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3.影视欣赏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_第1页
1743.影视欣赏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_第2页
1743.影视欣赏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_第3页
1743.影视欣赏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_第4页
1743.影视欣赏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影视欣赏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摘要本文以电影治疗为切入点研究影视欣赏的心理治疗历史,并从心理学角度对影视欣赏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部分心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初步探讨和论述影视欣赏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与操作性。文章指出影视欣赏是通过视觉通道和听觉系统的协同活动,对影视作品这种非文本媒体进行知觉,建构新意义的自我多角色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经历着角色的认同发展变化过程。无论那一种类型的影视作品,观众都能从中找到一些元素,来满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想象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认同和象征性的解决,进而获得自我的心理满足。观众对影片的喜好情况反映观众当前一段时间内的心理状态与特殊需

2、求,折射观众的深层心理情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视欣赏四步曲:影片的选择与观赏动机的激发;学生的影视欣赏过程;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再反思;老师概述学生的感想,并作进一步引导与延伸。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视欣赏的关键性问题有:影片的选择和老师的引导。关键词:电影治疗 精神分析 本体心理学 影视欣赏 心理健康教育引言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青少年成长的文化环境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因素更是复杂多变,除了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外,还有大众传媒,包括电影、电视、网络、书报杂志等。在这当中,影视作品以其具体、生动的形象,声图并茂、视听兼顾的优点,深受大众喜欢,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青睐。它已经

3、成为青少年学生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成为他们追踪的热点话题,但成人世界包括家长、学校和社会在这一方面却往往少于引导。事实上,由于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模仿性很强,是非分辨能力却又不足,于是在他们这种缺乏引导、自然接受影视文化的状态下,就难以保证影视文化的积极教育作用的实现。另一方面,大部分青少年学生影视欣赏的目的往往局限于娱乐消遣,只停留在感官刺激上而缺少了反思,忽略了影视欣赏的借鉴、教育功能,这本身就是对影视这一集多种媒介于一身的资源的极大浪费。那么,作为社会文化重要因素的影视媒体,是如何吸引着观众,如何影响着观众?为何人们喜好的影视作品会有所不同,例如,有人喜欢恐怖片有人却不敢看,有人喜欢动作

4、片有人却喜欢言情剧呢?为何人们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差甚远?影视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感动观众的?诸如上述这一系列影视媒体与观众的关系问题,构成了观众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在这方面的研究,相比较于电视观众心理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是把研究的眼光集中在电影研究上。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堡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研究电影,分析了人眼的视像滞留特点,强调电影依赖观众而存在。之后,在鲁道夫阿恩海姆、安德烈马尔罗、米特里、安德烈巴赞、克里斯丁麦茨等不同专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下,电影心理学的研究历经了几个不同阶段的演进。从早期对观影的视知觉心理的探讨,到研究

5、观影的深层心理需要,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女性电影理论及受众研究,借助心理学、社会学、美学、文化学、传播学、叙事学等不同理论基点和研究方法,电影心理学得以持续扩展、深入。上述从心理学角度对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的理论研究,无疑进一步充实了电影的理论体系,拓展了电影的研究空间。不过,这些研究往往习惯于将观影行为的意义与功能孤立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之外,而忽视了电影的根本使命。电影的根本使命则是:通过电影艺术特有的魅力,使得人们逐渐摆脱人性中的假丑恶,使得人们的心理与行为逐渐变得真善美,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走向人类的更高境界1。在这里,不管是对电影还是电视剧、自制录像或者其它类型的影视素材的欣赏,作为人

6、们生活休闲行为的一种方式的影视欣赏,影片与观众的心理互动存有共通性,同时它们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意义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在它对正常人的心理成长的发展性功能上。目前,关于影视欣赏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依然很少,尽管已经有心理老师在尝试运用影视欣赏来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却缺少有针对性的理论的指导。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以电影治疗为切入点,研究、借鉴影视欣赏的心理治疗历史,并对影视欣赏作心理学分析,同时对部分心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对影视欣赏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与操作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作补充,希望为影视欣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提供理论参考。1 影视欣赏

