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 要:与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介词不同,“在”的介词用法与动词用法都很常见。通过全 面探讨“在”的功能、意义与特点,分析文献中“在”的搭配成分及其介宾结构的分布位置, 探求介词“在”的来源:与介词“把”“被”“使”等由动词向介词虚化的单一演变模式不 同,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在”一部分直接来源于动词“在”的引申和虚化,另一部分则是由 “存在”义逐渐替代“于”而来。关键词:介词 在 于 源流一、引言“在”是现代汉语词汇中非常特别的一个,它兼有动词、介词和副词三种常见的语法功 能。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与介词“把”“被”“使”等由动词向介词虚化的单一演变模式不 同,表示“存在”义的动词“在”并未因介词“在
2、”的广泛使用而式微。“在”的动词用法和 介词用法都相当常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010)对“在”的解释是:存在。论语学而:“父在观 其志,父没观其行。”居于、处于。左传昭公十六年:“在位数世,世守其业。”问 候。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吾子独不在寡人。”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范围 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时权拥军在柴桑。”又表在于。荀子劝学“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现代汉语词典(2005)将“在”的解释分为 8 条,包括三种词性,笔者将其归类如下:1. “在”作动词时表:存在、生存:精神永在 ; 人或事物存在的位置:我今天晚上不在厂 里; 留在:在职、在位 ; 参加(某团体),属于(某团
3、体):在党、在组织 ; 在于,决定于:事 在人为、学习好主要在自己的努力。2. “在”作介词时,表时间、处所、方位、条件等:事情发生在去年 ; 在礼堂开会 ;这件事 情在方式上还可以研究 ; 在他的帮助下,我取得了好成绩。3. “在”作副词时表“正在”:风在刮,雨在下 ; 姐姐在做功课。4. 特殊用法:“在”和“所”连用,表示强调,下面多连“不”:在所不辞 ; 在所不惜 ; 在 所难免。从辞书释义可以看出,与介词“把”“被”“使”等不同,表示“存在”意义的动词 “在”并未因虚化了的介词“在”的使用而消失。据语料库检索显示,“在”作介词和动词的 比例基本相当,“在”的动词用法和介词用法都相当常见
4、。笔者认为,动词“在”只有小部分 因逐渐虚化而成为一个语法成分介词,大部分依然是动词。介词“在”还有其他的来源。 笔者期冀通过考察源动词的语法化过程以及介词“在”与介词“于”的关系,寻求介词“在” 的源流。二、介词“在”的源动词本义 介词“在”与表示“生存、存在”义的动词“在”关系密切。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在”一 部分直接源于动词“在”的引申和虚化。因此,我们先看介词“在”的源动词本义。动词“在”出现时间很早,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分别为、。“在”本来的词性即是动 词,说文:“在,存也,从土才声。”“存”和“在”同义。说文中的“存”既有 “存在”义,也有“存问”义。(“存问”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
5、“问候”义。)其 中,“存在”义更为常见。西周早期金文常常用“才”通“在”表示“存在”义。我们这里所 说的“存在”是个笼统的概念,它可以表示人或事物在一定的空间、时间或条件下保持自身的 存在,如金文“王在宗周”、诗经“七月在野,八月在宇”、“我思故我在”,等等。这 些语义并不是“在”的不同含义,而是“在”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林奇( 2013)归纳了表示“存在”义的动词“在”可以搭配的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一)与具体的处所名词搭配(1)君在堂,升见无方,阶辩君所在(仪礼士相见礼)(2)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二)与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搭配( 3)司射在司马之北。(仪礼
6、乡射礼)(三)与人或事物存在的范围搭配(4)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史记李将军列 传)(四)与非具体位置搭配(5)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记礼运) 通过以上诸例可以看到,源动词“在”多与表示位置的词语搭配,表达“人或事物存在于 某个地方”义。这个表示位置的词语既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处所名词,也可以是相对虚化的方位 词或表示抽象位置的词语。当然,也可以与时间词、空间词和比较抽象的条件搭配,如尚 书“我闻在昔” ; 左传注“例在庄二十二年”等。但是,不管搭配什么样的词语,以上 诸例中的“在”都只是动词,因为从语法结构上看,其前后均没有出现其
