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晋东南民居_第1页
浅谈晋东南民居_第2页
浅谈晋东南民居_第3页
浅谈晋东南民居_第4页
浅谈晋东南民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晋东南民居 民居即百姓居住之所。 出自礼记王制:“凡 居民,量地以制邑,度 地以居民。地邑民居, 必参相得也。”管子小 匡:“民居定矣,事已 成矣。”东周列国志 第十一回:“今东郊被 宋 兵残破,民居未复。” 本篇讲述的民居主要范 围是晋东南地区传统民 居,这些民居的建立为 明清两代。 晋东南的地理环境晋东南的地理环境 晋东南地区位于山西省东南地区的太行山地带, 与河北河南接壤。古称“上党”即“局太行山 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素有“得上党 可望得中原”之说。 晋东南地区,山地居多,周为太行山、太岳山 环绕,构成高原地形。中部丘陵起伏,间有盆 地,统称上党盆地。境内有漳水、沁水、丹水

2、等在山谷间流过。晋东南气候温和,属大陆性 气候,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 11.5摄氏度,年均降雨量550毫米,为山西气 候最为温和的地区。 晋东南丝绸与煤炭产业晋东南丝绸与煤炭产业 明代北方丝绸业中心是山西潞安府,这里 出产的潞绸,以质地精美文明于世。并且 山西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和我国最早发 现并利用煤炭的一个地区。 晋东南民风晋东南民风 连绵不变的农耕文明和浓重的封建政治文化使 这里的农家一般崇奉的格言是:“耕读传家, 人人都读书,个个会种田”,并作为一种集体 无意识深深地积淀在民众的意识深层。顺治潞 安府志记载“古号上党,以俗勤俭,人多逐末” 说明农业在晋东南地区并不是致富的首

3、要条件 商业活动在地方经济和民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 村落是否又坚固的寨墙寨墙, 可以作为聚落建筑成熟 与否的重要标志。以阳 城县的郭峪村为例,明 代末期,官吏腐败流寇 作乱,农民起义军风起 云涌。而沁河由于富饶 肥沃,官宦之家众多, 商家云集,自然成为劫 掠的重点对象。明崇祯 五年,仅郭峪一村,就 被抢劫过三次,房屋毁 坏严重,村民死伤惨重, 于是不得不开始修建堡 墙,增强防御,通过地 道、寨墙和御楼,三位 一体形成了郭峪村严密 的防御体系。 寨墙 晋东南地区的居住形式与布局特征 晋东南民居局的居住形式 一、窑洞 过去丘陵山区多选背风向阳。坐北面南、山坡掘 土挖洞而居,俗称入山窑入山窑。

4、窑深5至8米,使用面 积1530平方米,可睡觉。做饭储物兼用,窑顶可 打场、晒粮。 另一种是在平地上用石砖土坯修建的拱式 窑洞,俗称窑。窑。造价比入山窑高比楼房低。 晋东南民居局的居住形式 二石头房二石头房 晋东南山区土 厚石薄,烧砖 不宜,石头成 了当地特有的 建筑材料。 一般而言,石 块砌体不用砂 浆作为粘合剂, 而是采用干铺 的做法,层层 叠垒 三四合院三四合院 晋东南民居局的居住形式 虽然晋北也有“四大八四大八 小小”式四合院,但晋东 南的四大八小式四合院 最为普遍。四大四大即东南 西北四面正房各三间, 八小八小即在四角布置四个 耳房,各有两面房。即 正房,厢房,与倒座房正房,厢房,与

