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历史课程论_第1页
第四章历史课程论_第2页
第四章历史课程论_第3页
第四章历史课程论_第4页
第四章历史课程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四章第四章 历史课程论历史课程论 第一节第一节 历史课程历史课程 一、课程一、课程 1、课程定义、课程定义 A、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课程是活动 综合: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是教学综合: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是教学 的目标和计划;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是一门的目标和计划;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是一门 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或一类活动 2、课程变化的主要趋势、课程变化的主要趋势 (1)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目标计划到

2、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的)从强调教材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的 整合;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从强调“实际课程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 课程重心转向关注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课程焦点转课程重心转向关注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课程焦点转 为寻求结论的过程为寻求结论的过程 二、课程编制二、课程编制 1、含

3、义、含义 广义指对课程的开发、研制和设计广义指对课程的开发、研制和设计 2、影响课程编制的因素、影响课程编制的因素 A、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B、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C、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对课程的影响、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对课程的影响 D、民族传统文化对课程的影响、民族传统文化对课程的影响 E、教育学理论对课程的影响、教育学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F、教学的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教学的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3、课程编制原则、课程编制原则 A、囊括性原则、囊括性原则 B、连贯性原则、连贯性原则 C、可行性原则、可行

4、性原则 三、历史课程三、历史课程 1、含义、含义 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课程标准 为依据,按课程计划精选历史课程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为依据,按课程计划精选历史课程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 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 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探讨什么是历史课程的目的:希望历史教师从课程探讨什么是历史课程的目的:希望历史教师从课程 角度去研究历史课程的教学和改革角度去研究历史课程的教学和改革 2

5、、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A、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 B、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C、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程、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程 D、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 3、历史课程编制、历史课程编制 (1)历史课程编制的价值取向)历史课程编制的价值取向 A、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历史课程的设置、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历史课程的设置 B、史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与历史课程的设置、史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与历史课程的设置 (2)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

6、主要因素)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主要因素 A、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 B、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的要求、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的要求 C、历史学科发展的现有状况、历史学科发展的现有状况 D、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4)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 A、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B、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C、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D、全面展示历史发展的原则、全面展示历史发展的原则 E、促进学生认识历史的原则、促进学生认识历史的原则 第二节第二节 历史新课程的目标历史新课程的目标

7、一、历史学科的价值与目标一、历史学科的价值与目标 1、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历史、认清国情,为认、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历史、认清国情,为认 识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识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2、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的目标、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的目标 3、鼓舞、教育目标,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鼓舞、教育目标,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 4、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人们的实践、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人们的实践 活动提供历史经验活动提供历史经验 5、吸纳消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增加各种各样的知识、吸纳消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增加各种各样的知识 概括为

8、:文化目标、政治目标、经济目标、身心发展目标概括为:文化目标、政治目标、经济目标、身心发展目标 二、历史新课程的目标取向二、历史新课程的目标取向 1、强调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强调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 2、由注重专业知识转向注重通识知识、由注重专业知识转向注重通识知识 3、从关注历史知识的完整性转向关注学生的发、从关注历史知识的完整性转向关注学生的发 展性要求展性要求 三、历史新课程目标的依据三、历史新课程目标的依据 1、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2、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3、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9、辩证统一 4、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与教育功能、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与教育功能 四、历史新课程目标的基本内涵四、历史新课程目标的基本内涵 1、历史基础知识:陈述性知识、历史基础知识:陈述性知识 2、历史学习能力:程序性知识、历史学习能力:程序性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历史新课程目标的基本发展趋势五、历史新课程目标的基本发展趋势 1、注意健全人格的发展、注意健全人格的发展 2、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3、关注人文精神的铸造、关注人文精神的铸造 六、初中历史新课程的目标六、初中历史新课程的目标 1、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

10、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 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 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三维目标三维目标 A、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 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 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 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

11、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 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 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 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 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 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 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B、过程与方法 感知感知历史 积累积累历史知识 对历史过程形成主观理解和认识理解和认识,培养其观 察历史现象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和做出较为正确解释的能解释的能 力力 精神境界的升

