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0、概述.10.1 任务由来 .10.2 项目地理位置、行政区别、坐标 .10.3 设计依据 .10.4 工程特征表 .21 地理地质环境.31.1 地理环境 .31.2 地质环境 .52、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82.1 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 .82.2 影响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103 地质灾害体稳定性评价和预测.123. 1 崩滑松散堆积体稳定性分析 .123.2 残留滑坡体和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123.3 稳定性综合评价 .164 治理工程设计.174.1 工程等级、设计荷载组合、参数与设计标准 .174.2 工程布置 .185 工程监测方案设计.225.1 监测
2、工作的任务和目的 .225.2 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及原则 .225.3 监测工作现状 .235.4 监测工作方案 .236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256.1 施工条件 .256.2 天然建筑材料 .256.3 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 .266.4 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 .266.5 施工顺序及进度计划 .287 工程管理.297.1 管理机构 .297.2 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297.3 工程设施维护与管理 .298 8 环保规划设计环保规划设计.30308.1 设计依据 .308.2 施工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308.3 环境保护设计 .308.4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319 工
3、程概算.329.1 编制依据 .329.2 人工工资标准 .329.3 材料预算价格 .329.4 费用标准 .329.5 经费概算 .3210 经济、社会效益评价.3310.1 经济效益评价 .3310.2 社会效益评价 .3310.3 环境效益 .3311 存在问题和建议.3411.1 结论 .3411.2 建议 .34附件1、概算书2、图纸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1 页 共 34 页 0、概述0.1 任务由来5.12 汶川特大地震后,汶川县城区发生了大量的地质灾害,考虑到汶川城区震后重建计划,为尽快查明该区域地质灾害的规模、稳定性、危害性等并为地质灾害防治设计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为此
4、,受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委托,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承担开展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 xx 滑坡勘查、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任务。公司相关技术人员在认真研读了本项目地质勘查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编制了本项目的初步设计报告。0.2 项目地理位置、行政区别、坐标滑坡区位于汶川县城区七盘沟社区,岷江左岸斜坡地带,地处汶川县城,行政区划属汶川县威州镇七盘沟社区。滑坡中心坐标:x=3480865,y=183296005。0.3 设计依据(1) 关于下达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任务委托书的通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川国土资函20081199 号文) ;(2) 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
5、隐患应急勘查项目 xx 滑坡勘查报告 , (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2008 年 10 月);(3) 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 xx 滑坡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2008 年 10 月);(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 ;(5)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02) ;(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0) ;(8) 铁路路基支档结构设计规范 (tb 10025-2001) ;(9)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2002.5 实施)
6、,国土资源部;(10)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 (国土资源部) ;(11) 松散体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2 页 共 34 页 (12) 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 (水利部) ;(13) 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 ,水利部水总【2002】116 号文。(14)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 年修订本) ,国家发改委计价字【2002】10 号文。0.4 工程特征表表表 0-1 xx 滑坡防治工程特征表滑坡防治工程特征表项目名称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 xx 滑坡防治工程建设地点汶川县城区威州镇七盘沟社区滑体规模号滑坡:
