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漂流的行迹与“新颢气”的追寻_第1页
城乡“漂流的行迹与“新颢气”的追寻_第2页
城乡“漂流的行迹与“新颢气”的追寻_第3页
城乡“漂流的行迹与“新颢气”的追寻_第4页
城乡“漂流的行迹与“新颢气”的追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乡“漂流的行迹与“新颢气”的追寻鲁迅终其一生, 曾先后辗转绍兴、 南京、东京、 仙台、北京、 厦门、广州、上海等地,这已广为人知。仅从表面上看,鲁迅经 历的城乡数量有限,从时间角度而言,也显得较为分散,犹如一 张由年份、地点组成的人生简谱。然而,如果仔细追溯鲁迅的行 迹,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则会发现,鲁迅的城乡之行 并非是平面的, 而是错综复杂却又有迹可循的人生地图, 其中既 充满了腾挪跌宕,又暗含着内在规律,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轨迹, 伴随着主体心态的错落变化。 这为我们解读鲁迅的生平与思想提 供了别一视角。若以城乡空间的角度观照,鲁迅18981936年的人生历程是多线交织的过程,可分

2、解成若干支线,如绍兴南京东京(1898年至1902年)、东京仙台(1902年至1904年)、仙 台东京( 1904年至 1909年)、东京一杭州一绍兴( 1909年至 1912年)、绍兴南京北京( 1912年至 1926年)、北京厦 门广州( 1926 年至 1927年)、广州上海( 1927年至 1936 年)。这些不同时间的各种路向,即是钱理群先生所言的鲁迅人 生中“意义重大的空间的转移”, 构成了鲁迅人生之行的复 杂面向。按照空间的差异, 鲁迅所经历的地点可划分为多种类型。 在 城市文化理论中, 城乡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空间形态, “城市”的 发展人口、规模、地域分布、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具体

3、涵盖了市 镇、中小型城市、都市、都市群、都市圈等类型,正如有的研究 者所说: “聚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即从小自然村 (hamlet )、村庄( village )、镇( town )到城市( city )、 大都市( metropolis )、大都市区( metropolitan area )、集 群城市或城市群( conurbation )和城市带或城市连绵区 ( megalopo-lis )”。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前期,绍兴和仙台属 于规模较小、发展落后、位置偏僻的市镇,构成鲁迅所处的社会 低谷,同被称为“乡”、“乡间”。绍兴僻处东南,仍沉睡在传 统的文化襁褓中, 同

4、样,日本本州岛的仙台当时也只是偏远小城。 厦门、广州均为僻静封闭的边缘城市, 作为闽文化中心地的厦门, 体现了“边陲性的区域文化”, 而坐落于南海之滨的广州, 是与 内陆城市相隔遥远的商埠,常被视为文化蛮荒地区。而东京、北 京、上海则代表了古老或现代的都市,位置优越、人口集中、社 会开放、发展水平首屈一指,多为政治、文化、工商业中心,是 鲁迅一生中所到达的社会制高点。 可见, 鲁迅的生命世界是连结 着传统与现代、小城与都市的网状空间。鲁迅正是在乡镇、小城、都市等多种空间中穿行着,从路线 上看,既有“城镇一中型城市一都市”的前行,又有“都市f小城f乡镇”的回退,前者包括绍兴f南京f东京、仙台f东

5、京、 绍兴f南京f北京、广州f上海等行程,后者指东京f仙台、东 京f杭州f绍兴、北京f厦门f广州等。因此,如果暂不计时间 较短的省亲, 鲁迅城市漂流之路主要由两条主线构成: 一是由乡 土、边缘小城向大城市、都市转移,一是由大城市退向小城、城 镇。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起起落落的动态过程。鲁迅向大城市行进, 共有四个时期, 其中两次以绍兴为起点。 第一次是始于1898年的“绍兴f南京f东京”,第二次是始于 1912年的“绍兴f南京f北京”,前后两次时隔14年,均是由小城镇向大城市行进的过程。 此外,鲁迅还曾两次向大城市进发, 即1906年“仙台f东京”和1927年“广州f上海”。由此,可

