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林华_第1页
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林华_第2页
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林华_第3页
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林华_第4页
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林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on the” urba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in the suburb of shanghai-taking oingpu new city for example(摘要)针对上海郊区新城普遍存在的“产城不融合”现象,本文从“产城融合”概念的实质内涵出发,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以及就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普遍规律,并应用于青浦新城实际案例,指出新城发展的关键问题,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新城建设所带来的高素质人口集聚形成互动,形成产业与人口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是上海郊区新城 “产城融合”的必由之路,并提出青

2、浦新城实现产城融合的具体措施。(关键词)产城融合、产业结构、就业结构(abstract) for the phenomenon of "urban and industrial area seperation”in the suburb of shanghai, this article study the concept of urba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and then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the g

3、eneral law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on the impact of urban development.,and applied the genneral law to practical cases-qingpu.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key issues of the new city development is high-tech industry bring about high-quality population accumulation, forming a virtuous circle of ind

4、ustry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that is the the only way of development of new city.this artical proposed specific measures to achieve urba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urba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1、“产城融合”概念的缘起从根本上说城市发展的动因是产业集聚,产业和城市是不

5、可分割的。与农村相比,城市产业集中度较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而能够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城市成为巨大的人口集聚中心,人口集聚不仅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而且能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导致金融、贸易、通讯、运输以及生活服务行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推动城市的繁荣,进一步集聚城市人口,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因此,城市本身是工业化的产物,城市化的发展始终与产业发展同步。“产城融合”不是一个新名词,更不应成为一个新概念。但是,从上海新城发展的实践来看,“产城不融合”又恰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2000年,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郊区是上海新时期

6、城镇发展、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基础建设的重点,制定了中心城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浦东新区、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化学工业区和嘉定、宝山、金山、闵行、松江等九大市级工业区,将作为上海工业建设发展的主要基地。紧随其后上海市政府提出以嘉定、青浦、松江市级工业区为试点,降低上海的商务成本。在上海郊区布置了面积为173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青浦区工业园就是其中之一。郊区产业园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产业发展需要的主要是少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以及大量的年轻工厂工人。而郊区目前各动迁配套商品房基地的导入人口及原郊区本地农民转变而来的城镇居民这两类人群中

7、的劳动力文化素质都不高,且不少人年龄偏大,难以满足产业园区用工需求。另外,他们也没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因为即使不工作,他们也有不少其他收入来源,如城镇居民低保、房租、失地补偿等,基本生活能够有所保障。因此,对于工资水平不高或苦、脏、累的工作,他们一般不会考虑。郊区产业发展所形成的用工空缺为外来流动人口所补充。来沪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工资相对较低、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差的制造加工与建筑业等基础产业。以青浦区为例,据青浦区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青浦工业区从业人口约为11万,其中约有9万外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82%。产业园区虽然与青浦新城毗邻而建,但发展各自为政,新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远远滞后于产业

8、园区,与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相距甚远。因此,上海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上海郊区新城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在评估新城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对全市新一轮郊区新城规划的战略导向和目标展开深入研究。并将“产城融合”作为促进郊区新城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2、“产城融合”的实质与内涵图1: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产城融合”,就其实质而言,首先应是居住和就业的融合,产业区和城镇区融合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产业结构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定位。产业劳动分工是就业者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别分异的基础,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基础(scott,1986)。产业结构决定城市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人口构成决定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城市规模、居

9、住模式、生活配套设施的供给等诸多关键问题。不同门类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总量和结构均有很大差异,相应的城市服务配套功能也有所不同。2.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2.1.1三次产业与就业总量的关系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就业弹性系数,以万元产值吸纳的就业人口计算,从我国平均水平来看,2000年第三产业每百万元产值吸纳的就业人口为65人,轻工业为34人,重工业为18人。据此,对就业贡献较大的是第三产业和轻工业,其中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高,单位产值吸纳劳动力数量最多。据胡鞍钢等人的研究,将工业中的不同行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做纵向对比,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工业行业劳动力吸纳能力都成下降趋势。如果将上海数据与全国其他省份

