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主观题L_第1页
文言文主观题L_第2页
文言文主观题L_第3页
文言文主观题L_第4页
文言文主观题L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主观题专项训练L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夏梅说 (明)钟惺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梅花冬天开放,是人们容易知道的事情,然而它也有被人们关注的时候。冬春之际,冰 雪之中,梅花开得繁多而又灿烂鲜明,雅人俗人纷纷抢着去欣赏, 这就是它非常热闹的时候了。三、四、五月时,梅子结实繁多而串联,和风吹,甘霖降,这时候的梅开始被冷落了。 当花朵凋零,梅子熟谢时,时间已经进入了炎炎的夏日,只剩树叶与树干相依

2、相守,和烈日 相互对抗,而这时的梅真是非常冷落了。所以一般人欣赏梅,歌咏梅,从来没有在它不开花 的时候。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 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唐代诗人张谓的诗官舍早梅里头所歌咏的梅,是花快要凋谢,而梅子才刚要生出来 的时候。歌咏梅而能涉及到梅子,已经是很难了,何况是梅叶呢!梅树到了叶子茂盛时,已 经过了开花期很久了。董崇相廷尉,在南京当官,目前正在休假,他写了夏梅诗,才开始在 诗歌里涉及到叶子。为什么呢?没有梅叶,那也就不称其

3、为夏梅了。我替梅感念这份情谊, 就吩咐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写诗唱和,并画一幅图画来送给他。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 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 所必辩焉。此咏夏梅也。这世间本来就有处在非常受冷落的时间和地位,名利大权却握在手里的人。奸巧的人会利用机会去亲近他们,既能够得到实际的名利,又不会有趋炎附势的讥讽;这些奸巧的人就 像是在冬春之际,冰雪之中跑去欣赏梅花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趋炎附势的人,假如真是热(权势)所在的地方,即便他目前是处在非常冷的时间和地位,也一定要分辨清楚,这就是 我歌咏夏梅的真

4、正意思哪!【注】 朱夏: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故称夏季为“朱夏”。“廷尉董崇相” 二名:董崇相,名应举,福建人,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之廷尉。廷尉,汉时为九 卿之一,掌刑狱。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实之始也()(2)属同志者和焉()(3) 花实俱往( ) (4)巧者乘间赴之 ( )1(1) 结出果实。 (2) 吩咐,叮嘱。 (3) 过时。( 4)机会、空子。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译文: 2这世间本来就有处在非常受冷落的时间和地位,名利大权却握在手里的人。3. 试联系上下

5、文,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此其极热时也(2)而梅之冷极矣3( 1)梅花盛放,赏梅之人纷至沓来的热闹场面。( 2)梅树“花实俱往” ,无人赏爱的冷落、凄清的景象。4. 作者歌颂夏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答:4文章托物寓意,从梅的冷热际遇,写世态人情的炎凉。作者歌颂夏梅,委婉地表达 了衷心的孤愤,鞭挞了趋炎附势之徒。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楚人养狙 (明)刘基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 木之 实 ,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猴公” 。每天早上,他

6、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 猴工作,让老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十分之一来供养自己。有的 猴不给,(猴公)就鞭打他们。猕猴们都心怀怨恨,以这种生活为苦,却不敢违背。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 “山之果,公所树与?”曰: “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 “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 死。有一天,有只小猴问众多猴说: “山上果树,是猴公种的吗?”说: “不是,是天生的。 又问:“没有猴公(我们)就不能去采吗?”说: “不对,谁都能去采。 ”又问:“(既

7、然)这 样那么我们借助他并要被他差使呢?”话还没有说完,猕猴们全领悟了。那天晚上,众多猴 一起等到猴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猴公)存放的粮食,相互拉着手进 入森林里面,不再回来。猴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郁离子(即刘基隐退青田山时自取的笔名)说: “世上那种凭借权术奴役人民却不依正 道的人,不像猴公吗?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 ,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 的权术就穷尽了。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必部分众狙于庭()(2)公所树与()( 3)相与俟狙公之寝()(4)众狙

8、皆寤()1(1)部署分派; (2)种植;(3)等待;(4)醒悟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译文:(2)狙公卒馁而死。译文:2( 1)那么我们为什麼要仰赖他并且被他奴役呢?(2)狙公最后饥饿而死。3文中所写的“狙公”这一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3象征着封建社会中不劳而获,不讲道义,不讲法度,使用权术,奴役人民,肆无忌 惮的剥削者。4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答:4作者通过狙公养狙自奉而最终死于饥馁的故事,讥刺“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 说明统治者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役使民众的重要性。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戕竹记 (宋)欧阳修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 榯笋之赢,

9、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然 其治水庸, 任土物, 简历芟养, 率须谨严。 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 宾欲赏, 辄腰舆以入, 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山令:有敢隐一毫 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 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噫 !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不时 谓之暴殄。今土宇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像庙过差乎!书云: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