7、他谓语动词,此时, “在”独立承担描述人或事物存在于某位置或空间等的功能。三、介词“在”的两个来源(一) 源动词本义的引申与虚化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在”主要介引动作的处所、范围、时间等。其中对范围、时间的介引 可看作对处所介引的抽象和隐喻。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的一部分介词“在”应当由表示“存 在”义的动词“在”直接引申和虚化而来,这一部分“在”的介词用法产生时间很早,多为介 引处所词语,在先秦即有典型的资料可为佐证:( 6)鱼在在藻。(诗经小雅鱼藻)(7)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8)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 以上三例中,除“在”之外另有一个动词,表示施事者发出的主要动作。例(7
8、)中的动词为“闻”,“在齐”充当的是介绍动作发生地点的状语; 例( 8)中的动词为“曰”,“在”则用来引进“曰”的地点“川上”。这与现代汉语中的“ np+在 +处所 +v”的结构基本一致, 如:( 9)老师们在谊园会议室开会。(10)我在南开大学学汉语。通过语料检索探知,“ np+在 +处所 +v”这一结构自先秦始就一直存在于汉语中。(11)在房中南面宾如主人。(仪礼)(12)哀策既在庭遣祭,不应犹称大行。(隋书卷八(13)倘或那三个要不在咱们这里住,咱们央告着老太太留下他们在园子里住下,咱们岂 不多添几个人,越发有趣了。(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由此可知,表示“存在”义的动词“在”是现代汉语介引处
9、所的介词“在”的来源之一。 并且从产生时间上看,用“在”介引处所来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这种用法产生时间最早、存 在时间最长,其后又进一步引申出“在”介引范围、时间等用法。此外,还有介引时间词语的介词“在”。从空间到时间是人类认知中一种常见的隐喻方 式,用“在”搭配时间可以看作是对“在”搭配空间的隐喻,即将人或事物存在于具体的位置 抽象为人或事物存在的时间。因此,“在”介引时间词语的介词用法同样源自动词“在”的 “存在”义,其产生和大量使用应当晚于介引处所词语的用法。通过考察语料可知,“在”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搭配,这种形式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出现, 意义是“表示行为或事件发生的时间”。但这种单独接时
10、间的情形并不常见,到两汉时期,这 种形式主要用在注解之中。并且从出现的频率来说,“在”后接时间的形式,要比“在”接处 所词少很多。例如:(14)徐广曰:“在五十年。”(史记集解)(15)师古曰:“事在四年。向,莒邑也。向,音饷。”(汉书注)( 16)事在二年前,皆勿听治。(史记孝武本纪)(17)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史记张仪列传)(18)青三子在襁褓中,皆封为列侯。(史记外戚世家)( 19 )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例( 14)例( 17)中的“在”毫无争议,都是动词。因为这种形式主要用于注解,所以 搭配时间词语的动词“在”意义非常单一,都表示“发生在”。“在”前面的
11、词语多为 “事”,有时省略主语,如例(14)。个别情况下主语所表示的事件稍稍具体,如例(17),写明是“危难在三月之内”,但仍是“危难发生在三个月之内”义。这些句子中的“在”前后 都没有其他动词。但是,例( 18 )和例( 19)则有所不同。例( 18)可译为“卫青的三个儿子在婴儿时就被 封为列侯”,整句话的核心动词为“封”,而“在”搭配表示时间的“襁褓中”,与“封”形 成的是“时间动作”的语义关系,其作用更接近于介词。例(19)的情况也是这样。这两例中的“在”若解释为表示“发生在”的动词似乎就不太合适了,因为承担“发生”义的动词 已经在后文中出现,“在”只负责为动词介引动作发生的时间。“在”
12、搭配表示时间的词语, 放在介词前作状语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虽然并不多见,但一直存在。如:(20)每在三年之内各举一人。(通典)(21)迁许在九年围许大夫。(册府元龟) 现代汉语中则相对要常见一些。如:(22)他在去年就考取了教师资格证。(23)在前天安理会刚刚通过决议。 综上所述,汉语中表“存在”义的动词“在”通过引申和虚化,产生出专门为动词介引动 作发生处所的用法,并且通过从空间到时间的隐喻派生出为动作介引时间的用法。现代汉语中 一部分介引处所和时间的介词可以认为是由源动词“在”直接通过“动词介词”的途径虚 化而来,其发展演化途径与大多数介词如“把”“被”“使”等一致。这一部分介词“在”与 “
