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复习一、拣麦穗本文最初发表于1979年12月16日光明日报,收录于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张洁属于记事散文体裁。涉及人物:一、农村姑娘梦想的幻灭者。二、“我”执著的寻梦者。三、卖糖老汉孤苦的漂泊者。张洁(1937-),当代作家。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艺术特色:首先,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小女孩的心理,心态描写真切细腻,感情真挚朴实;其次,作品在艺术上以“丑
2、”显美,将两个人物形象都描画而为“美丑联体”的意象,外面都具有“丑”的特征,通过形“丑”与神“美”的错倒、反差,达到人性“美”的讴歌;寓意的深沉含蓄也是文章的一个特色;语言自然朴素、明净清丽,也是艺术上的鲜明特色。或参考答案二:(一、构思独特。文章的第一部分所写拣麦穗姑娘的种种美丽幻想,对展示情节、凸显主题起着铺垫作用。一是从内容看,第一部分对后面两部分有统领作用。二是从情感气氛上看,前面拣麦穗姑娘的梦的纯真和丢失的困惑,正与后面那个典型故事的情调一致,从而形成了笼罩全篇的基本情感气氛。三是铺垫部分与主体部分在内容、氛围的基本一致之中,还包含着一层不同。二、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心理。
3、三、通过简洁传神的行为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四、文章中象征手法的应用。小火柿子象征老人对我无私的关爱永不退色,我对老人的怀念之情也不会变化;烟荷包象征了我童年梦想的失落,老人的去世也表明了作者失去了一份真爱。)文章主题: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答案二:(本文通过对一个憨厚、纯真的小姑娘在拣麦穗时梦想的成长与破灭的描述,体现了农村女子命运的悲哀与无奈,通过对挽歌式乡村景致的描绘体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附参考问题及答案:1、 文章主写的是回忆“我”拣麦穗
4、的事,为什么要在开头部分讲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呢?答案:它是作为铺垫和映衬出现的。一方面引出“我” 拣麦穗的事,另一方面映衬了“我” 拣 麦穗时所寄托的梦的天真单纯,那一份纯真美丽的感情。2、作者在最后为什么会常常想要找到那个早已不知被她丢到哪里去了的那个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呢?答案:她是为了找回记忆,找回那一份埋藏在心底的纯洁质朴纯真的感情。因为幼时的那一口无遮拦的“爱”时不遵从世俗的规则,是超越功利及世俗的。长大后常常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还因为长大后,感到除了母亲,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企求,没有任何企望地。”3、拣麦穗一文中,文章结尾部分,两次描写了“
5、小火柿子”这一形象,有什么用意?答案: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小红柿子象征着卖灶糖老汉那高尚而又没有私心的爱;象征着“我”的一颗炽热的心,也表达了“我”对老汉执着热切的依恋之情。更深一层来说,“小火柿子”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所谓“物是而人非”,作者第二次描写 “小火柿子”,目的是为了在气氛的渲染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以柿子的红火反衬“我”得知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的悲伤心境,表达“我”的失落与惆怅;运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另外,在“小火柿子”上,作者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二、断魂枪本文
6、收录于老舍文集第八卷体裁属于短篇小说。涉及人物:1沙子龙:生不逢时的英雄,苍凉中饱含无奈,清醒地观照到大势所趋,以达观的眼光目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2王三胜:王三胜只能以力胜人,唬唬外行,全无真功夫。但他又争强好胜,鲁莽气盛,自不量力,结果只能自取羞辱,他只是狐假虎威,毫无内涵而言。3孙老头:他刚直锐进,积极进取,坦率大方,固执倔强,但终究不知学武到底作何用途。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由于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其代表作品有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艺术手法:
7、1.小说善用对比手法,以王三胜的争强好胜,性格外露,以孙老者的豪爽乐观,积极进取,从不同侧面烘托主要人物沙子龙的性格。2.小说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等的简练传神的描写,深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3、小说语言京味十足,人物语言直白简朴,各具特色,彰显人物性格。4、擅于运用比喻手法刻画人物。5、语言含蓄干练。文章主旨: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钢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伴随着政治经济压迫,西方的物质文明涌进了中国。中国传统的文化被西方物质文明所代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品描写一个老拳师在社会急剧变化中既认识到大势已去,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调整,又在内心深处,背负着因袭的重担,
8、于是只能用温旧梦来慰藉自己的痛苦的心灵,以不传断魂枪作为与时代抗衡的一种手段。老舍说:“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地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由于个人的自私保守,祖国有多少宝贵的遗产都被埋葬掉了。”老舍痛感这种“把生命闹着玩”的国民劣根性已经构成了我们民族潜在的危机的基因,故而借沙子龙断魂枪的泯灭,发出呼啸,以期唤醒那些仍倘佯在“东方的大梦”中的国民的灵魂。附参考问题及答案:1.分析断魂枪中的沙子龙形象及其意义。答案:小说通过沙子龙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他内心对过去世界的留恋、眷念、欣赏而又无可奈何的描述,烘托出时代的变动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
