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men do not show their ambitions and are born with eight feet in the air.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物理说课稿汇编十篇 物理说课稿 篇1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地位及作用: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处理方法:虽然35要求低,但是动量
2、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35的最重要内容,做为一名物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切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定位为:(二)教学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是矢量,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培养守恒思想。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并会用它解决问题。在讲解例题2时和学生探讨一下车辆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4、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等。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
3、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动量、动量守恒定律。难点是动量守恒条件的确立。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教法和学法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学生交流展示,学生提出疑问,在自主学习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再进行达标训练起到巩固的效果。(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展示碰撞动画)、实物展示台(供学生展示用)、学案(课前要求预习)。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
4、学过程。(六)教学流程1)整体设计安排“知识键接(创设情景)展示目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训练课后巩固训练”进行,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地位。2)环节设计(主要是知识键接引入和重难点突破)情景键接导入,通过两小球的一维碰撞,v2v1,发生碰撞,问碰撞后有几种可能情况?并思考碰撞中遵循怎样的规律?(从不变量引入守恒并导出了动量的概念)重点(1)讨论动量概念,我设计如下知识点填空,可以概括其要点。1、定义;2、表达式;3、单位;4、方向;5、动量变化。这些内容在引入动量概念后可以轻松自主解决。重点、难点(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及条件自学问题:1、什么是系统?什么是内力和外力?2、分析
5、上节课两球碰撞得出的结论的条件。两球碰撞时除了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力(系统的内力)外,还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们彼此平衡。气垫导轨与两滑块间的摩擦可以不计,所以说m1和m2系统不受外力,或说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为零。3、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4、表达式5、适用条件在例题2的分析中可设计如下问题:1、是否满足守恒条件;2、选择正方向;3、碰前动量;4、碰后动量;5、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列式计算。1)学生活动:讨论()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学生在讨论中遇到问题询问老师、老师汇总展示交流(1)教学把巡视中遇到的问题和重点问题提出来,先让或者引导其他小组会的同学给与解答,不会的教师才再给与解答。然后教师给与
6、延伸(例题分析)2)当堂达标训练(10分钟)学生展示答案与标准答案比较。解答有异议的问题。3)课后设计专门的巩固训练总结语:应及时说明:这是课前的设计,还有待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并且将在具体实施中结合课堂实际及时应变调整。物理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让学生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包括温度的含义和温标的规定,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温度是热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学习全章的基础。温度计作为一种基本测量工具,在后面的热学实验中要经常用到,正确使用温度计既是一种基本技能,又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知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温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硬性
7、给出,也没有停留在字面讨论上,而是把视野扩展到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影响的温室效应,从关注整个人类生存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温度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因此本节课在学生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是比较重要的一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2)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过程与方法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对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等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环保意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的概念贯穿_始终,是学习物态变化的基础;会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是基本的实验技能,所以温度概念建立和学会正
8、确使用温度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摄氏温度计的分度方法“等分法”,以及温度计测温原理中的“转换法”和“放大法”,学生主要依靠想象来接受,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本节是全章的入门,可以从“温室效应”出发,引发学生对“环境温度”的关注,引起思考,进入新课。(二)新课讲授1.温度和温度计关于“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学生对这种说法并不陌生,这与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也基本相吻合,因此,教师可直接从“冷、凉、温、热、烫”等描述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不必作进一步解释。活动1:凭感觉能判断“冷”和“热”吗?
