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山奇松[基本教学]_第1页
1黄山奇松[基本教学]_第2页
1黄山奇松[基本教学]_第3页
1黄山奇松[基本教学]_第4页
1黄山奇松[基本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聚焦“三松”,领悟描写之奇1黄山松“奇”在哪儿呢?出示自学要求:(1)默读2、3自然段,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黄山松的“奇”,划出来,并读一读。(2)想一想,黄山松“奇”在哪里?2交流。3原来,黄山松最奇之处就是它们的千姿百态。那么课文是怎样写出黄山松千姿百态之“奇”呢?再读课文的2、3自然段,谁有发现?(先具体写三大名松,再概括写黄山松姿态多)可见,作者写黄山松时进一步聚焦,重点写“黄山绝胜处”玉屏楼前最有代表性的三大名松。这里又有一个“绝”字,在这里“绝” 又该作什么解释?4.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视线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前。请三位同学分别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

2、送客松的句子。思考它们在写法上有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1) 出示句子: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2) 相机比较“迎客松”和“送客松”,找出相同之处:“姿态”“枝干”“手臂”“人的联想”小结:写法相似,都是先写整体的样子和给人的感觉,再写具有特征性的一个局部和人们的联想,以此说明名字的来历。(3)

3、指名朗读“迎客松”和“送客松”(4) 陪客松的写法和它们一样吗?(不完全一样,写了陪客松的整体样子,以及名字的来历)(5) 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句式整齐之中有变化,但都抓住了三大名松各自外形的特点,交代了名字与外形之间的关系,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6) 齐读“三松”。(7) 齐读第2自然段6. 读写迁移(1)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位列黄山十大名松。想欣赏一下其他名松吗?(2) 出示其余名松的简介和图片(3) 模仿“迎客松”的写法,用从整体到局部,抓住特点,几句话向游客介绍一两棵名松。(4) 学生练习、交流、讲评。三、回观众松,体会呼应之妙1.黄山名松形态各异,真是名不虚传。课文到这里能不能戛

4、然而止了呢?为什么?(不能。因为名松固然奇特,但只有这几棵树的话,说服力就不够。所以还要概括地介绍一下其他的松树,说明松树的姿态不止这么多,而是千姿百态的。)2如果说,第2小节描写三松是“点”的描写,那么第3 小节概括写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就是“点面结合”才更有说服力,更能表现黄山松的神奇。3出示并接读第3自然段: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4.你喜欢这一小节的写法吗?说说为什么。(1)排比句式,写出了姿态的多。(这一组排比非常奇特,你发现了吗?其中的“或”是什么意思?)(2)句式整齐,语言

5、简洁,读起来很有节奏感。(3)总分总的构段,很有条理。(4)黄山松姿态多,突出了黄山松的奇。(5)与文章开头呼应,突出黄山真是“天下第一奇山”。(从本小结内部的写法,到小结与前文、上文的关系,从篇章的结构来考虑)5. 你们知道为什么黄山松能生长在山顶上、悬崖边,能负石绝出、以石为土?出示走进黄山,感受黄山的独特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山?感觉怎么样?大家看,这是“天下第一奇山”黄山。看到黄山,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积累词语:高山峻岭 连绵起伏千岩竞秀耸入云霄 悬崖峭壁 横峰侧岭 傲然挺立 崇山峻岭 云雾缭绕 奇峰怪石 群山巍峨 高不可攀徐霞客这样称赞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集

6、聚了我国许多名山的多点,它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庐山的飞瀑,峨眉的秀丽孩子们,我们知道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黄山松名列第一,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黄山奇松”。(板书课题)感受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境绝刚才我们一起见证了黄山的雄伟,人们都说黄山“无山不峰,无石不松”,我们一起看看这黄山上的松树吧。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你读出到了黄山松的什么特点?量多(处处) 境绝(山顶上、陡崖边、处处)研读三松,感受松树的“形奇”“名奇”以及“生命力顽强”1.在这么多松树中,最有名气的就是黄山三松了,它们是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孩子们,从这三个名字上,你感受到

