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一 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一、实验目的1. 学习普通台式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2. 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光学显微镜(microscope),简称光镜,是生物医学研究及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仪器,每个学生都必须熟悉它的结构和性能,掌握其使用方法。 1. 光学显微镜的主要构造 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见下图) 。 (1) 机械部分 镜座:亦称镜脚,是显微镜的基座,用以支持整个显微镜。 镜柱:是镜座向上直立的短柱,用以支持其他部分。 镜臂:是镜柱向上弯曲的部分,适于手握。有些显微镜镜柱与镜臂之间有倾斜关节。 镜筒:连在
2、镜臂前方的镜筒部分,一般长度为16 cm 。有直筒和斜筒两种,前者镜筒上下可调节,后者镜筒是固定的。调节器:是装在镜臂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转动时可使镜台升降或使镜筒上下移动以调节焦距。 粗调节器 ( 粗螺旋 ) 转动时可使镜台或镜筒在垂直方向以较快速度和较大距离进行上下升降,调节物镜与标本的距离。通常在低倍镜下,先用粗调节器找到物像。 细调节器 ( 细螺旋 ) 形状较小,通常在粗调节器的下方或外侧,转动时可使镜台或镜筒缓慢地上下移动,以精细调节焦距,得到清晰的物像。 旋转器 ( 镜头转换器 ) :装在镜筒的下端,呈盘状,下面有34 个物镜孔供装置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载物台 ( 镜台 ) :用以放
3、玻片样本,中间有一通光圆孔,称为镜台孔,由此孔可透入集光器传入的光线。 标本移动器:装于载物台上,用于前后左右移动玻片标本。移动器上有标尺,可以测定标本大小。 (2) 照明部分 显微镜采用电光源,使用时接上电源,在打开电源前,光照亮度旋至最小位置,然后打开电源,旋转亮度旋扭调节光照强度至适宜为止。关闭电源前,应先将光照亮度旋至最小位置。 聚光器 ( 又名集光器,condenser) :位于载物台下方的聚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虹彩光阑组成。 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其作用相当于一凸透镜,起会聚光线的作用,一般可通过装在镜柱旁的聚光器调节螺旋的转动而上下移动,上升时视野中光亮度增加,下降时光亮
4、度变弱。虹彩光阑 ( 又名光圈,diaphragm) :在聚光镜下方,由十几张活动的金属薄片组成。其外侧伸出一柄,推动此柄可随意调节开孔的大小,以调节光量。(3) 光学部分 目镜 (ocular) :位于镜筒上方,常用的有5X,6X,8X,10X,12X,15X,数字越大,放大倍率越高,可根据需要挑选使用。一般装在镜筒上的是10 目镜。 物镜 (objective) :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4 X”或“10X”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X”符号的为高倍镜;最长的刻有“100X ”符号的为油镜。 在物镜上,还有镜口率 (NA) 的标志。镜口率反映该镜头分
5、辨力的大小,其数字越大,表示分辨力越高。物镜的工作距离是指显微镜处于工作状态 ( 物像调节清楚 ) 时,物镜的下表面与盖玻片 ( 盖玻片的厚度一般为0.17 mm ) 上表面之问的距离。物镜的放大倍数愈大,它的工作距离愈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如物镜为10X,目镜为10X,其放大倍数就为l00。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 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检查:用右手握镜臂,从镜箱中将显微镜取出,左手托镜座,平稳地放到实验桌上。使用前应先检查一下显微镜各部分结构是否完整,如发现有缺损或性能不良,要立即报告教师,请求处理。 准备:将显微镜放于自己座位面前实验桌上稍偏左侧,
6、镜台向前镜筒向后,旋转粗调节器使镜台远离物镜,旋转物镜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镜台孔,这时可听到转换器边上固定扣碰上而发出的声音,或手上感到一种阻力,说明物镜的光轴已正对镜筒的中心。 对光:打开光圈,将聚光器上升。双眼同时张开向目镜内观察,打开电源,调节光照亮度旋钮,直到光亮度最适宜为止。 置片和调整焦距:将玻片标本置于镜台上,注意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利用标本移动器将玻片夹住,然后将玻片稍加调节,使标本对准镜台孔。从侧面注视低倍镜,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慢慢上升至最高处为止,再以双眼自目镜中观察,左手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徐徐下降,直到视野中出现标本的物像为止;再转动细调节器,使镜台微微上下,调节距离
