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9.实现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隐性课程_第1页
2389.实现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隐性课程_第2页
2389.实现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隐性课程_第3页
2389.实现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隐性课程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现高职院校德育的有效途径隐性课程摘 要: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德育工作的加强。目前高职院校就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各显其能,但成效不大。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点表明了隐性课程的开发是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校园环境建设、规章制度制定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德育理论与实践也证明着开发隐性课程是实现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关键词: 德育; 途径; 隐性课程 ;开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高校都在注重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可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往往遇到“老办法不灵,硬办法不行”的问题,隐性课程的开发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使德育工作更为

2、规范化、正常化、可操作化。一、隐性课程涵义范兰丝在国家课程百科全书指出,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在课程指导和学校政策中并不明确的学校教育实践和结果,即使如此,它仍然是学校经验中经常有效的部分,潜在课程也许被认为是不公开的、非预期的、隐含的或未被认识的;潜在的意图和程度随着作者关于这种现象的观念而变化。1 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隐性课程是学校经验的一部分,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是非学术性内容,它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的或未被认识到的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景中的。这样它就包括学校建筑、校舍的大小、校园环境、教室的空间安排等学校物质文化,还包括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此外还

3、有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性文化与非制度性文化等方面。二、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作用(一)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现状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以德育为首要目的的。被列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懂得“明德”,而实际上这种“明明德”的工作最主要的是由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来从事的。在高职院校中,德育教育一般是以道德教育课程为主要手段的,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部分高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表率作用,由教师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道德、健康的情绪,没有部分发挥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因而,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更应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二)隐

4、性课程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作用由于隐性课程的形式多样,无处不在,隐性课程在各方面起到暗示、感染、激励等地作用,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在德育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正确导向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模糊性和不稳定性的情况,如何在多元社会引导大学生正确的选择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隐形课程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显性课程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是知识与技能教育,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多的锻炼与实践环节是由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来完成的。隐性课程通过感染、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调适等

5、多种功能改变着大学生的情绪与情感,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32、兴趣激发教育家克伯屈在研究课程过程中,将理想、道德习惯也列入研究,并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理想、情感、态度、道德习惯,一经获得,将持久地保持下去。”4 教育实践尤其是德育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存在,你越要求他这样或那样,他就偏不这样或那样,反过来,你越禁止什么,他就越要去做,隐性课程的优势就在于,把有关的情景营造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自由地、自主地进行选择和判断。学生自己感受、领悟到的积极的东西,会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影响终身。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不直接作用于学习过程,但却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动力、定向

6、、引导、维持、强化的作用。3、行为规范隐性课程实质上是由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而任何一种文化环境对人都有一种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就是指特定文化环境的内驱力使人们不得不就范。“学校文化环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高校的制度文化会约束大学生且调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生活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自然会受其约束,在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民主的学校和班级管理制度,确立学生在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隐性课程在营造真诚、友爱、尊重的氛围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4、情感陶冶隐性功能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则是通过学校

7、良好的教学设施和环境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整洁、优美的环境能净化人的心灵,唤起人们高尚的情感,让人得到美的享受,有利于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会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具有广博知识的人才还需要勇敢、坚毅、吃苦耐劳、善于交际的人才,而这些都是显性课程所不能完全培养起来的,需要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三、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一)提供能够让学生接受良好道德教育的物质环境这里包括学校的校园布局与绿化、建筑风格、色彩、装饰等,它反映着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理念。这种环境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

8、生产生影响,如学生在文明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后,形成的文明意识和习惯,可以持续较长时间甚至终身保持。校园的每一处物质文化景观都体系了一定的文化,均蕴含有一定的德育追求、道德规范,能对学生产生久远的影响。校园里那名人的雕塑,那读书的女孩,那特色的建筑,一片片绿丛丛的草地,每一处题名留字碑都凝聚高校传统或办学宗旨,这些人文景观,都是优美校园环境的显著标志,一方面陶冶人的情操,感染人们上进,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感染。(二) 制定合理的学校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及班级风气,注重学校文化氛围的建设加拿大的斯蒂芬利考克教授在我见之牛津中深有感触地说:“对

9、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5 这里面包括文化生活、组织气氛、学校管理制度、生活制度、各种仪式等。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学习及生活环境中读出一定的意义,而此价值是超出教育者预测的。学校和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使新到这个环境的师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熏陶,克制和改变原来不适应新环境的行为作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如果具有有条不紊的教学制序、活泼紧张的生活作风、强烈求知的读书风气,它就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身心愉快、精神焕发,使它们自然产生一种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并成为他们前进不息的一种动力。同时这种精神面貌一旦形成也会使生活在其

10、中的人自觉要求维护它,而破坏和污染这种精神环境的人和事便自然地会受到大家的抵制和谴责。这些都说明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构成了隐性课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因素。此外,我们除了一些正式群体文化如班级文化的建设外,还应该注意对非正式群体文化的引导和利用。大学校园里面各种协会和团体很多,有的是学生团体组织的,有的是学生个人成立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们参加各种团体和协会,并且倡导他们建立自己的协会或团体。我们能否充分利用协会、团体的特殊内聚力去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如集体主义与责任感关系到高校德育能否实现重要方面,同是它也是高校德育从课堂走向大学生生活的重要方面。(三)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11、人际交往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建立学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1、教师人格魅力。教师群体是校园中的主导群体,教师群体文化和教师形象对于学生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好比是一本如何做人的教材,容易学生认识、赞赏并加以模仿,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还需要良好的教学品质、治学态度、道德修养等等。2、良好同学关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游戏的团体与伙伴关系形成自己非正式群体中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抱负、个性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校园内的学生群体是由一个

12、一个的小群体组的,如一个班级、一个寝室、一个社团等,引导生群体文化向着健康、良好的方面发展,可以从导小群体文化开始“推进素质教育先从小群体中始,然后再加以推广”。 3、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才会产生教学相长的互补效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高等学校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熟期,其心理的成熟往往比生理的成熟还要晚,这个时期的学生,逆反心理强,特别自尊,教师要尊重其人格,尊重其意见与观点,将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在学校的德育环境一文中指出,“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加有力”,因此,他要求“利用隐性课程进行道德教育”。日本教育学者岩桥文吉在论及美国道德教育时指出,隐性课程是“学生生活经验的全部结构,道德教育者如不关心隐性课程,期望得到满意的结果是不可能的。”而德育原理与实践也表明,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而隐性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被证明是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无疑,隐性课程内隐着社会的价值观念,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道德素质的成长,并全方位地渗透到学生生活当中,极具渗透性地影响着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参考文献:1 王桂林.潜在课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