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64342_第1页
名词解释64342_第2页
名词解释64342_第3页
名词解释64342_第4页
名词解释6434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者xxxx-日期xxxx名词解释64342【精品文档】名词解释文献: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1.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2.一定的载体;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依据国际定

2、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历史文献:比较,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 切文献都是各种知识的记录。时间就好似一个链条,它以“现在”为线索前于此时谓之“过去”,后乎此音谓之“将来”:时间即历史,过去时间中产生的文献叫历史文献;现在即当今的文献叫当代文献。而“现在”,这个时间链条,是极不稳定且稍纵即逝

3、的。中国历史文献的积累,有三个方面的重要途径。一是官府档案文书的积存,二是历史撰述的日增,三是史书以外的各种撰述的发展。广义的历史文献。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著作,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文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狭义历史学。目录:目录,是指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揭示和报道图书的工具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藏、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在计算机应用中,目录的发展成了“文件夹”。随着目录工作的发展,衍生出“目录学”。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

4、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隋书经籍志:隋书经

5、籍志四卷。唐魏征(580-643)等撰。是唐代官修的一部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名。清永瑢、纪昀主编。编纂四库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为便于翻检,次年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不收存目书,提要从简。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新印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总目、四库提要,共二百卷,是中国清代纪昀等编纂的一部大型解题书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版本

6、:在文献编目中,特别是在国际标准书目著录中,版本(Edition)是基本上根据同样的输入信息制作并且由同一个机构或一组机构或一个个人发行的一种资源的所有复本。对于古旧单行资源,从基本上是同样的版心在任何时候印刷出来的一种资源的所有复本。书衣:书衣分为布书衣与纸书衣两种,为保护书本,美化书本而用。现在多用来保护旧书和珍爱的书籍,而且演变成现在常用的书皮。金镶玉:牌记:又名木记、书碑,相当于现代图书出版物的版权页。指在书的卷末、或序文目录的后边、或封面的后边刻印的图记。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行格:行格即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

7、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版框:版框即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被称为左右双边或左右双栏。界行:纸或绢上的直行格。 余嘉锡 书册制度补考朱丝栏界行:“以上诸条,可见绢与纸皆有界行,或织,或画,或朱,或墨,其式不一。”线装书中,指字行之间的分界线,有朱墨两色,分别叫朱丝栏,乌丝栏版心 版心是页面中主要内容所在的区域。即每页版面正中的位

8、置,又叫节口。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有的还印有书名、卷数、页码及本页字数,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象鼻鱼尾 鱼尾 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象鼻 鱼尾上方的空白区域。 中间有黑线叫做黑口,中间不加线叫做白口。监本 各朝国子监所刻印书籍统称“监本”,是版本类形,官刻本的一种,也是官刻本的代表。巾箱本 巾箱本, jinxiangben,版本类型。中国古时刻印的版框开本极小、可以装在巾箱里的书本。巾箱是古人装头巾用的小箧。巾箱即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开本很小的图书,意谓可置于巾

9、箱之中。宋戴埴鼠璞载:今之刊印小册,谓巾箱本,起于南齐衡阳王手写五经置巾箱中。由于这种图书体积小,携带方便,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称为袖珍本。古代书商还刻印有一种儒经解题之类小册子,专供科举考生挟带作弊之用,这种袖珍本则称为挟带本。写刻本 也就是版本类型。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很早。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国子监校刻“九经”。至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大盛。旁及辽、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善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

10、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百衲本 百衲本:书籍出版术语,又叫“配本”。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这是个借喻性的版本称谓。麻沙本 麻沙本是指福建建阳县西麻沙镇书坊所刻的书。建阳及建瓯两地刻的书又称建本。建阳县属下的两个市镇麻沙和崇化,在宋元时代均以刻书著名,当地人世代以刻书为业,有图书之府的美称。蜀本 蜀本指四川成都、眉山刻印的书籍。蜀本的特点是:字体多似颜体,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没有书耳,版心下端多有刻工姓名;纸张洁白,校勘精当。校勘 校勘,指校对勘正。对书本,报刊,文集等等的修正所必