7、,使物像清晰。 (2) 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依上法先用低倍镜找到物像后,将欲观察的标本部分移到视野中央。 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用手转动物镜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标本(如果操作正确,此时物镜与标本之间距离正好,不会碰到)。 眼睛向目镜内看,同时只需轻轻转动细调节器使镜台微微升降,即得到清晰的物像。 (3) 油镜的使用方法 同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在玻片标本上需要观察的部分加上少许香柏油,然后转动物镜转换器,使油镜对准标本。调节油镜至油镜的前端浸在香柏油内,从目镜观察,同时转动细调节器,至视野出现清楚物像为止。油镜的放大倍数大,观察时要用较强的光线。 观察以后,用粗调节器使镜台下降(镜筒上升) ,用擦镜
8、纸将镜头、玻片标本上的香柏油擦去,可用少许二甲苯,但不能用力擦,以免损坏镜头和标本。水分较多的临时制片,使用油镜观察时,应事先吸尽水分。 3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1) 取显微镜时必须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平贴胸前。切勿一手斜提,前后摇摆,以防碰撞和零件跌落。 (2) 擦拭显微镜的光学玻璃部分,必须用擦镜纸,切忌用其他硬质纸张或布等擦拭,以免造成镜面划痕。 (3) 切忌用水、酒精或其他药品浸润镜台或镜头。一旦沾染应立即进行处理,以免污染或腐蚀镜头。 (4) 放置玻片标本时,应将有盖玻片的一面向上,否则会压坏标本和物镜。 (5) 观察时应两眼同时张开,用左眼观察,用右眼注视绘图。左手调节粗
9、、细调节器,右手调节标本移动器和绘图。实验完毕后,将显微镜擦拭干净。物镜不要与镜台相对,关闭光圈,适当下降聚光器,将反光镜直立,送回原处。 实验二 动物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一、实验目的观察几种细胞的形态结构。二、实验用品显微镜、永久制片。三、实验原理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是很多细胞的共同点,分化程度较高的细胞更为明显,这种合理性是生物漫长进化过程所形成的。例如,具有收缩机能的肌细胞伸展为细长型;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机能的神经细胞有长短不一的树枝状突起;游离的血细胞为圆形/椭圆形或圆饼形。不论细胞的形态如何,细胞的结构一般分为三大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也有例外,如哺乳类动物红细胞成熟
10、时细胞核消失。四、显微观察1. 猪脊髓压片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较深的小细胞是神经胶质细胞。染色为蓝紫色的、大的、有多个突起的细胞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胞体呈三角形或星形,中央有一个圆形细胞核,内有一个核仁。2. 鸡血涂片的制备与观察 取一滴鸡血液,滴在载玻片的一端,将另一载玻片的一端呈45角紧贴在血滴的前缘,待血液沿载玻片的边沿扩展呈线状后,均匀用力向前推,使血液在载玻片上形成均匀的薄层,晾干,加瑞氏染液23滴,覆盖整个血膜,0.51min后,滴加等量或稍多点蒸馏水,与染料混匀染色510 min,用清水冲去染液,待自然干燥后或用吸水纸吸干后,即可进行镜检。显微镜下可见
11、鸡血细胞为椭圆形,有核。白细胞数量少,为圆形。3. 观察平滑肌分离装片低倍镜下观察平滑肌分离装片,可见染成紫红色呈纺锤形的肌细胞,细胞核为椭圆形,位于细胞的中央,着色很深,在细胞质中有淡红色的肌原纤维。五、实验报告1. 为什么使用高倍镜或油镜必须从低倍镜到高倍镜或从低倍镜到油镜的顺序进行? 2. 如果高倍镜下找不到物象,应从哪些方面找原因,如何解决?3. 绘制在40倍、油镜下观察到的鸡红细胞、神经细胞、平滑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图,并标注。生物学实验绘图方法与要求绘图是生物学实验报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基本要求如下:1. 准备好3H铅笔、橡皮、刀、尺子及绘图纸,将绘图纸放在观察物的右边,纸下不要垫书或
12、纸张。2. 绘图时,特别注意观察物体的形状、各部分的位置、比例和毗邻关系。3. 图的位置、大小要适宜,图占报告纸左上方2/3的面积,并考虑标注的位置。4. 观察清楚后,选择典型的细胞或者组织,左眼看显微镜,右眼配合左眼,先用铅笔在纸上轻轻描出轮廓,使形态正确,然后再用清晰的线条绘出,线条粗细要均匀不要重复。5. 用圆点表示明暗和立体感,点的点大小要均匀,不能涂阴影。6. 图绘好后,要在图的右侧注明各部分结构名称,引线要直而平行,长短适度,各引线不能交叉,各线右端上下对齐,注字要用正楷,不能潦草,要自左向右写。7. 每一个图下面要注明图的名称、放大倍数。8. 绘图纸上所有注字(包括姓名、实验日期
13、、题目)均用铅笔书写,不能用其他笔写。实验三 细胞膜的渗透性一、实验目的溶质通过简单扩散的跨膜运输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二、实验原理生物膜对小分子的跨膜渗透包括水、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质。根据人工不含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研究物质通透性质表明,只要时间足够长,任何分子都能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脂双层。人工合成的脂质体主要用来研究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但不同分子通过脂双层扩散的速率差别很大,主要取决于它们在脂类和水之间的分配系数及其分子的大小。分子越小,分配系数越大,通过质膜的速率越快。从右图可以看出,小的、亲脂性的、非极性分子(如O2、CO2、N2、苯)容易溶解
