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_第1页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_第2页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_第3页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班级:_ 姓名:_1. 片段阅读。繁星()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选自繁星春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淡白嫩绿深红2这首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和_。3“芽儿”“花儿”“果儿”象征人的成长阶段从_到_。4理解诗歌,完成填空。当你还是芽儿时,要_。当你开出花儿时,要_。当你成了果儿时,要_。5小朋友,觉得自己正处于芽儿、花儿、果儿的哪个成长阶段?这时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_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材料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

2、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材料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这两首诗和你所学过的_一样,都是送别诗。2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或所学,运用古诗发送两条朋友圈。好友小东下学期要转学,分别在即,你发了一条朋友圈_好久没回故乡,为安慰亲友,你又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_3分享一句你最喜欢的送别诗,说说原因。_3. 补充诗句,并完成练习。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_,_。(1)这首诗是代诗人写的一首诗。诗句中的最后两句分别是:。(2)判断对错。寒”“孤”表达了诗人送友人时的留恋和孤寂之情。

3、“冰心”“玉壶”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3)理解古诗,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A.前两句在写景中融入了离别之情。B.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洛阳亲友的思念。C.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清廉正直的品格。D.本诗写离别愁绪,悲愤幽怨之情十分明显。(4)联系“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说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4.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沙场”指的是_。2对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回来?B.“醉卧沙场君莫笑”写出了战士临行前仍嗜酒如命的可笑形象C.第二句诗

4、是反问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深化了主题3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A.豪放激动B.悲凉伤感C.痛苦无奈5. 读诗句,完成练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解释词语:可怜:_真珠:_2诗中作者把比作,把比作,两个贴切的比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形象的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色景色,表达了诗人的心情。3晶莹的露珠还像什么?写一个比喻句。_6. 按照求填空。独坐敬亭山众鸟_,_独去闲。_,_一敬亭山。1把诗句补充完整。2后两句诗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_。3解释后两句诗的意思。_7. 古诗练习。雪梅_,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_。1补全古诗。2解释下列字、词

5、。(1)降:_(2)骚人:_(3)评章:_ (4)逊:_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_4这首诗后两句蕴含很深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_8. 阅读暮江吟,回答问题。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注:本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真珠即珍珠。可怜:指可爱。1暮江吟描写了四种景物:( ),( ),( ),( )。2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_3在暮江吟中作者把( )比作( ),因为他们都是( ),把( )比作( ),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

6、)。这两个贴切的比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形象的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色景色,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9. 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节选)在天晴了的时候,请到小径中去走走: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炫耀着新绿的小草,一下子洗净了尘垢;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把它五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1阅读诗歌时,要善于抓住关键字词加以品味,体会诗中的诗情画意。请在诗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生动的字或词加以品析,说说它好在哪里。_2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特点,你觉得应该用哪个词?为什么?_3在这雨过天晴的环境里,小路、

7、小草、小白菊、凤蝶儿都生动起来,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选择其中一种,具体描写出它在这个环境中的情态。(50字左右)_10. 默读古诗,回答问题。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从古诗中找出两组反义词写下来。(_)(_)(_)(_)2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3前两句诗的意思是_4在本诗中,诗人苏轼从_几个角度观赏庐山。11.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鹧鸪(zh g)天代人赋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8、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释)柔桑:指桑树的嫩叶。平冈:平坦的小山坡。黄犊(d):小黄牛。青旗:酒家用青布做的卖酒招牌。沽(g)酒:卖酒。荠(j)菜:一种野菜。1从形式上看,宿新市徐公店属于_,鹧鸪天代人赋属于_。从内容上看,它们写的都是农村的美好景色,季节则都是春季,从宿新市徐公店中的“_”和鹧鸪天代人赋中的“_”等句可以看出来。2诗词都很讲究炼字,鹧鸪天代人赋中“愁”字把“桃李”当作人来写,宿新市徐公店中“急”字也用得形象贴切,儿童( )的形象跃然纸上。A.喜爱动物B.粗心大意C.天真烂漫D.聪明伶俐3从鹧鸪天代人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 )的热爱。A.乡村生活B.官场生活C.城市

9、生活D.农事劳动4仔细观察右边两幅图,根据宿新市徐公店,完成填空。(1)喜爱书画的聪聪想给这两幅图配上合适的诗句,图一可以配“_”,图二可以配“_”。(2)慧慧以“蝶”字为关键字,再加上从这首诗中摘录出来的字组成词,分别给这两幅图命名,图一可以是“_蝶”,图二可以是“_蝶”。12.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浪淘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1根据意思写出诗中的词语(1)指极短的时间。(_)(2)江海汇合之处。(_)2“八月涛声吼地来”是从_(视觉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_(涨潮退潮)时的景象;“头高数丈触山回”是从_(视觉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_

10、(涨潮退潮)时的景象。13. 课外阅读。纸船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一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倘若(_)惊讶(_)悲哀(_)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B.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D.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3“我”叠

11、纸船时为什么流着泪?为什么悲哀?_4这首诗抒发了_母亲、_母亲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_。5本诗用“纸船”做题目的好处不正确的是( )A.以“纸船”为题,借物抒情,用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B.表达出诗人对母亲的思念。C.抒发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D.表达诗人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14. 阅读诗歌,完成练习。在天(晴睛)了的时候,请到小径中去走走:給雨(佃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顺柔);炫耀着新绿的小草,一下子洗净了尘垢;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1选择括号内正确的汉字,用“”标出。2根据意思写词语。(1)夸耀显示。(_) (2)胆小怯弱。(_)(3)灰尘与污垢。(_)15.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1鹿柴中的“柴”应该读_,同“寨”。( )A.ziB.ciC.zhiD.chi2“但闻人语响”中的“闻”意思是()A.用鼻子闻味B.用耳朵听见C.用眼睛看见3理解古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