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花鼓文化特征研究_第1页
海安花鼓文化特征研究_第2页
海安花鼓文化特征研究_第3页
海安花鼓文化特征研究_第4页
海安花鼓文化特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安花鼓文化特征研究 【摘要】海安花鼓来源于当地渔民的日常劳动,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海安人民的精神文化,是海安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分析海安地区的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对花鼓表演形态、唱词形态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探讨花鼓形成的内因及文化功能。 【关键词】渔捞文化;民俗文化;文化功能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海安花鼓作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是海安人民世世代代以来积淀的精神财富,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有莫大的联系,清代同治时期的海陵竹枝词中就有写道:“村部平安时作会,觋巫歌舞历年年,敲镇伐鼓都卢语

2、,聒得居人夜不眠。”1诗中对海安花鼓表演的描写极为生动,展现了海安花鼓表演时的热闹场景及表演功能。“觋巫歌舞历年年”非常清楚地描写了海安花鼓表演一直在节庆民俗中发挥着娱神娱人的重要作用,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洋文化对海安花鼓的影响 (一)海洋文化对花鼓表演的影响。海洋文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由此可知,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人类的不同生产方式,海安人民自古以来的生产方式都是“靠海吃海,以海养人”,这种生产方式也就构成了当地海洋文化的重要内容。海安人民自古以捕渔为生,形成了围绕出海捕鱼的渔捞文化,这种生产方式就决定了艺术形态的特点。以海安花鼓表演中的人物角色为例

3、进行分析,花鼓表演的主要角色有“红娘子”“上手”“丑”等,“红娘子”的动作特点是“颔首”、摇肩、展臂、舒腕”,通过分析这些动作形态就会发现,这与当地女子穿梭织网的姿态非常吻合。“摇肩、展臂”这些基本动作都是女子在划网时的律动,一代代海安人民通过提炼这些基本的生活动作,进而将这种动作形象融入到民间舞蹈之中。花鼓表演中的“翘粮船”“翘荷花”同样具有非常明显的渔捞文化特点。在“翘粮船”表演中,花鼓手肩上各扛一名旦角,两两为一组相互牵手围圆,红娘子围在其中,多穿插行进过场或进行队形流动。女旦在肩上轮流做下腰动作,或上或下,远远望去此起彼伏,好似水中行船,很好地形成了“翘粮船”的动作意象,“水中行船“的

4、动作意象也体现了当地渔捞文化的特点。(二)海洋文化对花鼓唱词的影响。海安花鼓原以说唱为主,歌舞部分主要集中在“闹场子”表演中,说唱表演主要集中在“杂戏”表演中,表演内容有当地小戏、有人物表演、有台词、有杂技等,但经过长时间的流变,“杂戏”部分的表演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流变或已经遗失。在现今的花鼓表演内容中,说唱内容主要集中在“头唱”部分,主要由“红娘子”“上手”“丑”等主要角色表演伴舞伴唱,音乐多以民间小调为主,如花鼓调穿心调等,唱词内容多为歌颂古代英雄事迹和四季花卉等美好事物为主,如“花鼓唱起一条声,国富民泰出忠臣。刘公平寇安天下,三世难报子成恩”2;后又增加了表现男女爱情故事内容,

5、可以看出唱词的表演内容表现较为丰富,贴近海安人民生活,与当地人民的生产劳动联系紧密。海安花鼓最早流传于海安角斜海边一带,这里的人们多以打渔为生,人们提取日常生活动作加入花鼓表演,慢慢地花鼓表演内容也就与渔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了。每次在出海前当地人民都会组织大型的演出活动,海安花鼓表演就会在祭祀中扮演娱乐神灵、沟通神灵的重要作用,以祈求出海平安、来年丰收,多有安神之意。在“祭海”活动中,花鼓唱词搭配优美的“花鼓调”,曲调悠扬,唱词立意明显,通过花鼓艺人的演唱表演与动作表现,完美地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柔美线条。在“祭海”时,唱词内容多为祈福用语,保佑出海的渔民平安归来。花鼓表演在不同的节庆中表演形式及

6、内容也有不同,唱词内容会根据节日的主题有所变化,花鼓艺人也会根据现场氛围进行即兴“说唱”,唱词多以歌唱美好生活与事物为主。 二、民俗文化对海安花鼓的影响 海安地区花鼓表演多集中在节日民俗、婚嫁丧取、祭海民俗中,比如中秋节、元宵节、挂天灯、祭海等重要节庆盛典,表演风格柔美秀丽、热闹欢快,具有非常浓郁的海安地域特色,海安花鼓内容也会根据相关的民俗事项有所变化,与当时的节庆氛围一致。(一)婚嫁民俗的影响。婚嫁丧取是人生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民族婚嫁礼仪虽大有不同同,但传统民间艺术一直在仪式活动中具有相同的作用娱乐大众、调动气氛。在海安地区,婚嫁民俗也非常盛行,花鼓表演风格欢快、气氛活跃,表

