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问”出精彩 学为中心,构建那树课堂摘要:在传统教学实践中,预习环节是最受教师和学生忽视的。“学为中心”等新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走出传统教学的固定框架,大胆尝试。在执教那树时,我将学生的预习提问融入到课堂当中,本文是我执教后的一些感悟,重点介绍了如何对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与筛选。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做到认真阅读、筛选,巧妙地融入教学设计中,并能及时地在课堂上进行解答,让“问”出彩,相信学生也能认真预习,认真听课,课堂也会更有效。关键词:学为中心 学生提问 问题归类 问题筛选1、 案例背景不知从何时起, “学为中心”、“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等这些词语接连出现在我们周围,于是一部
2、分教师开始研究,一部分教师开始创新,也有一部分开始迷茫坦白的说,我就是属于迷茫的那部分。从刚工作起,我似乎一直在传统地教学,虽不能说是“满堂灌”,却也真不能说是贯彻了“学为中心”这一理念。“学为中心”,简单地说是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的中心,那怎样才叫以学生的学习作为中心呢?我很迷茫,但至少在我看来,在教一篇新课文之前,老师总得问问学生,对于这篇课文,学生想知道什么?学生有没有什么疑惑需要老师解答的?“学为中心”我能否更纯粹地理解为对学生学习的尊重?那么学生想学什么,才是我们老师需要传授的,不是吗?当然老师认为有些知识点学生必须掌握的,那自然还得通过老师的指引,将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连接,巧妙地将
3、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传统教学实践中,预习环节是最受教师和学生忽视的,教师对预习没有明确的指导,最多也不过是要求学生浏览全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学生对预习也只是走马观花,只求看过便心安理得。这样的预习,有何意义?最多也就是节省了在课上标段落序号的一点点时间罢了。有幸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同课异构”活动,授课内容是九年级下册的那树。这次教学,我想尝试将学生的预习提问融入到课堂当中,逐步向“学为中心”迈近,那么,如何筛选这些问题,就成了我课前需要解决的关键之一。二、教材分析台湾作家王鼎钧的那树是新课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它们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
4、通过阅读这些散文,希望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并能品味其中的情思与意蕴。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与感慨。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三、课前准备 授课内容是提前两天得知的,我在初步了解课文后,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因为要贯彻“学为中心”这个教学理念,首先得知道学生想要学什么,学生有什么疑惑。导学案包括预习生字词注音和解释,了解作者,整体感知“那树”,提出问题。具体导学案的内容如下: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准字音。佝偻( ) 倒坍( ) 踝( )
5、骨 荫庇( ) 紊( ) 乱 周道如砥( ) 虬( )须 引颈受戮( )2、 解释并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佝偻 倒坍 虬须 引颈受戮 周道如砥 3、 你了解王鼎钧吗?请搜集作者的相关信息,并将你觉得重要的部分写下来。4、读完这篇课文,你觉得这是一棵( )的大树。(请在括号内填写一个词语或短语)5、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能把你的感受和大家分享吗?6、预习这篇课文时,你还有什么想问老师的吗?导学案是为学生自主预习起到导向作用的,让学生有目的的,有目标的,有方向的去预习,而不是走马观花。预习也是为了让课堂更有效率,对于学生的提问,如果教师能做到认真阅读、筛选,巧妙地融入教学设计中,并能
6、及时地在课堂上进行解答,相信学生也能认真预习,认真听课,课堂也会更有效。四、问题归类 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角度、理解水平等都有差异,因此对课文的疑惑也各不相同。由于课堂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的问题,不可能将每个问题都进行课堂解答,那么,筛选问题也就至关重要了。下面,我就那树一文,给学生导学案里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一)无意义的问题这类问题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没有意义,无需解答。个别学生仅仅只是为了完成预习任务,随意应付而已。如:问题1、树到底有没有脚?问题2、六十英里有多快?(二)能从文中直接找出原句回答的问题这类问题,我们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出答案,没有探讨的价值,即属于无价值