10、进行比较,选取就业结构偏差系数指标,2005年上海第三产业偏差系数小于0,为-0.02,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最低,充分显示了上海服务业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就业结构偏差系数越小,反映单位产值吸纳劳动力能力越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较其他城市低,而是因为上海第三产业主要是依靠人力资本的投入,而其他城市第三产业呈现资本密集性特征,劳动参与分配所得比例较低,人均第三产业收入也相应低于上海)。上海正处在产业结构快速调整阶段,传统制造业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正在下降,从绝对数值的纵向比较来看,2000年2005年,在上海市域总人口上升基础上,二产从业人员大幅下降,由371.7万人下降为

11、335.9万人;从就业结构偏差系数来看,第二产业大幅提高,第三产业大幅下降,表明制造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正在逐步萎缩,第三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表1 工业主要行业亿元产值吸纳劳动力行业亿元产值吸纳劳动力/万1994年2000年石油采选1.390.68煤炭行业1.390.68造纸0.950.27印刷业0.930.28纺织业0.820.38服装业0.770.36食品加工0.40.2食品制造业0.710.22饮料工业0.440.17医药制造业0.480.16石油加工0.170.08钢铁工业0.290.2有色金属0.430.21汽车工业0.540.23机械行业0.730.34化学行业0.590

12、.24电子及通讯设备0.390.11电力行业0.230.1建材行业0.870.36烟草行业0.060.03资料来源:胡鞍钢等,2002,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政策评估(1949-2001),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表2 2000、2005年上海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系数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0-0.810.10.082005-0.840.29-0.02数据来源: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2005年人口1%抽样调查、上海统计年鉴(2006、2001)计算而成,为负数说明该产业劳动密集程度高。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比,上海郊区普遍存在产值规模偏小的问题。

13、将上海郊区三次产业比重与上海平均水平相比,第三产业比重相差24个百分点。因此,郊区产业用的规模远大于中心城,但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规模远小于中心城。不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也是郊区新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表3 2008年上海郊区三次产业比重一产二产三产闵行区0.269.330.5宝山区0.448.950.7嘉定区0.567.731.8松江区1.069.629.4金山区3.263.633.2青浦区1.861.037.2南汇区3.854.541.7奉贤区3.465.531.1崇明县12.849.437.8郊区平均36136上海平均0.140.159.8数据来源:各区统计年鉴20092.1.2

14、 三次产业与就业人口素质的关系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采用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这一指标来衡量就业人口素质。表4 上海按三次产业划分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 单位:万人受教育程度合计一产二产三产不识字或识字很少26.115.64.46.1小学142.137.445.559.2初中344.534.8186.8122.9高中215.55.599.7110.3大专45.6322.2341.4大学本科43.3112.829.5研究生4.7013.7数据来源:根据2000年上海市人口普查数据整理而成图2:上海三次产业人口受教育程度表5 上海服务业的主要行业与就业人口素质的关系 单位:万人受教育程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

15、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不识字或识字很少0.42.900.12.10.10.200.3小学3315.40.116.40.810.21.3初中17.6550.94.929.93.151.45.1高中1436.245.521.97.810.72.67.6大专3.57.43.32.45.12.78.71.96.4大学本科2.33.721.13.72.48.62.92.8研究生0.20.30.30.10.40.31.40.50.2大专及以上人力资本占该行业就业人口的比例8.5% 9.4% 52.8%

16、 23.8% 13.2% 31.4% 52.5% 55.8% 39.7% 数据来源:根据2000年上海人口普查数据整理而成图3:上海大专及以上人力资本占该行业就业人口的比例从表4可以看出,上海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的分配具有明显的差异,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素质相对较高: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层次的劳动力)约有79.8%集中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仅集中了约17.1%的高层次人力资本,主要为研发人员及高层管理人员。中等层次的人力资本(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间的配置比例大体为7:51:42,而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间的配比关系大致相当,为32:

17、30:38。在第三产业中,从就业绝对值来看,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集中了绝大多数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国家机关及社会团体。从高层次人力资本占该行业就业人口的比例来看,金融业、教育文化及广播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分别占有50%以上份额,是学历层次最高的行业。上海郊区新城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多是能级较低的第二产业,吸引的就业人口大多为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外来务工人员,以青浦工业区为例,就业人员中54%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大专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力资本只占就业总人口的15.9%,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只占13.8%。这也是郊区新城产业对中心城人口吸引不足的原因之一。表6 青浦工业园区