7、松散堆积体:长约 70m,宽约 140m,平均厚度 3m,体积1.6104m3。变形体:长约180m,宽约 175m,平均厚度 9m,体积 17104m3。号滑坡:松散堆积体:长约 10m,宽约 40m,平均厚度 1m,体积0.1104m3。残留滑坡体:长约 30m,宽约 60m,平均厚度 2m,体积0.6104m3。变形体:长约 110m,宽约 60m,平均厚度 7.5m,体积 4.2104m3。多年平均气温18.1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28.7mm水文气象特性多年最大降雨量79.9mm水文地质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地形地貌号滑坡后缘高程 14291430m,前缘高程 13191320m,呈台阶状舌
8、形。号滑坡后缘高程 13881389m,前缘高程 13181320m,呈台阶状舌形。地层岩性勘查区分布的地层主要主要地层为第四系(q4)和泥盆系月里寨群(d2yl)地层。地质构造勘查区的地质构造作用较强烈,属级地震区。工程地质灾害体结构特征号滑坡和号滑坡滑体物质组成基本相同,主要由块碎石土和含块碎石粉质粘土组成,局部存在不均匀混杂大块石。 。治理措施治理方案清坡工程+桩板式挡墙工程排水工程清坡工程(m3)23030重力式挡墙工程(m)240主要工程量排水工程 (m)440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3 页 共 34 页 工程投资201.63 万元1 地理地质环境1.1 地理环境1.1.1 地理
9、位置、行政区划、交通状况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南距省会成都146km,北至州府马尔康 246km(见图 2.1) 。xx 滑坡行政区划隶属于汶川县威州镇七盘沟社区,处于岷江左岸,滑坡中心坐标:x=3480865,y=183296005。其北距汶川县城中心约 6km,南距省会成都约146km,都汶高速公路距离工作区不到 500m,老都汶公路(国道 g213)从滑坡前缘通过,交通较便利(见图 1.1) 。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4 页 共 34 页 图图 1.1 交通位置图交通位置图1.1.2 气象与水文(1)气象勘查区为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
10、干旱季风气候区。据威州气象站 23 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528.7mm,最大年降水量为 648.6mm(1958年),日最大降水量 79.9mm,最小年降水量 369.8mm(1974 年) ,连续最大 4 个月(58 月)降水量为 317.9mm,占年降水量的 61.9。雨季(59 月)受西南和东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使汶川县具有冬季气候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多雨特点,常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短无酷暑,冬长无严寒,春秋温和,作物生长期长的气候特点。(2)水文滑坡区前部的岷江是地表水与地下水排泄的基准面,枯水位 1332.92m,最枯流金洞子滑坡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5 页 共 3
11、4 页 量 49.3 m3s。年平均流量 168268m3s。岷江水位最高 1336.48m,最低1332.92m,常年水位 1335.5m。最大流速 6.9ms,最小流速 1.44ms。xx 滑坡汇水面积 0.05km2 左右,汛期主要为降水补给,枯季为融雪和地下水补给。滑坡勘查区是垂直入渗的主要区域。 滑坡区位于岷江左岸斜坡上,前缘高程约 1320m 左右,而该处对应岷江河床高程为 1307m,该水系对滑坡无直接影响。滑坡区为坡状斜坡的阶梯状地貌,地表无径流、无常年流水冲沟,降雨形成的地表水大部分形成地表漫流、部分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水。1.1.3 社会经济概况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
12、龙门山系和邛崃山系之间,为高山峡谷地区,地广人稀,共有羌、藏、汉、回各族人民 111486 人(2001 年) ,其中农业人口71761 人,非农业人口 39725 人,人口密度 27.3 人/km2。其中县城所在地威州镇为汶川县的政治经济中心,有常住人口 30532 人(2001 年) ,国道 213 线和 317 线在此交汇。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区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努力下,全县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还存在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难度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增长不快、亏损企业亏损状况未得到明显改善等矛盾和问题。2008
13、年 5 月 12 日发生在汶川县映秀镇的“5.12”8.0 级大地震震及由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使汶川全县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全部中断,房屋倒塌,民用、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汶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的数据,此次地震共造成人员死亡 15941 余人,34583 人受伤,7407 人失踪;全县有 662124 间房屋被毁,造成 109832 人因灾无家可归;毁坏桥梁 128 座,是损坏供排水管道 168km,燃气管道 35km,光缆 670km;有 68 个电站不同程度受损,中断输电线路665.4km,17 座变电站受到破坏;全县损失总金额达 1045.4 亿元。其中县城威州镇因地震
