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年产年产 2020 万吨化肥项目万吨化肥项目 环环 境境 影影 响响 报报 告告 书书 目录目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 1 - 1.1 项目简介.- 1 - 1.2 评价目的.- 1 - 1.3 编制依据.- 1 - 1.4 采用的标准和规范.- 2 - 1.5 评价工作等级、评价重点及评价工作范围.- 5 - 1.6 环境保护对象及目标.- 8 - 第二章第二章 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概况.- 9 - 2.1 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 9 - 2.2 项目规模及总投资.- 9 - 2.3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9 - 第三章第三章 工程分析工程分析.- 10 - 3.1 生产工艺流程简
2、述.- 10 - 3.2 公用工程.- 18 - 3.3 工程污染源及污染防治措施.- 19 - 第四章第四章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概况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概况.- 21 - 第五章第五章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25 - 5.1 空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5 - 第六章第六章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40 - 6.1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因子.- 40 - 6.2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 40 - 6.3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建议值.- 41 - 第七章第七章 厂址选择可行性分析厂址选择可行性分析.- 42 - 第八章第八章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经济损益分
3、析.- 44 - 8.1 环保投资.- 44 - 8.2 环保措施经济效益分析.- 45 - 8.3 环境效益.- 46 - 8.4 社会效益.- 46 - 第九章第九章 结论和建议结论和建议.- 47 - 9.1 结论.- 47 - 9.2 建议.- 54 -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 1.11.1 项目简介项目简介 项目属于年产 20 万吨化肥厂建设项目。 1.21.2 评价目的评价目的 (1)通过现场调查,查清本工程周围环境质量现状,掌握工程所在 区域的自然环境现状和社会环境基本情况。 (2)针对该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污染特征,确定主要污染因子,分析 论述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先进性和可行
4、性,阐述本工程对周围环 境的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以便控制或减轻 影响程度。 (3)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本工程的可行性,为项目的管理提供科学 依据,促进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1.31.3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 年 10 月 28 日第九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 (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8 年 11 月 18 日国务院第 十次常务会议通过,1998 年 11 月 2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253 号分布实施) ; (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2.1-2.3-93、
5、hj/t2.4-1995,国 家环境保护局发布) ; (4) 关于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 局办公厅200288 号文)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 年 1 月 1 日实施) ; (6) 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发展计划 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计价格2002125 号文) ; (7) 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国家环境 保护总局,环发2005 152 号文) ; (8) 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影响风险的通知 (国家环 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2006 4 号文) ; (9)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
