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输液发展史_第1页
大输液发展史_第2页
大输液发展史_第3页
大输液发展史_第4页
大输液发展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静脉输液发展史1656年,伦敦的Christopher Wren教授,第一次把药物注入病人的静脉,后人把Christopher Wren称为输液之父。1832年,苏格兰爆发了霍乱,Thomas Latta教授和他的助手把大量煮开的盐水输注给霍乱病患者,最终发现,不治疗的病人死亡率大于50,接受治疗的病人大部分得救,但是一部分人出现了发热现象。从此以后,静脉输注这种用药方法在临床上广泛的流传开来。从1920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瓶玻璃瓶装的静脉输液起,至今已近一个世纪。医学上把输液叫做静脉点滴或静脉输液,是通过静脉把含药物的液体输入到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静脉输液的目的及常用溶液:1、目的: 纠正

2、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补充营养,维持热量。 输入药物,过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抢救休克,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 输入脱水剂,提高血液渗透压,以过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效用的目的。同时借高渗作用,回收组织水分进入血管内通过肾脏排出,过到利尿消肿的作用。 常用溶液: 供给水分和热量,用5-10%葡萄糖注射液。 供给电解质:0.9%氯化钠液、5%葡萄糖氯化钠等。 调节酸碱平衡: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等。 增加血液渗透压,增加循环血量,有各种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等。 利尿脱水:甘露醇、山犁醇、50%葡萄糖等。 其它:用于特定治疗目的,如浓缩白蛋白、水解蛋白等。

3、欧洲静脉输液形式的转变年份: 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开放式 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玻璃瓶半开放式 上世纪50年代全密闭式血袋问世促进封闭式问世 上世纪60-70年代大量输液事件出现,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对半开放式广泛评价(1965-1978) 上世纪70年代后封闭式确立了临床地位为了扩大与提高治疗效果和提高静脉输注给药安全性,静脉输液无论从输注内容和输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形式上分,静脉输液经历了三代:开放式、半开放式、全密闭式。第一代: 开放式 第二代:半开放式 第三代:全密闭式三代不同产品的优缺点:开放式输液由于其给药的不安全性太大,很快被淘汰。半开放式输液在中国还很常见,以玻璃瓶

4、、塑料瓶为代表。与软包装输液相比,半开放是输液不可以加压输液;重量重,体积大,不利于运输和存放;半开放式输注系统,输注时悬挂的时间越长,被空气污染的可能性越大;设备的老化,胶塞颗粒、玻璃颗粒的危害都显著增加。目前由于半开放式输注形式的缺点,国家取消天然胶塞的应用等政策以及人们的用药安全意识的增强,用量正趋于下降。全密闭式软包装输液为第三代输液形式,其特点和优势突出,临床在用的包装形式有PVC和非PVC两种。但由于PVC需要加入大量增塑剂DEHP,而这种成份对药物的污染非常严重,对人的伤害性巨大,故国家已经基本禁止此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非PVC包装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成为国

5、际和国内的发展趋势,其具体特点有:一、 使用方便性:1. 重量轻、体积小:利于运输和存放2. 透明度高:利于可见异物的检查。3. 可直接加压输液。二、 质量安全性:1. 全密闭式输注系统:无需导入管引入外界空气,避免空气中微粒及微生物的污染。2. 非PVC多层共挤膜和性质优良的丁基胶塞:国际最安全药用包装材料,药物相容性好、环保、微粒少。发展趋势:软袋产品在欧美国家由于其人性化设计而普遍应用,目前也是国内软袋输液的发展趋势,国内发达地区对软袋输液产品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正逐年上升,大的临床医院基本都在使用或正在更换中。非PVC软袋输液产品与玻璃瓶输液产品的优势比较项目非PVC软袋玻璃瓶使用方便性双

6、管双塞,避免污染,可随时加药单头;不可随时加药适合加压输液,有挂钩孔可直接悬挂不可以加压输液,需用网套进行悬挂重量轻,体积小,适合运输和存放重量重、体积大,不利于运输和存放透明度高,利于澄明度检查,保证质量标签挡住瓶壁,不利于澄明度检查质量安全性全密闭输液系统,无需导入管引入外界空气,避免空气中微粒及微生物的污染。属半开放式输液系统,使用时需用导入管引入外界空气,方可进行输注,不可自行排导。 设备及工艺水平先进;无菌,无热原(按美国药典标准制定),不溶性微粒控制严格,产品质量可靠。沿用原有设备,设备及工艺水平较为落后。质量指标控制一般。选用进口非PVC共挤膜、丁基塞,药物相容性好、环保、不脱屑

