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3)古代诗歌鉴赏语言_第1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3)古代诗歌鉴赏语言_第2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3)古代诗歌鉴赏语言_第3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3)古代诗歌鉴赏语言_第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3)古代诗歌鉴赏语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诗歌鉴赏一一语言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惜花韩偓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颔联中“随”“满”两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答:参考答案:“随”即追踪、追随。生动传神地描绘了诗人目光追随着片片落花随流水飘零的情景,把诗人那种寄情于落花的难分难舍的惜花心意表现出来了。(3分)“满”写出诗人惆怅满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伤痛漫溢到每一株被雨淋湿的花枝上,抒发了诗人看到落花飘零残败的怅恨之情。(3分)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

2、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诗意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满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落日西坠,鸟儿在晚 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 登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好客的主人啊,我会经常乘着月色前来造访; 照应门户的僮仆,不要总把院门闩上。“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答:答案 “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 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营造空旷的意境;流露出超然心态。解析 本题属于炼字型的语言鉴赏题,对于“望”字与“空”字的使用效

3、果,应该结合诗歌的标题、正文,联系诗歌所写之意境、所抒之情来分析。答“望”好,可从诗的题目和诗中所写景物角度来分析理由;答“空”好,可从诗歌所写景致的特征及诗人的心态的角度来分析理由。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拟古(其三)陶渊明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注遘(g u):遇。匪:非。简要分析“草木纵横舒”一句中“舒”的妙处。答:参考答案:“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2分)形象地写出春回大地,大自 然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3分)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

4、面的题目。才入维扬郡, 林藏初过雨, 江火明沙岸, 客衣今日薄,泊扬子津 祖咏 乡关此路遥。 风退欲归潮。 云帆碍浦桥。寒气近来饶。风吹江面,因为下雨而新涨的潮水照亮了沙岸;借助渔火之光,突然发现,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 我枯坐舟中,衣诗意刚刚来到扬子县津渡,家乡便越来越远了。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都被雨水洗 刷过,远远望去,树色郁郁葱葱,一片苍翠;雨后风起, 已开始减退。入夜之后,只有江上的渔火闪烁浮动, 近岸的桥下停泊的船只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密集如云。 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 )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 首联的“

5、才”与“遥”呼应, 才入扬州, 简洁明快,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起法高妙。B .颔联抓住雨霁初晴的特征: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苍翠;下 句写雨后风起,为结句的“寒气”做了铺垫。C.颈联由“明沙岸”弓I出下句“云帆碍浦桥”,一个“碍”字形象地写出浦桥阻碍了 诗人远眺家乡的视线,体现出诗人悲凉的情怀。D 尾联的主要意思是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 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E.尾联的“客衣”点明了诗人的游子身份,“薄”写出诗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答案 CE解析解答诗歌鉴赏的客观题,要

6、注重对诗歌的整体把握。诗歌的首联写诗人刚到扬州 就感觉离乡遥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颔联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树木葱绿;下句写风吹潮涌。颈联描写津渡的夜景,入夜之后江山渔火闪烁浮动,诗人看到近岸桥下停泊 的船只十分密集。尾联写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鲜明对比,且有因果 关系,突出了诗人羁旅途中的艰辛,引发漂泊失意之叹。由此分析可以看出,C“碍”字形容船多造成的拥挤感, 刻画出码头处于水运交通枢纽地位的特征。E“韶光易逝”的情感没有在尾联中体现。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点绛唇

7、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 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简析“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妙处。答:参考答案:“和羞走”一语,生动描绘了少女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一细节极精湛地写出了这位少女对来人羞见又想见、(3分)胆见,只好借嗅梅来掩饰,去卩偷眼去看的微妙而又细致的心理。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早过大通驿清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注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8、(2分)“倚想见又不敢大荆关:五代朝霞映红树木, 九子山巅高出云诗意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 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 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即便是荆关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 斟酌吧!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答:化视答案 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 也是写江水之软;又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觉为触觉,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词。本题中的“软”既可以看作形容词,形容风很软,也可以看作动词,

9、微风吹拂,使江水变得绵软,这既是一语双关又是通感的用法。答题时, 理解“软”字的意思,先指出手法,再指出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清溪行注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这首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 (753)秋游池州时所作。这首山水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清我心”的“清”。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山水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因为诗人在朝廷屡遭排挤和打击,实感官场污浊,今见清溪潺潺流水,认为可以“清心”,洁白自律

10、,精神愉悦。(回答“清”,给1分,回答“清我心”的“清”,给2分。分析思路正确,表达合理,再给2分。回答“悲”,又言之成理, 亦可。)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冋题。闻泉李咸用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诗意睡梦中突然被一阵淅淅沥沥的泉水声惊醒,顿觉枕席清凉。无人和我一起欣赏泉声,只有这一轮明月。泉水急切地想穿过山间崎岖的小路,低头踏着石头前往。这悦耳的泉声,想要把它用琴弹奏出来,但是泉水声是自然之声,无法弹奏出其美妙。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 此诗诗眼为“闻”。全诗紧扣“闻”字:首句