18、就业结构就业人口分类占总就业人口比例按学历分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0.7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人员6.1 具有大专学历人员9.1 具有高中学历人员29.7 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54.4 其中:按专业技术职称分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0.8 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0 具有初级技术职称人员11.0 其中:按技术等级分高级技师0.4 技师1.4 高级工1.4 中级工10.0 数据来源:青浦区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2.2就业结构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关系城市发展不仅与人口总量相关,质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城市配套服务设施的供给。人口的职业构成决定居民工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差异又使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层次性。按照收

19、入多少可以把不同的收入群体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低收入群体包括城镇低收入者和大多数农民,从上海郊区发展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制造业从业人员均属于这一范畴。以青浦区为例,根据2009年青浦区统计年鉴,2009年制造业在岗职工平均年劳动报酬为27783元,(这其中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等劳动报酬相对较高的在岗人员,大部分产业工人收入水平较这一数值为低),低收入群体中又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据青浦区第二次经济普查,青浦工业园区从业人员约11万,其中约9万为外来务工人员,占从业人员的82%。工业园区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消费结构尚处于温饱有余的阶段,消费结构变动相对较慢。他们是衣食等日常

20、生活消费品的消费主体,以基本消费和刚性消费为主,如吃穿用住,抚养子女等。他们对于城镇住房的购买力较弱,大多以租借企业附近农民住房和企业职工宿舍为主。为尽可能减少通勤费用,他们对于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要求往往较高。表7 青浦区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表职业分类平均劳动报酬第二产业制造业27783建筑业31251第三产业42707合计平均33913数据来源:青浦区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整理而成中等收入群体基本具备了改善住行条件的欲望和相应的消费能力,他们是城镇商品房购买或租赁的主体,虽然其中尚有部分人还难以立即实现购房的消费,目前处于积蓄财力或持币待购状态,但消费结构的转化升级较快。中等收入群体对于社会

21、服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可以带动大批相关行业的大幅度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是保障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目前青浦区现状情况来看,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等第三产业。表8 青浦区年平均劳动报酬高于五万的行业职业分类平均劳动报酬房地产业7897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51100教育6664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5961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74529资料来源:青浦区统计年鉴2009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受支付能力的制约较小,是高档消费的主力,将催生高档住房以及高端服务业的兴起。上海新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还需依赖中等收入群体的

22、集聚。美国学者richard florida在创意阶级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一个地方必须建造舒适的生活风格和环境(lifestyle amenities),让人才选择亲近这个地方。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城市的硬件与软件环境将影响人才的流动。因此,上海的新城建设要在产业发展方向、社会文化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提高,着力塑造就业岗位充足,环境优美、特色浓郁、富有时代感的郊区新城,加快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向郊区转移,完善城镇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吸引人才居住与就业。3、青浦新城产城融合的途径青浦区地处上海市的西郊,是连接江浙沪的重要门户通道,全区西靠上海市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山湖,东临闵行区

23、,北与嘉定交界,南与松江、金山接壤。在解放初期,上海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快工业化进程。1963年的上海市“三五”计划规划中,明确了嘉定、安亭、松江、闵行、吴泾、蕴藻浜等郊区发展方向,随后又进一步地明确了建设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以及后来的金山卫石油化工和宝山钢铁等若干卫星城。在这些进程中,青浦一直扮演着一个较为安静的角色,承担着为上海输送农产品和水产养殖产品的农业大县的重任,工业化的步伐较慢。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中心城卫星城郊县小城镇农村集镇4个层次构成的城镇体系。在此背景下,青浦开始步入了发展的行列,重点安排水产、水禽、水生植物等农副加工产品和电子仪表

24、、轻纺、服装等轻工业。1995年青浦工业园区列为市级工业区。2000年,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和中心村所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青浦新城被定为当时11个新城之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青浦新城被确立为“十二五”期间上海市重点发展新城之一,是全市经济增长的重点。因此,青浦新城必须加快产业和城镇的协调发展,为上海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的转移提供空间。3.1着力提高新城建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形成人口与产业的良性循环一方面,青浦新城现有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存在矛盾;另一方面,中心城高素质人口向青浦新城迁居意愿不强,难以形成高科技产业所需