7、的心理治疗历史1.1 电影治疗的历史19世纪末期是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电影正是诞生在这个时代的欧洲。电影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它有“魔术”般的魅力,它所再现的故事如同生活般真实,这使得它立即成为人们进行交流和相互了解的工具;另外,它从社会问题汲取灵感进行创作,因而又变成了政治宣传和国民教育的工具。毫无疑问,“电影是世界上人们交流最为广泛和最有力的手段。如果人们创作的影片是符合常规并有许多感人场面的,那么不管是日本还是印度观众,都会在看到那些场面时激动不已。”希区柯克在对采访他的弗朗索瓦特吕弗这样说道。电影的这种独特魅力使得它受到文化人士和学者的热情关注与研究,它们试图为电影的这一现象给

8、出一个全面的、统一的观点。于是,电影理论家与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相互结合,寻求电影理论研究新的“接合点”,这样,电影研究集中于探讨其本身问题的局限性就被打破了,电影理论研究与邻接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化和自身研究的分科细密化成为一种趋势。电影诞生的那一年正是精神分析学开始的时间,于是,电影与无意识的话题就立刻引起了精神分析者的关注,他们试图通过分析电影与无意识的关系,来了解人与社会。它们研究出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银幕和意识镜子之间的相像之处,从而提出“镜像性认同”理论。精神分析学批评理论家拉康指出,在真正的镜子里,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从而学会认识自己,而在电影院里,观众只能同

9、影像认同,于是,在观众和银幕之间就出现了镜像性认同,通过这种认同,出现了我的意识的形成。“人类幼儿时期在主体与镜像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以幻觉、想象为基础的误识、误解的关系,几乎都完整地留存在观众与银幕之间的关系中。”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影是人的精神抚慰和补偿2。通过电影中的事件和人物能引起观众的联想和感情的投入,使其受压抑的动力和情绪释放出来,并重新省视自我。精神分析学派还从临床运用上,通过分析电影与梦的活动的相似之处,以电影作为临床素材,运用于疾病的治疗。精神分析者指出,看电影的时候,电影的情境把我们同现实的环境分离开来,这点就如我们做梦时的情境一样,做梦时我们摆脱了社会和情感环境,而进入另一种

10、现实,这时的无意识便处在“更为暴露”的氛围内,从而使它更容易被观察到,这就是电影的无意识语言。人们在看电影的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于是下意识的东西便冒出来了,而那些冲突较为激烈或不易被人注意到的、容易遗忘的段落里,心底深处被压抑的东西就会显露出来2。换句话说,我们作为主体对影片如何分析就投射出我们的心理现实。因此,基于这样的认识,电影分析就成为一种“精神分析咨询”的形式,医生们尝试着将电影作为临床素材,用于疾病治疗。这种做法也受到了弗洛伊德的支持。其实,早在1954年,精神分析医生就尝试用摄制的资料对慢性酒精中毒者进行治疗。这种同传统心理治疗手段相互结合的影像疗法,对于人的行为改变和人际

11、交往都是有帮助的。这种疗法被完形学派用来诊断病情和治疗病况。1967年,古巴更是出现了一种“电影心理治疗讨论法”,这是一种小组心理治疗活动,通过观看电影,病人和精神分析医生展开了讨论。在这里,心理治疗根据精神分析方法的主体并不是小组的人群,而是电影中的人物3。也就是说,参与者不是直接参与心理治疗,而是通过电影放映来进行自我认同和自我确认,这就在意识层面上绕开了来访者的防御机制,使辅导效果不知不觉出现。上述的电影精神分析咨询或者称之为“电影心理治疗讨论法”,本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安东尼奥梅内盖蒂将其称为“电影本体心理学”,并将其作为本体心理学的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提供了一次剖析人的内心的机

12、会:剖析个体和集体的原型;剖析我们的病理和宿命论;所以,我们剖析的不仅仅是犯罪、吸毒、音乐等社会现象,也涉及经济和政治管理的高层次的问题。在电影本体心理学中,真正的主人公是无意识3 。电影是个人和集体无意识的反映,电影本体心理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影片的分析,使观众对自己在不知晓的情况下所经历的生物心理历程意识化,即让无意识的东西,或者称之为情结的东西意识化。本体心理学者认为,当人的活动符合自己的本体自在时就可以达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而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体验着影片中角色的心理、行为发展过程,这是再体验和再学习的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观众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本体自在,说出自己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做出自己想