12、华精神境界的升华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 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立积极进取 的人生态度,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 良好的基础。 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 科学态度。 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逐步形成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七、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七、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目标 1、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 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

13、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 运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2、具体目标、具体目标 A、知识与能力 知识方面: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 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 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知识与初中相比有三个特点:分类集中、古今中外贯 通、层次提升 能力方面: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 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 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 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

14、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 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 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 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 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 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 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 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 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 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

15、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 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 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 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 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 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 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 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 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历史课程改革我国历史课程改革 一、历史课程设置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一、历史课程设置

16、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历史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历史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 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的全面性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的全面性 2、历史课程类型单一,结构固定。都是必修、历史课程类型单一,结构固定。都是必修 课,都是通史体系,内容统一课,都是通史体系,内容统一 3、历史课程编排从循环到直线。全循环、历史课程编排从循环到直线。全循环 直线直线部分循环部分循环 4、历史课程课时数逐渐减少、历史课程课时数逐渐减少 5、历史课程编排呈间断和跳跃式、历史课程编排呈间断和跳跃式 二、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二、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过于

17、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 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 本知识的现状本知识的现状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机械训练的现状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三、新历史课程设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三、新历史课程设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一)历史课程设计模式历

18、史课程设计模式 学科中心设计模式、学习者中心设计模式、学科中心设计模式、学习者中心设计模式、 问题中心设计模式问题中心设计模式 基础教育的历史课程基本上属于学科中心设基础教育的历史课程基本上属于学科中心设 计模式,但有几种变式:通史式、主题式、课题计模式,但有几种变式:通史式、主题式、课题 式;有中外历史分编、中外历史合编式;有中外历史分编、中外历史合编 (二二)历史课程类型历史课程类型 1、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 直线式与螺旋式问题直线式与螺旋式问题 内容体系及衔接问题内容体系及衔接问题 2、历史学科课程与社会综合课程、历史学科课程与社会综合课程 历史学科课程

19、历史学科课程 社会综合课程社会综合课程 历史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关联式、组合式、历史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关联式、组合式、 统合式统合式 3、必修课与选修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程 四、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四、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中与初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高中与初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 2、历史教师的知识、能力储备出现危机、历史教师的知识、能力储备出现危机 3、部分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有挫折感、部分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有挫折感 4、新课程内容多,课时少,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内容多,课时少,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5、历史新课程先行,评价方式滞后、历史新课程先行,评价方式滞后 6、理想的教材选用原则难以

20、实现,领导说了算、理想的教材选用原则难以实现,领导说了算 7、真正完全实施新课标还有难度、真正完全实施新课标还有难度 第四节第四节 中学历史新课程中学历史新课程 一、新课改的宏观成果一、新课改的宏观成果 1、进一步确立了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中、进一步确立了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中 的地位的地位 2、唤醒了历史老师的课程意识,历史课程由、唤醒了历史老师的课程意识,历史课程由 讲堂逐步变成学堂讲堂逐步变成学堂 3、历史课程学术研究频繁,推动了课程改革、历史课程学术研究频繁,推动了课程改革 向纵深方向发展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历史新课程出现的主要变化二、历史新课程出现的主要变化 1、研制和颁发了新的

21、课程标准,代替了以往的教学大纲、研制和颁发了新的课程标准,代替了以往的教学大纲 2、在课程结构上构建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供各地学校、在课程结构上构建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供各地学校 选择选择 3、在课程类型上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多样化、在课程类型上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多样化 4、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了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了专业化、成人化倾向 5、在教材开发上实现教材多样化、在教材开发上实现教材多样化 6、在教学方式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在教学方式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方式 7、在课程评价上提倡评价的科学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在课程评价上提倡评价的科学性、多样性、灵活性和 实践性实践性 三、历史新课程的新理念三、历史新课程的新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2、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3、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 4、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5、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四、历史新课程的新特点四、历史新课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