5、倒座房 均带左右耳房均带左右耳房的院落结 构。本章主要讲述这种 类型的四合院。 这种院落一般成方形, 房屋多为两层两层,有时正 房可以盖到三层以上。 一般而言,房屋一层居一层居 住人,二层放物住人,二层放物。 居住习惯哥东弟西,家哥东弟西,家 长居中长居中。 此外还有八卦院,簸箕八卦院,簸箕 院,棋盘院,院,棋盘院,都是由四 大八小的四合院演变或 组合而成的。 晋西南民居的布局特征晋西南民居的布局特征 从建筑材料讲, 可以是砖砖结构的, 也可以是砖坯石砖坯石 结构的,也可以 是砖木土木石木砖木土木石木 结构的,最差也 是土坯加砖和木土坯加砖和木 结构之城的。 晋东南四合院式 民居在布局上十 分

6、紧凑,有些大 宅院用两近式两近式 (八卦院和棋盘 院) 民居的外墙用砖。石或土墙围护挺外墙用砖。石或土墙围护挺 拔整洁拔整洁 大户人家在梁枋梁枋极雀替雀替上雕饰花纹。结构 为木结构抬梁式,门窗多用隔扇门槛窗木结构抬梁式,门窗多用隔扇门槛窗 雀替是中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 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或为纯装饰 性构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宋代 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 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

7、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 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 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 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 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 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 替。雀替的制式成熟较 晚,至清时即成为一种 风格独特的构件。其形 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 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 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 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 物。明清以来,雀替的 雕刻装饰效果日渐突出, 有龙、凤、仙鹤、花鸟、 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 雕法则有圆雕、浮雕、 透雕。 抬梁式建筑结构示意图 、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抬梁式架构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主要形式。 抬梁式架构以垂直木柱为房屋的基本支撑。木柱顶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架起数层叠架的木

8、梁。木梁由下至上,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 角形梁架。梁架中的短柱或木块又称为蜀柱。在梁架中各层梁两端和最上层蜀柱上架檩(ln), 檩间架椽(chun),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坡顶的重量依次通过椽、檩、梁、柱,最后 传到地表支撑面。 抬梁式架构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唐代时发展成熟,出现了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基本 类型。厅堂式架构的主要特点是室内的柱子与外墙的柱子不等高,柱子与房屋上部结构间不 通过铺作层(斗拱)衔接。唐宋时,厅堂式架构多用于低等级、小体量的建筑。殿堂式架构的 主要特点是室内所有柱子均等高,柱子和上部屋架间通过铺作层(斗拱)衔接。唐宋时,

9、殿堂 式架构多用于体量较大的高等级建筑。宋代以后,随着斗拱在建筑结构中的作用日益减弱, 殿堂式架构亦逐渐被厅堂式架构取代。明清时期(13681911),内外柱不同高的厅堂式架构 成为主要的建筑结构形式。(中国经济网) 中式隔扇整体构造中式隔扇整体构造 1、格心:也称菱花,早期外檐装修的主要装饰手段就是 菱花形式,亦有称格眼的; 2、绦环板:俗写套环板,另有夹堂板一说,很少用。宋 时称腰华板,简称腰板,今口语常用。腰华板亦可写腰花 板,因华花两字通假,加之在腰部的花板,形象易记; 3、裙板:宋时称障水板,语意不祥;也有写障板的,障 碍之板;另有俗称挡板的,仅指素板而言; 4、抹头:抹在这里变音,

10、读骂。宋时称腰串,但略有区 别,腰串仅指中间部分的横木,而上下两头另有名称。但 明清所指凡门窗隔扇上的横木均称抹头,故有六抹头、五 抹头之说; 以上绦环板、抹头两词在古代家具上经常使用。 隔扇隔扇:凡可以开启或拆卸者可称隔扇门,亦有写格扇的。 宋时称格门或格木门。清代用于内檐装修的隔扇又称碧纱 橱。 槛(槛(kan)窗)窗:俗称隔扇窗,与隔扇形式大同小异,为明 清建筑门窗的主要形式,设置在槛墙上;还有一种特殊的 隔扇,不设绦环板和裙板,完全以格心形式出现,从上到 下皆透光。这类隔扇称之“落地明造”,优点是透光性好, 缺点是牢固度差,易损坏。落地明造只在江南建筑中出现, 北方地区寒冷风大,使之受