13、做却不敢做的事,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宣泄一种激励。在这里,本体自在指的就是人的一种最基体、最原始的形态及人的动力组织原理,它具有本我的动物本性,同时也具有自我实现的高级社会性需要,它是本我与自我实现两者的整合。综上所述,电影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直到2003年,英国心理医生贝尔尼弗德尔才使它变得名正言顺,他也因此而成为电影治疗名正言顺的发明人。经过十几年来的临床实践,贝尔尼弗德尔发明的“电影治疗”于 2003 年得到了英国心理及精神病领域最具权威机构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该学院建议将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全国推广4。1.2 影视欣赏心理治疗的发展上面所称的电影治疗,主要是从精神分析学派和本体心

14、理学派的无意识角度进行的。实际上,在电影治疗中,我们并不仅仅局限于观看电影,治疗师有时还会利用电视剧、录像、视频片断等其它的影视材料,对治疗对象进行无意识分析,以此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利用电影、电视、录像或视频片断等声图并茂的影视素材进行心理治疗的现象早已有之,现在,人们正在研究一种多媒体治疗的方式3。由于无意识的神秘感,无意识的难以琢磨性,无意识的自圆其说性,使得从无意识角度进行的影视心理治疗难以推广。难道,影视欣赏的心理治疗分析就只能停留在无意识角度上?事实上,早在1916年,还在电影的童年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6)就根据自己观摩影片的有限经验写出了早期电影心理

15、学的专著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他是第一个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电影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的研究范畴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解释电影影象的纵深感和运动感。他认为,机械地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艺术,他通过人的视象滞留的生理特点和格式塔心理学的自愿认同的特点,提出电影不是写银幕上,而是由人们的想象来完成的5。而这一“人们的想像”就导致了再现影片时的片面性,表现为不同人对同一影片会有不同的解释,甚至相差甚远。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认知心理学把主体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方式的过程应用到对影片的分析中。一方面,电影是信息的源泉;而另一方面,观众作为信息接受者,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接受到的信息

16、进行分析的思想上。他自己拥有的认知层面能够把信息汇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选择和解读3。也就是说,个人现在的认知结构会影响到主体对信息的接收与理解。从这个层面上讲,可以从认知改变的角度,以影片(这里指电影、电视及视频录像等声图并茂的材料)的欣赏为媒介,进行心理辅导。在这里,影视欣赏不再是局限于艰涩难懂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分析,不再只局限在疾病的治疗上,而是体现了更为重要、更为广泛的功能发展性辅导、成长性体验。目前,关于影视欣赏的这一功能,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已有所涉及,只是开发的深度参差不齐,且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借鉴影视的心理治疗作用,我们可以尝试着把影视资源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把它作为一种

17、课程资源来开发。为了进一步了解影视欣赏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况及其可行性,笔者与十一位心理老师作过探讨、访谈。根据访谈情况来看,影视欣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空间是很大。这一点在下文中将作重点探讨。现在我们最迫切需要弄清楚的是,影视欣赏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影片是如何作用于观众的。2 影视欣赏的心理学分析2.1 观赏之前的影片选择在观看影片之前,我们会有一个影片的选择过程,而在这当中,影片所属的类型往往会左右我们的选择。那么,为何人们选择的、喜好的影视类型往往不相同?这里,类型不是作为近似影片的集合体得以理解,而是作为暂时的和可塑的概念环境:形象、声音、人物、事件、故事、剧情说明、期待

18、等等的认知仓库,这样,类型可被视为通过激发某些概念和读解,从而使别的概念或读解处于休眠状态7。这样,类型就成为解读影片的认知机制,它体现了观影过程中,观众与影片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期待和假设系统,体现了观众此时此地的心理状态和特殊需求。例如,同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往往会倾向选择同一类型的影片。再如,当我们极度焦虑、郁闷或深感无聊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看恐怖片来寻求刺激,以释放心中的不安和不快乐。这一点在笔者的访谈得到了证实,受访的陈同学甚至说:“没试过心情超好的时候去看恐怖片的”更是道破了这一层关系。事实上人的心理构成是极其复杂的,包含了许多元素,因此不管什么类型的影片,我们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元素,