25、的劳动力市场。正如前文所述,园区吸引就业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外来常住人口中约有30%居住在企业宿舍内,60%居住在农民住宅,其余10%居住在社区中,产业区就业人口无法支撑青浦新城的发展。因此,产业和人口的恶性循环成为青浦新城发展的“瓶颈”问题。青浦新城如果仅仅停留在附加值低、耗能高、污染严重的加工制造这一低端环节参与长三角各城市的竞争,不能掌握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等高端环节,仅靠原材料投入和产品组装占有产业利润的很小一部分,不利于新城的长远发展。未来城市的竞争是品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青浦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必备条件。青浦区拥有上海市全部21

26、个天然湖泊和1817条、2155公里的河道,境内辖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山湖,水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6.7,居全市各区县之首。青浦不仅具有“水文化”的资源,而且还有“古文化”的优势。这里历史悠久,环境宜人,作为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之一的青浦,处处呈现“古韵、绿廊、碧水”相交融、“实力、活力、魅力”相辉映的园林城区特色。青浦新城应更进一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创造生态宜居的自然环境;大力提高公共设施的服务能级,引进市级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的优质资源和会议会展等功能性项目;从根本上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增强中心城人口迁居意愿,吸引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形成产业和人口的良性循环。 3.2进一步

27、研究工业规模和生命周期,探索工业用地腾笼换鸟的途径,为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多空间。青浦新城的“产城融合”,不仅存在产业能级提升的问题,还面临着产业空间更新调整的问题。根据2008年相关数据,青浦工业区占地52.6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建设的土地占到工业区总面积的60以上,单位土地工业产值为30.5亿元/平方公里,远低于国家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的平均水平,只相当于市级开发区平均水平的60%,全市平均水平的50%。进入后世博时期的上海,有责任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资源紧约束的阶段,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郊区新城的发展不能只依赖于简单的用地扩张,在“两规合一”和土地指标硬约束的背景下,青浦区的土地资源

28、日益稀缺,面临着当前和未来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功能提升和结构调整等诸多矛盾,亟需改变粗放单向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循环型转变。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对区内工业企业加以区别对待,保留与搬迁相结合,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实施就地升级改造;对工业园区企业进行合理集中布局,提高存量工业用地的土地使用效率;集中统筹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达到节约用地和投资目的。对于一些技术进步缓慢,产品经济价值低,产品开发能力弱,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大量资金投入及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企业,尤其自身存在经营困难的企业和生命周期较短的企业应实施关闭停产,为青浦新城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空间

29、。企业更新改造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激励工业用地开发企业的参与,权衡搬迁企业的利益,置换存量工业用地改造所需的土地,并且适当弥补企业搬迁过程中的损失及关闭部分企业的补偿。3.3推进新城与工业园区空间整合青浦新城 “产城融合”在空间上的体现就是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关于产业空间与都市空间整合的意义与目的,白谨在研究总结台湾科学园区规划的经验时指出,园区开发建设之成果不只追求产业之发展,同时与地方及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及相关建设均息息相关,因此科学园区空间发展与社会改造之整合乃为必然之趋势。也就是说,通过空间整合,提高产业空间与所在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水平、优

30、化产业空间自身发展,产业空间与依托城镇的互动关系,从而提高产业空间发展的综合效益。 城市和产业空间整合最主要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工业区整体的自组织能力,进而扩大系统的整体开放程度和协同作用效果,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整合促进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的协调和优化,实现功能与结构的协调。 新城与工业园区的空间整合,就其内容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功能整合,首先要明确青浦工业区和青浦新城的关系,即工业区是单一的产业功能区,还是具有其他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区,笔者认为青浦工业园区应由单一的工业区转变成为城市综合功能区,成为青浦新城有机组成部分,共同形成综合的城市空间系统。产业空间的更新标准也不同于以往的工业区,在新一轮由产业推动的城市化过程中,按照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要求,更新产业空间。二是空间开发整合,包括空间开发方向和强度、空间区位与结构等,与新城的功能布局统一考虑。三是设施整合,包括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利用。青浦工业园区占地面积较大,与新城之间的交通设施整合成为空间整合的关键问题。四是环境整合,包括对共同生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