11、经的一些程序。 校勘学 一门综合群书,比勘其文字、篇籍的异同,纠正其讹误,力求接近原文真相的学问。或称为校雠学。广义的校勘学,前人称为校澈学,它包括了版本、校勘、目录、考证、华伪、辑佚等内容,今谓之文献学。因广义校勘界定不明,今己不用,成为历史名词。现代所谓校勘学,即狭义校勘学,指专门研究古籍整理的文字比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学问。校勘学始于汉,成于宋,大盛于清。对较法 “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有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

12、在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1 即以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校,校出各本异同,不审定是非。就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善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如果版本众多,谱系不清,反之会增加错误。本较法 “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吴缜之新唐书纠谬,汪辉祖之元史本证,即用此法。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曾以纲目校目录,以目录校书,以书校表,以正集校新集,得其节目讹误者若干条。至于字句之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叶,远而数卷,属词比事,牴牾自见,不必尽据异

13、本也。”即以本书前后互证,抉摘异同,辨别是非。可以使正文与正文比较,也可以是正文与注文的互校、或文义与体例、文辞押韵等的互校他校法 “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丁国钧之晋书校文,岑刻之旧唐书校勘记,皆此法也。”即以他书或其他材料来校勘本书,注重以其书与本书相关的种种引文作为校勘证据。理较法 “段玉裁曰: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所谓理校法也。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此法须通

14、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昔钱竹汀先生读后汉书郭太传,太至南州过袁奉高一段,疑其词句不伦,举出四征,后得闽嘉靖本,乃知此七十四字为章怀注引谢承书之文,诸本皆儳入正文,惟闽本独不失其旧。今廿二史考异中所谓某当作某者,后后得古本证之,往往良是,始服先生之精思为不可及。经学中之王、段,亦庶几焉。若元典章之理校法,只敢用之于最显然易见之错误而已,非有确证,不敢藉口理校而凭臆见也。”即碰到古书无可依据,或数本无所适从时,只好用理校法,以理分析,断其是非。它通常根据史书的体例原则、遣词造句的特色来校勘,需要研究者对古籍、音韵、训诂、历史、典故等知识有很

15、深的造诣。辨伪 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前者和古籍版本学、目录学的关系较密切,后者则与校雠学及史学中的史料考辨工作相近。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和著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辨伪学 在国际学术界,“辨伪学”是针对“伪科学”进行辨别区分的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

16、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其主要标志是:在辨伪理论上,由过去传统的、较为零散的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科学的、系统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辨伪方法上,由过去主要是乾嘉考据辨伪方法,逐渐加入了现代科学方法,包括考古学、社会学、逻辑学、计算机等等;在学科体系上,构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辑佚 辑佚是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佚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通过辑佚得到的文献,称为辑本或辑佚本,研究辑佚的历史、方法、原则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辑佚学。辑佚学 辑佚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是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辅助学科,与校

17、勘学、注释(传注、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等属同位类、同性质的学科。简答1、 文献含义的演变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

18、外,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皆属文献的范畴。数千年来,我国先人创造出丰富而灿烂的各类文化硕果,主要是录存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图书典籍之中,这些就是古典文献。而其中与某一学科直接相关的图书资料,就是该学科的文献。古典文献学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古代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发掘、搜集、整理、研究这些文献,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之为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专业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科学文化,进而为全人类作出贡献。作用-文献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1)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

19、终表现形式;(2)是在空间、时间上传播情报的最佳手段;(3)是确认研究人员对某一发现或发明的优先权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5)是研究人员自我表现和确认自己在科学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进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活动的重要激励因素;(6)是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2、 历史文献的含义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的时候,它实际已经成为历史的存在物。所以本书使用的“历史文献”的时间概念,从属于的文献都是历史文献”的命题,在收罗文献时、尽可能予延至现在,从古代至建国以来的五十年,均沦述之。+名词解释3、 文献与文物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

20、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

21、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科。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科学。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文物对社会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的作用。文物的价值和作用,其间有联系,又有区别4、 历史文献学的功用所谓综合性,是指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领域以及所运用的理论,方法既涉及到历史学,也涉及到古典文献学,同时又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年代学、历史地理学以及古代文学、中国哲学史、科技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综合性虽然不是历史文献学的学科性质,但的确是它的一大特点。所谓基础性,是就历史文献学在历史学的结