6、参与暂行办法 (国家环保总局,环发 200628 号文) ; (10)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的决定 (国发【2005】40 号)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 年本) (中华 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令第 40 号) ; (11) 安徽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12)关于该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委托书。 1.41.4 采用的标准和规范采用的标准和规范 根据滁州市环保局年产 20 万吨化肥厂新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 标准意见的函 ,本次环评执行下列标准: 1.4.1 环境质量标准 (1)空气环境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96)中的 二级标准,氨、硫化氢参照执行工业企业设计
7、卫生标准 (tj36-79)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2)地表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表 1 中类标准,悬浮物参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92) 。 (3)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中的类 标准。 (4)环境噪声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中的 2 类标准。昼间 60db(a) ,夜间 50db(a) 。 1.4.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废水执行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4582001)中表 2 标准限值。 (2)废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中 表 2
8、 二级标准;吹风气余热回收装置外排烟气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 物排放标准 (gb9078-1996)中的二级标准;恶臭污染物执行恶臭污 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93)中的标准限值。 (3)锅炉烟气排放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 2001)中二类区 ii 时段标准。 (4)厂界噪声执行(gb12348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中 ii 类标准。昼间 60db(a) ,夜间 50db(a) ,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 工厂界噪声限值 (gb12523-90)中的有关标准。 (5)固体废物执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5085.11996)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
9、制标准 (gb85992001) ;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2001) 。 具体标准值见表 1-1 至表 1-5: 表 1-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污染物名称取值时间浓度限值 mg/m备 注 so21 小时平均0.50gb309596 日平均0.15 tsp日平均0.30 中的二级标准 氨一次最高允许浓度0.20 甲醇一次最高允许浓度3.00 硫化氢一次最高允许浓度0.01 tj36-79 表 1-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序号污染物名称 标准值 (mg/l) 标准来源 1ph69 2cod30 3总氰化物0.2 4硫化物0.5 5氨氮1.0 gb38382002 中类区标准
10、6悬浮物旱作 200gb508492 表 1-3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序号污染物名称污染物排放浓度(mg/l)标准来源 1ph6.58.5 2总硬度450 3溶解性总固体1000 4高锰酸盐指数3.0 5挥发酚0.002 6氰化物0.05 7氨氮0.2 8硝酸盐20 9亚硝酸盐0.02 gb/t1484893 中 类标准 表 1-4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序 号 污染源 污染物 名 称 最高允许排放 浓度 (mg/m) 排气筒 高 度 (m) 最高允许 排放速率 (kg/h) 标准来源 烟尘200 1锅炉烟气 so2900 100 gb13271-2001 二类区时段 粉尘12085 gb162
