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相鲁] 考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8/1/1ec33a7a-cabc-405d-9969-47c1f4532cb4/1ec33a7a-cabc-405d-9969-47c1f4532cb41.gif)
![孔子[相鲁] 考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8/1/1ec33a7a-cabc-405d-9969-47c1f4532cb4/1ec33a7a-cabc-405d-9969-47c1f4532cb42.gif)
![孔子[相鲁] 考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8/1/1ec33a7a-cabc-405d-9969-47c1f4532cb4/1ec33a7a-cabc-405d-9969-47c1f4532cb43.gif)
![孔子[相鲁] 考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8/1/1ec33a7a-cabc-405d-9969-47c1f4532cb4/1ec33a7a-cabc-405d-9969-47c1f4532cb44.gif)
![孔子[相鲁] 考_第5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8/1/1ec33a7a-cabc-405d-9969-47c1f4532cb4/1ec33a7a-cabc-405d-9969-47c1f4532cb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孔子“相鲁”考王恩来 孔子曾一度在鲁国代行卿相之职,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明确记载。但近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钟肇鹏先生在其孔子系年中,就征引了毛奇龄、江永、崔述等人的异见,概括起来,即认为春秋之时无以“相”名官者,且孔子世家所言之“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时间上也不对,故孔子所摄相事,乃傧相之相,非卿相之相(参见钟肇鹏孔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第页)。经笔者考察认为,孔子世家中的记载虽在时间上有误,但不能因此否定孔子相鲁的史实;孔子行摄相事在定公十年“夹谷之会”前,至定公十二年结束。主要根据如下。 其一,“相”作为辅佐君王的官职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存在了。
2、论语宪问就有这样的记载:“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其中的两个“相”字均作“辅佐”解,体现了除君主外起主导作用的职位概念。在荀子王霸中,这一概念更为清晰:“若夫论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是夫人主之职也。”“治国者分以定,则主、相、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不务其所不闻;各谨其所见,不务其所不见。所闻所见,诚以齐矣,则虽幽闲隐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礼化其上,是治国之征也。”前者是说,选择一位“相”去统帅全部官吏,使官吏们无不归于正道并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这本是君主的职责。后者是说,治理国家的人已将等级名
3、分划定,于是君主、相和臣下百官各自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闻所见,按照一致的原则去处理。荀子所述,明确地将“相”界定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长,显系官职的概念。因此,说春秋之时无以“相”名官者,是不确切的。春秋时期最早设“相”职的,可能是齐景公,晏婴便是齐相。鲁、郑等国虽没有明确相职,但季孙、子产等执政上卿,实际上就是国君的辅相。 其二,定公十年的夹谷之会,是由齐国提出的,动机和策略都是针对孔子相鲁。请看历史记述: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史记孔子世家) 四十八年(指齐景公四十八年,鲁定公
4、十年),与鲁定公好会夹谷。犁鉏曰:“孔丘知礼而怯,请令莱人为乐,因执鲁君,可得志。”景公害孔子相鲁,惧其霸,故从犁鉏之计。(史记齐太公世家) 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左传定公十年) 以上三则记载,虽文字有所差异,但所叙述的史实是一致的。齐国之所以提出夹谷之会并想在会见时劫持鲁君,实际针对的是鲁君任用孔子相鲁,即“鲁用孔丘,其势危齐”,“景公害孔子相鲁,惧其霸,故从犁鉏之计”,这就明白无误地表明,孔子“相鲁”在前而夹谷之会在后,夹谷之会中的“孔子摄相事”和“孔子相”,不是临时指定的,而是孔子
