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年秋季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 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谈话引入二、探究新知
2、5) 巩固新知四、小结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教师小结。师生量课桌。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小结:(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
3、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教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 “厘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2认识1厘米。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
4、一句话吗?3认识几厘米。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4教学例3(量一量)。(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同桌合作,量
5、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生回答生按要求比一比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学生自由发言生1:5拃。生2:5拃半。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刻度1)学生活动(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很短。)(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积极发言。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
6、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通过师生用各自的一拃量课桌的长度,体会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测量同一长度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掌握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强化练习,加深1厘米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量比
7、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2、课题:认识米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复习引入二、探究新知三.积累运
8、用四、小结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1认识米尺。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量比较
9、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2观察刻度。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
10、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3操作性练习。(l)认识卷尺和皮尺。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
11、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不合适。)(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生来量。)(让学生说。)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10个10 厘米。)让学生数并作答。(100个)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感受用厘米量较长的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认识米。通过对米尺
12、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米尺一共是100厘米,就得出1米=100厘米。这时再进行一些简单的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加深对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理解。练习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参与看、指、比划、量、找等大量的操作,促进他们对米的认识,并培养良好的数感。板书设计: 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 3、课题:认识线段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
13、、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准备: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学生:学生尺。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二、互动新授三、巩固新知3、 总结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1教学例6(认识线段)。(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
14、的长短。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3)认识线段是直的。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拉直,现在呢?(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3)找线段。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
15、爱护书本。)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4)量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教学例7(画线段)。(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教师演示: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2)做一做。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
16、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3巩固应用。(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
17、线段长,再量一量。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比较快。)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不是。)(一下子看不出长短。)(学生拉直毛线。)(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是线段。)(学生在作业纸上画。)(学生演示。)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现实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手把线拉着,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突出线段“直”的特点,接着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巩固长度单位的知识。使学生的探索活动空间变大。
18、创设“尺子坏了怎么量”的环节,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教学反思:4、课题:确定长度单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准备:常规学具。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复
19、习旧知二、探究新知三.练习拓展四、小结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1教学例8。教师谈话: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引导:方法一:排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
20、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指名汇报,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
21、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3做一做。(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这节