11、限,未曾发现使用。另外,有 类似折屏的隔扇,边梃两足落地,下部设抹头,因为最下 边没有绦环板,另装有牙板,一般为壹门形式,曲线优美; 这种式样的隔扇较少见,仅用于厅堂的内檐装修。 摘自马未都先生所著中国古代摘自马未都先生所著中国古代 门窗门窗 晋东南几乎所有的居民都坐北朝南,即主房置于院落的中轴线上, 而厢房则排在东西两侧,围成一个庭院,主房相较其他房子较大, 这也体现出主房的重要性。一般二层的层高较一层的层高低了许多, 而且较阴暗。只在特殊情况用来临时住人。二层设有木挑通廊通廊,四 面可相互贯通相互贯通一二层由设于室外阳台下的木梯来联系。通廊用一层 挑梁承托,有的在一层二层设有通廊柱。 入口

12、的一般根据港道的走向而定没有固定规则,但应在院落下方。院落下方。一 层设门,二层设门楼。如果是北大门或者南大门,就要另修院东南或 西南门,再拐向大门不直接通街。如果大门与街对正还要进门加修照照 壁。壁。 穿堂大门的类型有两种,一种叫退缝门退缝门装有木质门框和门额;另一种 叫平大门平大门门扇直接装在墙壁后面。穿堂大门普遍建有门楼,并装有活 动门槛。 所谓穿堂煞穿堂煞就是大门正对后门或是 前面窗户正对后面窗户,只要是房子 最外围之气口彼此互对中间又无不透 光之物体阻隔这就是穿堂煞穿堂煞气。穿穿 堂煞堂煞之效应就是气刚入宅随即而出, 所以不聚气不聚财。穿堂也会造成宅 内气场快速流动极不稳定,容易会有

13、 血光意外之效应产生。由于其极为严 重所以俗称阳宅第一煞气。 在现代公寓大楼里,很多户型的设计 都是推开入户门,正面对的就是落地 窗,很多人认 为这样的户型通风、 采光好。久住之后,很多人会有这样 的感觉:做事不顺利以及夫妻之间易 口角,这样的户型,风水学上称之为 “穿堂煞穿堂煞” 穿堂煞的化解办法穿堂煞的化解办法 4 在穿堂的中间置屏风、大门处设玄关, 或者在气流最强处摆放木本的绿色植 物,使原来的气流速度因弯曲行走而 减慢,增加气场在房中停留的时间, 达到藏风聚气的效果。(来自百度) 晋东南民居实例晋东南民居实例 郭峪村郭峪村 郭峪城郭峪城位于山西省阳城县东21公里的郭峪村。郭峪村2003

14、年被山西省 人民政府命名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第 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 化名村。 明清两代,该村文风鼎盛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一共走出了18位举人和15位进 士;加之商贸发达,民居修建成一时之盛。现仍有保存完好的明代民 居40院、1100余间。院落门楼多呈高挑牌标式,斗拱层叠,样式华丽, 等级很高。民居多为四合院,为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式。该村 民风淳朴,居民生活中仍有用纺花车、织布机、碾磨、车驾、犁耙等 物者。一些居民至今还保留着烧香拜佛、求神祭祖的习俗。村内曾建 有大小寺庙20余座,保存最为完好的是汤帝庙,为九开间大殿,庙内 飞檐挑角的元代戏台高达20多米,气势恢宏 在这个五六百户的山村里,明清两代共出了十八名举人和十五名进士, 并把儒家礼制观念体现在村落、户宅的建筑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和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郭峪村又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工农业总产 值7000多万元。 用于防御的郭峪城墙为中国罕见的蜂窝城墙,建于明崇祯十 一年,高20米,宽5米,长1400余米。位于城内中央的“豫 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共七层,建于明崇祯十三 年,亦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