9、批判了保守、狭隘的思想观念,从而表达了作者中西文化冲突:既不能拒斥外来文明,又必须保护传统文化,扬弃融会,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新时代的中国文明。2、本文第三段说“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暗含着无限悲怆的人生转折,请概括其具体内容。答案:东方的传统世界被西方文化侵入;沙子龙无法经营镖局;沙子龙的武艺无法施展;沙子龙不再具有以往的名声和地位。3、.作者锐意塑造沙子龙人物形象的同时,也精心塑造了孙老者这一人物,有何作用?答案: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与沙子龙的形象形成对照同为习武之人,身处同一时代,沙子龙面对时势,甘愿放弃武艺,是悲剧者。孙老者却乐观、坚韧,为学习武艺而奔走江湖,对武艺执着坚守;引发读者思
10、考,面对传统武艺,乃至面对中国的许多传统,究竟是传还是不传。4、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即文章最后一句)答案:沙子龙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内心是痛苦的。一方面他留恋着过去叱咤风云的自己,另一方面对时代变迁做出妥协;“叹一口气”,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无奈与落寞;“微微一笑”,“不传!不传!”又展示了沙子龙始终坚守内心的孤傲与执着,展示了在时代急遽变化中的悲剧人物形象。5、有人将沙子龙看成是时代悲剧的孤独英雄,而有人认为沙子龙在时代变革中心态保守。沙子龙始终不传“断魂枪”,请依据文本,简要分析沙子龙不传“断魂枪”的原因,并谈谈你对他不传“断魂枪”的看法。答案:不传的原因:(答对任意两点即可4分)从客观
11、情况而言,断魂枪离开了野店荒林与绿林响马的拼死搏杀,就如同失去了生命之本和力量之源。从技艺的角度而言,此时的断魂枪无人可传,他们只是争强斗胜,痴迷武功。他们爱的只是众人的喝彩,或武功的招式。同时也无须传承,无人会拿着枪去和火枪、大炮比拼。(2分)从沙子龙的角度而言,沙子龙已经看透武术对于现实社会的无用,对于个人的无用,他对时代变化充满伤感和无奈,心中充满了英雄末世的落寞与悲哀;清醒的意识到,断魂枪存在于世而其精神却得不到传承,所以他无论怎样珍爱自己的枪法,怎样想把它发扬光大,也不会去做。所以,不会传授他视为人生精魂的断魂枪。看法:赞同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之下,断魂枪存在于世而其精神却得不到传承,沦
12、为混世的手段,或好练之人炫耀的资本,不传断魂枪,实际上是沙子龙崇敬、珍视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他对其深爱的传统武艺最后的保护。不能赞同他不传断魂枪,还是沙子龙心态上过于保守。虽然国术还未被提倡,但武术需要传承,沙子龙应该主动的走出去,收好的徒弟,想办法让断魂枪后继有人。三、听听那冷雨本文出自余光中集第五卷属于散文体裁。全文分为四层:第一层(14自然段,即自开头至“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第二层(5、6自然段,即自“听听,那冷雨”至“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从“看看”、“嗅嗅”、“闻闻”的角度写“雨
13、”,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以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第三层(712自然段,即自“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至“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之情第四层(1315自然段,即自“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至文末)写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感,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恨 余光中现代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生于江苏南京,他的诗风是
14、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代表作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艺术手法:(一)生动的比喻地,例如: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二)匀称的对偶,例如: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鲜明的转化,又称为比拟。例如: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麼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 地弹。 (四)整齐的排比,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五)秩序的层递,例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
15、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六)和谐的类叠,例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七)余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读 者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同时享受所以,听听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 感觉性的文章。或答案二:(特点一:句式长短参差,文言口语和欧化语言穿插,自如而连贯。特点二:大量使用叠音词,节奏和韵律感强,描写细腻特点三: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有力烘托了思想情绪。)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附参考问题及答案: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
16、”作为其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答案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冷”有两层含义:(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2、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答案:作者听雨,是在听得人生,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3、作者为什么说“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答案:作者