19、来满足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想象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这里,影视于观众的意义,就是通过这种白日梦的方式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认同和问题的象征性解决,由此而获得自我的心理满足。2.2 观赏进行时的心理过程2.2.1 影视欣赏的过程是自我的多角色对话过程在观看影片时,观众并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影片角色的表演中去。观众把自己放在剧中人物的虚拟位置,借剧中人之身、借剧中人经历的剧情,和角色一起经历着起起伏伏的人生路程和复杂多变的人情冷暖,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选择与认同,排斥与超越等心理趋向。这表现在,观众有时与此人物认同,有时则与彼人物认同,有时甚至会认同影片中相互对立的角色,且这种认同是不稳定的

20、,会随时发生变化的。这种观影过程中对角色认同的不稳定性、非单一性,正好对应了主体的分裂性6。所谓主体的分裂性是指,主体不是以意识为中心的自我同一的主体,而是由他者介入而异化而分裂的主体。因此,主体必然是去中心的,而真实的主体乃是无意识的主体7。总而言之,电影观众始终是内在于电影的叙事体系中的某种角色。观众从现实的某种社会角色向影片叙事体系中不同角色的转换,在一般的观影情境下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但这种心理转变的过程又是自愿的、主动的他们自愿地承受主人公的全部命运,替他的困境而担忧,为他的胜利而欢悦,最终他们主动地放弃了自我的社会身份,变成了电影“叙事本文中的观众”,成为一种在“白日梦幻”的经历

21、中体味诸种人生境遇的角色而这正是电影通过叙事情境控制整个观看过程的必然结果5。简言之,影视欣赏中的角色认同的发展变化过程正是自我的多角色对话过程。2.2.2 影视欣赏的过程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的过程电影、电视作品就是用画面讲故事、用画面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画面作为影视作品的独特语言,具有一般的象征意义和内容,是心理内容的投射。摄影机对“镜头”进行仔细分析,旨在强调一个又一个画面,这表明,影片就是用镜头的移动在构造画面的运动,而画面则通过这种运动使得物体呈现出一种饱满的状态,表现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或群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并给银幕前的观众以“现实感”。影片画面就如同我们的梦中情境,它

22、具有启动器的作用,使观众积极地参与到电影的现实中,而做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情感投入。因此,通过对人物和画面的分折,并作意象学解释可以使观众(思者)看出自己内心和生活的问题,激发起对无意识的认识和领悟,这就是电影本体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其分析重点就在于观众当场即时的情绪反应上,就在于对观众被影片所激活的东西进行分析,即从电影中引出另一部电影来。例如,当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与自己身份、地位、处境类似的人物在经历坎坷挫折后获得成功时,很容易在与角色取得共呜的同时,产生一种对比性的效果,观众会在获得这种对比性的经验之后,开始审视自己,并重新获得对自己的映像,即镜像。通过电影,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绪

23、的变化。因此便能找到一种进行自我揭示的对照尺度3。整个人类认识都是根据外部来反应、对自我深层的认识有待对他人、对范本的剖析、由彼到己,知彼才能更好知己,这是深层心理的特殊方法。若外在观察影象与内心相符合,或压抑的无意识,阴暗而反映出来的东西与自己或周围相符合,会产生共鸣,受到启发,拓宽认知空间,深化思维和自我意识9。这与阅读治疗的原理极其相似。在阅读一本好书时,读者会进入到书页字里行间所描述的世界中和故事人物在一起,为读物中的“样本人物” 的个体命运动感情,与之展开生命之间的对话,并进而理解自身的生命与处境。当读者认可书中与其有类似感受、想法和境遇的主人公时,可以减轻其疏离的情感 10 。从这

24、个角度理解,影视欣赏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它与传统的文本阅读只是传播媒介不同而已。具体来说,影视欣赏就是通过视觉通道和听觉系统的协同活动,对视听材料这种非文本媒体进行知觉、“阅读”,并建构新意义的过程。麦克卢汉谈论电影的时候也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重印刷文化的人很容易爱上电影。原因不仅是电影和书本一样,提供了一个虚幻和梦境的内在世界,而且还在于,偏重文字的观众习惯线性排列的逻辑,他们会毫无疑义地接受电影的序列结构。没有文字的民族就不能设想空间是连续的、统一的。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电影和印刷文化保持了内在联系,虽然它采用的是一种非语言的经验形式。电影从它诞生之初以来的一定时期内,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

