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命运抗争的女人—曹禺《雷雨》中繁漪形象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1页
与命运抗争的女人—曹禺《雷雨》中繁漪形象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2页
与命运抗争的女人—曹禺《雷雨》中繁漪形象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3页
与命运抗争的女人—曹禺《雷雨》中繁漪形象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4页
与命运抗争的女人—曹禺《雷雨》中繁漪形象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与命运抗争的女人曹禺雷雨中繁漪形象分析的主要冲突是蘩漪和周朴园的矛盾,而蘩漪则是这一矛盾的主要人物.所以对于蘩漪这一形象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雷雨进一步深刻的理解。一、蘩漪性格的复杂性 所处的背景是五四时代,当时的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像周朴园这样用封建思想维护家庭秩序,实行封建家长制的统治的家庭还是很多的.作者熟悉这类家庭,在这类家庭里,他标不清亲眼看见过多少蘩漪这一类女人.在他们中间,许多有着美丽的心灵,然而为着不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她们变为乖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受着人的嫉恶,社会的压制,这样抑郁终身,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空气.在这些令人同情的不幸女人里面,蘩漪更

2、值得赞美,因为,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争.为了把自己从苦闷和屈辱的囚禁生活中解救出来,她勇于撕毁传统的旧道德,进行顽强的斗争.尽管她追求的是个人的幸福,采用的斗争手段,若以寻常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近人情和不道德的,但在当时那个时代,那个家庭她的这一倔强精神,却是难得的.这正是蘩漪比其他不幸的女人尖锐深刻富于魅惑的地方. 对于蘩漪,曹禺曾在中作过这样一番介绍: 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的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她经常抑制着自己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象一团火那样

3、热烈;恨起人来象一团火,会把人烧毁,然而她的外形是沉静的,她象秋天傍晚的树叶轻轻落在你的身旁.这段介绍,虽然使我们大体看到了蘩漪的性格轮廓,但是这里揭示的还仅仅是她性格的表层,并未涉及到性格中的更深层次,距离展现她性格的多层结构还相距甚远.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的社会性。1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135页初看的人,对蘩漪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她的阴暗,桀骜不驯.这是由于她在剧中的几个较大的动作所造成的,特别是“喝药”,“关窗”,“拦周萍”的几场戏,集中的体现出这一点.在这里,蘩漪不仅表现了“极端的爱”,也表现了“极端的恨”.也正

4、是因为这一点,人们才将她的性格归为“雷雨的性格”.蘩漪本是个受过一点教育的旧式女人,她的身上曾有着一股按捺不住的热情和力量,这就是她炽热的天性.正是这种一点即燃的个性使她落入了周朴园设下的陷阱,生了冲儿,可是经过十几年的地狱般的生活,冷森森的周公馆终于窒息了她那炽烈的天性,一团炽烈的火在阴冷寂寞中熄火了,剩下的只是一个象石头样的死人.但是不久周萍出现了,他给蘩漪送来了一星情爱之火.这对于蘩漪那炽烈的个性无疑是一个火星,他不仅使死灰复燃而且引起一场可以烧毁一切的熊熊大火.就是在这场烈火中,蘩漪炽烈的个性得以迅速裂变.炽烈的性格既可以在爱中派生刚强、果敢、强悍和极端,也可以在恨中派生出阴毒和残酷。

5、仇恨之火同爱情之火一样,一旦燃烧起来也是无法扑灭的。当蘩漪发现自己的爱情被别人夺走时,她便立刻进行反击。首先是用巧妙的理由辞掉四凤,接着就对周平恐吓,“我怕你是胆小吧?”“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在威胁不成的情况下,就采用了借刀杀人的办法。有意将周萍暴露在侍萍和大海的面前,试图借他人之手,夺回自己的爱情,在此计不成的情况下,她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公开了自己和周萍的关系,残酷地将周萍和四凤的爱情置于死地,这些表现都体现了她性格中阴毒和冷酷的方面。蘩漪本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女人,她需要爱别人,也需要得到别人的爱,但是周朴园欺骗了她的感情,并把她置于一种玩偶的地位。她因此而深深的恨着周朴园,恨着