14、于脂双层,可迅速透过脂双层。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水、脲、甘油等)如果足够小时,也能很快透过脂双层;大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葡萄糖,蔗糖等)可以跨膜扩散运输,但比较困难;对于带电荷的分子或离子,由于这些分子的电荷及高的水化度,因此不管多小,都很难透过脂双层的疏水区,它们要通过载体介导的主动运输方式跨膜运输。所以人工脂双层对水的透性比那些直径小的多的Na+和K+大109倍。与人工脂双层膜不同的是,生物膜不但允许水和非极性分子借简单的物理扩散作用透过,还允许各种极性分子,如离子、糖、氨基酸、核苷酸及很多细胞代谢产物通过特有的机制通过。如果将红细胞放置在各种溶液中,根据红细胞质膜对各种溶质
15、的渗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渗入,有的溶质不能渗入。即使能渗入,速度也有差异。可通过观察红细胞溶血现象时间的不同来记录渗入速度。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的现象称为溶血现象。渗入红细胞的溶质能提高红细胞渗透压,使水进入红细胞,引起溶血及细胞膜破裂。此时光线较容易通过溶液,使溶液呈现透明即为溶血。由于溶质透入速度不同,溶血时间也不同。因此,可通过溶血现象来测量各种物质通透性的差别。三、实验用品1. 器材:50 mL小烧杯,10 mL移液管,试管,试管架。2. 材料:动物血液3. 试剂:0.17 mol/L氯化钠、0.17 mol/L氯化铵、0.32 mol/L醋酸铵、0.17 mol/L硝酸钠、0.12
16、 mol/L草酸铵、0.12 mol/L硫酸钠、0.32 mol/L葡萄糖、0.32 mol/L甘油、0.32 mol/L乙醇、0.32 mol/L丙酮四、实验方法1. 动物血液的稀释:取2份血液,加入8份0.17mol/L氯化钠溶液混匀即可。2. 低渗溶液:取试管一支,加入5 mL蒸馏水,再加入1mL稀释的血液,注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由不透明的红色逐渐澄清,说明红细胞发生破裂造成100红细胞溶血,使光线比较容易透过溶液。3. 红细胞的渗透性:取试管一支,加入0.17 mol/L氯化钠溶液5 mL,再加入1mL稀释的血液,并轻轻摇动,注意颜色有无变化?有无溶血现象?为什么?取试管一支,加入0
17、.17 mol/L氯化铵溶液5 mL,再加入1mL稀释的血液,并轻轻摇动,注意颜色有无变化?有无溶血现象?若发生溶血,记下时间(自加入稀释血液到溶液变成红色透明澄清所需时间)。分别在另外几种溶液中进行同样的实验。步骤同上。五、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将观察到的现象列入下表,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编号处理是否溶血时间结果分析15 mL NaCl1 mL稀释血液25 mL NHCl1 mL稀释血液35 mL NHAc1 mL稀释血液45 mL NaNO31 mL稀释血液55 mL草酸铵1 mL稀释血液65 mLNa2SO41 mL稀释血液75 mL葡萄糖1 mL稀释血液85 mL甘油1 mL稀释血液
18、95 mL乙醇1 mL稀释血液105 mL丙酮1 mL稀释血液实验四、ABO血型鉴定一、实验目的学习ABO血型鉴定的原理、方法以及交叉配血方法。二、实验原理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而血清抗体分抗A和抗B两种抗体。A抗原加抗A抗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型血清(含有抗A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含有抗B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或/和B抗原。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B抗原而分为A、B、AB、O四种类型。ABO血型中的抗原和抗体血 型红细胞膜上所含
19、的抗原血清中所含的抗体O无A和B抗A和抗BAA抗BBB抗AABA和B无抗A和抗B 交叉配血示意图交叉配血是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血清分别同供血者的血清与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现象(见图)。输血时,一般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要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其次才考虑受血者的红细胞不被供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前者叫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也叫直接配血),后者叫交叉配血的次侧(也叫间接配血)。只有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称为“配血相合”,才能进行输血;如果主侧凝集,称为“配血不合”或“配血禁忌”,绝对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可以认为“基本相合”,但输血要特别谨慎,不宜过快过多,密切注视有无输血反应。三、实
20、验用品1仪器:显微镜,离心机2器材:采血针,玻片,竹签,棉球3试剂:标准A、B血清,75酒精,碘酒四、实验步骤和观察指标 (一) ABO血型鉴定1. 玻片法(1)取洁净玻片一块,分别各滴入A及B标准血清2滴。(2)细胞悬液制备:从指尖或耳垂取血一滴,加入含1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内,混匀,即得约5红细胞悬液。采血时应注意先用75酒精消毒指尖或耳垂。(3)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各滴一滴于玻片两端的血清上,注意勿使滴管与血清相接触。(4)用竹签两头分别混合,搅匀。(5)1030 min后观察结果。先用肉眼看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时,则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有凝集反应,可见红细胞聚集成团。(6
