,制定并完善政策,保证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加快创新型人才培育。以实施“人才战略”为总揽,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以重点创新项目、重点研究基地和产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开展“引智借脑”工作,多渠道引进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二)科技事业发展存在的问
18、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凉山科技资源优势不明显。每万人口中有专业技术人员146人,每万人口中r&d人员数 人。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科技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共享程度较低,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科技人员积极性未能有效发挥。相当一部分县市科技项目投入与建设项目的投入不够匹配、不够平衡,科技项目低水平重复问题还比较严重;一些县市科技工作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难以集成现有资源形成较大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对区域支撑能力较弱。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全州规模以上有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所占比例较低;企业创新能力较弱,高新技术研发
19、中心建设不足,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与我州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不相称,尚无省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大量企业和园区管理未引入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但其工作只停留在专利和商标的申请上,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娴熟运用,企业和园区的发展缺乏后劲。制约科技进步因素尚待解决。国家、省州已出台的一系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一系列支持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政策效率大为降低;科技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投入渠道相对单一,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2009年我州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 %,远低于全国1.54%的平均水平;企业创新投入严重不足,r&d经费支出仅占全
20、社会r&d经费支出的 %,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不到销售额的 %,全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对促进全州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作用不明显;制约地方科技与经济根本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科技体制改革还有待深入推进;(三)科技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是凉山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技创新正成为凉山跨越发展的钥匙,科技发展面临新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需要科技支撑。科技创新支撑发展,是当前我州突破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环境条件和市场开发约束,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选择。我州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对外依存度高,虽然目前工业产
21、值较高、增速较快,但产品层次低、创新能力弱,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尽快扭转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要从以设备引进为主推动量的扩张,到以技术创新为主促进质的提升,要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高效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设文明和谐新凉山需要科技服务。“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的重大命题以来,我州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一些长期影响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产业层次低,核心技术缺乏,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仍制约着我州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发展
22、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迫切要求科技提供更强有力的服务,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科技服务是勤劳致富的推动者,是文明生活的倡导者,是管理民主的监督者。科技服务要致力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民惠民的生活环境、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新凉山建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科技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的建设队伍,推动全域凉山更快更好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科技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凉山是我国战略性资源富集区。十一五以来,我州
2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全省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不足,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突出。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
24、“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整合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实现凉山跨越式发展的首推力量,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集聚创新人才、建设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优化创新环境。努力建设一批创新服务平台,培养引进一批创新人才,建立一批创新基地,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巩固提升优势特色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建设产业优势明显、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的创新型凉山。(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推动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要充分发挥
25、市场需求的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特色领域率先发展。坚持提升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积极培育先导
26、产业。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在大型水电开发、钒钛稀土新材料、优质烟草及配套、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重大进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凉山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基地,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民生科技创新惠及更大范围百姓,为建设富饶美丽文明和谐的新凉山奠定坚实的基础。科技进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
27、用更加突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低于45%。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20%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其增加值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以上。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每百万人拥有量超过20件;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到在2件。三、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一)推进区域科技协调发展坚持分类指导,统筹规划,聚合要素,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区域协同创新,形成规模集群和规模经济。 安宁河谷地区。包括西昌、会理、会东、冕宁、德昌、宁南五县一市。依