17、写此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25年来他对故乡魂牵梦萦,大陆的雨景都是在回忆之中,朦朦胧胧,凄凉,凄清,凄楚。宋词的意境正是作者20多年的人生写照:“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正是“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的。蓦然回首,人已沧桑,愁思悠长,因而“更笼上一层凄迷了”4、文中取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的语意,在表达感情上具有什么作用?答案:时光转瞬即逝,惊醒作者的思乡之梦,这样写更能深刻透彻地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得不到慰藉的痛苦心情。5、作者在第段写道:“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分析这种写法的特点和作用。答案:特点:运用比拟手法,使语言生动可感,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美丽意象。
18、作用:形象地表现了古屋渐渐消逝的情景,蕴涵着作者惋惜、怅惘的心情。四、念奴娇过洞庭出自于湖居士文集,体裁属于宋词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艺术手法: 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或答案二:(物镜与心境的结合,超现实的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附参考问题及答案:(1)“妙处难与君说”中“妙处”有怎样的内涵?联系上阕,简要分析。答案:景象清疏
19、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2分)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物我合一(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请简要赏析。答案: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2分)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手法如“夸张”等,言之成理即可)(3)下阕第六、七中“挹”“斟”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有关句子简要分析。答案:“挹”,表现词人豪迈的气派,要舀尽长江水为酒,开怀畅饮;“斟”,表现词人从容的气度,把北斗星当作酒杯
20、,细斟慢酌。(4)请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答案: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5)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达的方式。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答案:扩大词句的内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6)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词的上片。答案:情景交融。词人描写了广阔的湖面、澄澈的湖水、素洁的月光,营造了幽谧、廖阔的氛围,烘托了词人悠热自在的心情和坦荡旷达的胸襟。(7)、“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中的“冰雪”是什么意思?请简要分析。答案:)比喻,他的肝胆
21、如同冰雪一样晶莹,表达了他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五沈园二首出自剑南诗稿,属于七言绝句体裁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艺术手法:一、真情独到,自然天成,二、因情写景,借景抒情,三、反衬手法主题:沈园二首中第一首诗写触景生情之悲,首句以斜阳黯淡、画角哀鸣的景渲染悲凉气氛,后三句以反衬手法表现物是人非,感叹人已不再;第二首诗写诗人情感专一,以草木无情反衬人物深情,深沉哀婉,含蓄蕴藉。全诗体现了诗人忠实、笃厚、纯洁、坚贞的品格。附参考问题及答案:1. 沈园(其
22、一)是如何借景言情,来表达对往事的感伤的?第一首诗回忆与唐婉离异后在沈园邂逅的往事,写物是人非之悲。诗用借景言情的手法,以斜阳暗淡、画角哀鸣来渲染气氛,眼中之色、耳中之声无不凄凉哀怨,于是触动诗人的伤心情怀。第三句“伤心”二字由眼前景象转入回忆,第四句借桥下春波当年曾映照过唐婉身影,展现出深藏诗人心底那翩若惊鸿的美好形象。2.沈园(其二)是如何运用反村笔法,来表达诗人对爱情忠诚不渝的?第二首诗表达对唐婉坚贞不渝的感情,写刻骨铭心之思。诗用反衬笔法,以“柳老不吹绵”草木无情,来反衬自己四十年不变、至老弥坚的一往深情。自己将化为会稽山上的一抔黄土,仍要凭吊遗踪,泫然泪下,这是何等坚执的情感抒发!六
23、、鹊桥仙本文出自全宋词,属于词的体裁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艺术手法:将写景、抒情与议论说理熔为一炉、象征手法、意境深婉、富有理趣。(一、议论为主,又以情景为辅,二、象征隐喻,天人合一)主题: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主旨为赞美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的真纯爱情。否定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附参考问题及答案:1、简要分析鹊桥仙(纤云弄巧)
24、的爱情观。答案:作者在词中巧妙地利用牛郎、织女离合悲欢的故事,热情歌颂了诚挚不渝的爱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金石般的警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即“两情”“久长”。只要两人有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即使是在天各一方,见难别易,爱情也会与日俱增,历久弥深,远远胜过只追求朝夕不离的庸俗情爱。2、简要分析鹊桥仙(纤云弄巧)利用传说故事的表现手法。答案: 此词借写牛郎、织女这个人所共知的传说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爱情观,构思极为巧妙,表达极为自然。字面上,处处写天上,句句写牛郎、织女,而实际上句句写人间,写人间的真情,于传统题材中翻出新意,主题健康,格调爽朗,而
25、又深感余味不尽,颇受启迪,遂成为七夕诗词中久传不衰的佳作。小题1:请简要分析“忍顾鹊桥归路”的“忍”字的表达效果。答:“忍”:怎忍,岂忍;(1分)全句意思是:怎么忍心回头看那从鹊桥回去的路呢?(1分)“忍顾鹊桥归路”巧妙地表现了牛郎织女临别时的依恋和怅惘。小题2:分析这首词的修辞特点。(3分)答:拟人。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牛郎、织女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相会渲染气氛。对比。如“一相逢”与“无数”,“久长”与“朝朝暮暮”,表现了牛郎、织女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比喻。如“柔情似水”,形象地写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温柔缠绵的情意;“佳期如梦”,