21、)判断血型,根据被试者红细胞是否被A、B型标准血清所凝集,判断其血型。 2. 试管法(1)取试管2只,分别标明A、B字样,分别加入相应标准血清2滴,各管加入受试者的红细胞悬液12滴摇匀。(2)将上述二试管用1000 rpm离心1min。(3)取出小试管,轻弹底部,如沉淀物呈团块状浮起为凝集,呈散在烟雾状上浮进而恢复原混悬状为无凝集。(二) 交叉配血1. 玻片法 (1)用碘酒、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后,用消毒干燥注射器抽取受血者及供血者静脉血各2mL,各用一滴制备红细胞悬液,分别标明供血者与受血者。余下血分别注入干净小试管,也标明供血者与受血者,待其凝固后析出血清备用。(2)左两凹玻片左侧标上“
22、主”(即主侧);右侧标上“次”(即次侧)。主侧滴入供血者红细胞悬液一滴和受血者血清一滴;次则滴入受血者红细胞悬液一滴和供血者血清一滴。 分别用竹签混匀。(3)1530 min后,观察结果。如两侧均无凝集现象,可多量输血;如主侧无凝集而次侧有凝集只可考虑少量输血;如主侧凝集则不能输血。2. 试管法取二试管,分别注明“主”、“次”字样,管内所加内容物同玻片法,混匀后1000 rpm离心1min,取出观察结果。 注意事项1. 所用双凹玻片的试管实验前必须清洗干净,以免出现假凝集现象。2. A及B标准血清绝对不能相混,所用滴管上贴标签标明A及B,红细胞悬液滴管头不能接触标准血清液面,用竹签一端去混匀一
23、侧就不能再去接触另一侧。思考题1. 在无标准血清情况下已知某人为A或B型,能否用其血去检查未知血型?如何作?2. 交叉配血时为何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时,可以少量输血?还需注意些什么?3. 红细胞凝固、凝集、聚集三者有何不同?4. 根据你的血型,判断你能接受何种血型并且能够给何种血型供血?5. O型血人又被称为“万能供血者”,试根据 ABO 血型分型做出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实验五、血涂片制作一、实验目的了解血涂片的制作原理和方法。二、实验原理涂片技术是制备血液样品最常用的技术。将血液样品制成单层细胞的涂片标本,染色后可对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进行形态观察、细胞计数、细胞大小测量等工作。 瑞氏染料是由
24、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美蓝(又名亚甲蓝,mehylene blue)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市售美蓝中部份已被氧化为天青。伊红(又名曙红,cosin)通常为钠盐即伊红化钠。美蓝和伊红水溶液混合后产生一种憎液性胶体伊红化美蓝中性沉淀,即瑞氏染料。瑞氏染料溶于甲醇后,又重新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各种细胞和细胞的各种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而染色后呈现不同的色彩。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粉红色;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
25、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成蓝色或紫色;中性颗粒成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成紫红色。三、实验用品器材: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镊子、经脱脂洗净的载玻片、双凹片(推片)。试剂:Wrights 染液(配制方法:Wrights 色素粉末0.1 g,溶于60 ml 甲醇)。四、血液涂片的制作1. 需载玻片2张,分别称为玻片1和玻片2(推片)。2. 用玻片1一端接约3 mm直径的血滴,将此玻片1保持水平。3. 取另一边缘平整的载玻片2(推片),将其前端放在血滴前,与片1保持3040角并稍向后移与血滴接触,即见血液沿片2下缘散开。4. 当血液展开至整个推片的宽度时,立刻将推片与载
26、玻片呈3040角,边轻压推片边将推片向前推动涂抹,至血液铺完为止。5. 挥动片1使血膜风干,用蜡笔将血膜边缘圈画备染色。6. 一张良好的血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7. 静置3060 min后较利于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注意事项:1. 如标本本身太短,可观察的部分会受局限,故血膜尽量涂得要长。2. 载玻片与推片的角度越小、血液越薄;涂抹速度越慢、也越薄。在涂抹贫血病人的血液时,将推片稍竖起(不是30而是3540左右),以较快的速度推比较好,而对红细胞增高的病人则相反。3. 如用力过猛白细胞容易破损。五、血液涂片的染色1. 将待染涂片平放于染色架上。2. 用滴管将染液滴于涂片上,覆盖整张涂
27、片,放置13 min。3. 加入等量的磷酸缓冲液或蒸馏水,与染液混匀。可用嘴来回轻轻吹之,使之混匀。室温下染色510 min(白细胞数多或骨髓标本时间应长一些,如2030 min)。4. 染色结束时,用蒸馏水或缓冲液洗将涂片上的染液直接冲掉,至血液膜呈淡红色。5. 甩干或晾干玻片后镜检。在做好的血涂片的一端贴上标签,注明专业、姓名,存于玻片盒备用。实验六、细胞组分的化学反应一、目的要求熟悉细胞DNA和RNA的分布状况,了解细胞核染色的一般原理、方法及其意义。二、实验原理甲基绿-派洛宁混合染液处理细胞后,可使细胞内DNA和RNA显示不同的颜色。用核酸水解酶(DNase 和 RNase)作为“酶水