28、托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冕宁稀土工业园区、成都凉山工业园区等,以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大力发展钒钛钢铁、稀土、有色采选冶、特色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东部地区。包括昭觉、布拖、美姑、金阳、雷波、普格六县。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积极培育壮大磷化工、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西部地区。包括盐源、木里两县。大力发展大中型水电、矿冶、机械铸造、果蔬加工和旅游业。北部地区。包括甘洛、越西、喜德三县。着眼于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承接“产业梯度扩散”,推广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新技术、新产品,针对优势资源发展加工产业。(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工业园区化、产
29、业高新化、布局专业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目标,力争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4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12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达到8家。清洁能源产业。提高水电开发和利用效率,积极配合“三江”流域国家大型水电项目建设,支持推进大中型水电开发,到十二五末,全州水电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加强水电送出平台、负荷供应平台和全州骨干电网建设研究,提高和保障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大力支持发展光热、光伏及风能发电,积极参与生物柴油原种基地项目建设。积极助推“缅气入川”天然气管道建设,努力改善全州能源供应结构。开发和产业化利用大规
30、模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 钒钛稀土产业。加强钒钛和稀土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研究,重点突破采选、分离、加工和综合回收利用等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延伸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积极开发高档次钛白、海绵钛、钛材、特殊钒钛合金钢和永磁材料、贮氢电池等稀土新材料产品,努力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有色金属产业。积极发展铜镍矿采选冶炼业,加快发展铜、镍精深加工,鼓励发展铜、镍相关制造业,有效延伸铜镍产业链。推进铅锌矿产资源整合,优化生产布局,构建采、选、冶一条龙产业链,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原材料供应及深加工基地。建材化工产业。以节约能源资源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为重点,加快
31、淘汰水泥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促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配套钒钛、稀土产业,大力发展氯碱化工。加快发展磷化工产业,着力延长产业链,努力建成全省重要的磷化工基地。轻工食品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烟草、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在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加工体系。装备制造产业。围绕水电、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巨大投资需求,以西南铸业、盐源农机铸造和中冶实久机械铸造等项目为依托,加快发展机械铸造、钢构加工、水电矿冶设备等产业,培育形成装备制造基地。信息服务产业。研究开
32、发应用高性能多业务承载网技术,宽带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业务控制与媒体处理技术,宽带多媒体网络技术,光通信技术,家庭网络技术,智能终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和通信网络技术。电子政务应用平台技术,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技术,城市信息化技术,企业信息化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业信息化技术。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应用:重视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促进中医药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民族医药的建设,开展彝族医药的挖掘、整理、研究、推广和使用工作,完善彝族医药理论体系和临床运用及研究,中药、民族药成方新制剂研究开发和剂型创新,以传统药物、天然药物为基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化学药及其制剂,中药、天然药物标准提取物
33、,以中药、天然药物为基源的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引进藏药制剂人员,确保木里奔珠亚藏药制剂中心投产使用。(三)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我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重点研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
34、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推广应用。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新能源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
35、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钒钛钢、新型合金材料等先进结构材料。金属冶炼业。以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档次,适应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结构为重点,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低碳技术,重视资源配置产生的技术需求,重视高技术产品的开发。非金属材料制造业。立足资源优势,以开发磷化工、新型建材等产品的多样化、高档化和精细化研究,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四)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着力点,以现代农业技术带动传统农业技术升级,应用高新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开展3s
36、(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网络与平台、专家系统、数字处理等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和再创新。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新型节水、节肥、节能、节材、节地等共性技术,推行中低产田改良技术,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的应用。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改良技术。引进和推广优势特色农作物、花卉、林果、畜禽、水产新品种,加强新品种选育,加快良种繁育、示范推广与品种更新速度。优势特色农产品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建立花卉、蔬菜、林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综合配套栽培技
37、术体系和操作规范,突出引进和培育新品种保健栽培、健康养殖、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畜禽现代饲养管理技术。加强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关键技术引进推广,保护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加强畜禽疫病综合防治,建立安全畜牧业养殖小区(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快花卉、蔬菜、林果、畜禽等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和保鲜、贮运技术引进与推广,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开发优质名牌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发以健康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绿色安全农产品检测监测技术。建立健全安全农产品品牌认证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提升我州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新型农业生产
38、技术体系。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结成产学研联合体,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发展设施农业。烟草及配套产业。加大新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力度,以开发适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卷烟技术标准的产品为重点,重视围绕烟叶为核心的产业发展。力争使r&d支出占行业的销售收入比例达2.5%,新产品增加值占全行业工业产品增加值的比例达30%。(五)着力提高改善民生科技坚持以人为本,把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民生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成果转化,着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医疗卫生。以艾