26、极言相会时间之短暂,表达了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情。(答对任一点得满分,手法1分,举例1分,赏析1分。)七、秋兴属七言律诗体裁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艺术手法:其一: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托物起兴、颔联的象征、尾联的烘托,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
27、结合的方式。首联的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的象征:以骇浪滔天,暗寓了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心潮翻卷;颔联的象征:以阴云盖地,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尾联的烘托:以秋风、捣衣声,烘托含辛茹苦的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和凄凉。其四:1、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第四、五首,一写长安十数年来的动乱,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2、情景的和谐统一3、情景交融(“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4、杜甫善于运用壮丽、华美的字和词表现深沉的忧伤5、烘托反衬主题:其一:这是一篇随物兴感
28、、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其四:诗人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报复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附参考问题及答案:其一:1.有人评价此诗“意境恢弘,气势磅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俯视江中波涛连天涌动,仰观塞上风云接地而来,一片阴沉。上天下地,跟前江水,跟外边塞,意境阔大,气势非凡。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答案:
29、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意对即可)4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的妙处。(2分)答案: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或对偶)(1分),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1分)。5、首联叙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答: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1)这首诗前三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1)前三联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尽萧瑟凄冷的秋景。(2分)深秋露水侵蚀,枫树凋零残伤,巫山萧瑟阴森,巫峡波浪滔天,乌云压到地
30、面,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2)杜甫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选择,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风格,找出最后一联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进行赏析。(2)“催”与“急”字。(1分)秋已深,“催”字写家家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1分)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2分)八、仲弓问仁出自论语集释,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讲学的材料。孔子
31、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的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
32、,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里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思想内涵:一,要宽以待人。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诚敬之道,就是要在做事的时候,保持内心的真诚和谨慎语言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一、课文出处、体裁樊迟、仲弓问仁 论语 语录体散文集秋水 庄子 寓言念奴娇过洞庭 于湖居士文集 词捡麦穗 光明日报 散文婴宁 聊斋志异 小说断魂枪 老舍文集 小说公寓生活记趣 张爱玲文集 散文卖书记 李国文散文 散文二月兰 季羡林文集 散文 听听那冷雨 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宁师中学2025届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蛟河一中2025年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新疆新师大附中2025届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联盟2025届物理高一下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柳州市重点中学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商业物业管培外包服务协议
- 技术研发与商业应用合作协议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疗体系
- 合作退款协议书范本
- 2025年福建省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修船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年高考东北卷历史试题评析全文
- 变电运维考试
- 防雾涂料课件
- 2025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试卷(全国二卷)含答案
- 高压氧舱测试题库及答案
- T/SHPTA 032.2-2022500 kV及以下海上风电交流海缆用可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第2部分:半导电屏蔽料
- 2024年江西财经大学辅导员考试真题
- 各地市可编辑的山东地图
-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策略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