10、:“君子节用而爱人。 ”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注释】渭川: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渭川千亩竹, 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不作无益害有益:尚书旅獒:“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 君子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 包箨榯笋之赢( )(2)岁尚十数万缗 ( )(3) 率须谨严 ()(4) 上益笃俭 ()1(1)盈利;(2)高达;(3)都,全部; (4)注重。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下亡有啬色不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译文:(2)县官材用

11、,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译文:2(1)老百姓脸上没有惋惜的表情,因此知道这里的百姓急国家之所急。( 2)朝廷的材料、用度,却也没有剩余、朽烂;但是一遇到非常情况,就收敛(财物)没有节制。3. 概括文章第一段所写内容,并指出这样开头的用意。答:3第一自然段写洛竹之利,养竹之艰,竹林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生动而具 体地展现了洛阳竹林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这就为下文写 “戕竹”(一 场认为灾难)作了有力的铺垫和反衬。4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4为政者应明察慎思,节俭爱民,恪守做官和治国之道。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罴说鹿畏 貙, 貙畏虎,虎畏罴

12、。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 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 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 搏挽裂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罴(pi)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貙(ch u)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罂火:火药。罂,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 捽(zu c):揪住。搏:搏击。挽:拿来。1. 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被发人立()(2)绝有力而甚害人焉()(3)因为虎而骇之()(4)罴

13、闻而求其类.()1. (1)披散;(2)非常,特别;(3)模仿;(4)同类。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译文:2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不被罴吃掉的。3. 这是一篇寓言,你从中读到了怎样的感悟?试简要概括。答:3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难以在社会立足。(或:不学无术,没有专门本领,而企图依靠外部力量,或欺骗手段蒙混过关,难免自食其果。)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齐人谏靖郭君城薛臣请三言而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

14、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选自战国策),王念孙读书杂志引 ,可证。【注释】靖郭君:齐威王的少子田婴。“夫”当作“失” 韩非子说林下及淮南子人间训文,并作“失齐”1. 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客趋而进()(4)荡而失水()(1)益一言,臣请烹()(3)亡,更言之()“无碍” ;(4)放荡,放纵。1. (1)多;(2)快步走;(3 )无,即“不要紧”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5、1) 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译文:(2)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译文:2. (1)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的荫庇,要了薛地有什么用呢? (2)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3. 比喻说理,是本文议论的鲜明特点。在本文的语境中,“海”比喻 , “大鱼”比喻。3. 齐国;靖郭君。4. 简洁细致的动作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色。试揣摩“趋而进”“因反走”这两处 动作描写,说说它们表现了“齐客”怎样的心态?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答:4. 表现了“齐客”的惶遽(或诚惶诚恐)的心态。“齐客”这样的一种举止表现,使靖郭君深感诧异,不能不问,这就为下文的“客”的进

16、谏埋下了伏笔。5. 齐客向靖郭君讲述“海大鱼”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试简要概括。答:5劝阻靖郭君“辍城于薛”,以消除齐国的猜忌;要与齐国结好,巩固两国关系。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英雄之言(唐)罗隐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屦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 ”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17、1. 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故人亦然.()(2)夫盗亦人也,冠屦.焉( )(3) 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4)盖以视其靡曼骄崇()1. (1)这样;(2)戴帽穿靴;(3)料想;(4)因为。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译文:(2) 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译文:2. (1)物品的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2)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 游乐,不为人们所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3. 文中“西刘”是 ,楚籍是指 。(填入人物名)3. 刘邦,项羽。4. 本文中所说的英雄是怎样的一种人?试简要说明。答:4. 本文中的“英雄”是指借救命涂炭

18、之堂皇口号而窃取高位、夺得重权的“窃国大盗”, 他们心口不一,表里相违,都是些欺世诳众的奸诈之人。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设毛延寿自解语(唐)程晏帝见王嫱美,召毛延寿责之曰:“君欺我之甚也。”延寿曰:“臣以为宫中美者,可以乱人之国。臣欲宫中之美者,迁于胡庭。是臣使乱国 之物,不逞于汉而移于胡也。昔闳夭献美女于纣而免西伯,齐遗女乐于鲁而孔子行,秦遗女 乐于戎而间由余。是岂曰选其恶者遗之,美者留之邪?陛下以为美者,是能乱陛下之德也。 臣欲去之,将静我而乱彼。陛下不以为美者,是不能乱我之德,安能乱彼谋哉?臣闻太上无 乱,其次去乱,其次迁乱。今国家不能无乱,陛下不能去乱,臣为陛下迁乱耳。恶可以

19、为美 为彼得乎?”帝不能省。君子曰:“良画工也,孰诬其货哉?”秦遗女乐于戎而间由余() 帝不能省()(4)醒悟。1. 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齐遗女乐于鲁()(2)(3)其次迁乱()(4)1. ( 1)赠送;(2)离间;(3)转移;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恶可以为美为彼得乎?译文:(2)良画工也,孰诬其货哉?译文:2. (1)怎么可以认为美人被他们(胡人)获得呢?(2)(毛延寿)是一个好画师啊,谁诬蔑他受了他人的行贿呢?3. 本文以毛延寿自解语为主体,其中心论点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3. 臣以为宫中美者,可以乱人之国。4. 简述你对毛延寿自解语的看法。答:4. 毛延寿的自解完