6、这个监狱似的周公馆。但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她无力摆脱这种被“渴死”的命运,在长期的深重思想压抑下,在她身上终于形成了忧郁的个性,忧郁使她感到绝望,忧郁使她变得心灰意冷,忧郁还使她陷入静静等死的境地不能自拔。这些表现虽说是长期压抑造成的,但是也恰恰说明在她性格中还存在着软弱的方面.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蘩漪性格的最外面是由刚强、果断、强悍、极端、阴毒、残酷、忧郁和软弱等因素组成的。蘩漪作为名门之女,被周朴园续娶为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她和周朴园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物质方面,蘩漪可以的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东西,但是在精神方面,蘩漪却一生空虚。自己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还要

7、为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而蘩漪本身却是一位具有新思想、透着一股新气息的女性,面对周朴园盛气凌人的“你应该”以及他强加给蘩漪的与外界交往的限制,蘩漪再也忍受不了这样年复一年的精神折磨。作者通过蘩漪来表现自己的爱恨,反映深刻的社会主题;对她的刻画符合人物的功利心态,我透过蘩漪的爱憎读懂了作者的爱憎也有了自己的爱憎,我明白了: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如果对蘩漪所处的时代、自身教养、家庭属性等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蘩漪有资产阶级女性和旧式女人两方面的因素。对蘩漪性格上的两重性,曹禺先生显然也注意到了。他曾说;“蘩漪是五四以后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而在新版雷雨中他综合了以上两种说法:“她是一个旧式女人

8、,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显然,在蘩漪这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身上还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蘩漪生活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都在她的身上打上了自己的印记。蘩漪具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以及在仆人面前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和对侍萍、四凤深重的阶级偏见。另外,她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的教育,这不仅使他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 。,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都在她的身上打上了自己的印钤。蘩漪具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以及在仆人面前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和对侍萍、四凤深重的阶级偏见。(旧式女人的表

9、现)另外,她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的教育”,这不仅使她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使她不能安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她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身为“工具”的命运,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真活着”。她不顾封建礼法高呼:“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这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重要表现。 蘩漪生活了十八年的周家的阶级属性对她的性格亦有很大影响。周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有明显的封闭性和凝固性。周朴园作为封建式的家长

10、,他的生活、思想、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无不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他的家庭有着封闭的旧家庭的显著特点,他在家中是“天然尊长”,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扼制一切有生气的东西。在这个家里,受害最深的是蘩漪。周家对蘩漪来说,无异于一个不透气的“铁屋子”。这对她的个性解放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同时也使她的反抗形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资产阶级女性。西方资产阶级女性虽然也没有政治地位,但是在个人生活上却有一定的自由,而蘩漪却没有任何社交的自由,她完全是周朴园的附属品。虽然在物质上她应有尽有,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资产阶级太太的生活,但在精神上却贫困如洗。周朴园的凶横以及蘩漪自身的地位,都使她再也难跨出周家大门一步

11、。这使得她只能把自己的追求局限在家庭以内,不得不把眼光投向她不该爱的周萍,使她一步步走向悲剧的结局。如果说周家生活封闭性割断了蘩漪同外面世界的联系,那么它的凝固性与日俱增是无情地消磨和窒息蘩漪心中的生命气息。周家的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死沉沉的,内心要求极为强烈的蘩漪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磨掉了她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使她只好“安安静静地等死”。但是,周萍从乡下来到周家,这种凝固性被打破了,给蘩漪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可周萍这棵弱不禁风的小草同周朴园这样的实力人物是无法匹敌的,所以这种凝固性的中断对蘩漪来说是带来了更大、更沉重的痛苦,它彻底毁灭了她心中重又萌发的生的渴望。周家作为一个束缚人、压迫人的笼子,是

12、蘩漪反抗的对象,但长期的大家庭生活在她身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使她的反抗带有被扭曲的痕迹。(一)蘩漪反抗精神的体现 蘩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她却不是一个有开创性的能力和思想的人。蘩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现在对周朴园的反叛上。这贯穿在她的许多言行中,而且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最后终于完全撕碎了周朴园的“尊严”,彻底破坏了周家的“秩序”,显示出刀子“雷雨”般的性格。 蘩漪自从被骗到周家以后,便无爱无望地被禁锢在监狱似的周公馆,过着违背自己本性的生活。他们之间格格不入的思想、性格、道德观念和那种不真实的生活,使蘩漪处在被压抑、被摧残的地位,但是,蘩漪“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了于冲破一切的桎