9、“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具体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仅凭感觉判断冷热是不可靠的,应使用温度计来准确测量温度,应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引出温度计的教学。为了让学生领会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建议在教师的示范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自制一只温度计模型。使一个小药瓶的橡皮盖上用大铁钉扎一个小孔,将饮料吸管穿过小孔,由于橡皮本身的弹性,扎孔处会和吸管接合紧密。将小药瓶内灌满红墨水,再把盖子紧盖在小药瓶上,会有部分红墨水上升到吸管中,形成液柱。学生将自制的温度计模型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液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学生
10、经过实验很快总结出: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另外,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粗细的饮料吸管制成温度计模型,可让不同小组将他们的温度计模型放入同一杯热水中展示,经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相同情况下,吸管越细,液柱上升或下降得越明显,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温度计模型中“放大法”思想。教师联系这个自制的温度计,引导学生思考:列举此温度计的优点和不足,如何把它改进为方便携带,又可读数的温度计?从而引出温度计构造及刻度方法的教学。活动2:观察温度计活动2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掌握摄氏温标正确的读法和写法,为下面正确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打好必要的基础。通过观察温度计,使学
11、生体会到,和刻度尺一样,任何一种测量工具,使用前,都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然后才能正确的操作。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时应把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发给学生,再结合挂图、实物投影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能粗略说出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液体、刻度和符号。2.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比较容易,学生日常生活中也使用过温度计,所以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演示一下用温度计测温度,大家一起找问题,从而总结出温度计使用的时候的思想注意事项:(1)估量程: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每个温度计都有它测量的温度范围,如果待测物体的温度超出这一范围,不但测不出温度值,而且还可能损坏温度计。(2)莫碰壁:温度
12、计的液体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还不能与杯底、杯壁接触,否则测量结果不准确。(3)在水中:读数的时候温度计要保持在液体中,不能拿出来读数。(4)要平视: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齐平。(三)巩固提升让学生观察体温表的构造与一般温度计的不同,教学时可追问这样设计的原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体温表的使用技能。(四)小结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作业:让学生自己阅读关于热岛效应的资料,分析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五、板书设计物理说课稿 篇31. 说教材“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
13、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1) 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2) 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4) 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2.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
14、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gt2/2。(2) 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
15、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3) 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 说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2) 实验研究 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3) 讲练结合式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体问
16、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4. 说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5. 说教学程序(1) 复习提问: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板书: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 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板书:s=at2(2) 新课导入:提
17、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演示1: 纸片和金属球下落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提问:我们应该怎
18、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学生:直线运动、 初速度为零、变速。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根据:s=at2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
19、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竖直向下。(3) 推导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vt= gt h=gt2/2 vt2=2gh。(4) 巩固练习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习(1)(2)(3)物理说课稿 篇4各位老师好: 我是阳光中学的一名物理教师宁二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密度。说的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 说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
20、将来学习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密度公式是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应注意强调公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应用和变形。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密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密度鉴别物质,计算质量和体积。二、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宜过高,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3)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2.过程与方法(1
2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三、说教学的重难点重点:(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和物理含义。(2)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难点:(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2)灵活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将密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四、说教法。为了突出重点,
22、突破难点,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并更好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我采纳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概念。首先让学生分别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将测得的结果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这一教学方法包括了讨论、启发、探究式教学和生活实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五、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法是教师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任何一个好的教法,都必须能够培养好的学法。由于物理学具有实践性、理论性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性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符合这些
23、特点。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所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实验激发出兴趣与求知欲后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达到实验与理性思维的高度统一,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为:实验探究和理论联系实际 。六、说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2分钟)首先我会创设故事情境:拿戒子给学生看,然后提问:同学们,怎样鉴别戒子的真伪呢?学生积极思考给出不同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程。(二)新课教学(30分钟)课堂教学是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进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首先让学生从日
24、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六幅图片,让同学们从体积和质量的角度来归纳每组图片有什么异同?进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密度。2、学生实验,猎取有效数据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密度概念建立的基础。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并发给每小组相应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分工合作共同收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一可以节省时间,二可以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具有科学性。三可以加强全班同学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及科学的探究态度。 学生实验结束后,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分析质量与对
25、应体积比值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分析给予鼓舞引导及评价。3、寻找规律,引出密度概念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经过讨论、综合分析各小组测量结果后得出的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由此得出物质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个物质特性通俗地说就是物质分布的密集程度。如实验中比值大的铁物质分布密集些,而比值小的松木物质分布稀疏些。这就像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拥挤些,而居住在乡村的人分散些。因此我们把物质的这一特性称为密度。4、举例分析,加深理解概念 引导学生由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定义式、两个常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并引导
26、学生正确的理解密度公式:(1)弄清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记住公式及其推导公式和应用,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要一致。(2)明确公式中三个物理量的关系。(3)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应由物质的种类决定,而与质量、体积无关。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同学展示若干道相关练习题,学生认真思考独立作答,从而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三) 课堂小结:(23分钟)(四)课堂作业:(45分钟)(五)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六) 布置作业。针对八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
27、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课时达标练与测七、说小结1.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2. 教学策略的选用八、结束语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物理说课稿 篇5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一物理必修2的第7章
28、第8节,下面我对这节课分六部分进行说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思想、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二、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_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
29、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