25、的一部分。在那种传统的仪式中,人们不断地完成对精神圣经的阅读2。 2.3 观赏后的解读事实上,人生活在世上并不了解自己,于是便竭力探求其出生和成长的意义,而电影就成为人们了解自己的一个平台。从这个层面上讲,影视欣赏的实质就是观众在环游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说到底,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所关注的并非是荧幕上的表演,而是我们自己,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通过影片来省视自己。因此,人们对影片的喜爱及崇尚也就是人们对人类内心的深层感情的崇尚。一部影片永远不是预示性的、煽动性的,它只是揭示性的,它揭示那种已经存在于人类理性下面的东西3。于是观众对影片的喜好情况就折射出观众的深层心理情结,而此时观众对影片的解读就相

26、当于一次投射测验。有时候,一部影片观赏下来,我们会很强烈的表示反感,这可能是因为影片本身不完全符合观众情结的期望,也可能是因为反作用活动的干预。这些情况都表明,那部影片的压抑感很重,对该观众的心理影响很大。有时候,我们则会很喜欢某部影片或是其中的某个情节,大部分评论家和符号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它所反映的现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等于说某部影片或某个片断受欢迎是因为它是对现实的一种逼真的模仿,是现实的一种替代品。但问题是,为何模仿比现实更吸引人以至于人们更喜欢那种对现实的模仿呢?这是由于比起直接面对现实情境,影片更少威胁,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影片的主人公这一第三者来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在这种联系中,观众

27、绕开了自己的防御机制,好像找到一个“替罪羊”,从而安全地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问题,从影片中获取有助于他们应对问题的信息,控制行为的主动权。实际上,观众对影片所做的反应就表明他是什么样的人。于是,我们便能从他们的不同反应和不同情绪变化来进行识别,识别出观众的心理选择;于是,我们便能抓住观众内心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影片,不管观众喜欢还是不喜欢,它本身就变成一种心理测试工具。3 影视欣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3.1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影视欣赏的应用状况爱因斯坦说过:“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就比用任何其他的

28、方法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 。”鲁迅先生对此的看法也是如出一辙,鲁迅先生曾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近年来,如何通过影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一直是教育界以及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些关注往往把眼光集中在学科辅助教学及思想教育上,而少于对其对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有运用过影视欣赏,但开发的深度参差不齐,还没成体系。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影视欣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情况及老师们对此的看法,笔者对l1名专职、兼职心理老师进行了访谈。在受访的老师中,有8人曾在心理课堂上播放过影片,3人没播放过影

29、片。采访中,柯老师说,影视欣赏对学生的影响就像“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学习或产生相关感悟。”王老师则强调说,“选择好的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可以对学生有触动,同时里面的主人公可能对学生有启发。”关于这个问题,李老师强调了影视欣赏心育功能的延后性,她表示:“影视毕竟是比较直观的,播放的内容和学生所处的状况也差不多,所以学生更会从里面去看到一些东西,看完之后留点时间给学生去交流并且表达出来,那么对学生的成长应该会有帮助,这种帮助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下子就很明显体现出来的。”缪老师则表示说运用影视欣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受课时限制:“我用得很少,上了三年课只放过那么一两次。说不出什

30、么经验。不过如果是课堂的话,要达到心育的效果,还真不是放电影那么简单。课时也很是问题。”在访谈中,像缪老师这样因为课时限制而甚少播放影片或根本没播放影片给学生欣赏的情况并不少见,但不管有没有在课堂上播过影片,老师们一致认为影视欣赏可以作为心理健康课的辅助工具,“穿插其中我觉得不错啊,现在我就实行这种方式啊,效果比上两节课还要轻松!我一般会在上一个单元的主题之前先看影片,例如上生命教育的,我先给学生看关于生命教育的片子,先有感官的认识,谈谈感受后再开始上这一单元的主题,我觉得这样学生也会有兴趣一点,甚至会理解更好!”。对这一做法,学生们更是表示欢迎:“积极的电影能使我对生活充满希望好的电影能影响