22、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学生用手比划。)(让学生猜测。)指名回答,说想法。(学生交流。)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学生提问题,再解答。)复习厘米和米,用手进行比划,为后面估测、推算长度作好铺垫。创设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分析、交流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课件的演示为学生提供充分观察思考的思维空间,教师再适当指导,并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交流中感受数学的思维和方法。练习题形式多样,通过合作推理、空间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3、和创造想象能力。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旗杆的高度是13米。教学反思:第二单元课题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p12 p13例1、例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计算。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过程与方法经历去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从中提出相应的问题,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由来与其计算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掌握笔算的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24、的道理,即笔算中“对位”问题。教学准备: 小木棒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二次备课一、提供参加博物馆场景,引入课题师: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列出式子后有没特别的方法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学生思考并讨论,各说出不同的方法与见解。通过观察情境图,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情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一、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师:例1问题的解答式子我们刚才已写出来了,你是怎么算的,
25、尝试做做看。师:到底谁做得对呢?那我们用小木棒摆摆看。(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认真听)师:从摆小木棒的过程,你发现那个结果是正确的?是怎么算得?师:除了那种方法还有没别的方法呢?谁来说下。怎样列?能否把它算出来,等会并说说你的算法。师:从刚才的同学陈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在用竖式计算加法时,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总结:1、个位和个位一定要对齐。2、个位和个位数字相加。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二、教学例2师:刚才问题我们已解决了,要是老师换一个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解决?谁来?师:能否能用竖式来计算?(请学生上黑板完成)师: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计
26、算又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一般从哪位起呢?师:总体来说,在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应该怎样做?要注意什么问题?总结: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师:是否会自己做了呢?试试看(让几个学生上黑板完成)有学生用口算的方法算,有做对的,也有做不多的。有的可以马上用竖式计算,学生说想法及理由。学生回答用竖式。学生回答是个位的5与2相加得到的。学生看见课本的竖式就会告诉你怎么列。并说出算法。学生边练边说自己计算方法。学生认真做,有部分同学上黑板做。学生回答怎样列竖式。学生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让学生学会总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自己独立思考与语言表达等能力。用小木棒摆,方便学
27、生列竖式并计算。了解学生刚才知识的理解并运用能力。再次巩固学生独立列竖式和竖式计算的能力。三、巩固练习p13第1、2题巩固知识三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例1、 例2、十 个 十 个 3 5 3 5+ 2 + 3 2 3 7 6 7 注意: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教学反思:课题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内容:教材页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2、 过程与方法:在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两位
28、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学准备:小木棒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二次备课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合乘一辆车,这辆车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怎样列竖式计算?当个位数字相加满十时,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29、。学生回答怎样列竖式,而且说出要注意什么问题。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教学例3师:两位数加两位数怎样加?我们先看老师在黑板摆的小木棒,观察应该怎样算?(教师在黑板摆出像教材一样的小木棒让学生观察图思考)当个位两个数字加后满十怎么办?怎样列竖式计算?应该怎样算?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知道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要注意哪些问题?总结: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是否会做了?一起试试看。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回答:5根小木棒+7根小木棒=12根小木棒,12根小木棒有一个十和2学生列出竖式并说出算法。学生说出:当个位两个数字加后满十应向十位进1.通
30、过摆小木棒让学生更形象地观察出算法。让学生学会总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自己独立思考与语言表达等能力。三、巩固练习教材14页做一做,练习二第1、2题(让学生说出整个计算过程,当,满十时怎么做?)学生一一回答充分巩固刚才学习的知识三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例3: 3 5 + 31 7 7 2注意: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教师反思:课题三: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2、 过程与方法:在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
31、动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圆形。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二次备课一、新闻导入,激发兴趣师:请同学们先看教材17页的表,可以知道什么信息?你还可以提出那些减法的数学问题呢?师:你们都提得不错,那老师也提一个: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谁能帮老师列式,并用竖式计
32、算?怎么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观察表,以此地回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相信能力。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减法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笔算减法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1.师:前面学习了加法的笔算方法,如果遇到减法怎样列竖式?还要注意什么问题?还要怎样算呢?师:下面我们用圆形来画画看。减去我们就划走就好。看看我们36-23最后得多少?笔算怎么做?(请三个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汇报)师:同学们很聪明,能从加法的方法中来推出减法的算法,那你们说,老师来写,一起来算算看。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计算笔算减法的方法呢?2、小结
33、: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同桌交流算法学生回答注意:1、 相同数位要对齐。2、 从个位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汇报自己的运算方法。学生什么情况都会说一些。学生汇报: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在尝试、交流中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明确、掌握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三、巩固练习教材18页做一做,练习三第1、2题(提示学生先看图,再列出竖式,划走表示减的意思)充分巩固刚才学习的知识三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我们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
34、退位减法 例3: 4 6 - 2 3 1 3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教学反思:课题四: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计算百以内的两位数退位的减法运算。 (2)能运用百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 (2)在掌握百以内减法的基础上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运用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