14、死亡 131 人、受伤 7128 人、受灾人口 27617 人、破坏农田 10729 亩,地震还造成了威州镇大量民房变成了危房,致使数万人无家可归。xx 滑坡区一带现居住有居民 70 多人,是汶川县规划的城市建设区。对 xx 滑坡进行工程治理,对保护汶川县城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确保滑坡区居民安居乐业及重要交通干道安全运行和汶川县的社会安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6 页 共 34 页 1.2 地质环境1.2.1 地形地貌汶川县地处龙门山系和邛崃山系之间,为高山峡谷地区。汶川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倾斜状,极高山、高山、中高山、中山、低山和河谷汶川均有分布,山脉走向与地质构造
15、线相应一致,北东南西向。县境主要山脉可以分两大体系:东部龙门山体系及西和西南部邛崃山体系。龙门山系县境延长段为茶坪山脉,主要高峰有磨刀石梁子(雁门乡),最高海拔 4300m,光光山(雁门乡),最高海拔 4632m,尖尖山(银杏乡),最高海拔 3488m,向东北紧靠着有龙门山余脉,最高峰三尖山 3922 和4140m。邛崃山系的支系,延伸县境西和西南部。其中高峰有:雪隆包 5314m;小雪隆包 4947m;卡乓乓山 5666m;马刀子山 5456m(其东面有雪原冰川高原高达5629m5706m),四姑娘山 6250m,巴朗山有最高峰为 5040m,马鞍桥山 4062m 等高峰,终年积雪。勘查区位
16、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为中高山、河谷斜坡地貌, 。斜坡总体坡向250340,为凸型坡,台阶状地形,斜坡坡度在 655,其间多陡坎平台。勘查区内最高高程位于滑坡后缘的通信基座处,高程约 1440m,最低高程在滑坡前缘的老都汶公路(g213 国道)处,高程在 1320m 左右(黄海高程系) ,勘查区相对高差 100120m。1.2.2 地层岩性据现场调查,滑坡区及其附近分布出露地层主要有坡洪积层(q4dl+ pl) ,冲洪积层(q4al+pl) ,滑坡堆积积层(q4del)及泥盆系月里寨群(d2yl)。现由分述如下:(1) 第四系坡洪积层(q4 dl+ pl)含砾石、卵石、碎块石粉质粘土:灰褐色,可塑
17、硬塑,夹 1030%的砂、变质砂岩为主的碎块石及砾卵石,砾卵石粒径一般 2200mm,碎块石粒径一般20600mm,该层广泛分布于滑坡调查区,据本次勘查厚度最厚在 318m 之间。(2)第四系冲洪积层(q4al+pl)主要分布于滑坡前缘,为岷江左岸的一级阶地,为块石土和漂卵石土互层结构,卵石颗粒主要为千枚岩、板岩及少量灰岩组成的砾卵石,粒径约 20mm300mm;漂石颗粒主要为板岩及灰岩组成,粒径约 200mm800mm。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7 页 共 34 页 (3)滑坡堆积层(q4del)该层主要分布在滑坡前缘崩滑堆积体上,由灰黄色的粉质粘土及碎石组成,碎石含量 20%30%。(4
18、)泥盆系月里寨群(d2yl)该层主要由灰黄色、灰绿色的千枚岩、变质砂岩、板岩及少量灰岩组成,薄中厚层状构造,该层出露于号滑坡前缘左侧及号滑坡前缘左侧。岩层反倾,产状 40504565。1.2.3 地质构造与地震勘查区所属的汶川县地处九顶山华夏系构造带,有三条主要大断裂(青川茂汶断裂带、北川映秀断裂带、江油灌县断裂带) 呈北东一南西方向。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较为频繁,近年 5 月 12 日发生的大地震在该处产生的地震烈度达度。根据最新修编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勘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地震特征周期 0.35s。勘查区所属的汶川县境沿三大断裂和褶皱带穿插断裂形成多个地震群,均在
19、断裂南东方向,主要有:茂汶大断裂通过的龙溪乡久雾顶顶南东方向地震群;玉龙乡雪隆包南东方向地震群;耿达乡总棚子南东方向至卧龙地区地震群;沿映秀大断裂南东方向的漩口、水磨、白石、三江等地地震群。1.2.4 水文地质现象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滑坡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两种类型。(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土层底部,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多沿坡体径流,排泄于坡脚处,最终汇入岷江。滑坡体前缘坡脚有一个鱼塘,面积大约 4000m2,蓄水量在 6000m3左右。(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千枚岩构造裂隙、层面和的风化裂隙中。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1.2
20、.5 不良地质现象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8 页 共 34 页 区内山体基岩为反向坡,山体整体稳定性较好,未见有山体变形迹象,本次特大地震后,工作区所在区域发生了多处崩滑及溜滑现象。区内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滑坡,除 xx 滑坡两个滑坡体是勘查区内最大的不良地质体外, 号滑坡体右侧有小型崩滑体,考虑其规模较小,危害较小,因此区内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是 xx滑坡。1.2.6 人类工程活动工作区所在范围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坡脚公路边坡开挖、居民修建住房及耕种、堆放弃渣等活动对坡体形态进行改变,影响坡体的稳定性。近期内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2、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2.1 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
21、2.1.1 灾害体分布特征xx 滑坡位于岷江左岸的一级支沟(七盘沟)沟口的左侧,由两个单体滑坡组成,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9 页 共 34 页 各单体滑坡又由前部滑坡区(崩滑松散堆积体)和后部变形区(变形体)组成。两单体滑坡平面形态整体上呈 “舌状”。 滑坡地表形态较为复杂,滑坡区坡面起伏,前缘在本次 5.12 特大地震后发生崩滑,坡面较陡,坡度 3560,中部及后部坡面相对平缓,且多级平台陡坎,坡度 1546。 该滑坡边界:号滑坡后缘以通讯基站下部平台裂缝位置为界,高程约1430m,前缘位于公路内侧边坡底部,高程约 1320m,滑坡左侧以凹形地貌为界,切割深度较浅,表层为洪积物,未见基
