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训练(六)人口的变化_第1页
限时训练(六)人口的变化_第2页
限时训练(六)人口的变化_第3页
限时训练(六)人口的变化_第4页
限时训练(六)人口的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限时训练人口的变化一、单项选择题(共 44分,每小题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 题。4分)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13年龄0 14 岁1559 岁60岁以上总计甲人口数20006500150010000死亡率()0 . 60 . 62 . 5乙人口数3500600050010000死亡率()0 . 80 . 72 . 20 . 811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A. 0. 775% B . 3. 7%C. 0 . 885%D【解析】甲组人口死亡人数:2000X 0 . 6%+6500 0 . 6+1500X 2 . 【答案】C2. 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A .甲组人口表

2、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B .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C. 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D. 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解析】甲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乙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不一定高于发达国家。【答案】D3. 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A .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B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D .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解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城市化水平与人口迁移有关系。【答案

3、】B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与 80年代中期到现在两个历史阶段的人口流动的叙述, 从迁移方向看都是从内地流向沿海,从经济发达区流向欠发达地区 从迁移原因看,都主要是经济因素引起的 从迁移量看,前者以定居移民为主,迁移量小,后者以流动人口为主, 从迁移方式看,都是被迫性迁移为主A.B.C【解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答案】B5. 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经济发展,人口的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迁入量大人口的机械增长快A .B .C.0. 95%5%= 88. 5 人。正确的是流动量大.广东省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相当快,其原因是政区的变化,香港和澳门回归新的生育高峰期的到来.D .【解析】

4、广东省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相当快原因是改革开放后人口迁入量大。【答案】B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表1回答68题。国家人口算术密度(人/km2)2人口生理密度(人/km )加拿大335美国30156埃及703503中国129934英国241963印度313559日本3363054荷兰4321601孟加拉国9101359埃及D印度6“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A.加拿大B.美国7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 1/2以上的国家是A美国B.荷兰&对比表中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为大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

5、度相当C.C.B.D.孟加拉国D.加拿大【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考生对两种人口密度的理解,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为大 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 及对部分国家人口密度状况的了解程度。根据资料中对入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的解释可知,地广人稀即人口的算术密度较小,耕地资源缺少即人口的生理密度较大,埃及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用人口算术密度除以人口生理密度,比例大于1 /2的即表示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 /2以上,在题中的几个国家中,印度、盂加拉国这两个国家符合这一条件。人口压力主要是看人口生理指标,即 每平方千米的耕地需要负担的人口数,比较中国、印度这两个国家的指标, 可看出这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大,其中

6、中国的人口压力更大。【答案】6C ; 7 C ; 8 B9 (改编题)“丁克” (DINKS)家庭,也称为自愿不生育家庭,是“DoubleIncome,No Kids 缩写的译音,其含义为“双份收入,不要孩子”。丁克家庭反映的地域文化特质是A. 传统农业文化B.现代工业文化C.现代大城市文化D.欧美文化【解析】丁克家庭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知识分子群体之中,主要受西方生育文化的影响。【答案】D6) ”,回答1011(2019广东模拟)读 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图 题。1IV科 W血*丙410. 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 .甲、乙、丙、丁B .甲、丙、乙、丁C. 丁、丙、乙

7、、甲D. 丁、乙、丙、甲1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一低一低”型B .乙地一定是发展中国家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D .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解析】10题,看图可知,丁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乙接近零增长。甲丙的自然增长率不能 直接从图中获知数据,我们可以利用人口构成来推算人口自然增长率。11题,A,甲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属于传统型,非三低模式;乙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三高模式,一定为发展中国家, 故B正确;丙地从人口年龄构成不能推知其人口合理容量;丁地为三低模式,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但发展速度较慢。【答案】10.B; 11.B二、综合题(共56分)12. 资料1

8、: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亿多人,占总人中的 10%至U 2040年预计将达 2. 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 23. 79% 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 20 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资料2:据在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 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 3亿人。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 大、中城市。(15分)(1)资料1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 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 (选择填空)。A. 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B. 青壮

9、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C.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D. 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勺明显下降(2) 资料2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选择填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D.A.B.C.(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O(从有利有弊两方面回O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北26.S26_2Qm 1 我国H*地区之间人口谦动示(单位:万人2000 年)中a

10、s(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人口发展和我国的人口迁移的方向, 响。【答案】(1)人口老龄化 B (2) B ( 3)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流向经 济发达地区(答出一点即可给分)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在经济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别(合理即给分)(4 )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 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答出三点即可,合理即给分)(2019 上海地理)13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

11、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 回答问题。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 提出了 “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1 )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 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 _地区。在四大地区中,1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 地区与地区。(2) 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地区与地区向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3) 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 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解析】(1)本题简单,只要认真分析图示不同区域间人口迁移的数据就可以顺利作答。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即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流入区和流出区的分析。后面问的是迁入区怎样的产业结构特点吸引了其他地区的人口迁入该地区,是对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考查,作答不难,但必须注意答题语言的规范性。【答案】(1 )、东部;中部;中部;东北(2)、西部;中部;东部;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 和集聚的需要,(3)、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 环境污染有所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