6、以窥见鲁迅行走的重要路向。绍兴、仙台、广州、 厦门,一般是鲁迅的出发点,也是他急于告别的地方,停留时间 均十分短暂。除了鲁迅少年时期在绍兴生活了 18年外, 1909年 在绍兴暂居不足 2年(1909年 9 月1912 年 2月),而在其他 小城的时间亦如此,厦门4个月(1926年9月一1927年1月)、 广州 9 个月( 1927 年 1 月 1927 年 9 月)、仙台 2 年( 1904 年 4 月一1906年3月)。仅19261927年,鲁迅先后穿越南方三个 城市。总之,鲁迅在乡间、小城镇、古城总是匆匆作别,走马灯 似地穿梭而过,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即鲁迅在绍兴、仙台、厦 门等中小城市

7、多有不适感。另一方面,东京、北京、上海等都市 往往是鲁迅“逃”往的目的地, 他在那里居住时间相对较久, 如 东京 5 年( 1902 年 4 月 1904 年 4 月, 1906 年 3 月 1909 年 8 月)、北京 14 年( 1912 年 2 月 1926 年 8 月)、上海 10 年( 1927 年 10月 1936年 1 0月) ,大大超过了他在小城度过的时间。从 中不难看出鲁迅对城市的亲疏关系。按照这一轨迹,鲁迅的人生之路处于现实选择中。从中,我 们可以爬梳出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鲁迅有着强烈的城市认同, 不断寻找城市。他总是选择由低点向高点跨越,从而多把东京、 北京、上海等城市作

8、为前进方向,在此居住时间也最久,而在仙 台、绍兴、厦门停留时间较短;他不愿意久居古城,而向往社会 开放、文化发达的现代城市,如东京、上海。不管在国内或是日 本,鲁迅的道路都殊途同归。 有西方学者曾指出乡土和城市的文 化差异:“切默斯、艾曼和沃纳发现,在当代伊朗移居城市的人 中一般对城市中的社会自由、 妇女作用活动扩大和工作机会等方 面持积极态度 . 而那些选择留在乡村的人则更重视生活的传统方 面,如宗教团结与扩大的家庭的关系。此外,那些对城市生 活感到失望又回到乡村的人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传统价值观。 ” 舍弃中小城镇而选择大城市, 摒弃传统古城而选择现代都市, 可 谓鲁迅城市之行中的内在逻辑,

9、 或者说, 他的人生行程是在社会 文明空间中从低点向高处、 由传统向现代不断探寻的过程, 现代 城市则成为鲁迅披荆斩棘、走向现代的重要路标。然而也应看到,鲁迅的城市之行是曲折多变的过程,几经波折动荡, 并非一帆风顺。除了 1898 年的第一次出行,其他三次都是在经 历了“大城一中小城(城镇)”坠落之后发生的。1912年离绍赴京之前,鲁迅从东京节节退回到故乡。即1909年“东京f杭州f绍兴”,是由目标地向出发地撤退的过程, 或者说现代都市 向城镇降落的过程, “飞了一个小圈子, 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使他 1912 年又一次突围, 尽管前后两次时间不一, 但结果相同, 均以急迫离开绍兴而告终,

10、其目的地全部为远方的城市。同样, 1906年由仙台返回东京,是鲁迅对 1904年“东京-仙台”的一 次逆转,鲁迅在此期间“弃医从文”,共分两步,在两个城市中 完成,首先在仙台“弃医”,尔后赴东京“从文”,鲁迅寄希望 于后者,而不是前者。 1927年鲁迅的“广州-上海”之行,也 与以上两次一样,缘于 1926 年“北京-厦门-广州”的震荡, 鲁迅从北方古都漂泊到南方边缘小城, 正是在如临深渊的情形下 从中摆脱, 继而转赴上海。 这是一个在小城 (镇)与现代城市 (都 市)之间来回奔波的艰辛过程。可见,鲁迅在城乡之间并非是直线行走, 而是留下错综复杂 的轨迹。他在由小城镇走向大城市的途中,历经崎岖

11、坎坷,有时 顺利行进,迈入城市的门槛,有时不进而退,跌回原来的乡土和 小城镇,然后再继续向前追索,一生中充满了这样反反复复、曲 曲折折的螺旋式过程。 “逃离跃升退回再逃离”, 鲁迅永 远都在做着“攀升一下滑一再攀升”的动作。这种动态的前行, 也成为鲁迅生命之路的内在特征。在鲁迅穿行于城乡的过程中,其心态也发生着规律性的变 化,尤其是在都市与小城镇之间,往往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寂 寞失落、激情洋溢,构成了他心灵世界的两个半球。这是他长期 城市体验的表现。在乡间和边缘小城,鲁迅总因缺少“新颢气”而饱受煎熬。对于故乡绍兴,鲁迅有着复杂的态度,真正置身其中时,深恐“遽 为村人”。这种焦虑在厦门时重复出