11、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情状。 “淅 淅”写初闻其声,“梦初惊”写泉声作用于梦中人的听觉过程及引起的心态反映。接下来三、四句,描绘听泉人所处的环境。 “更无人共听”强调诗人的幽居独处。 五、六句转入正面描写,诗人凭借所闻泉声的“急”“低”,想象泉水的“穿岩曲”和“过石平”。七、八句是诗人闻泉后的感受, 诗人想用琴声来模拟泉水声音,但又感觉泉声是自然之声,琴声无法与之相媲美。解析 解题时,应注重两个方面:(1)把握诗歌内容,寻找诗歌的诗眼。诗眼是最能体现诗歌情感或景物特色的、 最能统领全篇的词句,从词性的角度看多是动词或形容词等。闻泉一诗,写诗人夜宿山中,被泉声惊醒,弓I起遐思,从泉声中捕捉领悟到

12、自然界的情趣。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最能统领全文的字就是“闻”。(2)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诗眼特点。分析诗眼的作用或解说为什么某个词句是诗眼,就 要分析诗歌描写的景物特征。比如“闻”,统领了诗歌内容:诗人在睡梦中被淅淅沥沥的泉声惊醒,然后听到这悦耳的泉声,并想要把泉声用琴弹出来,但又无法相比。9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栀子花诗沈周注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答: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2分)一 “牵”一“送”,夏夜微

13、风的情态可掬; 言“影”言“香”, 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感。(2分) 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2分)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冋题。塞下曲唐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诗意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 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答:答案 诗眼是“静”。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和平友好的主题。 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情形,第三句描绘了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和平宁静的气氛,和过往烽火四起、征战

14、不停的情形作了对照,突出表达了和平的珍贵。诗歌主题是通过“静”传达出来的,因此“静”是本诗的诗眼。解析 本诗既未渲染军威声势,也不慨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自古以来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就阴晴不定,时有弛张。诗人却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 “和静”的氛围。11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双调大德歌夏关汉卿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 瘦岩岩羞带石榴花。简析本曲的语言特色。答: 参考答案:本曲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流畅,生活

15、气息浓厚,用词精练妥帖。(3分)“俏冤家”“想念他” “瘦岩岩”等语通俗自然, 较口语化。“偏”“羞”等字精练传神, 很好 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3分)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冋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意在这里悠闲地居住,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 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响山门。走过桥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绝不辜负共同归隐的约定。找出这首诗歌里的诗眼,并作简要分析。答:答案 幽。此诗紧扣“幽”字

16、来写, 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静,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联写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 归隐的志向表达无遗。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此题,须把握全诗,抓住主旨。本诗以隐居为主题,首联写的是李凝幽居周围的环境,一条草遮的小路, 通向荒芜的小园,近旁也无人居住。淡淡两笔,“幽”字毕现。颔联写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作者以此来刻画环境之幽静。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这一切,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 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静,幽美迷人。尾联点出

17、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找出这首 诗歌里的诗眼“幽”后,还要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首先指出“幽”字在诗中的意思,然后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包括所运用的手法),最后指出效果或作用即可。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1)(2)题。(11分)渔家傲王安石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注这首词作于作者罢相退隐之后寄身山寺时。款段:马行迟缓貌,这里指作者所骑的毛驴。(1)请赏析“穿云入坞寻游伴” 一句的妙处。(5分)答:(2)下阕写自己孤身栖居山寺所感,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

18、参考答案:(1)诗人骑驴时而绕行云雾缭绕的山径,时而进入峦嶂如屏的坞堡,去寻访游伴。(1分)“穿” “入” “寻”三个动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2分)也体现了词人不畏云雾迷茫、谷壑窈深探奇览胜的精神。(2分)(2)栖居孤寺,清寂素雅,东风送暖,春光融融,写出了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3分)松涛悲鸣,吹断梦境,夕阳照窗,睡意未足,隐隐透露出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不平静的精神状 态。(3分)14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问题。念奴娇朱晞颜倦怀无据,凭危阑极目,寒江斜注。吴楚风烟遥入望,独识登临真趣。晚日帆檣,秋风钟梵,倚遍楼东柱。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隐约一水中分,金鳌戴甲,力与蛟龙拒。拟访

19、临幕清夜鹤,谁解坡仙神遇。断壁悬秋, 惊涛溯月,总是无声句。胜游如扫,大江依旧东去。注金鳌:传说大海里的神龟。鹤:古人认为是一种神异的鸟,故称仙鹤。诗意莫名地感到无聊,扶着楼上的栏杆极目远望,寒冷的江水斜斜地汹涌东去。满目吴楚风烟,才知道登高远望的乐趣。天色渐晚,夕阳中江上舟楫纵横,秋风将寺院的钟声传过来。兴奋地拉着你的手,登到更高的地方欣赏暮色。波涛翻腾中,隐约中一水从中间分开来,宛若水底的神龟穿戴着金甲出水,力战蛟龙。此景就像苏东坡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样, 应该是苏轼乘着仙鹤的一番神遇。悬崖耸立在秋风中,波涛高卷着奔向夜月,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次登楼之行一扫之前的倦怠的心情,随着大江奔腾向东而去。词家认为“寒江斜注”的“注”字颇为传神,“胜游如扫”的“扫”字较为独到,试分 析。答:答案 “注”字写出了江水的迅猛之势。词人居高临下看到那浩浩江水斜穿大地,其流势迅猛,如同喷注一般,颇为传神。“扫”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此刻“倦怀”全释、 烦恼尽消的愉快心情;同时,也与词首“倦怀无据”遥相呼应,全词浑然一体。解析 上阕开头三句写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