13、梏。”在雷雨整部剧中,蘩漪和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就有四处。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是表现出来了,但这属于消极抵御。这可以从她的语言中看出来。如:“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还是屈从了,带着极大的愤怒把药喝了。虽然这主要不是为了周朴园。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这次蘩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周朴园曾经两次派仆人催蘩漪去看病,蘩漪都没有去,周朴园只能自己亲自去催,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看病,但他没有想到,蘩漪并没有被他吓住,她仍没有去看病,而是径自回楼上去了。这次冲突中蘩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因为最后他还是让周萍陪

14、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第三次冲突是蘩漪雨夜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周朴园的每一落千丈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最后又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蘩漪到楼上去,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轻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蘩漪一方。第四次冲突是在剧尾。这次蘩漪更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肃医治了他的道德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而周朴园此时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每次冲突之后,都使她们的关系发生变化。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也由消极到积极,越来越不可遏制。 虽然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有

15、个性解放思想跟封建专制斗争的性质,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可是蘩漪性格中的封建性,使她的反抗不能不带有旧式女人的痕迹,具有软弱无力的特点。她对周朴园的禁锢和摧残感到痛苦,使出一切力量进行反抗,却从没想到要与周朴园彻底绝裂,到周家以外去呼吸更为自由的社会空气;她虽竭力反抗,但她并没有正确地估计一下自己与对手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对她的反抗前途也没有什么更为考虑。所以在传统思想的重压下,她没有也不可能通过个人的力量去挣脱周朴园的控制,这使她的反抗带有某些苍白的病态。 蘩漪不仅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而且还有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她却不知如何获得个性解放。蘩漪在周家过的是蜇居似的生活,没有地位,没有自由,什么都

16、要听周朴园的摆布,这使她“渐渐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但这并没有把她内心的渴望完全浇灭。因此,当五四风暴席卷全国,反对旧礼教,个性解放的呼声象春风般吹进周公馆时,蘩漪便从一个“石头人”的冬眠中苏醒了。她从中吧取了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使她的生活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从冷漠地“等死”转而为对“真真活着”的追求。然而,蘩漪以往的教养和所受的“一点新的教育”都不能使她对如何才是“真真活着”作出正确而深刻的回答。她所渴望和追求的“真真活着”的内容,只是在个性解放思想的鼓舞下,要求摆脱封建桎梏,按着合乎她的本性的发展,以一个独立的人的资格,去追求和享受一落千丈种有爱情的生活。蘩漪是个初步受到五四反封建思想影响的

17、知识女性,虽然她的思想曾接受过新思潮的冲击,但是封建礼教在她的头脑中仍占有统治地位。尽管她对周公馆早有认识“周家的罪恶。我听过。我见过。”但是,十几年的监狱式的生活,使她“渐渐的磨成了石头样的的死人。”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她只有坐以待毙。可是,周萍一时的热情却又又把她就活了。她像一株将枯死的花,得到了点滴雨露的滋润,又渐渐有了些生气,她按照自己的性格,把生命、名誉、整个的教给周萍。但是,周萍毕竟是一个犹豫怯懦、胆小怕事、见异思迁的人。当他爱上四凤以后,就把蘩漪给抛弃了,任其枯死、渴死。在这种情况下,蘩漪的思想才得以畸形发展,表现出一个在绝望情况下要自我毁灭的人的变态心理。由此可见。蘩漪思想的发

18、展是经历了由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到绝望的等死,再到心理变态(二)蘩漪性格在无意识领域中的体现 在雷雨中,繁漪出现的场景都会蓄含着某种冲突的引线,使剧情一步步的发展,直致矛盾的迸发,全过程就像夏天里一场积压很久的雷雨,伴随着郁热中裂变的闪电,袭向人间,因而繁漪得了个“雷雨式的性格”之称,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从作者对繁漪的外在造型创作上看,她是一个典型的知书达理的女子,擅书画,通诗文,礼仪落落大方,似乎具备了传统淑女的一切条件。然而作者的笔墨重在勾勒她的果敢阴鸷,原始的野性,以及藏在忧郁下的热情,这些正是“隐在水里的冰山”繁漪的无意识领域,也就是这些因素构成了她的性格悲剧。 繁漪的出场,作者