12、现, 鲁迅运用大量言语表达 内心无限的失落寂寥,包括“死海”,“深山中”,“很单调”, “交通不便,消息不灵”,“我到此未及两月,似乎住了一年了, 文字是一点也写不出”等。初到广州,鲁迅不乏新鲜之感,但不 久便因当地的文化滞后焦灼万分, 他认为“言论界之暗,实在过 于北京” “这里是什么都不知道”。即使在域外,鲁迅也产生相 同的感受。在仙台时,鲁迅不仅因为“漏题事件”、“幻灯片事 件”大受刺激,“咀嚼着屈辱”,而且面临着“脑力顿锢”的精 神危机,在他眼里,仙台是一个故步自封的“市镇”“乡间”。 总之,在闭塞的中小城市,鲁迅仿佛跌入精神炼狱,往往被紧张 感、不适感所困,并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一些大

13、城市,流露出向 往之情。与之相比,鲁迅在大城市的心态要从容得多, 这与小城镇形 成鲜明对照。他认为北京“人才多于鲫鱼”“遍地是古董”,而上海“别有活力” “较便当”。 与仙台相比,东京更是开放发达 的现代乐园,为鲁迅等留学生打开了心灵窗口, 让他们体尝到了 “急于寻求” “新知识”的快感, 过着“一起来就看报”的现代 生活。总体而言,从小城镇到现代城市,鲁迅如同从荒漠进入绿 洲,产生了巨大的心理波动,他感到了周围“热闹”的迹象,而 生命激情得到释放,思想也迅速活跃起来。对鲁迅而言,大城市和小城市截然不同。 前者代表了文化中 心,是报刊、商业等现代文化的集中地,富于“活力”、“新颢 气”;而乡间

14、和边缘小城,则是社会的低谷,是“宁静”、“单 调”、“顿锢”、“什么也不知道”的地方。 绍兴、北京等古城, 是“鱼龙曼衍之戏”、“皇帝气之积习”,是传统落后的;而东 京、上海则是充满“新知识”、“较便当”的地方,呈现出自由 开放的氛围。由此可见,鲁迅的城市之路同时是他的心灵寻觅之途,其中充满了兴奋与麻痹、充实与寂寥、绝望与希望。在现代城市中, 鲁迅的心理基本上处于常态,而到了乡间小城、古城,贝y经常发 生失衡。鲁迅心态就是在两极中摇摆、挣扎,无时不在发生激烈 碰撞,他在乡间和小城积下的精神封闭、阻滞、焦虑,只有到了 大城市才得到纾解。从中可知,鲁迅辗转城市的过程亦是他与“单调”、“脑力顿锢”、

15、“人如机器”的绝望感交战的过程, 是他不断追寻“新颢气”、“活力”、“热闹”的过程。其间历 经着长期的脱胎换骨的变化,从“精神顿锢”、“什么也不知 道”的阴霾中复活,穿越守旧、闭锁、寂寥、孤独、绝望,不断 寻求一种热力喷张、意志饱满的生命状态。这是鲁迅城市之行所 展现的奇妙的心灵地图。但是,鲁迅对都市的好感不是绝对的,只是与乡间、小城镇 相对而言。鲁迅心目中的“都市”,并非完全指的是北京、上海 等城市,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成为他的理想选择。北京“人才多于鲫鱼”,但也是“皇帝气之积习”的“沙漠”。 20 世纪 30 年代的都市上海“别有活力”,在他看来也危机四伏, 存在各种弊端,是“势利之区

16、”、“秽区”。东京是充满新知识 的世界都市,但“也不过如此”。可见,鲁迅从正反两个方面看 待城市,把现代想象寄托于城市,对城市怀有“幻梦”,但真正 体验之后又不无失望,“幻梦”终究“醒了不少”。在厦门、上 海等地,每逢一个十字路口,鲁迅都因为将来的去向而感踌躇; 在上海, 鲁迅常常陷入“无处可去”的境地, 正反映了他城市之 行中的虚妄心理。 似乎永无止境, 没有一个城市可以作为永恒的 家园,使他形成了“漂流”、“混”的流荡心态,正如萨义德所 说:“永远处于不能完全适应的状态, 总是觉得仿佛处于当地人 居住的亲切、熟悉的世界之外,无法回到某个更早,也许更 稳定的安适自在的状态; 而且,更可悲的是

