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简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_第1页
(论文参考)简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_第2页
(论文参考)简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质论文)简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二)认知因素亲社会道德推理 由于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们最早想到的就是道德判断推理与亲社会行为有着怎样的关系?有关研究发现,道德判断水平较高者,其亲社会行为也多些。艾森伯格(eisenberg)设计了一个亲社会两难情境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推理,从对学前、学龄儿童的亲社会道德推理中,得出了儿童亲社会推理的阶段模式: (1)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取向。只关注自己的需要,是否提供帮助主要看是否会对自己有利。如“我不能帮助她,否则宴会我会迟到的”。 (2)他人需要的取向。把他人的需要作为提供帮助的合理根据,但很少表现出移情,不能帮助时也不会产

2、生内疚感。如“我帮助她是因为她需要帮助”。 (3)模式化的赞许取向。关注外界的赞许,对好或坏的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个体的思维。如“如果我帮助了别人,妈妈会表扬我”。 (4)移情取向。对别人同情关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时候也会根据责任和价值观作出判断。如“因为她很痛苦,能够帮助她我很高兴”。 (5)内化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的取向(根据内化的价值观、规范、信念和责任判断是否提供帮助,违背这些原则会削弱个体的自尊)。 研究发现,享乐主义推理的使用随着年龄增长到青少年而减少,然后又有所增加(主要为男孩)。需要取向的推理和赞许、刻板的推理,随年龄增长到儿童中期或青少年早期,然后减少。女孩的推理

3、水平总的来说比男孩的推理水平更高些。此外,研究还发现,那些在四、五岁时表现出较多自主分享行为并且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相对成熟的儿童,在整个儿童期、青春期以及进入成年早期之后仍然会更加助人,更多地为他人着想,他们对亲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的推理也更加复杂。可见,亲社会性能够较早地建立,并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三)情感因素移情 为什么成熟的道德推理者会对他人(甚至自己不喜欢的人)的需要如此敏感?艾森伯格认为,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亲社会推理的成熟,也促使他们能够无私地关爱和帮助任何处于困境中的人。 移情是对另一个人情绪状态的理解而产生的与此相一致的感情状态。移情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霍夫曼。他

4、认为,移情唤起最终能够成为利他行为的重要中介。如果没有能力体验他人的焦虑情绪,我们又怎能抛弃自私的动机去帮助他人或避免伤害他人呢?非常年幼的儿童已经能够体验其他人的情绪状态,一旦儿童能够区分自我和他人,就会经常通过帮助困境中的他人来对这种共鸣的情绪作出反应。然而,由于1到2岁的儿童极难区分另一个人与自己的悲伤,因此霍夫曼认为,早期帮助行为的动机带有享乐主义性质,年幼儿童提供帮助的部分原因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悲伤。此外,霍夫曼也注意到,年幼儿童的帮助可能是不适当的,因为他们不能区分哪些方法可减轻其他人的悲伤、哪些方法可减少自己的悲伤,这与他们的角色采择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发展有关。根据霍夫曼的理论,随着

5、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他们除了能够体验到移情的悲伤,还能够体验到同情的悲伤,也能够更加熟练地以合适的方式帮助别人。到了童年后期,儿童对人类的理解随着认同感的增长而增加,有可能理解和同情另一个人的一般生活状况。这种发展可能促进了以长期痛苦的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移情增加了助人和其他的亲社会行为,个体成熟的角色采择能力和移情能力使人更有可能理解他人的需要,并对他人的需要作出反应。也有研究表明,移情并不一定都能导致亲社会行为或参与亲社会行为的欲望。batson等人发现,处于困境中的人至少会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情绪反应:个人悲伤的情感(如着急、惊恐、心

6、烦意乱、悲伤、忧虑等)和移情情感(如同情、怜悯、担心、热情、好心肠等)。两种情绪反应有不同的动机结果:个人的悲伤诱发利己动机(减少个人悲伤的情绪唤起),其帮助行为是利己的,有时可能会为了消除自己的不适而忽略或离开需要帮助的人:移情的情感唤起利他动机,旨在为另一个人解除痛苦,这种同情式的移情唤起非自我定向的悲伤,将最终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儿童的健康成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是在周围的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步提高自身处理各种行为能力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可通过以下策略来进行培养。 (一)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获得相应的社会行

7、为的重要途径。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获得与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与模仿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为儿童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是培养其亲社会行为的最基本方法。 首先,在教育、教养儿童的过程中,为儿童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有关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教养儿童的不同方式影响着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其中民主型的教育、教养方式有利于发展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这是因为采用民主型教育、教养方式的父母多采用较为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说理方式来教育儿童,儿童也从父母的教育、教养行为中习得了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 其次,家长、教师应注意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为儿童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家长、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与

8、周围的人和睦相处、积极合作,并热心为他人排忧解难等,优化儿童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从中找到学习、模仿的良好榜样。 再次,教师和家长要通过故事书、电视节目等多种途径为儿童提供分享、合作、助人等良好行为榜样。有很多童话、寓言、儿歌、卡通片等讲述了亲社会行为故事,教师、家长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形象、富有童趣的文学形象来提高儿童的利他认识,发展他们的同情心、自豪感、内疚感等利他情感,从而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二)移情训练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指出:“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利用移情来教育儿童,使其具有内

9、在的自我调节能力,比一味地限制、要求这种外部约束要有效得多。能深刻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的儿童,以后遇到类似情境要做出消极行为前,便会回忆起以往的体验,浮现出受害同伴痛苦、难受的表情,于是便会抑制自己的消极行为,而做出互助、分享、谦让等积极行为。移情训练的具体方法有:听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扮演角色等等。其中角色扮演与角色游戏相类似,是让儿童根据一定的情节,扮演某个角色,并通过言语、行为、姿势、动作、表情等表现该角色的特征,从中体验在某些情境下该角色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作出恰当的反应。 (三)组织游戏活动,培养同情心 教师要利用一切学习和游戏活动,引导儿童在实践中表现

10、合作、谦让、共享等良好行为。在游戏中儿童要进行交往,如果不肯谦让,交往就不能继续进行;进行游戏时要与他人配合,合作的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大家一起游戏和生活,玩具食物就要求共同分享。在一系列过程中,儿童起初会发生冲突,或出现争执的情况,因此,需要成人和教师给予指导,教师应启发他们去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教育儿童学会谦让、合作、共享等良好行为。攻击性强的儿童往往缺乏解决交往问题的策略,不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就需要向儿童提供一些正常交往的策略,通过榜样的示范,并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他们掌握减少人际冲突的策略,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减少攻击性行为。我们要利用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让儿童反复练习、反复实践,让他们逐步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习惯。 (四)表扬和奖励 儿童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儿童一旦出现了利他行为,成人和教师要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儿童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