28、解对照”研究证实:甲基绿所染者为 DNA,可被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消化而特异性失染。派洛宁所着色者为RNA,可经核糖核酸酶(RNase)消化使原派洛宁阳性物质失染。因而甲基绿-派洛宁染色成为一种显示核糖核酸的组织化学方法。甲基绿染DNA和派洛宁染RNA不是化学作用,而是这两种染料与DNA和RNA聚合程度不同,即DNA和RNA对这两种碱性染料有不同的亲和力,所以是选择性染色。DNA分子为高聚分子,甲基绿分子有两个相对的正电荷。甲基绿对聚合程度高的DNA 分子有强的亲和力,使DNA染成绿色;而RNA为低聚分子,派洛宁有一个正电荷。派洛宁仅与聚合程度低的RNA结合,使RNA染成红色。三、实验
29、用品材料:鸡血(蛙血)仪器:光学显微镜,载玻片,镊子等试剂:Unna 染色液(甲基绿-哌洛宁G) 四、实验方法涂片:取一滴鸡血置于玻片的一端,一手持玻片,另一只手再拿一边缘平滑的玻片,将一端从血滴前方后移接触血滴,血滴即沿推片散开。然后使推片与载片夹角保持 3045平稳地向前移动,载玻片上保留一薄层血膜;固定:将晾干的血涂片浸入70%乙醇中,固定510 min,取出后室温晾干; 染色:把血涂片平放在实验台上,加23滴甲基绿-派洛宁混合染液于血涂片上,将染液铺平,染色1520 min;水洗:用细流水冲洗血涂片数秒钟,然后将玻片立于吸水纸上,吸去多余的水分;观察: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
30、细胞质各被染成什么颜色?五、实验报告屏幕截取图片,并标注图片名称、放大倍数。实验七、细胞器的光镜切片观察一、实验目的观察细胞器中光学显微镜下的基本形态结构二、实验内容1. 高尔基复合体的观察脊神经节以硝酸钴固定,再经硝酸银染液浸染制成永久制片。 高尔基复合体能与硝酸银作用,并具有还原能力,使硝酸银呈现棕黑色沉淀颜色反应,因而显示高尔基复合体的形态和位置。 观察方法:先用低倍镜观察,寻找圆形或椭圆形的被染成黄色或淡黄色的细胞;然后转换高倍镜观察,中央透亮区为核所在位置,核周围棕褐色扭曲呈线状、颗粒状结构即为高尔基复合体。 2. 线粒体的观察 动物的肝、肾细胞富含线粒体,以重铬酸钾固定,再经铁苏木
31、精染色,制成永久制片。 线粒体有双层膜结构,蛋白、磷脂含量很高,有大量羧基和磷酸基等阴离子基团,含阳离子的铁苏木精易与其结合,使线粒体显示兰色反应。 观察方法:先用低倍镜观察,可见许多被染成深兰色的细胞,选择颜色清晰,密集程度较低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然后转换至高倍镜观察,细胞核为12个圆形的不着色的区域(有深兰色的核仁),核周围分布有许多深兰色颗粒或杆状小体,即线粒体。 三、实验报告绘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线粒体、高尔基体的形态结构图,并加以标注。实验八、人血涂片的观察一、血涂片的观察方法(一)肉眼观察在观察染色标本时,首先用肉眼对颜色进行观察。如果是正常的末梢血液则呈粉红色,白血病时白细胞高度
32、增加或骨髓瘤的高球蛋白血症等情况下,血涂片会带有蓝色,此时应意识到为异常标本。(二)高倍镜下观察首先观察血涂片制备和染色是否良好、细胞分布是否均匀,同时可估计白细胞数量增减情况。最后对血涂片的体尾交界的区域进行观察,选择细胞分布均匀不重叠、标本不太厚容易观察的地方进行油镜观察。(三)油镜下观察将实验五染好色的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依次在低倍(10)、高倍(40)、油镜(100)下观察,边移动视野边观察下列各项:1. 染色是否良好如果血涂片染色确实不好,应重新染色。2. 观察红细胞形态(1)有无人为造成的变形,此外有时载玻片上的碱性物质的溶出(玻璃效应)会导致红细胞呈严重的棘形红细胞。如固定不
33、良(固定液中含有水分时)会导致呈面包圈形红细胞,从而无法观察红细胞的形态。(2)大小如何,是大细胞还是小细胞,有无红细胞大小不一。(3)形态如何,注意有无畸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唇形红细胞)、中心淡染色红细胞、棘形红细胞、胆状红细胞、皱缩红细胞、泪滴状红细胞、破碎红细胞及镰状红细胞等。(4)是否有染色性的变化,有无嗜多色性红细胞,中心淡染红细胞。(5)红细胞内有无异常。观察是否有嗜碱性点彩、豪-乔小体、卡波环状体红细胞、幼红细胞、帕彭海姆氏小体和疟原虫的出现。(6)有关大小不一、畸形和嗜多色性,可分为轻度+、中度+、高度三个级别。3. 观察白细胞形态(1)
34、与红细胞比较,判断白细胞数是否正常,是否增加或减少。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1。(2)有关白细胞的种类,要观察大量的白细胞后才可判断是否异常,然后计算白细胞的百分率。在日常检查中,一般只计算100个,但是发现异常或白细胞有增加时,尽量增加到200个。计算的白细胞数越多,白细胞百分率的可信度越高。4. 观察血小板形态(1)通过与红细胞的比较,判断血小板数量是否正常,是增加或减少。正常情况下每1520个红细胞中有1个血小板。(2)注意大小的变化。(3)观察未加抗凝剂而直接从毛细血管采集的标本时,要注意血小板的凝集性(观察由若干血小板凝集的现象。如果呈散在状,则怀疑为血小板无力症)。(4)观察
35、有无寄生虫,当白细胞减少或白细胞分类中单核细胞增多时,应注意观察红细胞内有无疟原虫。二、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征红细胞:淡红色,无核的圆形细胞,因红细胞为双凹形,故边缘部分染色较深,中心较浅,直径78 m。 颗粒白细胞:1. 嗜中性颗粒白细胞:体积略大于红细胞,胞核呈蓝紫色,染色质呈块状,着色深,成熟嗜中性白细胞核多为分叶状,一般可分25叶,常见3叶,幼稚嗜中性白细胞胞核呈杆状;胞质中含许多细小颗粒,嗜天青颗粒(溶酶体)、特殊(分泌)颗粒,Wright染色呈紫红色;直径1012 m。 2. 嗜酸性颗粒白细胞:略大于嗜中性白细胞,细胞核染成紫色,通常为2叶,胞质充满嗜酸性大圆颗粒,被染成鲜红色;直径
