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核舟记》写作特色_第1页
刍议《核舟记》写作特色_第2页
刍议《核舟记》写作特色_第3页
刍议《核舟记》写作特色_第4页
刍议《核舟记》写作特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刍议核舟记写作特色内容提要:核舟记是一篇精巧别致的说明文,为明朝人魏学伊所作,其 内容简明、充实,语言凝练而生动。作者通过描绘一个总长度不到一寸的核舟, 说明了我国古代民间艺术家高超的雕刻艺术达到令人惊叹的艺术高度。文章把 一枚小小的雕刻作品描绘得活灵活现,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 高超雕刻技术和独特才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 术的卓著成就。核舟记的写作特色和文中所提到的微雕艺术,对于我们今天 的文学写作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关键词:核舟记生动 想象 结构 美核舟记是收录在虞初新志中的一篇,它短小精悍,层次井然,语 言简洁凝练,是措辞精确的精美作品。虞初新志为

2、清朝人编辑的小说集,共 二十二卷。所收录的多为明末清初的文言短篇,并附有评语,编者“表彰轶事、 传布奇闻。”作者是明末著名散文家魏学伊。魏学伊,字子敬,敏而好学,善为 文,一生没做过官,撰有茅檐集。他父亲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而遭诬陷,他 自己也受阉党威逼悲愤而死。核舟记这篇文章,作者通过把雕刻在核舟上的景物如实地反映出来, 使读者能领会其刻工的精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就一面说明核桃或核舟 的体积之小,一面着力叙说核舟上雕刻的东西之多。试看,文章一开头就说, 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记核舟的时候,就先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在篇末又说,“计其

3、(指核 舟)长曾不盈寸。”这都是提醒读者不要忘记核舟是那样小。那么,在那样小的 核桃上,刻了哪些东西呢?作者不但逐一地陆续地写了出来,而且最后还加以 统计,说有五个人,有八扇窗,有箬蓬、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还有 刻的对联、题名、篆文图章,共计三十四个字。核桃是那样小,上面刻的东西 是那样多;两相对比,读者已经可以推断这个核舟大概雕刻得相当不错。但是文章如果只反映上面这一点,那就很不够。因为读者看了,或许会认 为核舟上刻的东西虽多,大概都是写意的,象征性的,没有什么稀奇。所以作 者在记人和器物、文字的同时,不能不着力描绘其情态、形状,以示刻工之精 奇。例如,文章记船蓬两旁共有八扇窗,同时

4、写这些窗都能开能闭;右面的四 扇窗,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面的四扇窗,刻着“清风徐来,水波 不兴。”并说字的凹处还涂了石青。对于苏东坡,则记他“峨冠而多髯”。对于佛印,则记他“袒胸露乳”。记念珠,则说它“珠可历历数也”。记舟尾居右的 舟子,则记他“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记居左的舟子,就记他“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船头船尾那五个人,王叔远刻得栩栩如生,文章也细致地、用力地把他们描绘下来。记制作者的题 名,说那些字细得像蚊子腿,可是一钩一画,极其清晰。又说,在题名之下, 还刻了篆文图章,涂了红色。这样写,读者也就不难想象核舟的刻工细致精奇 到何等程度了。王

5、叔远大概是一个富有雅趣的人。他刻“大苏泛赤壁”,就从赤壁赋中 摘取“山高月小”等脍炙人口的警句,组成对联,刻在蓬窗上。他在船背上刻 制作者的姓名,在姓名之下,又刻了自己的图章,而且用篆文,涂红色。又如 船窗上的字用石青,题名的字用黑,图章的字用红,这都能显示出王叔远的雅 趣和他对艺术创作的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文章把这些特点都仔细地记下来, 就更能使读者领会核舟具有的浓厚艺术风趣。就文字来说,核舟记写得精练 简洁,而对船上的那些情景,都能用文字说得清清楚楚。例如记船头、船尾五 个人的位置以及他们的手足的姿势,写得多么有条有理,多么清楚。在用字造 语方面,例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右手攀右趾,