13、生存、存在”义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动词的特征,也因而有论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 介词“在”应当归入动词。(林奇,2013)(二)“在”替代“于”而虚化 “在”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和句法位置与“把”“被”“使”等其他介词有所不同。从词 性上看,由源动词直接通过“动词介词”的途径虚化而来的“把”“被”“使”等介词, 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基本上是单一的,其动词用法已经消失 ; 而“在”在现代汉语中则同时保 留了动词和介词两种词性。从在句中出现的位置看,“把”“被”“使”等介词与对象搭配后 都是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如“把书放下”“被我吃完了”“使他很尴尬”; 可“在”与处所词语、时间词语搭配后既有在动词前
14、作状语的情况,如“我在南开大学读书”,又有在动词后作 补语的情况,如“坐在椅子上”。“在”的后一种用法与古代汉语中的“于”基本一致。郭锡 良( 1997)认为,汉代以后,“在”字才开始虚化成介词,它是介词“于”的主要替代者。 本文一定程度上认同郭锡良的看法,认为“在”替代“于”是现代汉语介词“在”的另一个来 源。首先,讨论“在”引介表示处所词语的情况。由语料检索可知,先秦时的文献中即有少数 “在”与表示事件或动作的词搭配的情况。这种搭配形式的意义可以概括成“事件或动作发生 或存在的处所”。在这种搭配中,“在”前面出现了动词中心语,而“在”只负责为这一动词 附带一个表示动作发生处所的词语。如:(
15、24)子息曰:“亡矣!幸而获在吴、越。”(左传襄公二十八年)(25)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26)藏在周府,可覆视也。(左传定公四年) 前文提到,“在”的本义为“存在”。它在先秦汉语中虽然通常作为动词出现,但“存 在”本身很难说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而更接近于一种事物存在的状态。因此,当句子中出现一 个比“在”意义更为具体的动作动词时,“在”的动词特征就会进一步弱化,从而向引介处所 的介词词性靠拢。但是,这种结构在先秦文献中毕竟是极个别的案例,大部分情况下“在”可以与处所名词 直接构成“动作处所”的语义关系。虽然,这种语义关系中的“动作”具体是什么往往含 混不清。而在古
16、代汉语中专门用来为具体、明确的动作引介处所的是介词“于”。如:(27)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28)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国语勾践灭吴)(29)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论语季氏将伐颛臾)(30)颜成子游立侍乎前。(庄子齐物论) 先秦时“于”前面可以搭配的动词远比“在”丰富。 大约六朝以后,“ v+在”形式开始增加,隋唐之后变得常见,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后 搭配的动词开始增加。如:(31)然则天眼、天耳、身通、它心、漏尽此五者,皆见在心之明也。(世说新语)(32)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同上)(33)授八戒已了,归家日满,便乃身亡,生在天中,受诸快乐。(
17、敦煌变文)(34)假使有拔山举顶之士,终埋在三尺土中。(同上)(35)头随剑落,抛在一边:头元是酒瓮子盖,身画瓮子身,向上画上个道士,贴符一 道。(同上)(36)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白居易长恨歌)值得注意的是,“ v+在”形式对“ v+于”的替换仅大量出现在小说、变文等通俗文学作品 以及一部分诗词中,至元明时期,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等白话章回小说里已基本 不再使用“ v+于”这种结构。但是,“ v+于”并未消失,而是在官方史书、古典散文、古代官 方文告等文献中被长期保留下来。如:(37)印度果人,多运神通,轻举远游,栖止于此。(大唐西域记)(38)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18、) 这种结构至今仍常见于书信、碑文等书面语文献中。如:(39)朱德原名代珍,字玉阶, 1886年 12月 1日生于四川仪陇一个佃农家庭。 出现“ v+在”和“ v+于”并存,在不同语体中分化使用的情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 从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和中国古代特殊的社会历史情况两方面得出解释。从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 来看,动词“在”最初笼统地表示“存在”,但由于不能描摹出人和事物具体以什么样的动作 状态存在,所以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观察和分类的细化,必然会出现与不同动词搭配的趋势, 其功能与介词“于”渐渐趋同。因此,“在”替代“于”而成为介引处所词语的介词符合语言 经济性的特征。从中国古代特殊的社会历史