30、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2)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4)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5)学会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
31、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6)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2)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观察、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物理说课稿 篇6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五
32、章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本节是_的重点,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_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知识作必要准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2能力目标:懂得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向心力大小与m、r、的关系2难点: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公式a=rw 2 和a=v 2 /r四、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高中物理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
33、公式,而本节内容涉及公式较多,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归纳结论,理解记忆公式,从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目的。因此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 1/2,课堂气氛将比较活跃,能真正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五、教学用具1.多媒体、录象短片、课件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弹簧秤,绳子,小球(若干个),圆珠笔杆套六
34、、教学过程(一)向心力概念:复习上节内容,播放几个匀速圆周运动实例的录象短片,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发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总是指向轨迹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并理解它的方向和作用。(二)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首先播放小孩拿着带绳子的玩具抡圈圈的画面和赛车因速度过大而脱离轨道的片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一定的向心力,否则物体将脱离圆轨道。然后设问:质量为 m的物体以角速度做半径为r的匀速周运动时,究竟需要多大的向心力?引出探究向心力大小这一研究课题。2.思维发散
35、,科学猜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如你是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向心力大小的人,猜猜看向心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指出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物理说课稿 篇7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二节“功”,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功”这一节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地位具有双重性。其一,它属于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起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属于能量和力的结合点:阐明了能量和力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能量部分以及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结
36、合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以及能够理解正负功的意义,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求多个力做功。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进而学会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前的活动,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
37、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阅读法、讨论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三、说教学过程由于本节课教学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所以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环节1.新课引入:由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瀑布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现象,引出功的概念,然后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图片中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了相互转化,同时在能量的
38、转化过程中有什么共性,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由两个必要因素总结出做功其实就是力对物体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了功的概念。这样引入功的概念,兼顾到了学科间的综合。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学习新课带来的懈怠感。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几点: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环节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时,做功应如何计算?这样设问可以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 l cos.教材上的方
39、法是采取力的分解。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 l 分解,同样可以得出w=f l cos,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能更好的开阔学生思路,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好素材。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由于公式中都是数值的乘积,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公式其实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针对变力做功今后要开专题讲解。在讨论公式时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cos可能取到的值,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三种形式,作为教师只要注意更好的点拨正负功的意义,重在让学
40、生理解透彻就可以了,这样做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环节3.多个力做功的求法以教材例题为例讲解第一种方法,而第二种方法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借此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复习一下合力的求法,然后由老师给出结论。环节4._小结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度。环节5.习题设计和作业布置物理学科讲究学以致用,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适当难度的课上习题。然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解释生活周围做功伴随能量转化的现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研究
41、式学习习惯。四、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理清_脉络,突出重点难点,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本节课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在相互竞争中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知识传授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上说课定有不当之处,恳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物理说课稿 篇8一、教材分析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
42、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
43、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
44、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二、关于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
45、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三、对教学过程的构想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在进行演示实验
46、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高潮,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
47、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四、授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注意
48、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可预先制作电路板,演示时注意位置要加高。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投影仪将电表表盘投影在墙上,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晰地看见。、定义电阻及总结欧姆定律时,要注意层次清楚,避免节奏混乱。可把电阻的概念及定义在归纳实验结论时提出,而欧姆定律在归纳完实验结论后总结。这样学生就不易将二者混淆。、所编反馈练习题应重点放在概念辨析和方法训练上,不能把套公式计算作为重点。物理说课稿 篇9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49、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动手设计实验,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教学重点与难点:能量守恒的理解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粉笔、滚摆、单摆、上发条的玩具小车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手持粉笔头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
50、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二、进行新课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粉笔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空中下落的粉笔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下落的粉笔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实验1:滚摆实验。新-课-标-第-一-网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
51、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实验2:单摆实验。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
52、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演示课本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依据课本图17,甲乙图和乙丙图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
53、以相互转化的。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
54、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三、小结: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机械能及其转化1、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2、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3、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是守恒的。教学后记:物理说课稿 篇10概述:重要的是说为什么这样教,要求教师说出设想和做法所运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所根据的心理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就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装饰装修工程安装合同
- 2024年工程材料供应与验收合同
- 公司员工检讨书
- 2024年度新能源发电设备采购与销售合同
- 2024年度W公司环保服务合同协议书
- 2024年建筑公司员工聘用合同
- 2024年度网络通讯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议
- 2024年大型油田勘探开发合作合同(海外)
- 2024年度某航空公司飞机采购合同
- 2024年度区块链应用合作协议
- 暖通工程师面试试题(含答案)
- 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手册
- 最新患者用药情况监测
- 试桩施工方案 (完整版)
- ESTIC-AU40使用说明书(中文100版)(共138页)
- 河北省2012土建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含定额总说明)解读
- 中工商计算公式汇总.doc
- 深圳市建筑装饰工程消耗量标准(第三版)2003
-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开题报告
- 恒温箱PLC控制系统毕业设计
- 176033山西《装饰工程预算定额》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