22、岩出露。号滑坡由前部的滑坡区和后部的变形区组成,前部滑坡区后缘以已崩滑区后缘边界延后约 510m,前缘以公路内侧边坡底部为界;后部变形区后缘以通讯基站下部平台裂缝位置为界,前缘以公路内侧边坡中部漂石土层上边缘为界。号滑坡由前部的滑坡区和后部的变形区组成,前部滑坡区后缘以已崩滑区后缘边界延后约 510m,前缘以公路内侧边坡底部为界;后部变形区后缘以号滑坡左侧边界高程约山脊裂缝位置为界,前缘以公路内侧边坡中部漂石土层上边缘为界。2.1.2 滑坡规模号滑坡纵向长约 180m、横向宽约 175m,平面面积约 1.42 万 m2,平均厚度为9m,总体积为 17 万 m3,为中型滑坡。在 5.12 特大地
23、震作用下,滑坡体前缘发生了崩滑,崩滑松散堆积体纵向长约 70 米,横向宽约 140m,体积约 1.6104m3 。号滑坡纵向长约 110m、横向宽约 60m,平面面积约 0.32 万 m2,平均厚度为7.5m,总体积为 4.2 万 m3,为小型滑坡。在 5.12 特大地震作用下,滑坡体前缘发生了崩滑,崩滑松散堆积体纵向长约 10 米,横向宽约 40m,体积约 0.1104m3 ,残留在斜坡上的滑坡体纵向长约 30 米,横向宽约 60m,体积约 0.6104m3。2.1.3 灾害体物质组成与结构滑体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号滑坡和号滑坡前部崩滑区松散堆积体均为碎块石土后部变形区变形体滑体为表层的坡洪积
24、层,其物质组成自上到下分别为:为粉质粘土夹碎块石,厚 3.010.0m, 褐黄至灰绿色,土石比为 3746,碎块石岩性为泥盆系月里寨群,为灰褐色或灰色粉砂岩、板岩和灰绿色千枚岩等,碎石粒径一般为 25cm,黄块石块径一般为 1030cm,少量块径达 1m,块石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中强风化,骨架结构充填粉质粘土,土干稍湿湿,可塑硬塑。土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10 页 共 34 页 体结构表层较松散、下部稍密中密。 滑面(带)结构特征滑坡区无明显滑带,可能存在的潜在滑动面为土岩界面和土体分层界面(坡洪积碎石土和洪积碎块石土界面) ,因此,其潜在滑动面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与滑体土基本相同。滑
25、床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号滑坡和号滑坡潜在滑动面均为土岩接触面,滑床为泥盆系月里寨群中部灰绿色千枚岩,岩体较,抗风化能力较差,岩层为倾向北西的单斜岩层。千枚岩为泥质粉砂岩,泥质、钙质胶结,千枚岩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裂隙较发育,岩石呈中-强风化。2.1.4 滑坡的水文地质条件1) 地表水由于汶川县降雨量较少,降雨强度不大,气候较为干燥,勘查区基本无地表水。降雨后地表水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源,无地表径流。2) 地下水滑坡区地下水按赋存特征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风化网状裂隙水。勘查区内的土层即滑体土主要为坡洪积碎石土(q4dl+pl)和洪积碎块石土(q4pl) ,为含母岩碎屑的粉质粘土、碎石
26、夹粉质粘土、卵石土等。在碎石含量较多的滑体土中孔隙相对发育,雨季在局部地段可形成上层滞水,孔隙水的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补给。由于坡残积土主要为粉质粘土夹碎石,透水性较好,其中所夹碎石分布不均,孔隙发育程度不一,含水亦不均匀,在雨季,滑体土中形成潜水,但不能形成均匀统一的潜水位。基岩风化裂隙水水量也很小,仅见湿润状。滑坡体内无地下水位线,因此不需对地表地下水简分析与侵蚀性。2.1.5 主要变形特征据勘查资料,滑坡可见变形破坏的痕迹,主要表现在地面拉裂、局部崩滑等现象。该滑坡在 5.12 大地震作用和近期降雨作用下,目前变形特征较为明显。号滑坡和号滑坡变形迹象相似,变形主要表现为前部滑坡区的崩滑、张
27、拉裂缝发育和后部变形区的张拉裂缝发育。5.12 特大地震引起了滑坡区前缘发生了大规模的崩滑,崩滑堆积体掩埋了滑坡前缘的公路(g213 线) ,为保证公路的运行,当地公路部门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11 页 共 34 页 在勘查工作期间已对公路上的崩滑体进行了清除,但由于只是对崩滑体进行局部措施,而未对整个崩滑体进行有效措施,勘查工作期间仍然不时有小型崩滑、落石掉块等现象发生。已崩滑边界上部自发生前部发生崩滑后的牵引作用发育了大量张拉裂缝,在滑坡区后缘,拉裂缝明显,张开宽度 1025cm 不等,并有上下错动,但延伸长度不长约 17m。在号滑坡的滑坡区左侧处出现羽翼状裂缝,裂缝张开宽度738c
28、m,间距约 11.6m。滑坡区在余震和降雨作用下,变形仍在继续,且在勘查工作期间仍不时发生小型崩滑和裂缝不断增大的现象。5.12 地震后,由于地震作用使得后部变形区中后部出现大量张拉裂缝,在变形区后缘处,拉裂缝明显,张开宽度较大,上下错动也较大,探槽工程追踪最深为 2.2m,但延伸长度不长,贯通性不好。在变形区中部台阶上出现多处张拉裂缝,裂缝走向大致与坡面方向垂直,张开宽度大小 1035cm,局部有上下错动,延伸长度不大且裂缝较为不贯通。由于降雨及余震的作用,变形区裂缝在勘查工作期间仍在进一步发展发育。整体上,滑体内发生的地面变形裂缝的走向以近似垂直坡面方向为主,但裂缝主要为地表不均匀变形在地
29、震作用引起的变形裂缝。2.2 影响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影响 xx 滑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震作用、水的作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1)地形地貌xx 滑坡地处中低山之间相夹持的河谷斜坡地带,为岷江左岸的一级阶地斜坡地带,地形总体东高西低,斜坡坡度较大,为滑坡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地层岩性第四系覆盖层结构较松散,易渗水,其物质组成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组成的碎石土,其强度较低,当其含水量较大时,抗剪强度将进一步降低,易沿与第四系残坡积覆盖层和基岩之间存在的力学性质差异性面产生滑移。斜坡下覆基岩主要为千枚岩,遇水易软化,抗剪强度低,可能沿强风化岩层面上下的不同结构岩层之