19、情况来看,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在 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同时并存着两种书面语言系统:文言文和白话文。文言文由于儒家 经典长期占据思想统治地位、官府的提倡以及科举制度的支撑而长期占据书面语言的正统地 位,并没有随着汉语的发展而出现太大的变化,“ v+于”这种结构也因此得以在文言文中长期 使用。白话文则是魏晋六朝以来在北方话口语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 的直接源头。白话文的更新速度远高于文言文,“ v+在”替代“ v+于”后正是在白话文中稳定 和发展起来的。“在”引介表示时间的词语的情况与表示处所类似。先秦文献中,也有极个别的“在”接 于动词后为动作介引时间的案例:
20、(40)娶在三年之外,则何讥乎丧娶(春秋公羊传文公二年)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还是包揽了动词的功能,如前文中提到的“危难在三月之 内”。这一时期接在各种动词之后,为动词介引时间词语的依然是“于”。如:(41)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42)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 同样,到汉魏六朝之后,“在”开始大量替代“于”,演变成给动词介引时间的介词。由 于接在各动词之后,“在”的“发生”义逐渐脱落,只保留了作为介词介引时间词语的语法 义。“ v+于 +时间词语”的结构也同样在文言文中得以保留:(43)至利州百堂寺前,鄂年七岁,忽云:“我曾有经一卷,藏在此寺石龛内。”(太
21、平广记)(44)只见程老儿直挺挺的躺在板上,心里明知是昨夜做出来的,不胜伤感,点头叹息。 (二刻拍案惊奇)(45)所申仍于元敕年月前,云起请及商量如后。(唐会要) 在先秦汉语的语序中,介词短语一般后置于谓语中心语,如“虎兕出于柙” ; 而现代汉语 中的介词短语则通常前置、与谓语中心语充当状语,如“我在南开大学读书”。我们认为,之 所以产生现代汉语介词短语的一般语序,是由于古代汉语中“把”“被”“使”等部分动词与 宾语组成动宾结构后,其后又出现了另一动词。后一动词表示的动作更为具体,意义更为重要 而前一动词则地位下降,仅仅负责为后一动词表示的动作引进处所、时间、对象等。如:(46)怀兰英兮把琼若,待天明兮立踯躅。(王逸九思悯上)(47)手把诏书口称敕。(白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场项目投标失败后人力资源配置调整合同
- 2025版办事处环保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协议
- 二零二五版范文范本:高科技产业研发合作协议
- 宝宝饮食健康课件
- 2025版智能办公区使用权租赁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绿色能源项目租赁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财务主管在职期间保密义务及违约责任合同
- 2025版笔译服务与翻译服务标准化合同
- 2025年度越野车抵押租赁经营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材料运输合同范本(含应急预案)
- 宁夏资环技术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老年教育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研究-洞察阐释
- 2025年工程造价与管理考试题及答案
-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的资源整合与共享
- 2025年第一季度烟花爆竹安全作业特种作业操作证考试试卷(新手实战卷)
- 2025至2030中国烫金箔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版护理十大安全目标
- 2025年 荆州市荆发控股集团招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2025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
- 2025年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招聘考试笔试试题附答案
- 学校关工委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