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_第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_第2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_第3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_第4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地理上学期复习提纲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宇宙是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 组成宇宙的基本天体是星云和恒星银河系其他恒星系中心天体( 太阳 ):质量占 99.86%地月系:组成 地球 和月球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木星、 土星 、 天王星 、海王星太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与其他行星没有特别显眼的地方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气候变

2、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 11 年)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 光球 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 日冕 层类型概念: 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能源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概况 方向 自 西 向 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逆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 顺 时针方向 周期 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 速度 角速度为 15/时。地球表面除 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 低纬向 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

3、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一半 。1 / 16地理意义:导致 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 偏。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 经度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大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15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区时 ,又称 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

4、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180经线穿行的 折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1a 2 3 b概况 轨道:是一个 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焦点上,每年1 月初位于近日点, 7 月初位于远日点。方向:自 西 向 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59 ,近日点时较 快 ,远日点时较 慢 周期为 1年 ,约为 365 日 6 时 9 分 为一个恒星年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 黄道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

5、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黄赤交角,约为 2326。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 6634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带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五带名称:热 带、 北温 带、 南温 带、 北寒带、 南寒 带 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 、 南北极圈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 黄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转 (自转或公转)运动。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 月 21日赤道向 北 B夏至6 月22 日北回归线向 南A秋分 9 月 23 日赤道向 南 D冬至12 月 22 日南回归

6、线向 北 CA CBD 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相对于 地平面 的高度角,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 太阳光直射 的纬线最大,向 南、 北 两侧逐渐降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 ,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 极昼 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 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 白昼较长, 太阳高度 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内部部圈

7、层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P波):能在 固体、液体 中传播,速度较 快 横波(S波):只能在 固体 中传播,速度较 慢 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 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下降 ,横波则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 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厚 ,约 33 千米,海洋较 薄 ,约 6 千米地壳。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 ; 硅酸盐类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 硅铝 层,相对密度较 小,分布不连续。三 大 圈 层 下层为 硅镁 层,相对密度较 大 ,

8、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 具有 固态 特征,主要由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组成。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地壳 和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结构: 外核 呈 液态 或 熔融 状态 内核 呈 固态 态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吸收: 选择性 性。平流层 臭氧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 水汽、CO2 吸收红外线; 射的削弱作用 反射: 无选择

9、 性。 散射: 有选择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反射大气散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削弱作用用大气逆辐射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纬度因素 、 下垫面因素 、 气象因素 。二、大气运动(一)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气温 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 差 异,引起大气运动 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 气压 差异水平运动 冷却下沉 形成热力环流高压低压低压冷冷热低压高压高压气压高

10、的地方等压线向上凸出,气压低的地方等压线向下凹。(如图所示)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B )冷热冷冷冷热冷热热冷热热ABCD(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图见课本36页)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 相反 )高空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表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下列各风向示意图中(单位:百帕),

11、表示南半球高空的是( B )800805810810805800101010051000100010051010 A B C D(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因素: 热力 因素,如 赤道 低气压带和 极地 高气压带 动力 因素,如 副极地 低气压带和 副热带 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地面表现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课本39页)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 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北 移,冬季 南 移。南半球则

12、相反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示气压带名称:A_ B_ (2)图中代表中纬西风带的序号是_,在图中相应位置画出中纬西风带的风向。(3)气压带B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其气候特点是_,其分布规律 是_。(4)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图中字母A 所示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降水丰沛C、地表温度高是形成图中A、C所示气压带的原因 D、受风带控制时,澳大利亚草原草木枯黄答案:(1)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2) 和 画图(略) (3)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南北纬30 -40大陆西

13、岸 (4)B D(五)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见课本39-40页)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 快 ,大陆上形成低压中心,切割 副热带高 气压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 快 ,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切割 副极地低 气压带分别写出名称: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中心;太平洋上形成 夏威夷高压中心 ;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 ;太平洋上形成 阿留申低压中心 。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冬季 西北(偏北) 风,夏季 东南 风。 成因: 海陆热力差 。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冬季 东北 风

14、,夏季 西南 风。 成因:夏季风主要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季风主要成因:海陆热力差。2.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季风气候特点的是: ( ) 答案:D3. 有关季风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南季风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B. 我国各地夏季都吹东南风C. 华北地区冬季位于反气旋的东部,盛行偏北风D. 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位于亚洲低压东部,盛行偏北风答案:A C4. 读亚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气候类型名称 , 。(2)试分析两种气候的相同点:相同点:表现在成因上都是 造成的,表现在气候特点上,夏季都是 。 (3)分析比较两种气候在气候特点上的相同和不

15、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有明显的 ,是 。(4)两种气候成因的最大不同点是: 。(5)与两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对应的同纬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和 。答案:(1)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高温多雨(3)全年高温 旱雨季交替 全年多雨(4)前者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而后 者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造成(5)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三、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 物理 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高 的气团。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低 的气团。2、锋面系统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

16、界面分类概念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和 气团移动 阴天、大风、降温、降雨 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气温和湿度骤降 、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冬季的 寒潮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 冷气团移动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气温 上升 、气压 下降 、雨过天晴春、夏南方降水(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实例气旋低 气压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逆南顺) 上升 阴雨 台风反气旋高 气压中心向外辐散 (北顺南逆) 下沉 晴朗 伏旱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1. 读“我国12月份某日天气形势图”,分析完成下列要求。(1)A地是

