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考数学命题的几点思考及建议_第1页
对中考数学命题的几点思考及建议_第2页
对中考数学命题的几点思考及建议_第3页
对中考数学命题的几点思考及建议_第4页
对中考数学命题的几点思考及建议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最新资料推荐对中考数学命题的几点思考及建议对中考数学命题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316021 ) 浙江省舟山市 南海实验学校初中部 张宏政、郑伟君1. 问题提出在改革精神 和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 近年来各省市在中考数学命题时, 总的趋 势是好的,亮点不断, 如注重考查数学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能力, 强 调应用,重视实践、 探究,关注学生的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 体 现人文关怀等等。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 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得到有效的 解决,新的矛盾却又出现。2.问题聚焦2. 1 试题数量与时间的矛盾无论我们如何回避,中考目前从功能上来看, 仍应属于选拔考试的范畴, 那么 重点就应该是考学生的数学素

2、养与数学能力, 而不是考学生的熟练 程度。但综观各地的中考试卷,试题数量虽然较过去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一般仍维持在2228道之间,平均25道、30问(有的题 不止一问);而考试时间多为120分钟(也有100分钟或150分 钟的)1。由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专家建议一次性考试的时间以120分钟为宜,否则容易形成思维疲劳2,那么,在这些时间要 做这么多的题目, 是否合适、 是否科学, 好像没人进行科学的考由于当前的试题多有情境或过程的描述, 因而试卷长度大多超 过3500个印刷符号,书写约1500个印刷符号,理解题意的阅读 量是比较大的3。特别现在中考的压轴题一般都体现了综合与探究,主要考查学

3、生的阅读能力、 理解能力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较大,学生 要做好它必须有较充裕的思考时间。笔者曾以某中考试卷的最后两道题为例给学生做过测试,就算班级中最优秀的学生,光是花在阅读理解、 分析题意上的时间就将近20分钟,加上寻找解题策略、理答的时间也需要近20分钟,那 么剩下的23道题就必须80分钟左右时间完成,紧张程度可想而 知。优秀学生如此, 更何况一般的学生了。2. 2 难度系数之痛 中考试题适度的降低难度, 对于引领教 师在平时教学中落实双基, 杜绝偏、 繁、难题,以切实减轻学生 的课业负担,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不知何时, 有些地方在命题时,主管行政部门

4、会下死命令,必须把难度系数控制在0.7 (或0.75 )以上。为了达到目的,结果命题时编制了许多所谓的送分题,真正考能力的其实就是4、5个题目。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生的分数确实上去了, 但是卷面上的高分 数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是否体现了双基的扎实,是否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呢? 以06年我市中考数学科目的成绩统计情况分析,高分段人数聚集。数据显示, 满分150分的人数就占1. 78 %, 140149分的占 20. 21 %,130139 分的占23. 66 %, 累计优秀率为45. 66 %。但成绩背后 的问题也很严重,这样的考试已容不得学生有一丝失误,它更多考查的不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5、与数学素养,而是考学生的仔细程度与模式化的答题技巧,于是一些较有数学天赋但稍显粗心的学生为此抱撼考场的事情便常常发生。因此,为了帮学生取得高分,题海战术便被演绎得炉火纯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念产生了严重的偏差。一些高分考取的同学进入高中以后,后继学习能力明显缺乏的现象更是令高中教师颇多微词。2 . 3 试题的刻意创新与学生实际 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引下,各地原创性试题的数量和质量都较以往有了显著的提高, 其中也确实不乏重视思考、 重视过程,能反映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题。在肯定进步的同时,也应看到一味贪新求异的现象也并不显见。例如,部分试题堆砌式的拼凑痕迹还很明显;一些试题简单的把高中知识下移,

6、明显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适应;部分应用试题的内容过于成人化, 不适合学生作答;不少开放题设计得不够 成熟,还有待进一步改进;还有一些思路奇特、 叙述冗长、 繁难的试题仍为数不少等等。众所周知,中考给初中生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完成对类似试题的阅读理解、信息提取、语言转换、数学建模以及给出解题过程等工作是否过于 苛刻?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试题真的像命题组所宣称的那样能考 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思维水平吗?其实考后的实际数据往往大大低于命题组设计时的难度系数就是一个例证,但是,它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巨大的。3 . 建议3.1 严格控制试题数量,辩证认识

7、难度系数中 考试题数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既与我们传统思维下片面追 求知识的覆盖面有关,也与我们长期以来对 双基 考查形式的认识不当有关。今日的数学考试,大部分的测试题仍然只注意程序性的数学知识 和熟练的数学技能。一旦考试只注重基础,学生为了获取高分也就只学习那些基础了 4。而片面强调降低难度的结果,使得这个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问题是我们必须思考,这样的考试是否使学生获得了真正厚实的数学认知基础?04年曾对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与商洛师专数学系刚入学的大一学生用当年的高考数学试卷进行过测试,发现仅过了三个月,成绩普遍下降,并且差异显著5。因此,中考命题如何更突出考察思维,少考记忆与模仿,

8、 引导数学回归到数学教育的本原,引导教师与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导向数学教育不仅为学生真正奠定厚实的认知基础,而且还要为学3 / 7最新资料推荐生的发展培育厚实根基, 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3. 2 试题要立足教材求创新 中考试题需要创新, 但是如何创新却需要我们深思。哪种只注重形式上的创新不足取,如明明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偏要加入丰富的生活背景, 还美其名曰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等等;而哪种完全脱离教材,还公然宣称课本 已不是命题的惟一依据的创新更值得警惕。先不说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巨大差异,单就初中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而言, 他们还无法解决一些相对复杂的应用问 题

9、。他们主要的学习任务在于系统学习必要的数学知识, 深刻理解 知识的本质,以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厚实的基 础。因此,试题创新要立足课本, 重视双基, 重视思想方法, 重 视思维过程, 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考基础;考思维;考理解;也考一点思想方法, 一切以是否 有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本质与内在联系; 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 基本思想方法为基点。数学是否也可以这样考:考基础,也考一点课本上的东西; 考能力,考一点思维的过程(说说你的想法);也考一点对双基的 理解. 例 1.计算2)23履 , 它根据的公式并请说明这个公式是怎样由乘法分配律mbmaham )(推导而来的?这里是让学生

10、不但要知道公式,会用公式, 而且知道这个重要公式是怎样得来的,难道这样考不可以么?不好么? 例2.解方程 12 XXXX .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先 考 虑 去 分 母 么?为 什 么?关键是什么? 怎样处理含绝对值的部分? 会做不一定说得清想法(只要分| x| /x =1或-1讨论),能说不就表明己理解得更好些么?可以这样考么?这样引导好吗?例3.说一说,下面这样解, 错在哪里 ?52 x 1 x -得4 x正确的应怎么解?这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道难题! 一些学生可能会解,但说不清什么.这本身就 表明学生理解得不够好。许多情况下,学生知道可以怎么做, 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可那样 做. 当然,以上只是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到底怎样考对于引领教师更深刻的研究教材值得思考,中考命题改革确实艰难,但正因为其难,才凸现出它的生长空间与研究价值,只有我们加强研究, 才能让它积极发挥正面的导向作用。(文章参考了 过伯祥教授的一些想法, 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 3. 罗 增 儒.数学中考 命题的 趋 势分析(续 篇).中 学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