19、给她定位为“中国旧式女人”,文弱,哀静,明慧,爱好诗文,这与许多传统怨妇一样寄情于此,但这只是表像,诗文也许只能解一时之快,可毕竟是浮华的产物,对于她这个受新思潮影响的女性来说已不能满足,她要的是寄托实体,需要被人爱。很明显,周朴园不是,他一回家,繁漪不会表现得欣喜若狂,而只能装病回避;以她的清高孤傲,周公馆里的其他男性也不可能担当此任,只有周萍,身份、品貌才符合她的理想标准,因此自然而然的与之苟合,埋下了悲剧的导火线。 为何一个“中国旧式的女人”会具有“雷雨式的性格”呢?难道两千多年的清规戒律也无法束缚她的伦理道德,而犯下社会所不能容忍的罪孽?这源于她的原始野性,也就是她的无意识。繁漪也明白

20、与周萍的关系是不正当不道德的,反复强调“屋子里闹鬼”,但她又冒天下之大不韪,努力维系着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她的无意识已覆盖了她的意识,表现出她的真正渴求。度过了“有秩序”的十八载,从心理的落差来分析,一个女人最风华正茂的时期葬送在这了,何况是“陪着这个阎王”,还为他生了儿子,做为正常的女人来说,谁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生活,因为她没有人爱,也不会爱别人。周萍的出现也许填补了她年轻时的梦幻,也符合她勾勒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当初他们在一起只是郁闷同样的处境,找到了共同的倾诉对象,成了“知音”。像繁漪这样的女人,会很容易让人走进心里的。 当然,事情也不会孤立地存在、发生,周萍本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由于

21、他从小没有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不能明确母子之间所存在的道德准则,同时他的潜意识中也会渴望母爱,因此,他当初选择了与繁漪发生关系是受了“俄狄浦斯情结”的驱使,与她一拍即合。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这种原始的,违反道德和法律的欲望受到了条件限制,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一旦无法容纳,喷发出来,如洪水猛兽,就会淹没理性的意识,成为悲剧的出发点。 曹禺在雷雨序中说过:“繁漪的可爱不在她的可爱处,而在她的不可爱处。诚然,如若以寻常的尺来衡量她,她实在没有几分赢人的地方。不过聚许多所谓“可爱的”女人在一起,便可以鉴别出她是最富有魅惑性的。这种魅惑不易为人解悟,正如爱嚼姜片的才道得出辛辣的好处。”1正

22、是这些“不可爱”,我们才觉得她是应该为人所怜悯的,是动人的,而阴鸷尖锐只是一个表像。一个人有爱的权利,可是种种外在因素破坏了它将这种权利压抑到人的无意识里去了,使得人发自内心的想去争取,因而,人的无意识是支配行动的原动力,这也是雷雨序中说的“魔”。 有人说女人是善妒的动物,其实就是指女人无意识中的原始冲动。繁漪需要人爱,准确地说是需要她爱的人爱,周萍“救活”了她,然后又不要她了,她不认为是周萍不爱她,而是四凤的出现夺走了她所爱的人,这种情形的出现使得她无意识里的嫉妒跑出来,刺激着整个剧情的发展。影响一个人成为悲剧的性格因素最主要的就是无意识领域,对爱的向往,独断形成了繁漪的无意识结构,也构成了

23、她的悲剧性格。但作为一个出身有一定地位的女子,她必须保持女人的矜持,做出端庄的仪态,“显出一个受抑制的女人在管制着自己”。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对她衣着进行勾勒的:“她通身是黑色。旗袍镶着灰银色的花边。”全是冷色调,可见繁漪低调的生活态度。旗袍是最能体现东方魅力的服饰,它可以把女性的线条塑造得更完美,但是它包裹着女人的躯体,一直束缚到脖颈,哽住呼吸,约束她们的行动,同时也克制她们的情感体验(电影花样年华亦是如此)。如果不知道剧情的发展,观众一定会认为繁漪是一个贤淑的女子,富有一切传统女人应有的道德。使人们无法感觉到她的真实情感,连她的儿子周冲也不能。只有当事人才会恐惧那种隐藏在无意识里的欲望。旗袍虽

24、然可以勒出“道德的线条”,但别忘了它的下摆那两片飘曳的裙裾却使女人内心的躁动呼之欲出。 尽管繁漪有华美端庄的外表装饰着她的“自我”,但这毕竟不是她人格结构的主流,她的整个意识形态都由它来控制的。我们来看看剧本中是怎么说的: 周繁漪 (急迫地)萍,我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一个可信的人,我现在求你,你先不要走 周萍 (躲闪地)不,不成。 周繁漪 (恳求地)即使你要走,你带我也离开这 周萍 (恐惧地)什么。你简直是胡说! 周繁漪 (恳求地)不,不,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不顾一切地)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儿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热烈地)只要你不离开我 。 周萍 (痛苦地)你难道不知道