5、的实际执政地位。 其三,从夹谷之会中孔子的地位和表现看,也是卿相所为而不是傧相。从历史记录看,春秋时期两君相会,必有卿相相随。在夹谷之会中,齐相晏婴便在场,故世家记事中有“左右视晏子与景公”句。但此次会见鲁执政上卿季桓子没有参加,代表季桓子的是孔子。世家说,在出发前,孔子以“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为据,要求安排左、右司马一起去,得到定公的支持。“司马”在当时是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官职,由三卿之一的叔孙氏担任,位在司寇之上。如果孔子不代理卿相之职而只是一傧相,就无需考虑如此重大的全局性问题,也不能越权提出这样的要求。此外,在会见中,孔子一直充任谈判的角色,直至指挥兵士抗击莱人护卫鲁君,完全是辅相所为。还
6、有,穀梁传说:“夹谷之会,孔子相焉。两君就坛,两相相揖。”在两国君主就位后相揖致礼的“两相”,当然是除两国君主外到场的最高行政长官。先言“孔子相焉”,再说“两相相揖”,鲁相当然就是孔子。若孔子只是一个傧相,就没有资格与齐相晏婴平起平坐。 其四,从鲁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作为看,孔子具备相鲁的条件。从定公五年起,季桓子承其父位被立为上卿,把持鲁国权柄。但时间不长,季桓子受到其家臣阳虎和公山不狃的反叛:定公七年被阳虎囚禁,认输并订立了盟约才被释放;定公八年被公山不狃抓起来,后设计逃脱。在这种情况下,季桓子的执政条件是可想而知的。孔子世家说:“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
7、,由司空为大司寇。”这段话,记在定公九年“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后、定公十年春的夹谷之会前,故孔子任中都宰的时间应在定公九年的早些时候。当时,季桓子尚没有从阳虎之乱和公山不狃的反叛中摆脱出来,鲁定公直接任命孔子为中都宰并连续提拔,说明鲁国当时处于上卿缺位的权力真空时期。孔子担任的司寇,已是大夫一级职务,且孔子的为政才能得到各地认可,阳虎和公山不狃对孔子亦有所敬重,因此,在季桓子无法执政的情况下,定公起用孔子代行其职,当在情理之中。孔子代相职,也得到季桓子的认可。春秋公羊传定公十年在解读夹谷之会后齐人归还侵占鲁国土地的原因时说:“齐人曷为来运、讙、龟阴田?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齐人为
8、是来归之。”就是说,齐人之所以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是因为孔子已取得季孙氏的高度信任,对孔子的话,季孙氏没有不听从的。“三月”在当时是“好长时间”之意而并非确指,如孔子在齐闻韶的“三月不知肉味”,如孔子评价颜回的“其心三月不违仁”。这就表明,在夹谷之会后,孔子仍处于权力中心的地位。这一判断,也有“堕三都”的史实为证: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
9、,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史记孔子世家) “堕三都”即拆除季孙、孟孙、叔孙三位国卿封邑的城墙,目的是防止他们凭此割据谋反。孔子敢于向鲁定公提出这一建议并被鲁定公采纳,能够派自己的学生仲由去当季氏的管家,并与鲁定公一起直接指挥“堕费”即拆季孙氏封邑城墙的战役,这三个情节,都清楚表明了孔子当时摄相事的身份和地位。 其五,继定公十年的“夹谷之会”后,齐人又在定公十二年采取了“归(馈)女乐”于鲁君的措施,所针对的仍是孔子相鲁。孔子世家说: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
10、,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孔子相鲁后,政绩很突出。将世家的评述翻译过来是:“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漫天要价,男女行人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没人捡走,外地到鲁国城邑办事
11、的人用不着向官员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就好像回到家中一样”。这些事例,涉及市场秩序、伦理道德、社会治安和政治风气等各个方面,反映出孔子具有比较全面的治国安邦才能。世家接下来说,孔子相鲁取得的政绩,使齐人听到后很害怕,认为如果孔子在鲁国执政下去,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齐国离之最近,必然会先被吞并。于是经过研究,设美人计瓦解鲁国君臣,结果正如齐人所料,季桓子先是往观,然后接受,连续多日不理政事,使孔子感到失望和失落,于是离开鲁国。论语微子对此亦有记载:“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孔子因相鲁被齐人恐惧、挑唆而离开鲁国,在论语、史记和晏子春秋等典籍中均有记载,可认定为信史。这
12、段记录也有一个错误,即将孔子相鲁和离鲁的时间写为“定公十四年”,而实际上孔子离鲁时为定公十二年。对此,将在后面一并讨论。 其六,孔子曾一度相鲁,在司马迁之前已是成说。左传记“孔丘相”。荀子宥坐说:“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无论少正卯有何罪状、该不该杀,但孔子能够“朝七日”而下令杀之,说明当时朝政的是孔子。此外,晏子春秋外篇第八中有如下记载: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游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其年,孔子去鲁之齐,景