17、, 永远无法完全抵达, 永远无法与新家或新情境合而为一。 可以说, 鲁迅的城市之途也 是一条生命跋涉之路,充满着不懈的选择、探索,其路向永远是 以“新颢气”、“活力”的现代文化精神为指针的。鲁迅的城市历程不仅是心理波动的过程,也是文化身份转 换、调整的过程。有西方学者指出:“只要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 在着冲突和不对称,文化身份问题就会出现。在相对孤立、繁荣 和稳定的环境里, 通常不会产生文化身份的问题。 身份要成为问 题,需要有个动荡和危机的时期,既有的方式受到威胁。”浮沉 于城乡之间,鲁迅经历了身份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城乡之行,实质上是鲁迅对不同文化身份的选择, 亦是精神裂变的过 程。

18、鲁迅在大城市与小城镇、 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之间, 经历了身份错位、 归位,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自我, 一是“村人”、 “木偶人”、 “人如机器”一般形容枯槁的自我, 一是向往“热 闹”、 焕发“活力”的生命力旺盛的自我,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身 份,在鲁迅身上无休止地噬咬、纠缠着。其中,东京f仙台、东 京f绍兴、北京f厦门等几个时期,均是他心理失衡、身份错位 的阶段,在低微的现实身份中挣扎,比如,在传统风气浓厚的绍 兴,鲁迅作为“假洋鬼子”格格不入, 内心以“村人”自喻。 1926 年流徙南国后,鲁迅再次从社会之巅跌入低谷,产生“人如机 器”的身份焦虑。相反,从绍兴f南京f东京、仙台f东京、绍 兴f北

19、京、广州f上海,是他重塑自我的时期。鲁迅更换不同地 点,实际上恰是他两重身份之间不断调适的过程, 这种身份的变 化,蕴含着紧张的生命抉择。最终鲁迅通过“市镇、小城一一大 城”之间的摇摆,摒弃了“麻醉”的自我,摆脱了穷乡僻壤中 “村人”、 “乡间”的“木偶人”的命运, 自觉地回归到一个富 有精神活力的战斗者位置上,逐步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新 我。同时,摒弃“幻梦者”身份,蜕变为“现实”的战斗者,亦 是鲁迅在城市奔走中实现的。 鲁迅作为理想者的身份, 在早期的 都市之行中初步形成,周作人、增田涉、李欧梵等人曾指出,青 年鲁迅“幻梦者”气质很大程度上是受梁启超的影响所致, 实际 上还与都市的文化环

20、境密切相关。 东京浓厚的文化氛围、 密集的 知识群体、巨大的都市影响力 . 使青年鲁迅产生身份幻觉,无形 中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超人式的启蒙者,“为救国而去学习真 理”,这从他投考较冷门的医学专业和位置偏远的仙台医专中可 见一斑。 据周作人回忆, 当时大多数留学生青睐名牌公立大学的 热门专业,原因是“可以领到中国官费,毕业后回国来,说起资 格也很响朗, 并且容易找到较好的职业”。 但青年鲁迅笃信文艺 的救国功能, 尚未充分考虑个人立足与救国救民、 文艺与政治的 关系问题, 而且无人为鲁迅那一代青年提供答案, 所以鲁迅为了 这个渺远的理想冒险,并从新生失利等事件上遭受重创,直 接导致了 190919

21、12年鲁迅“东京-杭州-绍兴”的接连受 挫,这是鲁迅身份产生内省的开端。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述,“现 在经过了十年的反省, 鲁迅又打破了自我的神话。 在他打破了外 在和内在的神话以后, 他就真正从缥缈的天国回了现实当中, 回 到日常生活中来,真正成为了中国这块真实土地上的普通的一 员。后来他说到知识分子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 是他打 破自我神话以后最终必然达到的结论”。 实际上,此后的城市经 历,一次又一次改变着鲁迅。 来到梦寐以求的北京, 却最终“逃” 离, 1 926、 1 927年南国流徙和 19271936 年上海定居,其问的 系列打击是鲁迅思想觉醒与身份转变的又一重要阶段, 厦门和广 州之