7、了什么?松树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思想。对,这几个名字就很“奇”。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们的,这三松还奇在哪里?把能让你感受到“奇”的地方圈划起来。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三松的奇。描写三棵松树的句子分别是哪些?你知道这些句子写了松树的什么吗?姿态、名称由来、地位老师这里有两张图片,你看看是哪棵松树?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区别“枝干遒劲”、“枝干盘曲”读好描写松树名称由来的句子,感受姿态奇。这三棵松树中,哪棵松树的名气最大呢?当然是“迎客松”了。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什么“迎客松”会有这么高的地位呢?老师查阅了一些

8、资料,这几个数字跟大家分享。海拔1600多米800多年10多米高地径75厘米 胸径64厘米你感受到了什么?迎客松真是坚强的化身。想象800多年里,迎客松经受了多少风风雨雨。800多年前,一颗神奇的种子落入了石缝中,它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生根、长叶,顽强地向上,向上,再向上。狂风吹来,它( );雷雨袭来,它( );烈日炎炎下,它( );寒风呼啸中,它( )800年过去了,饱经风霜的它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孩子们,这就是“饱经风霜”,迎客松经受了多少风吹日晒,暴雨闪电,寒来暑往,它却依然郁郁苍苍。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物或人呢?请你说一说。过渡:孩子们,这就是黄山有名的三大松树。它们的姿态奇、名

9、称奇,它们的顽强精神更奇。黄山的松树数不胜数,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其他几棵有名气的松树,想不想一饱眼福呢?欣赏名松,展开想象请大家边欣赏,边说说它们的样子。真是,黄山有奇松,游人惊叹之啊!所以作者这样总结黄山松。出示第三自然段。做做动作,学学样子。五、总结第一自然段是对黄山松的一个概括介绍;第二段,作者又具体介绍了三棵松树;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一个总结。可以说,作者做到了结构条理,重点突出。老师做了一首打油诗和大家分享,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堂。黄山奇松天然成,立于山石,千同事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词语导入:1、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这几个词语:出示

10、: 潇洒 挺秀 遒劲 蟠曲 郁郁苍苍 绿色巨人 天然盆景 千姿百态师:谁来读一读?评价:读得真不错,字正腔圆。尤其是遒劲的劲这个最容易读错的字你都读对了。2、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写谁的?(黄山松)3、那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你对黄山松的了解吗?内容预设:千姿百态:你是从文中哪一段话知道的?(第三段)那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也来感受一下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吗?你是这一堂课上第一课读课文的孩子,相信你一定会把握好这个机会的。 潇洒挺秀:你是从文中哪一段话了解到的?读读这一段好吗?表达预设1:这个孩子是用了其中的一个词语,很好,那其他同学能不能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2:你运用上了文中的语言。

11、你是自己组织语言说的。大家的表达各有不同。4、黄山松如此之多,那为什么作者却偏偏把目光聚焦在这三棵松身上呢?(奇特)二、分层品奇:1、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中,自己完整地读读课文,对这三棵松的画面,大家可以多读一读,看看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们的奇特?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听明白了吗?(看看从画面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它们的奇特?)2、学生交流:评价:这是你眼中的奇,这是你心中的奇,这是你看到的奇,这是你的理解,你不仅读出了奇,还读出了情。3、大家交流了这么多,那归根结底主要是它们的什么奇?(姿态)(板书:形)预设:如果说出名字奇,那就先读读它们的名字,从名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那我们再静静地读读课文第二

12、段,找出具体描写三棵松姿态的句子。5、学生交流:边交流边出示三个句子。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所以人们叫它迎客松)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所以人们送它们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陪客松)它向山下伸出长长地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怪不得人们叫它送客松)6、大家发现它们的姿态与名字之间的联系了吗?(名字正是由姿态得来的,这三句话正是写出了名字的由来)你来黄山游览,有人欢迎、有人陪伴、有人相送,你的感觉怎样?总结:这奇特的名字让我们有了别样的情感。它们本来就是三棵松,但却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的

13、感觉呢?(可见作者的联想丰富)7、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读这三个句子。指名三个同学。边读边点三个词语:如同 好像8、孩子们,读着这样奇特的姿态,你没有什么问题想问问自己也问问大家吗?(它们怎么会长成这样的姿态呢?)它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长成了这样的姿态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再读第二自然段时,相信有一个词会让你怦然心动的。9、饱经风霜:理解饱理解词长在哪里?可能经历怎样的风霜读读手头的资料,你有什么话要说这样的艰难经历只是一年、两年吗?十年、二十年吗?它经历了50年、100年、500年甚至800上千年,这就是充分,这就叫饱经风霜。这时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迎客松?是啊!这就是它的精神(评价学生时板书:

14、神)难怪迎客松如今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10、仅仅是迎客松饱经风霜吗?陪客松、送客松也是如此, 孩子们,看 :迎客松饱经风霜,却始终 陪客松饱经风霜,却始终 送客松饱经风霜,却始终三、整体读奇:情有独钟1、多么富有神韵的山,造就了如此奇特的松,假如你就在黄山,你一定会流连其间,陶醉其中,请把带有符号的词语换成“我”,把这种陶醉读出来。谁想成为黄山第一位游人?指名1人读3句:你已经成为黄山的游人了,你正在享受着黄山松的陪伴,谁还想当游人?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吧!(齐读)2、多么温馨的场景,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在黄山,我想你也一定愿意成为这三大名松中的一棵松,是吗?那我们先请三位

15、同学代表我们展示黄山松的热情友好与文明,你就是迎客松,你就是陪客松、你就是送客松,请把带符号的地方换成“我”,开始吧!(指名3人分读)3、我们其它的松也迫不及待了,那就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展示吧!大家看: 我们迎客松舒展双臂,对所有的宾客热情地说: 我们陪客松陪伴着宾客,向游人介绍着: 我们送客松在宾客即将下山之际,伸出长长的手臂说:4、孩子们,此时此刻,你觉得黄山的松还只是松吗?对,它就是人,就像我们的朋友,在这里上百年、近千年地坚守着黄山,迎送着宾客,给我们以热情,让我们以温暖。这样的朋友,让我们铭记在心吧:(音乐响起)当你走进黄山,沿山而行,一棵雍容大度的迎客松正款款欢迎你的到来,迎

16、客松姿态优美 当你正流连于黄山景致时,默然仰首,满面笑颜的陪客松正注视着你当你离开黄山,顺路而下时,送客松又向你送来盈盈笑意5、多么有情有意的黄山松哪!(板书:情)6、总结:黄山的松,形态如此奇特,精神令人敬仰、情谊让人铭记,如此奇特的松,在泰山能看到吗?在华山能看到吗?在峨眉山能看到吗?只有黄山,这样的松,黄山独有,这样的情,黄山独有,这样的独有,怎能不令人称奇,这样的奇松,真是不得不让人情有独钟。(板书:情有独钟)想着这样的松,带着这样的情,让我们最后再读一次课题吧!下课。黄山奇松 形神情饱经风霜我们来阅读一段资料:黄山松怪就怪在看上去长在石头上,根部不着土,寄生于石。其实它生长悬崖绝壁之

17、上,根系扎进石缝中,据有关部门分析研究,黄山松是从石缝中吸取所需要养份和水。它的根能分泌出一种有机酸,一点一点地浸蚀花岗岩,使岩石加快风化,形成少量的岩土,而供其扎根。除此之外,黄山松还能从空气,雨雪中吸取养份,以供其生长所需,所以它能在悬崖绝壁上生存,在千米高峰上挺胸而立,并繁衍种族,延续后代,真是世界之“绝妙”。读到这里,你想到哪个词语来形容“黄山奇松”?不计其数、生长奇特一、研读三松,感受松树的“形奇”“名奇”以及“生命力顽强”1.在这么多松树中,最有名气的就是黄山三松了,它们是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孩子们,从这三个名字上,你感受到了什么?松树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思想。2.对,这几个名字就

18、很“奇”。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们的,这三松还奇在哪里?把能让你感受到“奇”的地方圈划起来。3.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三松的奇。4.描写三棵松树的句子分别是哪些?你知道这些句子写了松树的什么吗?迎客松:姿态、名称由来、地位陪客松:名称由来送客松:姿态、名称由来【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奠定基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听说咱们班的学生最善于积累了,看看,文中的这些词语你有没有注意到: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郁郁苍苍 枝干盘曲绿色巨人 潇洒挺秀每个文字都是有情感的,读词语时,如果你能边读边体会,读出词语的感情,那就更精彩了。再试一试。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描写黄山奇松的。我们知道黄