7、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学生只要阅读时稍微认真些,便能给出答案。只是他们为了提问而提问,根本没有对文章进行仔细阅读,更谈不上深入地思考了。如:问题3、在第二节中作者笔下的那树长什么样?(答案直接用原文回答: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问题4、为什么这次屠杀在深夜进行?(答案直接用下文回答: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问题5、那树最终结局怎样?(答案直接用文中出现过好几次的一个字来回答:死)问题6、发生什么事,交通专家宣判那树偿命?(答案直接用上文回答: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三)能通过简单概括回答的问题这类问
8、题,要比第二类问题有价值,它不能直接从文中摘抄答案,但也能在文中找到,只是需要读者的理解、筛选信息和概括能力。如:问题7、人类为什么要砍伐那树?那树仅仅是因为交通事故被砍吗?如果没有那次事故,那树能逃脱被砍的命运吗?(这几个问题答案都是相似的,那树被砍原因有两个,直接原因是交通事故,这个能从文中找到原句;根本原因是人类文明发展迅速,经济进程势不可挡。这需要按照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问题8、那是一棵怎样的树?那树有哪些品格?(这两个问题答案是递进的,第一个问题是那树的外表,第二个便是内在品格。问题的答案不能直接找,这需要读者对全文的整体感知与概括。从全文看出,那是一棵古老、繁密、奇特、神秘、坚固
9、、顽强、无私奉献、有生命力的大树。)问题9、为什么总有人在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查一炷香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那树的品格。那树很顽强,成为抗击台风的榜样,因此人们将它奉为神灵,插上一炷香无非是为了祈求平安、获得心理安慰罢了。)(四)赏析句子的一类问题这是学生对于难理解的句子的疑问,其实就是对句子的赏析问题。对于那树一文,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句子的赏析,如“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他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
10、排一排挨过来。”(五)与主题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问题这类问题,有些是直接提出对主题的疑惑(如:问题10、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有些是间接与主题有关联的,能提出这类问题,也能看出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深入思考与感悟。这类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认真解答的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如:问题11、文中有很多伐木工人屠杀那树的语句,还用了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这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其实也属于对句子的赏析,但能对这类句子引起重视,可见该学生对主题的思考)问题12、作者仅仅在写一棵树吗?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问题13、作者写那树的遭遇,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问题14、人类砍倒的仅仅是一棵大树吗?问题1
11、5、为什么要以“那树”为题?问题16、人与自然到底应该怎样相处?问题17、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应该怎样处理?(六)对文中的一个重点内容的疑问那树这篇文章,有一个重难点的内容,那就是如何理解蚂蚁国故事,或者说是如何理解那树的灵性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也就能揭开文章的中心思想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疑惑是有普遍性的,因为这是个重难点问题,并有着神秘的色彩,这必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对此提出疑惑是肯定的。问题如下:问题18、为什么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而伐木工人却什么也没有听见?(这位学生提的问题其实很有价值,他已经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思考与探究了)问题19、那树真的通灵性吗?蚂蚁们搬家之
12、前真的依依不舍吗?问题20、作者借蚂蚁国的故事抒发自己什么情感?五、问题筛选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我首先将这些问题进行了如上的六种分类。那怎么样才能让这些问题出彩呢?接下去要做的便是如何筛选这些问题。(一) 无价值的问题可直接舍弃对于那些无意义的第一类问题,直接舍弃。对于那些能从文中直接找出原句回答的第二类问题,也应该直接舍弃。(二)同类问题可组织归纳成一个主干问题意思是说,将几个相似的问题重新组织归纳形成一个主干问题。如问题8、那是一棵怎样的树?那树有哪些品格?问题9、为什么总有人在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查一炷香呢?这两个问题,我将它们重新组织成一个主干问题:整体感知那树,请以“我从_读出,那
13、是一棵_的树”句式概括那树的特点和品质。在课堂上,学生概括出了以下几点:那是一棵历史悠久、生命力强、坚固稳定、无私奉献的树。又如问题7、人类为什么要砍伐那树?那树仅仅是因为交通事故被砍吗?如果没有那次事故,那树能逃脱被砍的命运吗?这几个问题,我将它们重新组织归纳成一个主干问题:这样一棵树,最后却被伐,请问那树为何而死?请找出几个原因。课堂上,学生对这个原因的分析也很全面很到位。问题13、作者写那树的遭遇,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再如问题14、人类砍倒的仅仅是一棵大树吗?问题15、为什么要以“那树”为题?问题16、问题17,这五个问题是与主题有密切关联的问题,所以可以归纳成一个主干问题:作