36、1015 m。 3. 嗜碱性颗粒白细胞:体积略小于嗜酸性白细胞,光镜下胞核分叶或呈S型,染色浅;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光镜下颗粒呈密度不一的细粒状,或呈致密的板层状;直径1011 m。无颗粒白细胞1. 淋巴细胞:可观察到中、小型两种。小淋巴细胞与红细胞大小相似,圆形,核致密,染成深紫色,周围仅一薄层嗜碱性染成淡蓝的细胞质。中淋巴细胞较大,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深;直径68 m。 2. 单核细胞:胞体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可呈卵圆形、肾形或马蹄形,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浅,染色略浅于淋巴细胞的核;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常
37、染成蓝色,内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直径1420 m。 血小板:外形呈双凸扁盘状,大小不一,受刺激时可伸出突起,为不规则小体,血涂片上常呈星形或多角形,直径23 m,其周围部分浅蓝色,中央有细小的紫红色颗粒,聚集成群。 注意事项1. 染色涂片水冲洗后,应在空气中自然干燥或风干,不可用火烤干。2. 染液量要充足,勿使染液蒸发干燥。3. 细胞染色过浅或过深,待标本干燥后,立即用瑞氏染液或甲醇重新染色数秒或数分钟。4. 保存过久的细胞涂片,细胞染色会退色,可重新染色。5. 新鲜涂片应立即染色。三、实验报告1. 采集观察到的各类细胞的图片,并加以标注。2. 比较分析其差异(红细胞呈桔红色,白细胞核紫色
38、,嗜酸颗粒细胞鲜红色,嗜碱颗粒细胞蓝紫色,中性颗粒细胞紫或紫红色,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浆蓝灰色,血小板紫色)。实验九、植物细胞骨架的制片技术及观察一、实验目的1. 观察光镜下细胞骨架的基本形态结构。2. 了解微丝的显示方法。二、实验原理细胞质骨架(cytoskeleton)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的网络结构。细胞质骨架包括微丝(microfilament)、微管(microtubule)和中间纤维(intemediate filament)。微丝确定细胞表面特征,使细胞能够运动和收缩。微管确定膜性细胞器的位置和作为膜泡运输的导轨。中间纤维使细胞具有张力和抗剪切力。其它骨架成分:细胞核骨架、 细胞膜
39、骨架、细胞外基质。用Triton X-100溶液处理细胞时,可使细胞质膜中和细胞质中的全部脂质和部分蛋白质被溶解抽提,但细胞骨架蛋白质不受破坏而被保存。经固定和考马斯亮兰(非特异性蛋白质染料)染色后,可在光镜下观察到由微丝组成的纤维束(蓝色)。三、实验用品1. 材料:洋葱2. 试剂:0.2 M pH 7.3 磷酸缓冲液(PB),0.01 M 磷酸盐缓冲液(PBS)(0.2 M PB 50 ml 加0.15 M 氯化钠50 ml 双蒸水定至1L),M-缓冲液(50 mM 咪唑,0.5 mM 氯化镁,50 mM 氯化钾,1mM EGTA 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0.1 mM EDTA
40、(乙二胺四乙酸),1 mM DTT(二硫苏糖醇),4 mM 甘油),1% Triton X-100(用M-缓冲液配制),3% 戊二醛(用0.01 M PBS 配制),0.2% 考马斯亮蓝R250(用少许无水乙醇溶解,然后用12.5%三氯醋酸定容,装瓶备用)3. 用具:烧杯、剪刀、镊子、手术刀、滴管、称量瓶、显微镜、载玻片等。四、实验方法1. 用镊子撕取若干片洋葱鳞片的内表皮(不要用靠近鳞片边缘的表皮),剪成0.50.5 cm 大小,放入容器中,加入PBS,浸泡3 min;2. 吸去磷酸盐缓冲液,加入1 % Triton X-100 ,处理30 min(28恒温箱)。然后用M-缓冲液洗35次,每
41、次5 min;3. 再加入3 % 戊二醛液,固定20 min(28恒温箱);然后用PBS 洗35次,每次5 min;4. 然后用0.2 % 考马斯亮蓝染色20 min(在载玻片上进行);之后用PBS冲洗至水无色;5. 盖上盖玻片,吸干水分,观察实验结果。五、实验报告 采集细胞骨架图片,并加以标注。实验十、细胞有丝分裂标本的制备与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标本制备和观察了解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形态特征及分裂过程。二、实验用品 1. 材料:洋葱根尖压片 2. 器材和仪器:显微镜、擦镜纸、解剖针、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培养皿3. 试剂:70乙醇、改良碱性品红染液三、实验原理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体
42、细胞的基本增殖方式。通过DNA的复制,以及染色体的分裂,实现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的子细胞。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结果1个细胞变为2个细胞,且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遗传物质在质量和数量上完全一致。其意义在于,维持了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保证了物种遗传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与动物细胞的标准细胞周期非常相似,含有 G1 期、S 期、G2 期和 M 期四个时期。植物细胞不含中心体,但在细胞分裂时可以正常组装纺锤体。植物细胞以形成中板的形式进行胞质分裂。四、实验方法1. 取材:将洋葱置于盛有水的小烧杯上,使其鳞茎浸入水中,室温培养35 d,每天换水。待其根尖长到23 cm 时,切取