11、971996 表 2 中二级2造粒塔排气 nh3 60 75 3尿素尾气吸收塔nh33020 gb1455493 表 2 烟尘200 4 造气吹风气余热 回收装置so2850 25 gb9078-1996 中二级 5常压尾气吸收塔h2s250.9gb1455493 甲醇12(周界外)gb162971996 nh31.56无组织排放 h2s0.06 gb1455493 中二级 表 1-5 水、噪声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序号污染物名称 现有工程改扩建工程 标准来源 1ph6969 2cod150150 3ss100100 4总氰化物1.01.0 5硫化物1.00.5 6氨氮1
12、0070 7石油类105 gb134582001 表 1、表 2 标准 8昼间夜间 gb12348-90 中 ii 类标准 1.5 评价工作等级、评价重点及评价工作范围评价工作等级、评价重点及评价工作范围 1.5.1 评价等级 (1)空气环境评价等级 新建工程主要大气污染因子 so2、tsp。计算结果中 so2 的 pi 值最 大,为 5.8107m/h。该 pi 值小于 2.5108m/h,根据厂址所在地为农 村平原地区及环评技术导则大气评价等级划分原则,空气环境评价等级 定为三级。 (2)水环境评价等级 工程建成后全厂生产废水零排放,故本次地表水、地下水均为影响 分析。 (3)声环境影响评
13、价等级 改扩建工程建设前后噪声值增加不大,且厂界周围 200m 范围内没 有声环境敏感点,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 (4)环境风险评价等级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 1692004)中有关 规定,本工程造气、净化生产装置及贮存罐区均存在重大危险源,尤其 是液氨罐区,其贮量大于重大危险源识别中危险物质的临界量,故环境 风险评价等级为一级。 1.5.2 评价内容及评价重点 (1)评价内容 本次评价内容包括在建工程的分析、工程所在区域环境概况及污染 源调查、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环境质量影响预测与评价、清洁生产 分析、环保措施可行性论证、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风险分析、公众参
14、 与、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厂址可行性分析、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等内容。 (2)评价重点 根据新建工程污染物排放特征和厂址所处区域的特点,本次环评工 作以工程分析、环保措施可行性论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风险评价 为评价重点。 1.5.3 评价因子 本次改扩建工程评价因子确定如下: (1)大气 工程分析:烟尘、so2、粉尘、nh3。 现状评价:tsp、so2、nh3。 预测评价:tsp、so2、nh3。 (2)水 工程分析:ph、cod、bod5、ss、nh3-n、氰化物、硫化物、石 油类。 地表水现状评价:ph、cod、氰化物、硫化物、氨氮、ss。 地下水现状评价: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
15、酸盐指数、挥 发酚、氰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 (3)噪声 等效连续 a 声级。 (4)固体废物 造气炉灰渣、锅炉灰渣、废催化剂。 1.5.4 评价范围 (1)空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以工程锅炉房 100m 烟囱为中心,东西各 5km,南北各 6km,整个 评价区域为 120k。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范围为厂址周围的河流。 (3)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范围 根据地下水流向和改扩建工程排水路线,地下水评价范围为以厂址 为中心,东西 2km,南北 3km,共计 6k范围内。 (4)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新工程厂界。 (5)环境风险评价范围 工程风险评价等级为一级,根据建设
16、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 1692004)中有关规定,确定风险评价范围为风险源强周围 5km 范围。 1.6 环境保护对象及目标环境保护对象及目标 工程区域位于农村地区,周围没有重要文物古迹和珍稀野生动物、 植物等,因此本工程环境保护对象及目标为: (1)大气环境保护对象及目标:厂区附近居民区及刘府镇,确保空 气环境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要求。 (2)地表水环境保护对象及目标:周围河水质量符合地表水环境 质量标准 (gb3838-2002)iv 类水体的要求。 (3)地下水环境保护对象及目标:评价区域内地下水符合地下水 质量标准 (gb/14848-93)iii 类标准
17、的要求。 (4)声环境保护目标:该厂生活区,噪声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标准2 类区标准。 第二章第二章 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概况 2.12.1 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 (1)项目名称:年产20 万吨化肥厂建设项目。 (2)建设性质:新建 2.22.2 项目规模及总投资项目规模及总投资 (1)项目规模:新建厂房、购置设备,年产化肥能力达 20 吨。 (2)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 16677.68 万元。 2.32.3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1)劳动定员:项目建成后企业定员职工 800 人。 (2)工作制度:全年工作日为 250 天。 第三章第三章 工程分析工程分析