20、全是诡辩,他认为宫中之美者,是乱国祸首,这一推断本身就是荒 谬的。历史上一些君王因美女而亡国,那是昏君的贪色误国,其过在于君王,而非美女。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儒家男尊女卑的观念。本文采用设自解语的虚构方式,也正是对 当时帝王昏聩、社会腐败的黑暗现实的讽刺。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李太尉抑白少傅(五代)孙光宪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 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 “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 “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 拔,今日为吾子览之。 ”及取看,盈其箱笥, 没于尘坌, 既启之而复卷之, 谓禹锡, 曰: “吾 于此人, 不足久矣

21、。 其文章精绝, 何必览焉 !但恐回吾之心, 所以不欲观览。 ”其见抑也如此。 衣冠之土,并皆总之,咸曰: “有学士才,非宰臣器。 ”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 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 ?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答:八、参考答案:文中将两人相比,是为了强调白居易和贾谊一样,虽然才能出众,却 因遭人贬抑,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能。【参考译文】 少傅白居易,文章居当时之首,却没有晋升到重要的职位。在此以前,刘禹锡在大和年 间担任太子宾客职务时,与李德裕太尉同时分管东都。一日,刘禹锡拜见李德裕说: “近来 曾得到白居易的文集否? ”李德裕说: “

22、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 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了, 但没有读过,今天因为您的提及而看看。 ”等到他去取看时,发现白居易的文章已经装满了 书箱,埋没于灰尘之中。他打开后又接着合起来,对刘禹锡说: “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 经有很长时间了。他的文章精妙绝伦,为什么要再看呢。只怕扰乱了我的心,这就是我不愿 意看他文章的原因。 ”白居易竟然被抑制到这种地步。做官的人,全都嫉妒他,都说: “有学 者的才能,不表示有做大官的才能。 ”了解白居易的人能从他的应对文章中发现他治理国家 大事的才能, 可是却被当时的官场所排斥, 就像贾谊在汉文帝刘恒的年代, 不被卿相所了解 一样,对此,人们都感到惋惜。九、阅读下

23、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半野园图记 (清)刘大魁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 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误日;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 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围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 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意情此园,令工画者 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紧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纤郁闷,不能无故土 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

24、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己。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 间至富贵之家, 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 心悦而慕之。 一日得志, 思以逞其欲, 遂至脧(j Dan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票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思考: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股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揉劫夺之为 者乎 ?”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 ?九、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 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参考译文】 半野园,是离世的相国陈说岩先生的别墅。陈相国已经离世,到现在十几年了,半野园 已经荒废成为别的用途。 但是园中

25、鲜花草木的荟萃聚集, 就足够用来消磨时光; 栏杆门栏的 曲折迂回, 就足够用来抵御夏天闷热的雨水而生成清凉的微风; 亭台楼阁的高大迥异, 就足 够用来牵引出西山的凉爽空气,就象相国在的时候一样。庚戌年的春天, 我的朋友杭君一家许多人来到京师, 暂时住在半野园里。 我数次到杭君 家做客, 环顾(多次) 来认识半野园的大概情况。 而在这个时候, 杭君的同乡中有一个陈君, 也暂时住在这里。不久之后,陈君就要到粤西去任官职,但是不能忘怀这个园子,就命令擅 长画画的人为这个园子做图,并且通过杭君邀请我写文章来记录下这个园子。天下的山水, 大多汇粹聚积在东南边, 但是京师的车马喧嚣, 做客游玩的人常常萦绕

26、着 郁闷的情感,不能无视对故土的思念。陈君的家在杭州,西湖之美景天下第一。放弃它们而 来到京城, 他应该是不屑于这个园子的; 但是徘徊留连它到了不忍心离开, 那么陈君对于为 官之道,他一定有不同于一般官吏的为自己着想的想法。虽然是这样,为官的人应当清贫, 居住在破陋的巷子里,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也应当满足了;偶尔到了富贵的家园中,看 见了亭台楼阁、栏杆门栏、鲜花草木的美丽,心中高兴并且十分羡慕。有一天得志的时候, 想要放纵一下自己的欲望,就到了剥削百姓民生而不闻不问(的地步),这和那些闯进票号拦路抢劫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这样,陈君他羡慕相国的家业却不羡慕相国为国家做的贡 献,也是可以的啦 !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太尉朱崖公,两出镇于浙右,前任罢日,游甘露寺,因访别于老僧院公曰: “弟子奉诏西行,祗别和尚。”老僧者熟于祗接,至于谈话,多空教所长,不甚对以他事。由是公怜而敬之。煮茗既终,将欲辞去。公曰:昔有客遗筇竹杖一条,聊与师赠别。”亟令取之, 须臾而至。 其杖虽竹而方, 所持向上, 节眼须牙四面对出, 天生可爱。 且朱崖所宝之物, 即可知也。 别后不数岁, 再领朱方, 居三日, 复因到院, 问前时柱杖何在。 曰:“至今宝之。 ” 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