13、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齐太公世家说晏婴死于定公十年夹谷之会后,若这段对话属实,当发生在夹谷之会至晏婴死前这段时间。这是孔子在定公十年前后已相鲁的又一证据。左传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的著作,荀子是战国末期的著作,晏子春秋经汉儒考证系战国时期著作,均在史记前且被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参阅。就是说,孔子相鲁是春秋至战国时期的成说而非司马迁一人所见。 以上六个方面可以证明,孔子曾一度在鲁国获得“行摄相事”的执政地位,是可以肯定的,只是由于孔子世家在定公十年写明“孔子摄相事”后,又说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才引起了混乱。据考证,因齐人“归女乐”而迫使孔子离开鲁国,发生在鲁定公十二年。对此,除孔子世家
14、外,史记的其余各处也是这样记录的。例如,十二诸侯年表和鲁周公世家中,均记在定公十二年因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行”或“孔子去”。同时,年表和卫康叔世家均记在卫灵公三十八年(鲁定公十三年)“孔子来,禄之如鲁。”就是说,孔子在定公十二年晚些时候离开鲁国,在定公十三年到达卫国。可见,司马迁对孔子离鲁适卫时间的认识,是很确定也很一致的。既然如此,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孔子世家中的“定公十四年”极有可能是衍文。 其实,不论那种历史典籍,在撰写、刊刻和传承的过程中出现错误,都是难免的。近些年来发现的各种竹书、帛书,都证明了这一点。但在同一种典籍中,在同一问题上有个别之处与多数记叙不一致,这个别之处就值得存疑和认真
15、考证,不能以偏盖全。经考察笔者认为,孔子世家中“定公十四年”和孔子“年五十六”几字,是因上文对“堕三都”的时间书写之误造成的。孔子建议“堕三都”并得到实施,左传和公羊传均记在定公十二年,且在当年的十二月结束。而世家记在定公十三年,结束的时间也是十二月。从孔子在定公十三年已不在鲁国的诸多记录看,孔子世家的这一时间记录显然是错误的,“定公十三年夏”是“定公十二年夏”之误。可能正是由于这一错误,而孔子“与闻国政”的政绩又记在“定公十三年夏”堕三都事件后,故有人在传抄或校刊时,误增了“定公十四年”和“年五十六”几个字。无论如何,既然孔子相鲁有更多的材料可证,就不能仅凭此一错误而予以否定。 从左传到史记
16、,诸多史料的记载均表明,从定公十年的“夹谷之会”到定公十二年的“堕三都”,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地位一直是很高的。孔子去鲁,虽表面看是来自齐人的挑唆,但在齐人挑唆成功的背后,也可看出季氏在摆脱困境后对孔子信任程度和依赖关系的变化,同时也不能排除他对孔子声望日隆的隐忧。对此,可从他在辞世前的感叹中找到答案: 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 鲁哀公二年秋,季桓子病重,乘着辇车视察鲁城,感慨地长叹一声说:“从前这个国家几乎兴旺了,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有兴旺起来。”其所谓“获
17、罪于孔子”,即指“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孔子行”一事。从这种忏悔中,我们既可以看出孔子离鲁前的地位和作用,亦可以察觉到,季桓子当时对孔子的轻慢,是有主观故意的成份在里面的。就是说,孔子相鲁取得的政绩和威望,不仅使“齐人闻而惧”,季桓子也从中感到了对自己的威胁。特别是“堕三都”之举,虽当时对季桓子也是有利的,但随着公山不狃的出逃,在家室内部矛盾解除后,包括季桓子在内的三桓,当然不会容许孔子有进一步的作为,进而影响或动摇自己的执政地位。这也表明,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像孔子这样布衣出身的政治家,虽可在特殊情况下一显身手,却很难有更大的作为。 尽管如此,孔子相鲁的经历,对他政治理念和治国主张的形成和
18、完善,以及由此而生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摘自作者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刊发前经作者修定。) 作者简介王恩来(),男,辽宁大石桥人,年月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政教系,年月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现任营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孔子学会名誉会长,代表作为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出版)。责任编辑:郭 丁从自然性看先秦诸子中的“水”杨 勇(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关于“水”的思想是先秦诸子哲学的重要范畴,本文立足于水的自然属性,选取水的三个基本自然属性,由此出发考察水对于先秦诸子的
19、影响及先秦诸子中“水”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水;自然属性;先秦诸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水无常形” 水作为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其区别于其他元素的基本特征就是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即“水无常形”(孙子虚实篇),但却又是实实在在可以触摸感受的。水在流动与静止中存在和表现其形状。这种特殊性质使得先秦诸子对它倍加青睐。 一方面水有流动性。易坎卦云:“水流而不盈”,流动意味着变化、灵动。诸子思想多受此影响。其中以儒家受此观念影响最大。论语里讲到孔子面对东流的大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借用河水的流逝,抒发一种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孔子还有著名的“知者乐水”论(