31、人对事物的态度。”“电影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有利于放松身心,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些电影对我们的人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的确,影视,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优势,同时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直接弥补其直接经验的不足,促使青少年积极地参与到角色体验中,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学习或产生相关感悟。在访谈中,笔者发现部分老师对影视资料的运用存在误解,他们误以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之用的影视资料要具完整性,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是可以根据教育目标选择影视作品的某一片断来进行教育的;另外,在运用影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老师对其自身的引导作用的忽视问题,这就削弱了影视作品的心

32、理健康教育价值。以上这些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影视欣赏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3. 2 如何运用影视欣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2.1 影视欣赏四步曲利用影视欣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安排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影片观看前、观看期间和观看后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安排,最大可能地发挥其作为辅助性教学手段的作用。第一环节,影片的选择与观赏动机的激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发展需要和教学主题来选择影视作品,最好是主题深刻、情节简单、时间适中,同时作品中有几个代表性的人物的作品。在影片观看前,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观影动机,老师可以根据影片本身特点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影片片名

33、或相关背景,也可以直接让学生观看而不作任何干预。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所选择的影片,一要适合学生观看,二要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做到这两点,本身就唤醒了学生的观赏动机。第二环节,学生的影视欣赏过程。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不中断地观看,一是让学生看到某个片段的时候,停下来,让学生思考剧情发展,预设剧情,思考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会如何处理,结果如何,也就是让学生边观看边建构新故事并及时作调整,有时会在这里加入讨论环节,具体如何操作,得看学生当时观看时的情绪情感反应情况及教学目标。第三环节,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再反思。看影片不是目的,它只是作为激发观众的手段,犹如投石问路,一

34、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反应折射了个人的情况。因此,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看完影片后老师可以使学生通过自由地、发散式地回顾影片内容,进一步启动学生的思维,邀请学生自由自愿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适当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再反思。老师的具体引导方向如下:影片中有哪些人?他们有哪些特点? 哪些片断是你喜欢的,哪些又是最讨厌的?对哪些情节印象深刻,为什么它使你印象深刻?哪些片断与自己相吻合? 哪些片断引发了你对自己经历、梦和幻想的想象等。除了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外,在这里有时也会加入后续活动的设计。后续活动是指个人自由发言后的相关活动,可以是讨论、写作(包括观后感、故事重构)。其目的在于提高当事人对自己情感、观念

35、、价值和行为的进一步觉察。因为,影片观赏后观众获得的感受往往是片断而模糊的,就算当时能及时地把自己的体验表述出来,但过后往往又会遗忘。通过这种后续活动,能够使体验得以进入意识层面而清晰化并使得这份体验和领悟得到巩固和确认。第四环节,老师概述学生的感想,并作进一步引导与延伸。这也是很重要的阶段。老师对学生的情绪反应、接受能力、与电影中人物的异同点,及教学主题进行概括、讲解,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3.2.2 影视欣赏的关键性问题影视欣赏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它在实际操作中具有生活性、情感性,以及对学生的吸引性。它是一种体验式教学,它的广泛、有效地应用须考虑如下关键性问题:影片的选

36、择和老师的引导。人们对于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影视作品的选择存在普遍的误解,他们认为要播放心理影片才算是心理教育。那么,什么才是心理影片呢?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文献搜索也没找到相关资料。本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安东尼奥梅内盖蒂认为作为电影治疗之用的影片必须符合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表现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和内心的冲突(潜意识的类似于梦幻、扭曲的心态压抑的变相表现、精神分裂性的思维方式和各种心理变态);一是能引起观众内心的强列反响。对于影片的选择问题,这里有一个建议,即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影视作品资源库。这就要求心理老师能多多积累和筛选影视作品,并对之分类,这有利于老师能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年龄特征及需

37、求来选择素材。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观赏兴趣广泛,既了解经典作品内容及其蕴含的辅导意义,又能关注青少年流行影片的内容特点和情感符号,从而能根据教育对象的问题特点,提供针对性强的作品。在这里,影视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访谈类节目、自制录像、音频等素材。除了要注意影片的适合性外,更重要的是老师在这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老师要做好引导者。老师对播放的影片要特别熟悉,播放前要对影片所包含的心理要素进行分析,并作相关的准备,包括问题的准备和主题的讲解,以便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时最重要的还是遵循当场即时的心灵触动,而不是只局限于事前的准备上。4 结束语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其独特的优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