30、间存在的力学性质差异性面产生滑移。(3)地震作用在本次 5.12 特大地震作用下,滑坡体前部已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崩滑,崩滑后使得滑坡前部临空面进一步增大,同时,地震使得斜坡体表层覆盖层更加松散,有利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12 页 共 34 页 于滑坡进一步变形破坏。(4)水的作用水是产生滑坡的重要因素,暴雨或持续降雨将造成滑体岩土体饱水,增大岩土体重度,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导致坡体稳定性降低;同时静、动水压力对坡体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可能导致坡体的失稳破坏。(5)人类工程活动滑坡体前缘公路边坡开挖改变了坡体的原始地形,对坡体前缘卸荷,减小了滑体阻滑力,从而降低滑坡的稳定性。3 地质灾害体稳
31、定性评价和预测3. 1 崩滑松散堆积体稳定性分析滑坡区目前已发生了崩滑,崩滑松散堆积体目前一直有溜滑、落石、滚石现象发生,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地震和降雨作用将导致堆积体的进一步崩滑,直至形成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13 页 共 34 页 一个相对稳定的斜坡(沿自然休止角坡面稳定) 。未发生崩滑的区域为阶地前缘构造的自然斜坡,物质组成为洪积碎块石土和冲洪积漂卵石层互层结构,分层界面明显,漂卵石层呈水平带状分布,本次特大地震后未发生崩滑,只是表层松散体发生崩落,考虑其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斜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但由于地震的影响,目前斜坡表层松散,碎块石的细小颗粒和漂卵石层表层沿坡面落石、滚石现象。
32、而滑坡区的进一步崩滑将可能削弱已崩滑后缘边界上部表层土体的阻力区,使上部表层土体丧失部分阻力,从而发生表层溜滑。因此,对崩滑区在地震及降雨作用下的进一步崩滑进行防护,对已有的崩滑松散体是很有意义的。采用类比法及经验法中的碎石土斜坡自然稳定坡角(自然休止角)预测斜坡查表法对滑坡区松散堆积体进行稳定性预测。选取 1-1剖面、2-2剖面和 3-3 剖面对斜坡进行稳定性预测。崩滑松散堆积体,结构松散,坡度容许值取 1:1.25,由于目前崩滑松散堆积体的坡角都大于 1:1.25,因此崩滑松散体目前都处于不稳定状态,在降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将可能再次发生大规模的崩滑。3.2 号滑坡右侧前缘未崩滑斜坡稳定
33、性分析号滑坡右侧,未发生崩滑的自然斜坡由于其物质组成为洪积层和冲洪积的混合堆积,为阶地前缘堆积构造,其物质组成为碎块石土夹漂卵石层,漂卵石层呈水平带状分布,无发生崩滑的条件,在本次特大地震作用下也未发生大规模的崩滑,只是表层松散体的剥落,但考虑地震后斜坡表层松散,斜坡坡度较大,目前斜坡表层的碎块石中的细小颗粒和漂卵石一直在发生沿斜坡的飞石、滚石现象。而对于斜坡整体,在本次特大地震后,未发现斜坡顶部有裂缝等变形迹象,且从汶川国道 213线沿线有多处类似的稳定阶地斜坡情况来看,说明该斜坡整体为稳定的。因此,号滑坡右侧前缘未崩滑斜坡由于是阶地结构,其整体为稳定的,但表层由于地震后较松散,局部不稳定。
34、3.3 残留滑坡体和变形体稳定性分析3. 3.1 计算剖面确定计算剖面确定本次计算以 i 号滑坡 11剖面、22剖面和 ii 号滑坡 33剖面为计算剖面,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计算,以分析各剖面的稳定状态。3. 3.2 计算工况及荷载计算工况及荷载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14 页 共 34 页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滑坡等级 ii 级,暴雨工况以 20 年一遇(5%频率)暴雨考虑;工作区处于度区,地震加速度为 0.20g 考虑。滑坡稳定性及各滑块的剩余下滑力验算, 采用以下工况: 工况 1:自重+地表荷载工况 2:自重+地表荷载+暴雨工况 3:自重+地表荷载+地震3. 3.3 计
35、算方法计算方法计算方法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法。按折线滑动面将土体分成条块,假定条间力的合力与上一条土条底面平行,然后根据各分条力的平衡条件,逐条向下推求,直至最后一条土条。假定土壤孔隙水压力按线性分布时:112121sincos)(cossin)(iiiiiiwiiiiiiiiiiiiftgplpwwlcpwwkf式中:)sin()cos(111iiiiiitg:推力传递系数;1i:第 个条块末端的滑坡推力(kn/m);ifik:抗滑稳定安全系数1 iw:第i个条块地下水位线以上土体天然重量(kn/m) ;2iw:第i个条块地下水位线以上土体天然重量(kn/m) ;ip:第i个条块土体两侧静水压
36、力的合力 )(2122abihhp; 图图 3.4 孔隙水压力计算示意图孔隙水压力计算示意图wip:第i个条块土体底部孔隙水压力 ibawilhhp)(21;i:第i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内摩擦角() ;i:第i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倾角() ;lhahbw2w1uadcbba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15 页 共 34 页 ic:第i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单位粘聚力;il:第i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长度;其中孔隙水压力的计算说明见图 3.4。 3. 3.4 计算成果计算成果(1)i 号滑坡变形体稳定性计算以主剖面 2-2剖面为例,2-2剖面的滑动模式有以下三种:模式一:变形体整体沿岩土界面滑动从高