6、若啸呼状” “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简直把核舟上的那几个人都写活了。 核舟记不仅把船上的人 和器物、文字的 数目记下来,同时对他们的情况还作了不少的描绘,可是作者 所用的字,不过四百三十多个。作者把船尾上的两个舟子,刻画得十分生动, 却只用了六十四个字,文笔何等干净利落!核舟记的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第 1 段,先介绍和赞扬奇巧人王叔远 的技艺,并说王叔远赠给他一个核舟。第 2 段到第五段,接着第 1 段的末句, 记核舟本身以及舟上的全部情景。其中第 2 段记核舟的大小和形状,第 3 段记 船头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个人的姿态和活动,第 4 段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 态和活动。 3、4 两段都以

7、记人为主,作者写得特别用力气。第 5 段记王叔远在 船背上所刻的题名。第 6 段,对核舟上所有的人和器物、文字作一番统计,在 一次告诉读者,小小的核舟上,刻了这么多的东西。然后很自然地用了一句赞 叹的话“嘻,技亦灵怪矣哉! ”结束全文。文章的层次很清楚,而段与段之 间的联系却又很紧密。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通篇仅四百多字,却全面、具体地把不到 一寸长的核舟微雕介绍得清清楚楚,体现了微雕艺术品“核舟”的形象;热情 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核舟 记的写作特色有如下几点。一、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作者描写的对象是一个不到一寸长的核舟,因为雕刻者王叔远的奇巧,这

8、 小小的舟上容纳了五个人,八扇窗子,箬蓬、楫、火炉、茶壶、手卷、念珠各 一件;对联、题名、篆文刻字一共三十四个字。核桃是那样小,上面刻的东西 是那样多。其中有的题字细若蚊足,一笔一画清清楚楚。船窗上的字用石青, 题名的字用黑,图章的字用红,窗子皆可开启,念珠可以一粒粒数清楚,这样 的细节,若不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写不出来的,这无不显出王叔远一丝不 苟的认真精神。作者为了让读者全面地看到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和独具匠心,便 抓住核舟的每一个细小的地方进行周密的介绍。如介绍舟的长度和高度时,不 仅用数字说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还用人们常见的黍米来与舟的高度进行 对比,既形象、又直观。介绍小窗时,说

9、到“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的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一启一闭,告诉我们小窗居然能够活动,不禁让人叹到:雕刻者的 技艺真是精妙啊!文章第三、四小节介绍了船上几个人物的外貌、衣着、神态、姿态、动作 等。他们性格不同,所以“情态各异”,苏黄喜好诗文,二人情深意厚,所以雕 刻者便让他们共阅一手卷,东坡还一手抚鲁直背。二人的其他动作也惟妙惟肖: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超 然尘世,坦荡不坦荡不羁,所以他极像佛界的弥勒菩萨,十分悠闲地半卧在船 上,沉醉于清风、明月之中。为了强调雕刻者技艺的精妙,作

10、者特别指出,佛 印的念珠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数出来。雕其貌而刻其神,三个人物的表情、服 饰、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美。后面对舟子的动作、神情的描 绘也淋漓尽致。“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 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两个舟子各具情态,被勾画得栩栩如生,具有整齐美。通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的 是一组细致入微的镜头。文章第五小节写船背的题名。题名共十八个字,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 它们细若蚊足,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且雕刻者还采用不同的颜色,使这只小舟更加生动活泼。让人想一睹为快。二、想象丰富核舟记写的是件静止的物件,但是作

11、者在静中取动,写得情趣昂然。 核舟是件富有诗意画境的工艺美术珍品,而王叔远的雕刻艺术之所以如此感人, 令人惊叹不已的关键则在于核舟如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苏东坡前后赤壁赋的 主题和意境,奇巧人以赤壁赋作为核舟雕刻艺术的素材,而散文作家又复 以赤壁赋的内容作为观察和想象核舟的依据, 而我们广大读者则又更以 赤 壁赋的所述来体味散文含蓄隽永的意境,在这里,“奇巧人”创作的蓝本,作者的丰富想象和读者的欣赏联想,都在赤壁赋的基础上得以自然融汇而沟 通在一起了。尤为可贵的是,无论是奇巧人王叔远还是作家巍学伊,他们既忠 实而准确地反映了赤壁赋的意境和“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而在细节上又 大胆想象,不为原作所囿,进