43、1 cm 左右的根尖。2. 预处理:将根尖浸入蒸馏水中,放置冰箱(4)中处理24 h。减缓细胞的有丝分裂,使处在分裂期的细胞数量增多,便于观察。也可用秋水仙素进行处理。3. 固定:取出材料,放入卡诺氏固定液中固定3 h 左右。固定液用量约为材料体积的 15倍以上,若固定不好,会影响以后的步骤。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4. 解离:将固定的根尖用清水漂洗几次,然后用1 mol/L 的HCl在60处理30 min 左右。或用6 mol/L的HCl室温处理510 min。5. 染色和制片:将解离后的根尖用水漂洗3次,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轻轻捣碎。用碱性品红染色510 min 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料,盖
44、上盖玻片,用铅笔或橡皮头轻轻敲打,使细胞彼此离散。6. 镜检: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细胞。如果细胞染色过深,可加上45% 的醋酸(或95%乙醇),进行分色处理。分色时,一般是在盖玻片的一边滴加45% 的醋酸,另一边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液体。如果细胞重叠比较严重,可用橡皮头再次轻轻敲打,直至细胞在玻片上呈淡淡的云雾状为止。注意:敲打时不要使细胞在玻片上发生扭动,而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将洋葱根尖压片(切片)标本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寻找生长区,这部分的细胞分裂旺盛,大多处于分裂状态,细胞形状呈方形。换高倍镜仔细观察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形态特征。镜检观察有丝分裂各期染色体形态: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
45、次分裂之前的时期。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在形态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染色体的复制以及多种蛋白质的合成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前期:染色质开始浓缩、凝集、折叠和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分裂极确立,纺锤体开始形成,核仁解体,核膜消失。中期:染色体达到最大程度的凝聚,并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在纺锤体的牵引下相互分离,并分别向两极移动。末期:染色体分别到达两极,核膜重新形成,染色体伸展延长,最后成为染色质,核仁重新出现。五、实验报告1. 在显微镜下观察、截取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中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图片,并加以标注。2. 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特征比较,找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和两者的
46、区别。实验十一、蝗虫精巢减数分裂压片标本的制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标本制备和观察了解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二、实验用品1. 材料和标本:蝗虫精巢2. 器材和仪器:显微镜、擦镜纸、解剖针、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培养皿3. 试剂:70乙醇、改良碱性品红染液。三、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发生于有性生殖配子成熟过程中的一种细胞分裂,又称成熟分裂,其主要特征是生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保证了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上下代生物体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遗传物质的交换、重组及自由组合,使生物体增加了更多的变异机会,确保
47、了生物的多样性。蝗虫精巢取材方便,标本制备方法简单,染色体数目较少。例如,蝗虫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2n=22+X,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每个精细胞的染色体数为n=ll+X或n=11(注:蝗虫的性别决定与人类不同,雌性有两条X染色体、雄性为XO,即只有一条X染色体,没有Y染色体),一般多采用它来研究观察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变化。四、实验方法(一)蝗虫精巢压片标本的制备 l采集:采集到各期分裂相的标本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解决这一关键要把握两点(1)时间:湖北地区采集,一般在7月15至25日为宜;(2)虫体特征:雄虫翘膀长到刚好盖住腹部一半时,正好是雄虫精子发生的高峰季节,最适合采集。在田埂、河边