19、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黄山奇松名列第一,黄山奇松为什么会让人们称赞不绝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走进黄山,尽情领略黄山奇松的风采。二、感受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境绝人们都说黄山“无山不峰,无石不松”,黄山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翠,五百里黄山披上了生命的绿色。我们一起看看这黄山上的松树吧。请大家一起读读这句话。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处处”的?换个词语到处。你在黄山的哪些地方,看到了松树?(悬崖峭壁间、岩石中、石缝中、山顶上)是啊,这真是无石不松啊!黄山松没有扎根在泥土中,是怎样生长的呢?你来猜一猜。据有关部门分析研究,黄山松是从石缝中吸

20、取所需要养份和水。它的根能分泌出一种有机酸,一点一点地浸蚀花岗岩,使岩石加快风化,形成少量的岩土供其扎根。除此之外,黄山松还能从空气,雨雪中吸取养份,以供生长所需,所以它能在悬崖绝壁上生存,在千米高峰上挺胸而立,并繁衍种族,延续后代,真是世界之“绝妙”。读到这里,你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黄山奇松”?不计其数、生长奇特(板书:数量多 生长奇)三、研读三松,感受松树的“形奇”“名奇”以及“生命力顽强”1.在这么多松树中,最有名气的就是黄山三松了,它们是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孩子们,我们再来读读这三个名字,体会名字里藏着的情感。你感受到了什么?松树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思想。2.真的如此逼真吗?请大家默读

21、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们的,这三松还奇在哪里?把能让你感受到“奇”的地方圈划起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3.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三松的奇。随机表扬做笔记的同学。4.请三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棵松树的句子。作者介绍了它们的哪些方面?(提示做好笔记)迎客松:姿态、名称由来、地位陪客松:名称由来送客松:姿态、名称由来5.老师这里有三张图片,你看看是哪棵松树?并说说自己的理由。(1)先来看这两棵。区别“枝干遒劲”、“枝干盘曲”“遒劲”雄健有力 “盘曲”曲折、环绕(2)小结:同样是写松树的枝干,一个“遒劲”、一个“盘曲”就写出了它们不同的特点,让我们体会到两种不同的美丽

22、,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副板书:用词准确)(3)出示陪客松图这是陪客松。为什么?说说理由。6.这三棵松树中,哪棵松树的名气最大呢?当然是“迎客松”了。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我们可以结合平遥古城来说一说。出示图片感受。迎客松的知名度可谓高矣。上至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下至车站码头,随处都会发现它的身影,就连宾馆的屏风,庭院的影壁,妈妈的十字绣,家里的挂画,门帘也有迎客松的雅姿。登堂入室的迎客松,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7.为什么“迎客松”会有这么高的地位呢?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此松是黄山松的代表

23、,国之瑰宝。老师还查阅了一些资料,这几个数字跟大家分享。海拔1600多米800多年10多米高地径75厘米 胸径64厘米你感受到了什么?迎客松真是坚强的化身。想象800多年里,迎客松经受了多少风风雨雨。800多年前,一颗神奇的种子落入了石缝中,它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生根、长叶,顽强地向上,向上,再向上。狂风吹来,它(双臂一抖);雷雨袭来,它 (毫不动摇 );烈日炎炎下,它(挺直胸膛);寒风呼啸中,它( 不屈不挠 )800年过去了,饱经风霜的它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1.满足了食量,跟“饿”相对;2.充分;3.饱满。饱经风霜应该选哪个意思?整个词语怎么理解?充分地经历了各种风霜,形容经历了很多艰难

24、困苦。孩子们,这就是“饱经风霜”,饱在字典中有3种解释,联系身边的事物造句。迎客松经受了多少风吹日晒,暴雨闪电,寒来暑往,它却依然郁郁苍苍。这哪里是在写松,分明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铁骨脊梁。这就是它的精神(神)。仅仅是迎客松饱经风霜吗?陪客松、送客松也是如此。让我们一起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读出它们的姿态奇、名称奇、精神奇吧!8.我们再来读读这三句话。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三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两个“

25、如同”与一个“好像”前面的语句分别是对三大名松姿态的实写,后面的语句是作者的联想,即虚写。这样的表达方法,就是“虚写结合”。联想的部分让三棵松树跟游客的情感更加亲近,突出了黄山人的好客。9.过渡:黄山的松树数不胜数,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其他几棵有名气的松树,想不想一饱眼福呢?黄山奇松教材解读(初读课题,你不禁要问,这个“奇”是什么意思呢?奇怪,奇特,奇妙,还是神奇?黄山为什么会有如此与众不同的松树?)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天下第一奇山”点出了黄山的绝妙之处。黄山之“奇”,令人叫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