35、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2、学会退位的书写。教学准备:红色和蓝色小纸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师:课本19页例2表,可以提出什么减法问题?师:“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这个问题 怎样列式?列式51-36=师:个位1-6减不了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学生提出: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这个问题学生回答:51-36遇上个位1-6可能不会减当学生遇上个位1-6不会减时,想办法“借”来减,引起思考,解
36、决问题二、授课师:下们我拿小木棒来摆摆看。(组织学习小组用摆小棒的方式理清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师:旁边单个1根不能减去6根怎么办?我们是否可以拿一扎来打开后变成了10根,10根加1根就11根够减了吗?师:列竖式怎样列呢?应该怎样算?个位不够应向哪里退1?具体怎么算?那老师跟大家一起算算看吧!师: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那笔算减法时应该从哪里算起?师:今天学习的例2与例1有什么不同?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小结: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体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学生跟着一起算。
37、学生回答:例2的个位不够减。学生汇报: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让学生通过列竖式感受退位减法的方法,当学生遇到不够减时,借助摆小棒的过程可以从十位退一就够减了,最后说明竖式的写法。例1是不退位减,例2是退位减。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练习教材19页做一做,练习三第4、5、6题充分巩固刚才学习的知识三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例2: 5 1 3 6 1 5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
38、,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教学反思:课题五:不进位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23、24页例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2)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的情景教学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数学思考:学会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比较后的想法。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语言表达观察、概括数学问题与方法。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教学重点:掌握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掌
39、握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解决步骤。教学准备:小木棒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执教意图二次备课一、复习引入课题出示14 + 3 12 + 5用竖式计算:师:这些不进位的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我们都会算了,关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对应解决问题你们会做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不进位加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草稿纸上列竖式算。复习引入,引出课题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4出示主题图问题(1)师:观察教材23页例4上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呢?2)怎样解决?师:你会解决吗?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解答这个问题的?师:解答了问题,下一步做什么?3)解答正确吗
40、?师:检查解答是否正确主要检查那方面的?(检查学生的检查思路)师:这道题是不是这样就完成了呢?谁能总结下,解决问题的解决步骤?总结:在解决问题时先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答,最后检查是不是正确,再口答。1)学生观察后口答:知道了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要解决的问题是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2)学生汇报:用加法,12+3=15学生汇报:检查解答是否正确。检查数字是否写对?检查结果算对了吗?还要检查单位是否写了!学生总结:在解决问题时先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答,最后检查是不是正确,再口答。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41、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三、巩固练习做一做与练习十八第三题。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收获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知道了什么?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2、 怎样解决:12 + 3 = 15 (面)3、 检查解答是否正确4、 口答:二班得了15面小红旗.教学反思:课题六: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4(2)
4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情感态度: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复习(1)请一名学
43、生回答:什么是同样多?(2)有5只小兔,萝卜的个数和小兔同样多,萝卜有几个?(3)有4个茶杯,茶杯盖和茶杯同样多,茶杯有几个?(4)五角星有10个,圆和五角星同样多时,圆应是( )个? 学生口答复习引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4(2)1、出示主题图。 1)、师:根据题意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三班得了多少面?怎么解决?3)、按题意摆学具 摆学具时要求一一对应4) 怎么列式? 要求三班得了多少面,只要用一班的小红旗减去三班比一班少的4面,就是三班的小红旗数。 12-4=8(面)6) 解答正确吗?7) 小结 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观察,思考
44、后汇报。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然后汇报。学生讨论后回答。二、巩固练习1、完成24页做一做。2、练习五第1题3、练习五第2题。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的连加、连减。三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板书设计: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例4(2)一班有12面小红旗,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12-4=8(面)答:三班得了8面。 教学反思: 课题七:连加 连减 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5、的有效方法。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例1、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简便写法。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整洁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算式题的正确计算。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复习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学生口答复习引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二、探究新知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细胞免疫检测技术》课件
- 微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简介财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
- n4护士述职报告
- 中小学水上交通安全知识
- 业务销售工作规划
- 低血糖的预防及应急预案
- 《公司法概论》课件
- 山东省枣庄市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附答案】
- 医疗学术报告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且”与“或”“非”(否定)
- 班主任工作经验分享如何成为优秀的班主任
-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山房春事二首
- 2024年上海市第二十七届初中物理竞赛初赛试题及答案
- 2011年认识实习报告
- 水务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
- 医疗垃圾分类与处理的人员培训与资质要求
- 审核的改进计划和措施
- 《旅游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 2024野生哺乳动物及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
- 2024年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竞赛题库附含答案
- 2023年6月大学生英语四级真题试卷及详细答案(三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