22、构体系中所处的基础地位而言的。研究历史必须依据史料,史料的范围虽然很宽广,但传世的和出土的历史文献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实践性,是说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强调实践讲求致用的学问。无论整理还是研究历史文献,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版本、目录、校勘、辨伪、辑佚等都需要长时期的动手实践和经验积累,方能得其门径而取得成就,而整个历史文献学学科也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文献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主要有四个方面:1、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2、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23、: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4、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文献数据化等。学科性质(1)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2)历史文献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3)历史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历史文献学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它的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5、 目录的产生目录,是指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揭示和报道图书的工具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藏、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在计算机应用中,目录的发展成了“文件夹”。随着目录工作的发展,衍生出“目录学”。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公

24、元前15前12世纪)已经有了大量文献,仅安阳小屯等地出土的甲骨文献已有16万片之多,当时甲骨文献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周代掌管文献的史官有明确的分工,如外史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说明西周时期很可能已有了登记和通报文献的目录工作。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是现有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群书目录。公元前26年,汉成帝命陈农搜求遗书,诏光禄大夫刘向等领校秘书。刘向校书未竟而卒,其子刘歆继承父业,将刘向校书时撰写的每篇叙录全文汇编而成别录20卷,刘歆取别录所载,种别而成七略7卷。别录为后世叙录体提要之楷模; 七略创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书目分类体系,对后世目录的

25、编制影响深远(见别录、七略)。6、 四分法的演变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目录学。春秋时期,孔夫子整理文献,将其编为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即每类各有其书。而后西汉刘向父子编就七略,共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大部分,其中辑略实为总序,故可以暂称六分法。但是,文学、历史、佛经、阴阳家、五行家的文献增多,这种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分类需要。晋武帝时,秘书监荀勖与中书令张华整理书籍,又得汲冢竹书,便仿依魏中经薄,编成中经新薄。该分类法改变了原先的体制,将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在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中,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26、最后在清朝编辑我国古代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时,将编辑过程中撰写古籍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便是经史子集分类法的确立。7、 古籍目录的类别8、 怎样利用目录进行检索专指性、直观性、多元性、全面性、集中性。选用的主题词,大都是各学科所惯用的名词术语,而且直接用自然语言来表达,不受学科体系的限制,直接按主题词的字顺排。因此,在不确定题名、责任者、分类的情况下,查找主题目录是很方便的。主题目录检索信息所选取的主题词具有特性特点。目录检索:只对分类名和内容简介进行关键词检索,而不对网页内容的全文进行关键词检索;目录中的网站由人工采选和加工,因此其数据质量相对较高,保证了查准率,

27、但由于人工编辑所限,其信息量相对较小,更新速度较慢,查全率不高。网页检索:数据量大,网页更新快,关键词检索功能强,查全率高,尤其在检索分类不明的主题或专指的知识点时优势明显。9、 版本含义的演变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版”是简牍时代以木制作的书籍的一种形制,印刷术发明后,用以印刷书籍的木版也称版。书称“本”,始于西汉刘向父子校理国家藏书。刘向别录云:“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曰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曰雠。”这里的本,即指一书的不同本子。最初写于竹、木简上,后用缣帛与纸写书,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书籍多以印刷形式流传,版本一词,大多指书籍的雕版

28、印本。清代叶得辉书林清话(卷一):“自雕版盛行,于是版本二字合为一名。”至宋代,版刻大行,名义遂定。版本二字最早见于文献的记载,有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五代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南宋藏书家尤袤遂初堂书目有“成都石刻本、秘阁本、旧监本、京本、江西本、川本、大字本、小字本等”,是记藏书不同版本的开始。此外,南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题:“曾以家塾所藏唐石刻本,晋天福铜版本,京师大字旧本,绍兴初监