26、不看岳”徐霞客对黄山的赞美就是最好的证明。黄山既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庐山的飞瀑,还有峨眉的秀丽这样的环境孕育了这样的松树,黄山奇松一奇奇在境绝。黄山,还有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奇石也是我们熟悉的名篇之一,可以作为补充阅读供学生赏析品味。)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这句话写出了黄山奇松生长的环境,“山顶上,悬崖边”写出了环境的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中,其他植物是很难生长的,而黄山松却长得“潇洒、挺秀”,说明黄山松生命力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黄山松的“奇特”之处。“处处”更是让人想象丰富,黄山松不仅生长的地方奇特,而且黄山松的数量之多也是让人惊叹。“无石不松,无松不

27、奇”之说更强调了黄山松的神奇。)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这句交代了观松的最妙地点是“玉屏楼”,因为在这里看到的景色最美。玉屏楼,位于天都、莲花两峰之间,是集黄山奇景之大成的佳绝处。)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此句属于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的具体描写。也点名了三大名松的名称。从名称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山人民的热情好客,这种拟人的称谓也给人无限遐想,让人倍感亲切。名称奇也是一个“奇”)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句话写出了黄山迎客松的特点,“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写出了迎客

28、松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的特点。“枝干遒劲”很恰当,写出了迎客松的雄劲有力向上挺拔。“饱经风霜”写出了迎客松经历风雨和沧桑的特点。这句话用“虽然却”表示转折,更加突出了迎客松的特点。至少800年的历史记载了迎客松的多少沧桑经历。)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此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描写了迎客松的姿态,同时也交代了“迎客松”名字的由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写出了迎客松的特殊身份和尊贵地位。)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这句描写了陪客松的姿

29、态及名字的由来。“绿色的巨人”站在那里,他就是导游,给你指点“迷津”。)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枝干盘曲”,用词及准。天然盆景无需雕刻。“依依不舍地告别”是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表现了送客松的特点,也写出了送客松的名字的来历。) 黄山松千姿百态。(本段的中心句,“千姿百态”突出了黄山松的姿态之多。)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黄山松的“屹立”“斜出”“弯曲”三种不同的静态,也出了黄山松的“仰”“俯”“卧”三种不同的动态

30、,形象生动,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联系黄山的十大名松,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这“状如黑虎”“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两个“更加”突出了黄山松对于黄山的作用。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让黄山变得更加秀美,黄山也正是因为奇松而闻名天下。)再回到初读的质疑,这黄山奇松“奇”在哪里?一奇:量多。不可让学生错误地局限于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黄山还有十大名松,还有“千万”棵松,能见一棵已实属不易,可黄山上的松,扎堆,那么多,能不称奇?二奇:形异。日常目之所及,皆平淡无奇。而黄山之松,“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能不称

31、奇?三奇:境绝。屹立于高峰之上,或山顶、或陡崖生存于如此恶劣之境地,能不称奇?四奇:潇洒。生存环境如此恶劣,展现于人面前却如此之绝美。大自然创造的奇迹能给我们太多的力量了。本主题由 三芒草 于 2017-10-29 09:03 限时置顶收藏 转播 分享 淘帖 支持 反对 回复 举报 玉玉珍珍 46主题3054帖子7819积分闲适钓翁积分7819 收听TA 发消息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 21:06: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玉珍珍 于 2017-10-3 07:35 编辑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简案)【教学目标】:1. 初读课文,读准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2、。2. 学习生字及生字词。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和笔顺笔画。3. 用“屹立”造句。1. 单元导读,游览观光。孩子们,你们平常喜欢旅游吗?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去游览呢?这一单元,我们要去有山有水还有厚重历史的三个旅游胜地去看看,想不想先来一睹他们的风采?出示图片:看,这是“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黄果树瀑布,这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莫高窟。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会随着作者的文字介绍和精美的插图一起领略不同的美。首先,我们来黄山一饱眼福吧!2. 出示课题,质疑促读。孩子们,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就是黄山奇松。课题中哪个词最吸引你呢?奇松。奇字怎么样理解呢?可能是什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