17、 气压中心,该气压中心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选择填空)A.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 洋流对该地区的影响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 地形的影响(2)B地是 气压中心,其东侧的风向为 。这种风给北京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益处可能有 。(3)该日我国西北、华北大部分地区出现的天气过程可能有 。(选择填空)A. 暖锋 B. 冷锋 C. 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D. 寒潮(4)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 。(选择填空)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海洋气候 C. 温带大陆性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答案:(1)高 C(2)低 偏东风 吹走被污染的空气,使城市空气得到净化(3)DCB第二节 水的运动一

18、、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 移动 ,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 状态和 物理 状态的变化。在 太阳能 及 地球重力 的作用下,水在 陆地 、 海洋和 大气 间通过吸收 热量 或放出 热量,以 固、 液、 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地表形态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 模转化和交换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 地表蒸发 、人工增雨及 跨流域引水 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其中人类影响最大的为地表径流。二、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概念:洋流又叫 海流 ,是指大洋表

19、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分布规律:(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2-2-5,2-2-6)按照成因分风海流:由风引起表层海水流动所成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密度流:相邻海区密度不同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分布 补偿流:由风海流和密度流导致部分海区海水减少,其他海区海水便过来补充秘鲁寒流 按温度分(洋流性质)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

20、海区温度低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副热带海区:顺时针环流南半球副热带海区:逆时针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

21、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航海事业:顺洋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和时间;逆洋流航行速度慢,耗燃料和时间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海洋环境污染: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1、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

22、行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地质构造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地壳运动类型:水平运动:运动方向:岩层沿平行于地表的方向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海洋 例:大西洋的形成和扩大升降运动:运动方向:岩层沿垂直于地表的方向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地质构造分类:1) 褶皱: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

23、发生弯曲变形分类: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弯曲,常成为山岭b、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常成为山谷被侵蚀之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被侵蚀之后的判断方法:由中间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的位背斜;由中间向两侧岩层由新到老的位背斜2) 断层:岩层发生破裂,并且岩断裂面两侧岩块由明显的错位、位移(地垒)上升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地堑)下沉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2)地质构造作用、意义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有利于储存地下水;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

24、施。板块构造学说1) 要点: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图:板块的运动)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2) 板块分布:(图: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界线的位置、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分3) 应用: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巨大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等b、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c、 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海岭3、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塑造。1、 流水作用:河流上游:冲刷、侵蚀为主形成沟谷 如

25、:我国的黄土高原河流下游:以堆积为主形成冲积扇、冲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2、 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速减小后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如:黄土高原总结: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不断改变地球的表面形态。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任何地貌都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外力作用的地貌(举例)流水的侵蚀地貌: 卡斯特地貌 、河谷 ,黄土高原的 沟壑 地貌。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 三角洲平原 ,山口 冲积扇 。 风力的侵蚀地貌: 风蚀蘑菇 、风蚀洼地。 风力的堆积地貌: 沙丘 、 黄土高原 的形成。4、在空

26、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变质岩( )( )( )( )山岳的形成:山岳类型 褶皱山 、 断块山 、 火山 。(1) 褶皱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 地壳水平运动、内力作用。岩层上凸的称为 背斜 、岩层下凹的称为 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外力作用。 (2)现实指导意义: 背斜储油、 向斜储水; 背斜 下方建隧道,原因 。 顶部建采石厂,原因: 。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12分)(1)从图中岩层形态看,A处地质构造为_,它是良好的储_构造。从地形上看,A处为_,其成因是_。(2)从图中看,B处地质构造为_,此处

27、容易形成的地质灾害是_。(填1种即可)(3)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为_;关于该类水循环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_。(选择填空)A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B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C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D使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交换(4)C处下面的地层中可能含有丰富的_等矿产资源,其上覆盖水域往往是渔业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形成大渔场,原因是_。(选择填空)A这里阳光集中,海水温暖B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氧气充足C人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多,饵料丰富D这里多寒、暖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饵料丰富E温带地区夏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有大量营养盐类上泛

28、答案:(1)向斜水 山地 内力作用产生向斜,外力剥蚀(侵蚀)两翼,向斜成山 (2)断层 地震 泥石流 滑坡(写出1种即可) (3)海陆间大循环 AD (4)石油(天然气)CD第一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6)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 太阳辐射 、 大气环流 、 下垫面 、 人类活动 。气候类型成因分布规律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受 赤道低压 控制南北纬 10 之间全年 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受 副热带高压带 和西风交替控制南北纬 30 40的大陆 西 岸夏季 炎热干燥 冬季 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 西风 控制南北纬 4060的大陆 西 岸全年温和全年降水 均匀 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差 气

29、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北纬 1025 大陆 东 岸全年 高温,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南北纬 25 35 大陆东 岸夏季 高温多雨 冬季 温和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北纬 3555北半球 大陆 东 岸夏季 高温多雨 冬季 寒冷干燥 课标: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2在任何地理地域五种自然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地形、气候往往起主导作用。课标: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课标: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2世界城市多分布在水热条件好适宜的平原地区、热带的高原地区、山区的谷地。 城市建设最好的地貌条件是大片地形平坦,地势稍高的区域;因为其利于建筑减少投资;周围平坦的地区农耕活动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平原是建城的理想地形。 热带地区:聚落往往分布在高原上(因为低地过热,不宜居住) 山区河谷:聚落发展空间常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形态往往成为狭长形地带3平坦地区利于铁路公路等交通线的建设;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的走向、密度、建设投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