29、本,监中见行本,蜀大字旧本,蜀本重刊大字本、中字本、又中字有句读附音本,潭州旧本,抚州旧本,建大字本、俞绍卿家本、又中字凡四本,婺州旧本,并兴国于氏、建安余仁仲凡二十本,又以越中旧本注疏、建本有音注疏、蜀注疏,合二十三本,专属本经名士,反复参订”。据此可知,版本一词,范围较广,不仅专指刻本,包括刻印本与非刻印本。至近代,版本含意更有扩大,写本与刻印本之外,凡影印本、石印本、拓印本、钤印本、铅印本、油印本等都包括在内。一部书籍,无论是经抄写、刻印或其他方法制成,由于时代、地区、条件、写刻人等有所不同,各种本子之间,必然产生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写或印的形式、年代、版次、字体、行款、纸张墨色

30、、装订;内容的增删、修改、变化,以及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形成而留存于书上的题跋、识语、批校、藏章印记等。这种特征即构成一书的不同版本。研究书籍版本特征,辨其真伪优劣的学科则成为版本学。10、 版本学的功用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在古籍研究中尤显突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碑书、写本、刊本、印本、稿本、抄本、批校本等各种形式的图书。它的主要研究范围包括:一、各种图书版本的发生、发展史,包括雕版源流和演变、传抄源流等。二、各种图书版本的异

31、同优劣,加以鉴别,判断时代,指明特点,总结和概括出规律性东西。三、版刻、印刷、装帧各方面的技术演变发展与成就,比如印刷墨色、字体刀法、藏书印记,版本行款、装帧式样等,为版本鉴定提供技术条件。版本学通过广泛搜集不同版本,可以刊误纠谬,为校勘提供基础,避免谬种流传贻误后学,它还可以比较优劣,选择善于本,指导阅读;对于大量伪作,亦可以通过版本研究,使用版本学的手段加以识别,这不仅有利于学术,且有利珍本书作为文物的鉴别。另外,对于不同版本图书的制成情况和发展演变过程的考察和分析,还可以探求当时文化的发展情况。版本学研究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11、 版本装帧形式的演变一部书稿在印刷之前

32、,对书的形态、用料和制作等方面所进行的艺术和工艺设计。其内容包括开本 、封面、护封、书脊、版式、环衬、扉页、插图、插页、封底、版权页、书函在内的开本设计、封面设计、版面设计以及装订形式、使用材料等。封面设计一般由文字和画面两部分有机构成。书籍的装订形式与排式有关。中国大多是横排书,采用的装订形式有精装本、平装本、单行本、合订本、普及本、缩印本、袖珍本、特藏本、豪华本等。此外,还有飘口、圆角、包角、检标、毛边等装式,书脊有圆脊和方脊之别。12、 版本的分类=第九题13、 校勘的产生校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国语鲁语载鲁大夫闵马父对景伯说;“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前人一

33、般认为正考父是孔子的六世祖,周末时宋大夫(今人考证时间上未必合理,有人说是孔子十世祖,有人说并无关系)。孔子整理六经,将诗、书去其重,写版定本,必然经过校勘;西汉刘向大规模整理古籍,编制目录,把搜求版本、校勘文字作为一道重要的工序,并给“校雠”二字下定义,提到理论高度产生了校勘学。定义广义的校勘学,前人称为校雠学,它包括了版本、校勘、目录、考证、华伪、辑佚等内容,今谓之文献学。因广义校勘界定不明,今己不用,成为历史名词。现代所谓校勘学,即狭义校勘学,指专门研究古籍整理的文字比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学问。校勘学始于汉,成于宋,大盛于清。西汉 刘向、刘歆校理群籍,奠定了校勘学,完成了别录一书,做出了

34、大贡献。唐代 将完整的校勘成果流传到今天的,是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宋代 校勘学独立门户,中央专设校书机构,由校书郎校理图书,并制定了校勘条例。南宋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是南宋校刻家岳珂重刻廖莹中世彩堂本九经三传时增修廖氏总例而成,可以说是集聚了廖、岳两大校刻家的成绩。清代 校勘学达于鼎盛,名家辈出。书目答问附录清代学问家,列校勘名家者就有三十一人。还应当特别强调的是明代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的编纂,都是校勘典籍的巨大成果的重要体现。清人的校勘成果写成专书的名著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和卢文弨的群书拾补。但清人校勘成果主要的流传形式不是写成专著,而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写成校勘记,随刻本流传