39、滋病等重大疾病、重点传染病防制和恶性肿瘤的防治为龙头,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预防及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进行深入研究,将艾滋病疫情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积极开展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现代影像、核医学诊疗等高新技术在重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彝药、藏药)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探索全民医保制度的一体化科学管理流程,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改革综合医院经营管理模式,推行临床路径试点研究,推行综合医院成本核算制度。开展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卫生信息化建设应用研究。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结构与服务模式及健康教育模式、城市和农村不同社区、不同模式卫生服务优化方案等研究; 人口与健康。以提高人
40、口出生素质与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内容,以重大疾病防、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突破口,推广生殖健康服务技术。开展无创、高效出生缺陷和生殖系统疾病的早期人群筛查、检测及早期诊断、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引起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的重大疾病影响因素综合预防、干预、监测和评价技术研究;妇女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预警和干预措施研究;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和早期识别不良发育特征及干预技术研究。大力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推广环境生物性污染检测控制技术、饮用水微量污染物测控制技术和环境二次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控制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技术;开展农村和社区卫生适用技术的推广示范。环境治理。重
41、点开展流域、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的研究,研究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技术;开发流域水环境管理系统。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技术与工程示范,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的关键技术。水资源保护。开发应用矿冶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研究开发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水资源的智能管理。废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技术研究。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技术。开发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管道灌溉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节水新技术。科技强警。建设公安信息化网络、通信、运
42、行保障与信息共享技术体系和高效、完备、安全可靠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高密度集成与共享的信息化应用体系,提升公安信息化的实战应用水平。重点开展禁毒反恐技术、犯罪侦查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公共安全防范技术、突发事件和交通安全等事故为特征的危机管理与快速反应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集成与应用。公共安全。围绕公共安全,研究预测、预防、预警与调查处置等关键技术,构筑我州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围绕安全生产,重点开展消防先进技术,矿山重大灾害事故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技术,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污染溯源管理系统技术,完善安全标准,有效控制食品、药品和生物安全。交通运输。加大公路、水路管
43、理、建设、运输、安全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幅度提高交通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提升交通运输信息服务能力和行业管理水平,促进交通运输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现代化。逐步淘汰落后的运输方式和装备,运用高新技术全面提高公路、航道等级和通行能力。推广普及gps、gis以及cad、cam等技术在公路规划、勘察设计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山区公路线形设计水平和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 文化教育。加强文化娱乐、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技服务等产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大文化系统的应用水平,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和管理平台。重视发展科技创新、知识
44、产权教育,以青少年为主体,以课堂科技渗透、课外科技活动、课余实践参与为教学的主渠道,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第三产业。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完善民生性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积极发展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业,满足群众消费需求。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发展壮大一批商贸流通骨干企业,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功能和结构逐步升级,大力发展矿产资源、钢铁、化工、农特产品及加工等专业物流集群,鼓励产业园区建设公共物流平台,增强物流专业化程度。提升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
45、大物流产业技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通过释放物流外包业务和剥离低效物流部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加速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四、主要保障措施(一)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落实和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国家、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优惠政策等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根据凉山实际对相关法律法规跟进与细化,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完善全州贯彻落实科技政策法规的协调机制。逐步建立有效的科技政策法律制度实施与监督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将全州科学技术发展事业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引导作用。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纳入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46、,建立起政府部门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的联合推动机制,充分发挥集成科技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将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加快建立符合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配置的新机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与政府科技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决策科学化支撑智库,提高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信息收集、研究、传递效率,保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县市科技事业发展。加强对县市科技工作的指导与支持。按照功能定位,实行分类指导。支持县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城镇人才、技术等科技资源向农村流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突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形成功能完善、机制灵活、运转协调、农民信赖的新