37、程约 1375.5m 处(c 剪出口)剪出破坏,为整体滑动破坏。模式二:变形体中前部从高程约 1396.5m 处滑体土层最薄处(b 剪出口)剪出破坏,为局部滑动破坏。模式三:变形体中前部从高程约 1413m 处滑体土层最薄处(a 剪出口)剪出破坏,为局部滑动破坏。变形体稳定性计算简图见下图(图 3.5) ,按照上述计算工况和参数选取原则进行计算取得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 3.2。a剪出口b剪出口c剪出口图图 3.1i 号滑坡变形体号滑坡变形体 2-2剖面滑动模式剖面滑动模式表表 3.2i 号滑坡变形体稳定性计算成果表号滑坡变形体稳定性计算成果表计算剖面计算工况稳定系数安全系数剩余下滑力(kn)工
38、况 11.651.150工况 21.621.100a 剪出口工况 31.061.10712-2剖面b 剪出口工况 11.631.150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16 页 共 34 页 工况 21.601.100工况 31.051.10288工况 11.231.150工况 21.211.100c 剪出口工况 31.061.10923工况 11.581.150工况 21.551.1001-1剖面a 剪出口工况 31.121.100根据滑坡稳定状态划分,由表 3.2 可知,i 号滑坡变形体 1-1/剖面和 2-2/剖面的整体在天然和暴雨工况下均为稳定,在地震工况下为基本稳定;2-2/剖面局部在所有
39、工况下均为稳定。因此,对于变形体来说,其总体为基本稳定稳定状态。(2)号滑坡变形体稳定性计算号滑坡的 3-3剖面的滑动模式有以下四种:模式一:变形体整体沿岩土界面滑动从高程约 1750m 处(d 剪出口)剪出破坏,为整体滑动破坏。模式二:变形体中前部从高程约 1364m 处滑体土层最薄处(c 剪出口)剪出破坏,为局部滑动破坏。模式三:变形体中前部从高程约 1373.5m 处滑体土层最薄处(b 剪出口)剪出破坏,为局部滑动破坏。模式四:变形体中前部从高程约 1377m 处滑体土层最薄处(a 剪出口)剪出破坏,为局部滑动破坏。变形体稳定性计算简图见下图(图 3.6) ,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 3.3。
40、a剪出口c剪出口b剪出口d剪出口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17 页 共 34 页 图图 3.6号滑坡变形体号滑坡变形体 1-1剖面滑动模式剖面滑动模式表表 3.3号滑坡变形体稳定性计算成果表号滑坡变形体稳定性计算成果表计算剖面计算工况稳定系数安全系数剩余下滑力(kn)工况 12.331.150工况 22.001.100a 剪出口工况 31.201.100工况 11.971.150工况 21.691.100b 剪出口工况 31.081.1017工况 11.811.150工况 21.631.100c 剪出口工况 31.091.1021工况 11.161.150工况 21.141.1003-3剖面
41、d 剪出口工况 31.061.10648根据滑坡稳定状态划分,由表 3.3 可知,号滑坡变形体 3-3/剖面的整体在天然和暴雨工况下均为稳定,在地震工况下为基本稳定;局部在所有工况下均为稳定。因此,对于变形体来说,其总体为基本稳定稳定状态。(3)号滑坡残留滑坡体稳定性计算以主剖面 2-2剖面为计算剖面,残留滑坡体稳定性计算简图见下图(图 3.7) ,按照上述计算工况和参数选取原则进行计算取得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 3.4。图图 3.7残留滑坡体滑动模式残留滑坡体滑动模式表表 3.4号滑坡残留滑坡体稳定性计算成果表号滑坡残留滑坡体稳定性计算成果表计算剖面计算工况稳定系数安全系数剩余下滑力(kn)工
42、况 11.031.15323-3剖面残留滑坡体工况 20.981.1066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18 页 共 34 页 工况 30.831.10153根据滑坡稳定状态划分,由表 3.4 可知,残留变形体在天然工况下为欠稳定,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为不稳定。因此,残留体总体为欠稳定不稳定状态。由表 3.2表 3.4 可知,变形区(变形体)在自然条件和暴雨条件下都处于稳定状态,在地震作用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残留滑坡体在自然条件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暴雨和地震作用下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和本次勘查过程对斜坡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3.4 稳定性综合评价通过宏观稳定判断、稳定计算分析,得出 xx 滑坡稳定分析
43、的主要结论如下:1)xx 滑坡目前处于临界状态,前部滑坡区虽已发生了崩滑,但崩滑松散堆积体坡度较大(大于自然稳定坡角) ,目前仍在变形破坏,有再次发生大规模崩滑的可能,且已崩滑区上部表层土体松散,易发生再次崩滑。2)对于号滑坡右侧前缘未崩滑斜坡目前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只是表层松散体易发生落石掉块,为不稳定。3)对于号滑坡存在的残留滑坡体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极易在外力作用下再次发生滑动破坏。4)滑坡处于地震级区,地震对滑坡稳定非常不利,i 号滑坡和 ii 号滑坡后部变形区(变形体)在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前部滑坡区的不断溜滑将使得后部变形区(变形体)前缘卸荷,进一步发展将有可能有失稳危险。
44、4 治理工程设计4.1 工程等级、设计荷载组合、参数与设计标准4.1.1 工程等级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滑坡危害程度等级划分表,xx 滑坡体一旦滑动,根据目前的保护对象分布情况,粗略计算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500 万元,危害人数 70 人300 人,但其威胁到国道(二级公路) ,故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为级。4.1.2 设计荷载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和 xx 滑坡的灾害等级,作用在灾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19 页 共 34 页 害体上的荷载组合如下:工况 1:自重+地表荷载+暴雨; 工况 2:自重+地表荷载+地震;工况 3:自重+地表荷载+暴雨+地震。4.1.