35、,也称校记、考异或考证如清殿本十三经、廿四史、九通就都附有考证。二是把校勘所得写在研治经史诸子的学术著作中。著名的王念孙的读书杂志80卷,王引之的经义述闻32卷,钱大昭的二十二史考异100卷,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俞椒的群经平议、诸子评议各35卷等。近人对校勘享有建树的应首推陈垣。14、 清代校勘学的成就清代校勘大家,各有家法。清末叶德辉藏书十约第七校勘,曾提出校勘之法有二:曰死校,曰活校。他说:“今试其法,曰死校,曰活校。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文。顾千里广圻,黄尧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

36、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卢抱经文弨,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是也。斯二者,非国朝校勘家刻书之秘传,实两汉经师解经之家法。郑康成注周礼,取故书、杜子春诸本,录其字而不改其文,此死校也。刘向校录中书,多所更定;许慎撰五经异议,自为折衷,此活校也。其后隋陆德明撰经典释文,胪载异本;岳珂刻九经、三传,抉择众长,一死校,一活校也。明乎此,不仅获校书之奇功,抑亦得著书之捷径也已。”清人的校勘成果写成专书的名著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和卢文弨的群书拾补。但清人校勘成果主要的流传形式不是写成专著,而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写成校勘记,随刻本流传,也称校记、考异或考证如清殿本十三经、廿四史、九通就都附有考证

37、。二是把校勘所得写在研治经史诸子的学术著作中。著名的王念孙的读书杂志80卷,王引之的经义述闻32卷,钱大昭的二十二史考异100卷,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俞椒的群经平议、诸子评议各35卷等。15、 校勘学的功用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犹核实。比较核对。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16、 校勘学的原则校勘的原则,即目的有三项:一日存真,二日校异,三日订讹。存真又分二种,一为求古本之真,二为求事实之真。求古本之真,多为藏书家所为。他们得到了一个善本,就要把它跟通行本对校,把文字异同,以及书的行款、版式、宁圆差异、纸质,甚至旧本中的圈点,收藏图章等都要一

38、一记录下来。求事实之真,就是“断其立说之是非”,即对原著的史实错误订误。校异,只是罗列众本并同,校者不作是非判断。订讹,是最上乘的校勘,要明其致讹原因,用正本或理校订正讹误。王念孙的读书条志、俞梯的诸广平议、孙诒让的札迻就是订讹的校勘专著。讹误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误字;脱字;衍文;错简。还有旁记字混入正文,或正文与注文混杂,或后人妄删妄改等。17、 陈垣的校法四例陈垣总结的校法四例,即校勘常用的四种方法。(1)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校,遇不同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者,即是此法。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优点是还祖本以本来面目,缺点是比较

39、死板,其主旨是只校异同,不校是非,只要与祖本相异,即照祖本改正。对校法的底本选择,最佳者为祖本。祖本即是原稿的写定本。历来各本都是从它直接或间接传抄刊刻出来的。原稿不存,其次是初刻本。这就是校勘珍贵宋元旧刊的原则。底本确定后,再考查所用对枝本与祖本的渊源递增关系,校记异同作区别对待。与祖本同源之对枝伞主要作参答,与根本不同源之本的异同为校记重点,这样才能使校记简洁。(2)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行文互校互证,以决择其异同,校正讹误。此法适于孤本自校。但如古籍不出一手或史源不同,则不能本校。先秦古籍大多非一时一人之所作,则不能本书前后自校。6tZ先秦部分多用旧文,西汉部分多用档案,且又为父子相共之作

40、,就不能用本校法统一异同。前人用本校法取得显著成绩的宋吴经的新唐书纠谬和清汪辉祖的元史本证。其所纠谬可视为史学研究,但不能据此去改动原错:因校勘是恢复祖本原貌,而不是替原作者改错。(3)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凡本书内容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法用力较劳,范围较广,非有较深阅历者,难以运用。在他校中尤需注意,古人引书不严谨,常有删节和改动,又类书、古许皆经过转手,摘引亦多不严谨。除非大误或有版本根据,一般不宜以他书校改本错,可以备列异同写入校勘记以供参考。(4)理校法。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