33、课题。黄山奇松为什么会让大家如此期待呢?我们不妨赶快到课文中看一看吧。3. 初读课文,初识内容。1.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1. 读通读顺,标出自然段。2. 看看各段都说了什么。3. 初步体会黄山奇松奇在哪里。1. 学生自读课文。2. 初读检查。1. 分段指读课文,适时纠正读音。陡(du)崖 潇洒 挺秀 玉屏(png)楼 枝干遒(qi)劲 宾客 屹立2. 说说每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3. 介绍“黄山”“徐霞客”“玉屏楼”。1. 围绕“奇”来交流你认为哪些句子写了黄山的“奇”,读一读并说说你的感受。2. 抄写课后词语,用“屹立”造句。作业:收集有关黄山松树的资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

34、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过程】1. 走进黄山,感受黄山的独特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山?感觉怎么样?大家看,这是“天下第一奇山”黄山。看到黄山,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积累词语:高山峻岭 连绵起伏千岩竞秀耸入云霄 悬崖峭壁 横峰侧岭 傲然挺立 崇山峻岭 云雾缭绕 奇峰怪石 群山巍峨 高不可攀徐霞客这样称赞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集聚了我国许

35、多名山的多点,它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庐山的飞瀑,峨眉的秀丽孩子们,我们知道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黄山松名列第一,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黄山奇松”。(板书课题)2. 感受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境绝刚才我们一起见证了黄山的雄伟,人们都说黄山“无山不峰,无石不松”,我们一起看看这黄山上的松树吧。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你读出到了黄山松的什么特点?量多(处处) 境绝(山顶上、陡崖边、处处)3. 研读三松,感受松树的“形奇”“名奇”以及“生命力顽强”1.在这么多松树中,最有名气的就是黄山三松了,它们是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孩子们,从这三个名字上,你感受

36、到了什么?松树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思想。1. 对,这几个名字就很“奇”。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们的,这三松还奇在哪里?把能让你感受到“奇”的地方圈划起来。2. 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三松的奇。3. 描写三棵松树的句子分别是哪些?你知道这些句子写了松树的什么吗?姿态、名称由来、地位4. 老师这里有两张图片,你看看是哪棵松树?并说说自己的理由。1. 区别“枝干遒劲”、“枝干盘曲”2. 读好描写松树名称由来的句子,感受姿态奇。1. 这三棵松树中,哪棵松树的名气最大呢?当然是“迎客松”了。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2.

37、为什么“迎客松”会有这么高的地位呢?老师查阅了一些资料,这几个数字跟大家分享。海拔1600多米800多年10多米高地径75厘米 胸径64厘米你感受到了什么?迎客松真是坚强的化身。想象800多年里,迎客松经受了多少风风雨雨。800多年前,一颗神奇的种子落入了石缝中,它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生根、长叶,顽强地向上,向上,再向上。狂风吹来,它( );雷雨袭来,它( );烈日炎炎下,它( );寒风呼啸中,它( )800年过去了,饱经风霜的它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孩子们,这就是“饱经风霜”,迎客松经受了多少风吹日晒,暴雨闪电,寒来暑往,它却依然郁郁苍苍。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物或人呢?请你说一说。3.

38、过渡:孩子们,这就是黄山有名的三大松树。它们的姿态奇、名称奇,它们的顽强精神更奇。黄山的松树数不胜数,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其他几棵有名气的松树,想不想一饱眼福呢?1. 欣赏名松,展开想象请大家边欣赏,边说说它们的样子。真是,黄山有奇松,游人惊叹之啊!所以作者这样总结黄山松。出示第三自然段。做做动作,学学样子。五、总结第一自然段是对黄山松的一个概括介绍;第二段,作者又具体介绍了三棵松树;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一个总结。可以说,作者做到了结构条理,重点突出。老师做了一首打油诗和大家分享,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堂。黄山奇松天然成,立于山石,千姿百态,伴护黄山,神奇秀美!作业:学习作者描写松树姿态的方法,描写

39、一下其他的松树。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玉玉珍珍 46主题3054帖子7819积分闲适钓翁积分7819 收听TA 发消息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 21:15:43 | 只看该作者 上面格式不会整理 了。我把文档传上来吧。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玉玉珍珍.docx 18.25 KB, 下载次数: 47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玉玉珍珍 46主题3054帖子7819积分闲适钓翁积分7819 收听TA 发消息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7:19: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玉珍珍 于 2017-10-3 07:31 编辑 2014年吴炜老师的研讨课转来跟大家分