45、3 设计标准与设计参数4.1.3.1 基本资料和相关规程、规范基本资料和相关规程、规范(1) 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 xx 滑坡勘查报告(2) 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 xx 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j 013-95) ;(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8) 堤防工程设计
46、规范(gb50286-98)。(9)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11)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101-2005);(1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 (国土资源部) 。4.1.3.2 设计标准设计标准(1)工程安全运行模数防治工程结构设计基准期为 50 年。(2)安全系数xx 滑坡治理工程等级为级,安全系数为 1.20。4.2 工程布置4.2.1 工程总体布置根据xx 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方案,xx 滑坡采用清坡工程+挡墙工程+排水工程。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20 页 共 34 页 (
47、1)对滑坡区进行清坡处理,清除号滑坡的残留滑坡体,松散堆积体按1:1.25 进行清坡,同时清除斜坡表层松散块体和已崩滑上部边界处松散层,松散层也按 1:1.25 进行清坡。(2)挡土墙布置挡墙布置在公路内侧斜坡底部,高程 1318m1320m,滑坡挡土墙两端地理坐标分别为 x1:361564.7,y1:3481314.8 和 x2:341416.8,y2:3480744.2,挡墙长度 180m,号滑坡挡土墙两端地理坐标分别为 x3:341806.5,y3:3481175.6 和x2:341416.8,y2:3480744.2,挡墙长度 60m,挡土墙详细布置情况见附图。(3)截排水沟布置设置两
48、条截排水沟,即截水沟 1 和截水沟 2。截水沟 1 和截水沟 2 大致沿着变形区边界布置,根据做以调整,长度为 130m。排水沟 3 布置在变形体中部,长度为310m。截排水沟总长度为 440m。详细布置情况见图。4.2.3 分项工程设计4.2.3.1 挡土墙设计(1)挡土墙的布设在公路内侧斜坡底部设置桩板式挡墙以拦挡崩滑松散体的进一步崩滑和表层的落石、滚石现象发生,即沿公路内侧斜坡底部附近设置重力式挡土墙,长 240m。(2)挡土墙材料:墙身和基础均采用 m10 浆砌块石。(3)挡土墙设计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规范(gbj50007-2002) 规定:挡土墙的稳定验算中,安全系数取值为:考虑下滑推
49、力时:抗滑安全系数 ks=1.0,抗倾覆安全系数:kt=1.3;考虑库仑土压力时:抗滑安全系数 ks=1.3;抗倾覆安全系数:kt=1.6挡土墙地基承载力的验算中,地基平均应力:pf ,地基最大应力:pmax1.2f,其中 f 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基底合力偏心矩 e0.25b,其中 b为基础宽度。依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500032001),挡土墙应进行墙身抗压抗剪验算,抗压采用偏心受压计算,保证墙身最大压应力不大于墙身抗压强度。抗剪采用无筋砌体构件受剪计算,保证最大剪应力不大于砌体抗剪强度。(5)设计结果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21 页 共 34 页 号滑坡挡土墙:挡土墙选型为
50、俯斜式,挡土墙后应回填 值较大、透水性较好的砂性土或碎条石土,不能回填淤泥、耕填土、膨胀性粘土,并不应夹杂腐生物或有机质,挡土墙布置排水孔,墙背后设 0.3m 宽砂砾石反滤层,以利排水。挡墙长度共约 180m。挡墙基础深 0.5m,墙体高 3m,顶宽 0.8m,墙背坡比 10.1,墙面坡比 10.3,回填高度 3m。挡墙采用浆砌块石砌筑。成果见附图。号滑坡挡土墙:挡土墙选型为俯斜式,挡土墙后应回填 值较大、透水性较好的砂性土或碎条石土,不能回填淤泥、耕填土、膨胀性粘土,并不应夹杂腐生物或有机质,挡土墙布置排水孔,墙背后设 0.3m 宽砂砾石反滤层,以利排水。挡墙长度共约 60m。挡墙基础深 0
51、.5m,墙体高 5m,顶宽 0.8m,墙背坡比 10.1,墙面坡比 10.2,回填高度 2m。挡墙采用浆砌块石砌筑。成果见附图。弃渣挡土墙:挡土墙选型为俯斜式,挡土墙布置排水孔,墙背后设 0.3m 宽砂砾石反滤层,以利排水。挡墙长度共约 100m。挡墙基础深 0.5m,墙体高 3m,顶宽 0.6m,墙背直立,墙面坡比 10.2,回填高度 3m。挡墙采用浆砌块石砌筑。成果见附图。4.2.3.3 地表排水设计(1)排水系统布置地表排水的目的是拦截滑坡地段以外的地表水,不使水流入滑坡区内,并尽快排除滑坡范围内的雨水,引导地表水在滑坡体外的稳定山坡处排走。地表排水系统包括截水沟、排水明沟等,沿滑坡后缘
52、布置截水沟,尽量截住或减少滑坡体外来水流入滑坡体内;在滑坡体表面设置纵、横向排水明沟,将降水排除滑坡外。根据 xx 滑坡的地形条件,对 xx 滑坡共布置了两条截水沟和一条排水沟。排水系统的布置详见附图(2)截、排水沟结构截、排水沟采用梯形截面,浆砌块石护砌,在陡坎或者落差相对较大处采取多级跌水坎结构形式。(3)主要特征参数xx 滑坡截、排水沟长度共计约 440m,截、排水沟截面尺寸依据冲沟汇流面积和当地水文资料,估算排水流量,确定排水系统规模。计算公式采用暴雨推理法。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22 页 共 34 页 地表排水流量按以下公式计算。排水沟面积的确定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 qq f
53、式中:设计地表水汇流量();q3/ms设计暴雨强度q)/(hasl径流系数,0.7;汇水面积。f)(ha将汇雨面积和设计暴雨强度代入以上公式,可计算出设计地表水汇流量,然后利用明渠均匀流公式可确定排水沟截面尺寸。排水系统的设计断面尺寸均取相同断面:宽 0.5m、深 0.6m。排水沟采用浆砌块石衬砌,衬砌厚 25cm。4.2.3 工程量表表 4-2 治理工程量计算表治理工程量计算表项目名称单位工程量备注一一坡面截排水工程坡面截排水工程a1、截水沟m130.0 b2、排水沟m310.0 1截排水沟沟槽土方开挖m3774.4 人工开挖,挑运 100m2m10 浆砌条石砌水沟m3305.1 人工运块石
54、等现场砌筑3回填土方m3372.7 砌体结构两侧回填土方4伸缩缝制作m216.0 沥青木板嵌塞5弃土外运m3556.6 余土外运,人工装车汽车运输 5km二二重力式挡土墙工程重力式挡土墙工程(1)(1)号滑坡挡土墙号滑坡挡土墙m1801基槽土方开挖m3426.0 人工开挖,挑运 2050m2基槽石方开挖m3132.0 人工开挖,挑运 2050m3m10 块石挡墙砌筑m31188.0 人工运石 2050m,现场砌筑4m10 块石挡墙砌筑基础m3198.0 搅拌机制料,胶轮车运输5土方回填m3594.0 人工夯实回填6伸缩缝m259.4 沥青木板嵌塞7反滤层制作m3178.2 人工运砂卵石现场制作