41、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这种方法最难,也最容易出错误。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校勘之事,看似雕虫小技,仿佛人人可为,实则确非易事,它要求从事校勘之人,应具有全面的文化史知识和深厚的文献学功底,才能做好。18、 辨伪的含义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前者和古籍版本学、目录学的关系较密切,后者则与校雠学及史学中的史料考辨工作相近。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和著作内容、年代等

42、,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19、 辨伪的产生明人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作了统计;“余读秦汉诸古书,核其伪几十七焉”。这十分之七的比例虽然不茶精确、却也足以说明古书作伪的严重性。中国的伪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出现甚早。清人龚自珍在家塾策问二中言:“伪书不独后世有之也,战国时人,依托三皇五帝矣,或依托周初矣,汉之俗儒,已依托孔门问答矣。”这些伪书的大批出现,混淆了史料的真实性,模糊了文献的真正价值。清末张之洞说得好:“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輶轩语)。研究的基础首先不稳固,往后的分析及结论就更不待说了。为此清人姚际恒把辨伪工作看成是“读书第一义也”。(古今伪书考序)。梁启超,曾在中国近三

43、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无论做哪门学问,总须以别伪求真为基本工作。因为所凭借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而虚伪,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中国旧学,十有九是书本上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可见考辨古书、古史、古说的真伪,是从事国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和第一步工作。中国对于伪书、伪史、伪说的考辨,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疑古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代从事古书、古史、古说考辨的学者很多,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辨伪学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总结中国历代辨伪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历代辨伪学家的辨伪思想和方法,对于指导青年学子研究国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4、20、 伪书出现的原因伪书的数量与种类如此繁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要从造伪的主观动机来分析。古人作伪,可分有意与无意两种。有意作伪有意者,情况又有多种:一是为托古。在封建社会里,按照一般人的心里特点,多尊古而残近、厚古而薄今,因此道术之土,一巳忧虑己作不能取重于当时,便引古人以为重。例如易托名伏羌,本草托名神农,礼托名周公等,便是此意。二是为邀赏。历代战乱之后、统治者为恢复文化,常常悬赏以求书,重金之下,免不了有些投机取巧者借机行欺以牟利。比如汉朝张霸伪造古文尚书,隋朝刘悠伪造连山、归藏等,就属此类。三是为争胜。在学术论争中,名齐才等之人多嫉恨与仇视对方,当独侍口舌不能胜人时,便

45、有人或造作伪书,或窜改古书,以此来拉古人之大旗作自己的虎皮,于气势上压倒对方。比如魏晋间王肃为在学术上取胜于经学大师郑玄,便伪作孔子家语等书,以证明己说与孔子后人相合,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四是为焙名。一些无真才实学之徒,为了能扬名天下,亦通过伪造古书,达到露才扬己的目的。比如明代藏书家丰坊,为显示自己藏书之丰、伪造出子贡易传、子夏诗传、晋史乘、楚梼杌等书、但因其诗学功底不厚,终被众人所戳穿。五是为评善。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中,以及个人之间的战斗中*讨建士大大你争我斗,势同水火,为了毁谤对方,他们住行广借以伪造书籍为武器,达到不可吉人的目的。例如唐代牛、李竞争时李德褂门人撰写出一部女周秦行纪v

46、却题为午僧儒所探,以此来还对方。六是掠人之美。见他人才华胜于自己,便不惜采取剽窃行为,据为已若。此如王鸿绪的明文稿,便是抄袭万斯向的著作。以止六种均属作者有意作伪。非有意作伪非有意作伪的情况又包括如下几种:一、该书因作者不详而被误题或妄题,例如孝经;二、该书因分辨不清历代的注释,而将其一起混入正文,例如庄子;三、该书因后人续写部分不祥而与原作相混淆,史记;四、该书因后人编辑之误,而被掺入他人作品,例如李太白集。有意作伪,动机很恶劣,非辨别不可;无意作伪,虽无歹意,但客观上混淆了是非,亦同样需要严格考订。为此,辨伪工作异常地艰巨而复杂。21、 怎样进行辨伪胡应麟的方法辨伪方法有很多种,最早作出系