20、论语雍也),对此朱熹解释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四书集注),把知者的品质比拟为水“周流无滞”的流动。孟子也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求的“道”,在孟子这里更加明显地和流水的特性联系在一起了。战国后期带有儒家倾向的尸子君治篇中亦有水之“流通万物,仁也”的话。由此可见,水之流动与人的道德的联系在先秦儒家思想内成为了一个范式。 除了儒家外,其他学派也多有类似的言论。老子二十五章论述“道”时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大曰逝”。“逝”即流水,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逝”同一意思。“道”是老子哲学的本体,在
21、这里老子将“道”用流水来形容,对此今人讲老子之道时多有忽视。在这里流水已经从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常用的方法论层次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了,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另外,吕氏春秋作为先秦杂家的总结性著作,其论流水的范围较广。尽数篇云:“流水不腐”,然后更进一步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用流水生动说明了人体运动对于“精”与“气”的作用。其论“人主之患”,认为在于人主“欲闻枉而恶直言”,这样“是障其游而欲其流也,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主张人主闻言应如流水一般通畅。同一时期的韩非子在论述“明君”得势位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无穷之令”(韩非子功名),则又将法术基
22、础上的人君持南面黄老术用自然流水来比喻。以上这些关于流水与其思想关系的论述,深化和发展了流水在先秦哲学中的内涵。 水的流动是一种形态,另一方面水则表现为静止的状态,涵养不动、虚静持平。我们知道,江河溪流奔腾不已,而湖泊、水塘、沼泽等众多水体则是静止的。水的这种静态也对先秦诸子产生了莫大的启发。尤其对提倡静、虚的道家而言,水的静止更是为其发挥立论提供了绝好的凭借。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这里水的“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即为一种静止的状态。这种状态被老子称赞为“上善”,这种赞誉可以说在老子中是无以复加的。庄子亦不遗余力强调这种观念。在庄子德充
23、符中,他借用孔子之口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又说:“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肯定了“止水”对于人们反观借鉴的作用。在论述其“养神之道”时则说:“水之性,莫动则平,故曰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之谓养神之道也”(庄子刻意),庄子认为“养神之道”应该和平静的水一致。庄子的这些论述深化了老子关于“上善若水”的观念,完善了道家“静”的哲学。 当然,关于对水静止状态的论述,也散见于道家外的诸子中,如荀子解蔽云:“人心譬如磐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认为人心应当如盆中的止水,平静不动则可“察理”。荀子在这里
24、的思路类似于道家。总的说来,由于除道家外的诸子多不主“无为”,主“动”而不主“静”,因此,关于水之静止的推演和运用,主要还是集中于道家。 二、“水之就下” 今日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因受地球引力的影响,水在引力范围内总是根据地势往下流动。尚书洪范里讲“水曰润下”,周易乾卦中有“水流湿”的说法,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对于这一规律的认识。水的这一特点,也常常被诸子所用。春秋末期的孙子阐述其用兵虚实之道时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用水避高趋下的不变规律来说明战争中坚持“避实击虚”的真理性,这个比喻成为了兵法中的经典。老子里面也讲:“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25、,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君主要真正达到治民,就要如水善下一样,虚怀若谷处于下位。 用水之趋下做比喻论证著名者,还有孟子中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问题的辩论。告子持“性尤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来说明其“人性无分于性善不善也!”,而孟子则依旧用水做反驳:“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尤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章句上),姑且不论二人之人性论的正误,他们在方法论上都是通过水的趋下来论证其人性论主张,打起了“水仗”,且各持之有据。孟子多次运用水的这一特性来说明其主张。其论证“不嗜杀人者”才能做到“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