55、8pvc 排水管m90(2)(2)号滑坡挡土墙号滑坡挡土墙m601基槽土方开挖m3231.0 人工开挖,挑运 2050m2基槽石方开挖m366.0 人工开挖,挑运 2050m3m10 块石挡墙砌筑m3495.0 人工运石 2050m,现场砌筑4m10 块石挡墙砌筑基础m399.0 搅拌机制料,胶轮车运输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23 页 共 34 页 5土方回填m3330.0 人工夯实回填6伸缩缝m224.8 沥青木板嵌塞7反滤层制作m399.0 人工运砂卵石现场制作8pvc 排水管m60三三清坡工程清坡工程1土方开挖m323030.0 2弃土推土机外运m323030.0 推至公路外侧陡坡下
56、四四其它工程其它工程1浆砌条石弃渣挡土墙m3264挡土墙高 3m,修建在公路外侧斜坡下部五五征地及赔偿征地及赔偿1永久征地亩 7.6 旱地和果园截排水沟工程m2541.0 按每米 1.2m2考虑挡土墙工程m2540.0 弃渣堆场m23958.0 按堆厚 6m 考虑2施工临时征地亩 2.5 水田、旱地和果林施工便道m2900.0 约 200m 长,按宽 4.5m 考虑办公房及文化福利设施建筑m2150.0 搭设砖混结构房屋水泥库房m2100.0 搭设砖混结构房屋设备库房及维修车间m2200.0 搭设砖混结构房屋配电房m240.0 搭设砖混结构房屋条块石、砂卵石堆场m2200.0 硬化地面搅拌站m
57、2100.0 硬化地面5 工程监测方案设计5.1 监测工作的任务和目的滑坡是一种复杂的地质灾害,由于现有勘察手段、经费、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对滑坡这一复杂的地质体的认识和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监测来了解滑坡体的演变过程,为滑坡的预测预报及工程治理提供可靠的资料和科学依据。通过滑坡监测,可以掌握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变形规律及滑坡的规模、边界、滑动方向和失稳方式,为判断滑坡的发生时间及滑坡的危害程度提供重要信息,同时为避免和减轻滑坡灾害损失提供决策依据。xx 滑坡防治工程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边坡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其变形活动特征,判断滑坡稳定状态,保证施工的安全,并对防治效果进行检验,为今后的边坡四川
58、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24 页 共 34 页 防治提供经验。5.2 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及原则监测设计依据的技术依据有:国家水准测量规范大地变形测量规范岩土工程手册监测设计的主要原则是:立足现有监测手段,建立系统的监测网。监测应作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监测工作应贯穿整个工程的开始到结束。滑坡监测手段以布设监测点为主,同时辅以现场巡视,监测点的布设一般遵循以下总的原则:(1)监测点的布置一般按断面(也称剖面)布置,断面一般选在地质条件差、变形大、可能产生破坏的部位,如布设在断层、裂缝、地质结构变化的部位,或选在斜坡坡度陡、稳定性差的部位,也可选在作过模型试验或者分析计算的典型部位。(2)对
59、于面积大且需要重点监测的斜坡,可布置多个断面,但断面的布置应有主次之分,主次断面的选择一般根据地质条件的好坏、边坡坡度的高低及结构上的代表性等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3)主要断面布置的监测项目和使用的仪器应比次要断面多,而且主要断面使用的仪器精度和自动化程度也应比次要断面高。(4)同一监测项目应考虑平行布置,如监测滑坡的水平位移时,可将大地测量仪器、钻孔倾斜仪及地表倾斜仪盘同时布置,有利于各类仪器的观测成果相互印证,从而保证了观测结果的可靠性。(5)为了提高监测点的使用效率,监测点的布置可在原有的观测结果及巡视检查的基础上分期布置,这样可使监测点的布置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6)当主滑坡上有若干个
60、次生滑坡时,监测的重点应放在变形及危害性大的次生滑坡上。至于其它次生滑坡也应有所兼顾。5.3 监测工作现状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第 25 页 共 34 页 xx 滑坡目前尚未布置监测点和相应的监测设施,未进行过专业监测。5.4 监测工作方案xx 滑坡受降雨入渗的影响,因而监测工作主要为变形监测和地下水位监测,同时进行相应的水文、气象观测和现场的巡视检查。5.4.1 变形监测滑坡区位移监测主要是了解施工期和运行期滑坡体位移量、位移变形速度、滑坡体活动范围,为滑坡安全和检验防治工程效果提供可靠的信息。滑坡区位移监测系统由地表位移监测和深部位移监测两部分组成。地表位移观测即观测平面位移量又观测垂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采购招标管理办法
- 生物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知识体系研究
- “春瓶”名称的释义及其原始功能探究
- 新媒体装置交互-洞察及研究
- 培训机构绩效管理办法
- 公益放映预算管理办法
- 隐私保护成本效益-洞察及研究
- 社会治理:近二十年国内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 2025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5汇编
- 档案耗材供应管理办法
- T/CCBD 19-2022品牌餐厅评价规范
-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2025届数学七下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校际结对帮扶协议书
- 第四版(2025)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解读
- 企业电工面试题及答案
- 仓库与生产线的有效对接计划
-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课件
- 2025江苏省惠隆资产管理限公司招聘3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人教2024版)英语七年级上册单词默写清单(新教材)
- 空肠管置管方法及护理
- 2025-2030中国清酒行业市场运行分析及竞争形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