22、行则使鲁迅从“幻梦”中醒来,而上海的势利、流氓、浮躁 的空气,让鲁迅深陷“无处可去”的厄境。在城乡行程中,理想 光环一层层地被现实所湮没,四处皆是粗陋不堪的现实行状、 “正人君子”的嘴脸, 这使鲁迅“越来越失望起来”, 其理想逐 步化为“幻梦”。 从中,他意识到庸众的强大、 个体力量的微弱, 看到了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本相和惨淡的人生。 这是对外部环境和 自我的双重绝望, 不仅精神冠冕破碎, 而且寻找理想之地的热情 也日益冷却。 城乡历程促使鲁迅发生心灵变轨, 不再坚持渺不可 及的抗争,而是回到现实漩涡中,与之作殊死对抗、绝境求生。 鲁迅不仅以这样的姿态,而且劝诫青年人不要盲目追求文学梦 想:“先

23、生进学校去,自然甚好,但先行辞去职业,我以为是失 策的。看中国现在情形,几乎要陷于无教育状态 . 此后如何,实 在是在不可知之数”。 通过城乡之行, 鲁迅在“经验的丰实”之 中由“幻梦者”变为觉醒者, 拒绝空洞的战叫, 牢牢地踩着现实 大地,不是跟随理想火炬冲锋陷阵,而更像浩渺暗夜中的骑士, 自觉地摸索前行, 探求中国的现代之路。 这可谓鲁迅历经城乡浮 沉后得出的实际经验,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角色的深刻认知。鲁迅的城乡之行中还经历了“漂流”者、 “侨寓”者向“捣 乱”者的角色位移和精神跨越。 鲁迅常具有“放逐者”的身份认 同,在精神层面里却又和城市存在休戚与共的关系。一方面,鲁 迅对城市具有疏离

24、的倾向,扮演着城市屋檐下的“客子”角色, 除了北京的八道湾, 长年过着居无定所的租赁生活, 如东京时期 租住的伏见馆、中越馆、伍舍以及北京的“S会馆”、上海租界 的石库门等,犹如波西米亚人,由一个城市迁徙到另一城市。不同于许多城市的职业作家, 鲁迅一贯以朴素的生活方式示人, 除 了北京十年的部员生涯外, 几乎没有固定的事业,李欧梵对此曾 指出:“鲁迅可以说是自聘的”,“通常都在家写作而不必去任何办公室报到”。即使在内心深处,鲁迅绝少对任何城市产 生归属感,而甘以“陌生人”、“侨寓”者自居:“但这样的社 会里,怎么生根呢,除非和他们一同腐败”。他深怀流浪情结, 把城市视作“堕落”之地而有意识地疏

25、离城市,自称:“作者都是生活不能安定的人,为了衣食,奔走四方”。这恰如其分地道 出了鲁迅悬浮的身份。另一方面,鲁迅却从未远离城市,在与城 市保持游离而又黏合的关系, 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受 到城市文明的影响,乘坐汽车、光顾夜市、喝咖啡、看电影、买 报阅报都成为他生活的内容。 鲁迅与城市难以分离,主要表现在 精神层面。所到之处,他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姿态, 对时局动向、 社会百态、文坛现象保持关注和介入的热情,“女师大”事件、“青年必读书”讨论、上海的秦理斋夫人自杀等公共事件, 都因 鲁迅的参与而变得炙手可热。他坚持不懈地清理城市社会的渣 滓,针砭各种积弊,抨击了华人被洋人殴打身亡、“争穿

26、”孝服、广告征父母等弊病。鲁迅不仅近距离透视城市万象,还站在城市 之巅,环视偌大的中国:北京时期,鲁迅对上海的“灵学会”活 动、河南开封士兵“铁塔奸污女生”案颇为关注;到上海后,把 东北战事、浙江余姚旱灾、四川的“短衣运动”、南京的“萧女 士被强奸案”、浙江乡间的“迎神”和“咬人”等事态纳入视野;身在厦门、广州时,鲁迅仍注视着京、沪的社会动态。鲁迅 通过城市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鞭笞城市的乱象,触及中国社会的神经末梢,“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 空气”。而且,鲁迅适应城市的文化特点,为城市植入新的基因, 激活文化空气。史学家谢国桢认为,党、社的出现代表了“人民 自觉的现象”。近代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城市思想渐趋活跃,成为各类政治、文艺团体的集结地。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