7、。碱金属玻璃瓶,易重复使用,有玻璃及天然胶塞微粒,胶塞易老化、脱屑率高成本进口设备与包材,且双管双塞,成本较高。成本相对较低。发展趋势是目前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大的临床医院基本都在使用或正在更换中。目前由于半开放输注形式的缺点、国家取消天然胶塞的应用等政策以及人们的用药安全意识增强,用量呈下降趋势。非PVC软袋输液产品与塑料瓶输液产品的优势比较项目非PVC软袋塑料瓶使用方便性双管双塞,避免污染,可随时加药单头;不可随时加药适合加压输液不可以加压输液重量轻,体积小,适合运输和存放体积大,不利于废品存放透明度高,利于澄明度检查,保证质量半透明外包装,包材厚,不利于 澄明度检查质量安全性全密

8、闭输液系统,无需导入管引入外界空气,避免空气中微粒及微生物的污染。属半开放式输液系统,使用时需用导入管引入外界空气,方可进行输注,不可自行排导。 设备及工艺水平先进;无菌,无热原(按美国药典标准制定),不溶性微粒控制严格,产品质量可靠。设备为90年代进口,设备及工艺较为落后。成本进口设备与包材,且双管双塞,成本较高。成本相对较低。发展趋势是目前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大的临床医院基本都在使用或正在更换中。是玻璃瓶与非PVC软袋的过渡产品,目前由于半开放输注形式的缺点,用量正呈下降趋势。非PVC软袋输液产品双管双阀与单管单阀包装比较包装构成 比较方面双管双阀单管单阀一、关于临床的使用特点双管

9、双阀,把输注口和加药口分开,专口专用,方便临床临时加药,减少操作次数,操作次数越少,污染的机会减少,临床使用更安全、方便。单一的输注口和加药口,增加反复穿插次数,特别是在输注过程中,临床临时加药繁琐,增加操作次数,污染机会增加。二、关于产品成本方面1原材料成本:EVA双管成本比较高,比单管包装非PVC软袋输液产品成本增加20%以上。2生产设备投资高。1原材料成本低。2生产设备投资低。三、国外发展趋势双管双阀在欧美许多国家、韩国等都在使用这种包装方式,适合临床需要,安全方便。单管单阀主要在日本生产使用较多,这种包装成本相对较低、生产工艺简单。非PVC软袋输液产品与PVC输液产品优势比较项目非PV

10、C软袋输液PVC软袋输液材 质膜材:非PVC多层共挤膜,热压共挤而成膜材:聚氯乙烯毒 性无1、 1、PVC软袋输液增塑剂(DEHP)含量约40,DEHP 会伤害病情严重的和尚未成熟的的男婴的生殖器官,女孩发育提前7-10%左右,(资料来源:美国北卡罗纳州环保署KAVLOCK教授)2、有足够的动物实验证明DEHP是可能的致癌物。(资料来源:美国毒理学计划专家小组)水 气渗透性透水透气性极低,除去外包膜后,输液在空气中放置有效期内可保持性质稳定。透水透气性较高,除去外包膜后,输液在空气中仅可保持15天左右的性质稳定。因此需加较厚的外包膜。药 物相容性高已有资料证实:PVC软包装输液与替尼泊苷、紫杉

11、醇、咪康唑等药物不相容。环 保环保,国际最新环保型绿色医用包装材料。不环保,燃烧产生盐酸和二恶英,污染环境,而且不被降解长达数百年。发展趋势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国家鼓励支持发展新型包装材料。美国应用较多,但由于含增塑剂、药物相容性不好、不环保等缺点,我国已经不允许新的PVC输液生产线建立,现有厂家也在逐步缩小规模。非PVC软袋输液不同管塞系统的区别双管双塞系统和单管单塞系统相比有十大优点比较项目双管双阀系统单管单阀系统说明国际认同度欧美主流使用产品欧美认同度低欧美多年实践后选择了双管双阀系统管阀的产地和质量全进口,适用欧美药典标准国产,我国未建立标准有欧美药典作标准,质量更可控管口口径的大小口

12、径小,灌装时减少污染机会口径大,灌装时污染机会大安全性能不同管口的焊接和密封性能软管和非PVC膜焊接牢固,不易漏液,安全性高管口质地硬,非PVC膜质地软,焊接点易漏液,安全性能降低漏液处容易渗入空气、细菌、病毒丁基胶塞的厚度胶塞厚度适中,插输液管时不易掉屑胶塞很厚,插输液管时易掉屑掉屑为不溶性微粒,易使病人产生热原样反应和心血管疾病管口的专用性加药管和输注管分开,专口专用,加药时输注管没有暴露在空气中,避免二次污染加药和输注同管,加药时输注点暴露在空气中易被污染插输注管时空气、细菌、病毒容易在已污染的输注点进入药液中输液过程中加药的方便程度可以通过加药管进行,方便,药物的浓度不会过高,安全加药和输注同管,不方便,过高浓度的药物直接进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