12、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正由于作者丰富的想象, 弥补了素材的不足,又赋予素材以新的生命活力。如文章写到鲁直的“如有所 语”、佛印的神态不凡、舟子的“若听茶声然”这些细腻逼真的心理描绘,从某 种角度而言,就是作者以赤壁赋为依据,而推测想象出来的描绘,假如作 者仅是作些客观的描绘,采用平实枯燥的简单介绍,而不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那么文章至多只能是一篇呆板平实的说明词,势必不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也决不会像现在所写的那么感人,启人想象。因此,有人说核舟记是一篇 意味隽深的文艺小品,我看恐怕是不会有人反对的。本来小舟的创作者王叔远 在雕刻时就掺入一些想象的内容,这些想象是建立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之上的艺

13、术创造。如小舟窗上的刻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是苏轼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中的诗句,这些诗句与“大苏泛赤壁”的主 题天然吻合。还有,史书中并未提到苏轼游赤壁是与黄庭坚、佛印一同去的, 但雕刻者却把他们放在一起,这样的想象,读者并为感到别扭,反觉这些内容 与作品的意境十分和谐。文章作者也许是受到雕刻者的这种想象的启发,在对 核舟进行描绘十也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文章介绍核舟高度时,用人们熟悉的 黍米作比,联想自然;介绍鲁直时,说他如有所语;写到鲁直与苏轼相近的两 膝时,说它们各自隐卷底衣褶中;写佛印时,说他极像弥勒菩萨袒胸露乳,这 仿佛让我们看见了那个胸襟坦荡、行为无拘无束的放

14、浪形象。在写船尾的舟子 时,作者更是把他们描摹得栩栩如生。写舟尾右边舟子时,说他“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可见他的粗犷动作和闲散神态。写左 边舟子时,说他“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 茶声然”,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本是不动的雕刻人物,却让作者描 绘得惟妙惟肖,有呼之欲出之感。三、结构层次清楚,明晰说明文中有许多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核舟记用的正是这 种布局。作者对核舟各部分的描写,是先总写,后分写;从右到左,由上至下, 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很有章法。文章第一段先概括介绍民间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说他是一位“奇 巧人”,

15、所雕刻之物形神皆备。 “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 ,“各具情态” 则突出了“神似”。没有一件不是就着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 的神情姿态。最后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的主题,用笔经济、简练,交代清楚, 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共 4 个自然段,依次具体描绘了船舱、船头、船 尾、船背,而以船头、船尾五个人物的雕刻为重点,五个人物的神态动作照应 了第一段说的“各具情态” 。介绍船头时,按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先写舟的长 度、高度,“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以核舟本身之小,来显示核舟的工 艺品的精巧,再突出船舱的布局和刻字,惜墨如金却表达清楚。船尾

16、的三人是 介绍的重点,其中又特别重在东坡的介绍,这就紧紧扣住“大苏泛赤壁”这一 主题。船尾的两个舟子虽不是雕刻的主人公,但其神情、动作却刻画得如此逼 真形象,这正从细处说明雕刻者是多么用心,简直是发挥了戏剧导演的才能, 用工笔画的刀法刻画他们。文章第五段写到船背的题名和刻字。作为雕刻作品, 这也正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这些刻字的“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正好与 开头“罔不因势象形”相照应。文章的最后部分,“统计一舟”,连续用了九个“为”字,细致地罗列,将 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数字总计一下,再现在读者面前,一方面强调核舟之小, 一方面着力叙说雕刻东西之多,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让读者由衷地佩服雕刻者的奇巧。这样,作者再以一句“嘻,技艺灵怪矣哉” 的惊叹与赞咏作结,就使具体说明与议论抒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