40、享祖国山河美 跟着课文学写景黄山奇松 研讨课教学目标:1. 阅读黄山奇松,了解本文在写景时逐步聚焦,凸显重点、点面结合的写法。2. 细品语言,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展开联想,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运用方法进行仿写。一、 导入新课,感受“衬托”之奇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课题,课文主要写什么?(奇松)2.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课文一开始就直接写松了吗?(没有,先写到了“天下第一奇山”黄山和黄山“四绝”)什么叫“四绝”?“绝”在字典上有8个解释,在这里应该选择哪一个?(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上的)你怎样理解这里的“四绝”的含义。3. 课文写黄山奇松,就像电影的镜头,先呈现“天下第一奇山”的宏伟,再

41、聚焦到“黄山四绝”,接着继续聚焦,突出本文的主人公,“四绝”之首奇松。4. 你发现第一自然段中哪个词起到了聚焦的作用?什么是“情有独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这也是作者聚焦奇松的原因。任何一处风景名胜,值得写的很多很多,一篇文章中不能面面俱到,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样聚焦的方法,突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点来写。(写法的指导)5. 齐读第一自然段。二、聚焦“三松”,领悟描写之奇1黄山松“奇”在哪儿呢?出示自学要求:(1)默读2、3自然段,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黄山松的“奇”,划出来,并读一读。(2)想一想,黄山松“奇”在哪里?2交流。3原来,黄山松最奇之处就是它们的千姿百态。那么课文是怎样写出黄山松千姿百

42、态之“奇”呢?再读课文的2、3自然段,谁有发现?(先具体写三大名松,再概括写黄山松姿态多)可见,作者写黄山松时进一步聚焦,重点写“黄山绝胜处”玉屏楼前最有代表性的三大名松。这里又有一个“绝”字,在这里“绝” 又该作什么解释?4.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视线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前。请三位同学分别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思考它们在写法上有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1) 出示句子: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

43、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2) 相机比较“迎客松”和“送客松”,找出相同之处:“姿态”“枝干”“手臂”“人的联想”小结:写法相似,都是先写整体的样子和给人的感觉,再写具有特征性的一个局部和人们的联想,以此说明名字的来历。(3) 指名朗读“迎客松”和“送客松”(4) 陪客松的写法和它们一样吗?(不完全一样,写了陪客松的整体样子,以及名字的来历)(5) 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句式整齐之中有变化,但都抓住了三大名松各自外形的特点,交代了名字与外形之间的关系,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6) 齐读

44、“三松”。(7) 齐读第2自然段6. 读写迁移(1)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位列黄山十大名松。想欣赏一下其他名松吗?(2) 出示其余名松的简介和图片(3) 模仿“迎客松”的写法,用从整体到局部,抓住特点,几句话向游客介绍一两棵名松。(4) 学生练习、交流、讲评。三、回观众松,体会呼应之妙1.黄山名松形态各异,真是名不虚传。课文到这里能不能戛然而止了呢?为什么?(不能。因为名松固然奇特,但只有这几棵树的话,说服力就不够。所以还要概括地介绍一下其他的松树,说明松树的姿态不止这么多,而是千姿百态的。)2如果说,第2小节描写三松是“点”的描写,那么第3 小节概括写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就是“点面结合”才更有

45、说服力,更能表现黄山松的神奇。3出示并接读第3自然段: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4.你喜欢这一小节的写法吗?说说为什么。(1)排比句式,写出了姿态的多。(这一组排比非常奇特,你发现了吗?其中的“或”是什么意思?)(2)句式整齐,语言简洁,读起来很有节奏感。(3)总分总的构段,很有条理。(4)黄山松姿态多,突出了黄山松的奇。(5)与文章开头呼应,突出黄山真是“天下第一奇山”。(从本小结内部的写法,到小结与前文、上文的关系,从篇章的结构来考虑)4.朗读全文。四、链接阅读,了解绝妙之处1.出

46、示:清代黄山慈光寺的僧人海岳在黄山赋中这样写道:“黄山奇松多矣!有负石绝出,干大如胫,而根盘以亩计者;有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面复横者;有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不一而足”。3. 师诵读,学生默看解释4. 学生诵读5. 你们知道为什么黄山松能生长在山顶上、悬崖边,能负石绝出、以石为土?出示资料,学生默看。黄山松怪就怪在看上去长在石头上,根部不着土,寄生于石。其实它生长悬崖绝壁之上,根系扎进石缝中,据有关部门分析研究,黄山松是从石缝中吸取所需要养份和水。它的根能分泌出一种有机酸,一点一点地浸蚀花岗岩,使岩石加快风化,形成少量的岩土,而供其扎