7、演内容与形式都与爱情主题有很大的联系,所以一直在婚嫁民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婚嫁民俗也影响着海安花鼓的表演形态;在海安花鼓表演中,有“红娘子”、“上手”等角色,先由花鼓手打圆场,引男角、女角、丑角等上场,红娘子与上手之间相互对舞、对唱,动作表演配合默契、上下俯仰、进退有度,表现了男女之间互相欣赏、互诉衷肠的恋爱故事;丑角围绕在两人之间,做欲调戏红娘子状态,动作诙谐幽默,主要为了调动观众情绪、活跃气氛;在唱词中,也有很多表现男女爱情故事的内容及唱本,如西厢记看亲记骂灯记等。(二)祭海民俗的影响。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黄海之滨,渔业资源发达,人们一直以来靠打渔为生,与江海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孕育了

8、灿烂的江海文化。海安花鼓起初盛行于海安沿海地区,多表现渔民捕鱼、穿梭织网等日常生产、生活内容,每逢出海前,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海安花鼓也会进行表演,以祈求渔民出海平安、打渔丰收;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渔民家门口也会高高挂起点燃蜡烛的红灯笼,俗称“挂天灯”,意为引领出海打渔的亲人们可以平安回家。在海安“祭海”仪式中,花鼓表演动作诙谐、幽默,头部多为频频颔首之姿,多有娱乐神灵、敬拜神灵之意;亦有旧场的老艺人回忆道:“红娘子之前都是拿灯表演的,后为在表演中把握节奏,才改为拿花鼓表演的。”从表演道具的演变过程来看,无论是“灯”或是“花鼓”的外在形态都与“天灯”相似,也暗含祈福之意。海安花鼓作为

9、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内容一直深受“祭海”民俗的影响,承载着当地江海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三)“社火”民俗的影响。“社火”民俗,由来已久,历史源远流长,南北叫法不同,但各有特色,表演内容与地域特色相关,是民间庆祝春节的集体性庆典活动,如踩高跷、跑旱船、秧歌、花鼓等民间艺术。海安地处南北缓冲地区,民俗文化既有北方地域特色,又有南方民间风情,每年的农历正月至二月二期间,都会有盛大的“社火”表演,海安花鼓的灯期也集中这个时间段,“村郭平安时作会,觋巫歌舞历历年”,这是海陵竹枝词中对海安地区集会表演的描述,可以看出,“歌舞”是庆典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歌舞”应该是对民间传统艺术的总

10、称,从现今的节庆活动中可以看到,传统民间艺术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综上所述,海安花鼓的表演内容与形态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直观地反映了婚嫁、祭海、节日民俗的地域特色。传统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之间关系密切,海安花鼓植根于当地的民情、风俗之中,依附于传统民俗;民俗文化也为花鼓表演提供了表演场地与传承平台,同时也丰富了海安花鼓的创作与表演形式。 三、海安花鼓的功能 (一)传承本地文化的功能。海安花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表演艺术,集舞蹈、音乐、民间小戏、杂技等为一体,较为全面地集合了海安地区的民间传统艺术。花鼓表演极具海安地域特色,蕴涵了当地的婚嫁、祭祀、节庆等民俗文化,表演形态虽经过三四百年时间的流变,但经过

11、一代代海安人民的传承,依然盛行于民间重大节庆盛典活动之中,发挥着传承海安民俗文化的作用。民间艺术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体现了劳苦大众美好的精神世界,能够紧跟人民的审美需求,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可以准确地反映当时、当地的文化形态。(二)沟通自然的功能。人与自然之间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原始人对自然的畏惧到现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乐舞一直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功能也从娱神转变为娱人,至今也一直活跃在各个庙会盛典之中。每年的农历正月,庙会较为集中,也是海安花鼓表演的主要时间段,花鼓声传遍大街小巷,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或是“祭海”节日,花鼓都会作为盛典的一部分进行表演,以祈求神灵的

12、保佑。可见,花鼓表演在节庆仪式中扮演着沟通神灵的角色,协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相处关系中的一个缩影,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三)教化功能。孔子有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以看出乐舞自古就有教化人心、使人向善的功能,这是由于乐舞表演内容是美好的、向善的,传递给人民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海安花鼓盛行于南通沿海地区,表演内容多为淳朴人民的劳作生活景象,表演风格既有吴楚遗风的柔美,又有北方民间艺术的欢快热烈,无论是动作形态或唱词、音乐形态都在表现海安人民的美好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长期的花鼓表演影响下,慢慢浸润着海安人民的内心,传递着海安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化着人们一心向善。 四、结语 海安花鼓表演内容来源于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于普通劳动大众,是一代代海安人精神的寄托,承载着海安地区的传统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所创造的具有共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