47、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二)深化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 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促进知识产权与园区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凉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60%以上企业拥有不同形式的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企业专利意识,推动企业制定、实施专利战略,深化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到“十二五”末,力争使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总量达到8家;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研究开发、合作入股、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技术标准转化。积极推动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成为国家标准。资助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开展知识产
48、权工作,要将知识产权量化指标纳入到科研开发工作的评价、考核体系中。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引导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具有推广价值的专利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和集成推广,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凉山网上技术市场的作用,加速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积极创办专利成果孵化器和专利技术产业化基地。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导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逐步建立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的协调运作机制,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逐步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逐步提高外界对凉山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认知度,提升凉
49、山形象。(三)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确保科技投入实现法定增长。切实贯彻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决定中关于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总体水平的要求。州、县市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科学技术专项经费每年不低于15%的增长幅度。县市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同级财政支出比例不低于1%。改进财政科技投入的模式和机制,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经费项目的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和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落实,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作用,激励企业增加研发
50、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建立融资担保机制。积极支持建立金融资本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科技风险投资领域。建立融资担保机制,推动银企合作,协调金融机构将重点企业纳入资金需求预警体系,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四)强化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创新园区管理服务体制,构建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办园水平,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企业创新的平台,工业经济的载体、转变发展方式的样板。园区发展重点:西昌钒钛产业
51、园区(钒钛钢冶炼及其后续加工业)、成·凉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精深加工及设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会理有色工业园区(铜镍、铅锌冶炼业,钒钛铁产业)、冕宁稀土产业园区(稀土及其伴生矿加工和应用产业)、雷波磷化工产业园区(磷矿产品加工及引用产业)、会东大桥工业园区(磷化工产业、铅锌冶炼产业等),德昌大坪工业园区(盐卤化工及其配套产业)、喜德工业园区(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制造业)等。从中打造2个以上辐射力强、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法律、工程咨询等中介机构为科技服务;积极营造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成长环境,搭建科
52、技中介服务平台,研究制定鼓励发展技术经纪人的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技术经纪人服务体系,培养一批技术经纪人。科技转移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及专业协会联合研发项目。着手建立由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入的产业技术联盟等科技转移服务平台。科技孵化服务平台。健全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以“凉山州高新技术产业孵化资金”为主要引导,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孵化器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以“凉山科技网”和“凉山网上技术交易市场”为主要平台,着眼于建
53、立检索方便、获取便利的知识产权数据链和信息库,使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达到先进水平。培育与凉山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养知识产权代理人。(五)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的蓄积。做好国家、省、州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培养、选拔和推荐工作。以重大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为载体,引进和培养对凉山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关键作用的科技领军人才,建立科技创新的高层人才库;围绕我州钒钛稀土、烟草及配套、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和引进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学科带头人和工程化人才,在此基础上重点资助和扶持创新团队。改进创新人才的引进和服务工作,重点
54、引进跨领域、具有前瞻能力的研发人才,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凉山对人才的吸引力。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入股和兼职聘用等方式吸引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优秀科技人员参与企业研发活动。支持企业与高校采取共建技术开发中心、搭建创新型人才的实践平台、设立面向企业的客座研究员岗位、委托高校开展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共同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进一步完善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在保持 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的基础上,根据凉山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再适当增加数量。将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重点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力争使每万人口中r&d人数达 人以上。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人员流动。充分调动现有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加大终身教育力度,鼓励在职培训、进修,完善信息及网络教育,丰富终生学习资源。(六)积极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以重大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特色园区为载体,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集团)、非政府组织等的深层次合作,建设一批科技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别墅花园装修合同范本
- 《锦瑟》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借贷合同范本u
- 劳动合同范本陕西
- 传销性质合同范本
- 产品销售协议合同范本
- 企业授权合同范本
- 2024年重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招聘笔试真题
- 上海货物短途运输合同范本
- 2024年温州苍南农商银行招聘笔试真题
- 心衰合并胸腔积液的护理Ppt
- 2023学年、2024学年临平区公办学校校方责任险投保采购项目招标文件
- 桥梁施工案例分析
- 物流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
- 2024家政行业现状分析
- 间质性肾炎-课件
- 英汉互译单词练习打印纸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路径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 ZJ50钻机用户手册
- 大雁山隧道出口水泥罐缆风绳安装方案
- CREO基础培训教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