47、根。除此之外,黄山松还能从空气,雨雪中吸取养份,以供其生长所需,所以它能在悬崖绝壁上生存,在千米高峰上挺胸而立,并繁衍种族,延续后代,真是世界之“绝妙”。6. 大家有时间可以去黄山身临其境地感受奇松的多姿和绝妙。板书: “天下第一奇山” “四绝” 层层聚焦 点面结合黄山奇松 奇松 玉屏楼前三大名松附:迎客松:黄山奇松之首。长在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之上。地处海拔1680米,树高10.1米,树龄约800多年。望客松:长在玉屏峰至莲花沟途中。树高5.6米,树龄约450年。送客松:立于玉屏楼右侧道旁。树高4.8米,树龄约450年。探海松:长在卧云峰陡腰,地处海拔1670米,树高仅3.5米,树龄约500年

48、。蒲团松:位于玉屏索道上站附近,地处海拔1610米。树高2.9米,树龄约350年。黑虎松:生于白鹅岭索道站下坡至始信峰岔路口海拔1650米处。树高8米,树龄约450年。卧龙松:横生于卧云峰悬崖石壁中。树高2米,树龄约300年。麒麟松:生于北海至清凉台路边海拔1470米处,树干1.5米处分两枝斜展伸长。树高4.6米,树龄约500年。团结松:生于打鼓峰海拔1520米处。该松树高17.4米,树龄约400年。连理松:位于始信峰途中海拔1630米处。树高20.6米,树龄约400年。竖琴松:位于卧云峰侧的北坡,地处海拔1660米。树高8米,树龄约550年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玉玉珍珍 46主题3054帖

49、子7819积分闲适钓翁积分7819 收听TA 发消息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5:38:22 | 只看该作者 同事的教学设计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2、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有关黄山松的资料,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松形神情“奇”。设计思路:抓住文中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层层品读,感受黄山松的形神奇特;人松合一,感悟黄山松的独特情感。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词语导入:1、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这几个词

50、语:出示: 潇洒 挺秀 遒劲 蟠曲 郁郁苍苍 绿色巨人 天然盆景 千姿百态师:谁来读一读?评价:读得真不错,字正腔圆。尤其是遒劲的劲这个最容易读错的字你都读对了。2、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写谁的?(黄山松)3、那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你对黄山松的了解吗?内容预设:千姿百态:你是从文中哪一段话知道的?(第三段)那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也来感受一下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吗?你是这一堂课上第一课读课文的孩子,相信你一定会把握好这个机会的。 潇洒挺秀:你是从文中哪一段话了解到的?读读这一段好吗?表达预设1:这个孩子是用了其中的一个词语,很好,那其他同学能不能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2:你运用上了文中

51、的语言。你是自己组织语言说的。大家的表达各有不同。4、黄山松如此之多,那为什么作者却偏偏把目光聚焦在这三棵松身上呢?(奇特)二、分层品奇:1、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中,自己完整地读读课文,对这三棵松的画面,大家可以多读一读,看看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们的奇特?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听明白了吗?(看看从画面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它们的奇特?)2、学生交流:评价:这是你眼中的奇,这是你心中的奇,这是你看到的奇,这是你的理解,你不仅读出了奇,还读出了情。3、大家交流了这么多,那归根结底主要是它们的什么奇?(姿态)(板书:形)预设:如果说出名字奇,那就先读读它们的名字,从名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那我们再静静地读读

52、课文第二段,找出具体描写三棵松姿态的句子。5、学生交流:边交流边出示三个句子。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所以人们叫它迎客松)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所以人们送它们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陪客松)它向山下伸出长长地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怪不得人们叫它送客松)6、大家发现它们的姿态与名字之间的联系了吗?(名字正是由姿态得来的,这三句话正是写出了名字的由来)你来黄山游览,有人欢迎、有人陪伴、有人相送,你的感觉怎样?总结:这奇特的名字让我们有了别样的情感。它们本来就是三棵松,但却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的感觉呢?(可见作者的联想丰富)7、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读这三个句子。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