48、、路旁的草丛中均可采到。 2取材:将采到的雄虫,用大头针固定在木板或纸盒上,沿腹部背中线剪开体壁,见消化管背侧的浅黄色结构即是精巢,用镊子分离出来。 3固定:把取出的精巢立即放入Carnoy固定液中,固定1h,期间可用大头针小心分离精细管,加速固定,促进脂肪溶解。固定后移入70乙醇中存放于4冰箱备用。 4染色:挑取蝗虫精细管,置于载玻片上,水洗并吸干,滴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用镊子将精细管轻轻捣碎,染色510 min。5压片:在染色材料上盖上盖玻片,再在盖玻片上放一块吸水纸,用大拇指垂直在盖玻片上适力下压(压片时不要滑动盖片)使精细管破裂细胞平展开,吸去溢出的染液,即可观察。 (二)蝗虫精
49、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观察 蝗虫精巢是由多条圆柱形的精细管组成,每条精细管由于生殖细胞发育阶段的差别可分成若干区,良好压片可见到从游离的顶端起始依次为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细胞及精子等各发育阶段的区域。1精原细胞(Spermatogonia):位于精细管的游离端,胞体较小,由有丝分裂来增殖,其染色体较粗短、染色较浓。 2减数分裂I(Meiotic division I):减数分裂I是从初级精母细胞到次级精母细胞的一次分裂。 (1)前期I(Prophase I):在减数分裂中,以前期I最有特征性、核的变化复杂,依染色体变化,又可分为下列各期:细线期(Leptotene stage):染色体呈细长的丝
50、,称为染色线。弯曲绕成一团,排列无规则,染色线上有大小不一的染色粒,形似念珠,核仁清楚。偶线期(zygotene stage):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同时出现极化现象,各以一端聚集于细胞核的一侧,另一端则散开,形成花束状。粗线期(Pachytene stage):每对同源染色体联合完成,缩短成较粗的线状,称为双价染色体,因其由四条染单体组成,又叫四分体。双线期(Diplotene stage):染色体缩的更短些,同源染色体开始有彼此分开的趋势,但因两者相互绞缠,有多点交叉,所以这时的染色体呈现麻花状。终变期(Diakinesis):染色体更为粗短,形成Y、V、O等形状,核膜、核仁消失。(2)中期
51、I(Metaphase I):核膜和核仁消失,纺锤体形成,双价染色体排列于赤道面,着丝点与纺锤丝相连。这时的染色体组居细胞中央,侧面观呈板状,极面观呈空心花状。(3)后期I(Anaphase I):由于纺锤丝的解聚变短,同源的两条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向两极移动。但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尚未分裂,故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仍连在一起同去一极。(4)末期I(Telophase I):移动到两极的染色体,呈聚合状态,并解旋,同时核膜形成,胞质也均分为二,即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这时每个新核所含染色体的数目只是原来的一半。到此减数分裂I结束。 3减数分裂(Meiotic divisison ):减数分裂类似一般的
52、有丝分裂,但从细胞形态上看,可见胞体明显变小,染色体数目少。 (1)前期(Prophase ):末期I的细胞进入前期状态,每条染色体的两个单体显示分开的趋势,染色体象花瓣状排列,使前期的细胞呈实心花状。 (2)中期(Metaphase):纺锤体再次出现,染色体排列于赤道面。 (3)后期(Anaphase):着丝粒纵裂,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彼此分离,各成一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4)末期(Telophase):移到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组成新核,新细胞的核具单倍数(n)的染色体组,胞质再次分裂,这样,通过减数分裂每个初级精母细胞就形成了四个精细胞。五、实验报告1. 截取减数分裂各期图片,并加以标注。2. 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3. 区分二价体、四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冷库买卖拆除合同范本
- 剪力墙和伸缩缝施工方案
- 亚马逊推广服务合同范本
- 分包电气合同范本
- 第七章各具特色的地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 中英文演出合同范本
- 农作物安全生产合同范本
- 加盟燕窝店合同范例
- 加工面店转让合同范本
- 出口篷布采购合同范本
- 钢筋工工艺与实习(第二版)课件汇总全书电子教案完整版课件最全幻灯片(最新)课件电子教案幻灯片
- 煤矿从业人员考试题库全答案(word版)
- 洞顶回填技术交底
- 最简易的帕累托图制作方法简介PPT通用课件
-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课程标准
- 第18课 罐和壶(一)
- 初二下分式混合计算练习1(附答案)
- (完整版)振幅调制与解调习题及其解答
- 抗震支架施工安装合同
- JJG 657-2019 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检测仪 检定规程(高清版)
- 政法书记在全县公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