14、者写这篇文章,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三)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赏析可帮助理解主题如“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这句话是伐木工人砍伐那树的句子,其中“咬”“嚼”“骨粉”这些词语在特殊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运用拟人残忍地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杀生命的场面,表达出作者对伐木工人的愤恨和对那树的同情。 所以这句话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我在分析“那人”这一环节时便穿插了对这句话的赏析。如“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这句话告诉我们那树被砍伐的根本原因就是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脚步。所以我在分析那树被伐原因这个环节时,穿插了对这句话
15、的赏析。我将这句话进行了二次修改,修改(1):柏油路铺过来,高压线架过来,公寓楼房挨过来。修改(2):柏油路一里一里浇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搭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造过来。通过原句与修改句的对比来赏析。(四)重点内容(那树灵性与蚂蚁国故事)需进行合作探究既然很多学生显示出对这个问题的好奇与关注,那么这便是我们在课上需要好好探究的问题,所以可以设计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在课上引用了牛汉的一首诗悼念一棵枫树,一棵枫树倒了,野花、野草、鸟儿等都叹息不已,它们都是有情感的精灵。而课文中的那树与蚂蚁也是情感丰富的,那么树和蚂蚁真的通灵性吗?作者这样写用意是什么呢?将学生提的问
16、题再次抛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那树与蚂蚁是否有情感,关键看人有没有同情心,善心、敬畏自然的心。老树给蚂蚁以栖居之所,蚂蚁懂得感恩参加那树的葬礼;老树给予人类阴凉与温馨,但人类懂得感恩吗?蝼蚁尚且有请,人情何在呢?作者想借蚂蚁故事呼吁人们感恩自然、善待自然。这样就自然得出了文章的主旨,也解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六、案例反思这次教学,是我第一次尝试在课上贯彻体现出“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所以还只是一次很不成熟的体验。加上只有两天的准备时间,比较仓促,所以有很多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这次教学中,我在对待学生预习时的提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从导学案设计,到对学生提出的
17、问题进行归类,再到筛选这些问题,设计教案,最后完成这次课堂教学,每个环节我都尽量做到最好。在导入、字词落实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看到这个题目那树,最想问的是什么呢?虽然在导学案上,学生已经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我也都仔细归类、筛选、研究过,但是我还是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当这堂课结束,希望这些问题也能自然而然地得到解答。我肤浅地认为这应该是“学为中心”的一个体现吧。不知道这个想法是否合理,这也是我的一个困惑。可喜的是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都在课堂上得到了解答,课上我还将某位学生提的问题“为什么要以那树为题”再次抛给了这位学生,经过课堂的学习,那位学生回答地很好,这也能及时有效地检验学生的上课效果吧。我现在最大的疑惑是,到底要贯彻“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课应该怎么上。我在这次教学中,粗浅地认为,要贯彻这一理念,处理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场广告租赁合同书二零二五年
-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 出口信用证抵押外汇借款的合同书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版防火涂料施工合同书
- 养殖场劳务聘用合同模板二零二五年
- 2025年焊接外加工合同范本
- 2025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合同交底书
- 2025个人借款购房抵押合同协议
- 2025家居装修承揽合同范本
- 游戏市场创新与进阶
- GB/T 17214.1-1998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工作条件第1部分:气候条件
- 猪生殖器官(课堂PPT)
- 2023年广东学位英语试题学位英语考试真题(含答案)
- 《旅行社经营管理》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
-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 危大工程巡视检查记录表(深基坑)
- 《最好的未来》合唱曲谱
- GB∕T 36765-2018 汽车空调用1,1,1,2-四氟乙烷(气雾罐型)
- 《觉醒年代》朗诵稿
-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 水保工程验收检验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