25、这种关系谁听着都厌恶么?你明白我每天喝酒胡闹就因为自己恨恨我自己么? 周繁漪 (冷冷地)我跟你说过多少遍,我不这样看,我的良心不是这样做的。(郑重地)萍,今天我做错了,如果你现在听我的话,不离开家,我可以再叫四凤回来。5 为了满足自己的要求,繁漪可以不择手段地乞求,妥协,甚至愿意委曲求全地和情敌共生,如此高傲的一个女子竟然走到了这一步,全是无意识中的本我意识“指使”她的,作为自身的道德规范“自我”,外在的道德规范“超我”都已不能约束她了,因为这些在她的人格结构中已经没有丝毫地位可言。所以,繁漪的良心可以认为那条“母亲不是母亲,情妇不是情妇的路”是她必须要走下去的,如果中断了,她也就没有几天可以

26、活了。“本我当然不懂得价值判断:它没有善恶,无所谓道德性。如果你们喜欢,也可以说节制的或数量(quantity)的因素它密切地和快乐原则相联系统治着本我的所有过程。寻求释放的本能的精神专注在我们看来,这就是本我中存在的一切。”6这就是为什么繁漪会歇斯底里地追求那种不可能的“爱”,“因为当本我盲目地追求本能的满足时,它就会无视最强大的外部力量,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自身的毁灭。”相对来说,周萍则时刻受到良心的谴责,对于之前所做的事(与繁漪私通),他的态度则十分明朗:“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在繁漪最需要他的时候,最无助失落的时候,他突然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把辈分放

27、到了繁漪的下面。周萍越是在良心上谴责自己,对繁漪来说越是残酷,她也就越找不到自我,迷失在她的无意识创造的理想境界中 无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使人像一座休眠火山,内部的熔岩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积蓄能量,一旦有刺激它的因素就会喷发,造成毁灭性的灾难。繁漪是一只被囚禁在华美而牢固的笼子里的金丝鸟,虽然可以点缀豪宅,但她的内心却充满了飞的冲动,只是被关得太久了,翅膀已经失去了飞的意义。在文本中有个典型的情节,就是喝药那一场戏。从表面上看,周朴园是这场戏的主导者,用“规范”、“榜样”的论调来威*繁漪,好象是关心妻子的身体,实际上只是要显现一个家长的权威,不惜把一个不是神经病的人*成真正的神经病人。在这种压

28、力下的繁漪没有激进的言辞,但她内心涌动的“熔岩”已经沸腾了,等待着喷发的一刻。她的这种反抗是无意识的,因为她不是要什么所谓的独立、地位,而是一种潜在的做人的原则,也只能做一次“困兽的斗”。 二、蘩漪与曹禺笔下其他女性的比较作者自己说在写作雷雨时,“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又原始的情绪”,2 引自曹禺序第30页确实,作者在剧本中,尤其是在蘩漪这个人物身上,是表现了一种情绪,这是“五四”激荡起来的情绪,作者强烈感受到旧家庭的窒息空气,渴望人性的张扬,他以彻底的反传统的气概,要求女性一反温柔的本性而强悍起来,简单说,就是要求一种“力的表现”。这种要求表现在蘩漪身上即是个敢哭

29、敢笑的最雷雨的性格。在曹禺的笔下,类似蘩漪这样的女性人物形象还有日出中的陈白露。但是作者不是满腔热情地赞美她,而是充满了惋惜之情地描写她,而把自己的赞赏之情留给了小东西。作者等于否定了陈白露玩世不恭的生存方式。但是对于蘩漪作者所流露的却是更多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繁漪是可怜的。她在这个大家庭里受郁热的煎熬,又在雷雨中冲刷自己身上的污垢,经过这样的洗礼,她还是无法逃脱自己编织的茧子,将自己牢牢地束缚起来。可以说,繁漪的命运是由她自己造成的。无意识成了她的悲剧的主导因素,如果说人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一条河的话,那么无意识领域则是河里的暗流,繁漪就是在暗流里挣扎的女人,阴鸷、尖锐并不是她的本意,而是那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走人的理智回归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就是恨:一切都是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哄哄地烧一场”,这就是周繁漪。作者对她没有批判,没有抨击,也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