47、统总结的是胡应麟,他在四部正讹中提出了八种方法: “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四、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五、核之文,以观其体;六、核之事,以观其时;七、核之撰者,以观其;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这是胡应麟对前人及他自己辨伪经验的总结,概括得非常精要。梁启超的方法梁启超根据自己的治史以验,提出了十二种方法: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有九皆伪。如明人所刻古逸书忽有三坟记、晋史乘、楚史梼杌等书,此类书既不见诸史志著录,亦未闻汉以后人征引,十之八九为伪造。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今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

48、十有九皆伪。如缪荃孙藏明钞本慎子,篇数、内容与旧读本全异,盖为伪作。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如晋人梅颐所献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魏晋间人张湛自编自注之列子等书,皆为伪造之作。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如今所称神农本草,汉书艺文志无其目,知刘向时决未有此书,殆可断言其伪造。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例如古本竹书纪年有夏启杀伯益,商太甲杀伊尹等事,又其书不及夏以前事。而今本记伯益、伊尹等文,全与彼相反,其年代又托始于黄帝,故知非汲冢之旧也。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部分伪。如

49、管子、商君子,汉志皆著录,题管仲、商鞅撰。然两书又各记有管、商死后之人名与事迹。故知两书决非管、商自撰,有为后人所窜乱者。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例如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明言“迄麟止”,而今本不惟有太初天汉以后事,且有宣成以后事,此中必有为后人窜乱者。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例如今道藏中有刘向撰列仙传,书中尽言诸仙荒诞之事,决非刘向本人所撰。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例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关于苏秦事迹的记载与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述在时间和事迹上都有矛盾。可见苏秦列传史料,必须重加鉴别审理。各时代

50、之文体,盖有天然界划,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作伪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例如东晋后出古文尚书,比诸今文之周诰、殷盘,截然殊体,故知决非三代以上之文。22、 出土文献与辨伪我们一般所说的出土文献,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的出土文献是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的,即考古发掘出土的(或经过鉴定、来源明确的馆藏品)文字材料,都可叫做“出土文献”。原文化部的“古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五辑出土文献研究,其涵括的研究对象上自甲骨文、金文、战国盟书、玺印、简牍、帛书、敦煌文献、吐鲁番文书,下到明清墓志,还有佉卢文等古民族文字等等。另外,像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出版规划所列的出土文献

51、等,都是用的广义的概念。王国维指出的对中国学术有重大影响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几项发现是甲骨文、敦煌文献、汉晋边塞竹简和中国境内的外族遗文,还有内阁档案。这其中,除了内阁档案一般不包括在内,其他都算是出土文献。这是广义的出土文献。狭义的概念,一般是指出土的书籍(包括典籍和公、私文书),主要是指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简牍、帛书和纸质文书等。广义概念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已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学科,像甲骨文;有的则成为其他学科的一部分,如金文,现在更多的把它作为器物青铜器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像墓志、碑铭,则更多的被纳入传统的金石学的范畴里。作为出土文物,尤其是简牍一类的文物,其特点在于:首先,保存情

52、况差。第二,严重扰乱(这主要是指简牍)。第三,文本本身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定本或善本,加之上述的原因,简牍残断缺损,散乱失序(有的本身就是垃圾),文字漫漶,文本的完整性更加受到影响。一般以为,出土文献未经传刻,错误少,所以对用出土文献来订正、校勘传世文献的作用说得多。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字的载体主要是简牍、帛书,此类文物的科学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现在还没有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如何有效保护,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出土文献整理出版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刘向父子整理古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是对文字、篇章进行校勘。(二)是汇编与辑佚。(三)是辨伪与存疑。23、 伪书的价值24、 佚书是怎样产生的泛指散失的书籍。历代典籍,经水火兵燹,多有亡佚,“佚”,或作“逸”,当散失讲,佚书是指失去不传的书,辑,聚集、收集之意,辑佚,即收聚散失之意。有些佚书名亡而实不亡,在其全书佚失之前,它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