26、能御之?”(梁惠王章句上)以及人民对于仁是“民之归之也,尤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章句上)亦是如此。墨子也用了这个思路,墨家在很多问题上的主张和儒家相对立,但在用水之趋下做比喻这一点上,也几乎是按照孟子的上述口吻表达其“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墨子兼爱下)。战国末期的荀子也讲古贤君治民之道的结果是:“百姓皆爱其上,人归之如流水”(荀子富国篇第十)。 关于“水之就下”,无论是兵家、道家、儒家、墨家,都将其作为比喻和论证手段。先秦各家如此频繁地用同一种话语方式表达相同和完全相反的思想,可见这种话语方式在当时之流行,
27、这在先秦哲学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三、“积水而为海” 水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涓涓小流汇入江河湖泊,江河又东归大海。这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早就引起了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的关注。尚书微子篇里微子说:“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借用涉无涯大水的艰难忧心忡忡地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的忧虑。而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中邵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谏言,同样用大水的力量比喻民众的反抗力量的强大。在这些话语中,水的强大和无限始终是一个基调,这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水的无穷性和强大力量带有迷茫的认识。 这种认识到了先秦诸子这里,得到了改变。首先表现为对于形成无涯之水的过程的认识更加理性化了。老子讲
28、“川谷之于江海”(第三十二章),认识到了大的“江海”,在小的“川谷”的基础上才形成。墨子说:“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墨子亲士)。荀子也讲:“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庄子讲:“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舍,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而不可以量数”(庄子秋水)。所有这些观念,无论其思想派别如何,都是在对于自然正确认识基础上的一个对水由小到大过程的理性认识。诸子已经不再纠缠于其对无限与力量的迷茫认识,而是尽量对它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反映了认识论的进步。 在此基础上,思想家对这样的过程的哲学提炼也不断深化。“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庄子认识到了水的力量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负载起大舟,“水积则生吞舟之鱼”(尸子劝学)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孙子则借用水的力量说明战争中所要坚持的爆发性强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挑战考核试卷
- 2025年【起重机械电气安装维修】新版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考试回顾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会学习技巧提升的途径试题及答案
-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低温性能测试考核试卷
- 高端屋顶花园施工方案
- 汽车改装配件批发考核试卷
- 2025年投资策略与经济周期的互动关系试题及答案
- 社区服务与社会组织发展考核试卷
- 机场航站楼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试卷
- 报关培训课程内容
- 营业执照使用授权书
- 南宁市永安村发展规划方案
- 成人癫痫持续状态护理专家共识2023
-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国测省测四年级劳动质量检测试卷
- 新生儿腹泻病护理查房
- 再回首合唱简谱
- 二手车交易平台商业计划书
- 作文集封面模板A4高清全套
- 家长会示范课件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