18、3.13.1 生产工艺流程简述生产工艺流程简述 工程合成氨、尿素生产装置采用的主要生产工艺见表 3-1。 表 3-1 现有工程合成氨、尿素生产装置主要生产工艺 序号装置名称主要工段主要生产工艺 造气工段固定层半水煤气发生炉制取半水煤气 净化工段 三触媒配热钾碱法脱碳工艺,即中温变换、耐硫低温变 换、一次苯菲尔脱碳、铜锌低变、二次苯菲尔脱碳、甲 烷化。 脱硫采用栲胶法 1合成氨装置 合成工段 合成塔内 31.4mpa 压力、450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的作 用下 h2和 n2反应生成 nh3 2尿素装置水溶液全循环法 3.1.1 合成氨装置生产工艺流程及排污节点 (1)合成氨装置生产工艺流程 造气工段
19、 造气工段包括以焦炭为原料,采用固定层半水煤气发生炉制取 半水煤气以及半水煤气脱硫。半水煤气主要成份为 co、n2、h2 以及 少量的 co2、ch4、h2s 等气体。造气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吹风阶段:吹入空气,提高燃料层的温度,吹风气送余热回收 系统燃烧副产蒸汽,烟气自烟囱排放; 上吹制气阶段:自下而上送入水蒸汽进行气化反应,燃料层下 部温度下降,上部升高; 下吹制气阶段:水蒸汽自上而下进行气化反应,使燃料层温度 趋于平衡; 二次上吹制气阶段:将炉底部下吹产生的煤气排净,为吹入空 气作准备; 空气吹净阶段:此部分吹风气加以回收,做为半水煤气中氮气 的主要来源。 制取的半水煤气含 h2
20、s 约为 23g/nm,进入常压脱硫塔脱除 h2s,脱硫采用栲胶脱硫工艺,气体穿过填料层与塔顶喷淋下来的栲 胶溶液逆流接触,脱除气体中 95以上的 h2s,出塔气 h2s 在 50 mg/nm以下,脱硫后的半水煤气入气柜储存,再经电除尘器除尘, 氮氢压缩机一、二、三段压缩至 2.15mpa,送往净化工段。 厂内现有一套硫回收装置,吸收 h2s 后的栲胶富液由脱硫塔底 部排出,在喷射再生塔内实现氧化再生,再生后的贫液送入脱硫塔 顶部循环使用,从喷射再生槽中悬浮出来的硫泡沫在泡沫槽中连续 熔硫,再经硫磺斗冷凝成固体硫磺。 造气主要反应式: co2co2402kj 2co22co237kj 2coo
21、22co2569kj ch2ocoh2122.7kj c2h2oco2h280.4kj 栲胶脱硫主要反应式: 吸收反应: h2s+na2co3 nahs + nahco3 nahs+ nahco3+2navo3 s+na2v2o5+na2co3+h2o na2v2o5+tq(醌态栲胶) 2navo3+thq(酚态栲胶) 再生反应: 1/2o2+2thq(酚态栲胶) 2tq(醌态栲胶)h2o 净化工段 本工段主要包括变换、变换气脱硫、脱碳以及甲烷化等工序。 来自氮氢压缩机出口的原料气进入中温变换炉,在中温变换触媒 (fe2o3)的催化下使 co 和 h2o 反应生成 co2 和 h2,此时伴有有
22、机 硫转化为无机硫发生,出口 co 在 612之间。变换气进入脱硫 塔,经栲胶溶液脱硫,出口 h2s10mg/m,然后经 co2 一次吸收塔、 低温变换炉、co2 二次吸收塔、zno 精脱硫塔净化处理后 co2 0.4,而后进入甲烷化炉,利用 co、co2 和 h2 发生甲烷化反应, 使气体中 coco210ppm,送往压缩机四段。 变换主要反应式: coh2oco2h2 甲烷化主要反应式:co3h2ch4h2o co24h2ch42h2o 变换气脱硫反应同造气常压脱硫反应式。 合成工段 进入压缩机四段的气体经四、五、六高压段压缩,压力达到 30mpa,与循环机输送的循环气混合后进入合成系统,
23、在合成塔内 31.4mpa 压力、450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的作用下、h2 和 n2 反应生 成 nh3。出塔气经冷凝分离,液氨去氨库贮存,未反应的 h2、n2 重 新进合成塔继续反应。为了回收合成反应余热,合成系统设置了废 热锅炉,副产 3kg/cm2 的蒸汽并入全厂蒸汽管网。为了维持循环气 中甲烷含量在 615之间,需要排放一部分循环气,此部分气 体经高压软水吸收氨、中空膜分离器分离氢后,再送造气余热回收 系统燃烧炉。 主要反应式:n23h22nh3 (2)合成氨装置排污节点 合成氨装置废气主要包括造气吹风气、合成弛放气和液氨储罐 气,其中合成弛放气和液氨储罐气经氨回收装置回收氨,中空纤维 膜
24、分离器分离氢后与造气吹风气一起经余热回收装置燃烧并副产蒸 汽;废水主要为造气废水和含油污水,造气废水经造气废水处理站 处理,含油污水经油回收装置回收油;固体废物主要为生产过程中 产生的造气炉渣、锅炉灰渣和各种废催化剂,造气炉渣、锅炉灰渣 外售做建材,废催化剂均由厂家回收。 现有工程合成氨装置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及排污节点见图 3-1, 主要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措施情况见表 3-2。 3.1.2 尿素装置生产工艺流程及排污节点 (1)尿素装置生产工艺流程 现有工程采用水溶液全循环法尿素生产工艺,主要反应式为: 2nh3co2nh2coonh4q nh2coonh4co(nh2)2h2oq 二氧化碳的压缩
25、和净化 来自合成氨装置的 co2 气体压缩后送往脱硫塔脱硫,经脱硫后 净化气体压缩至 21.6mpa(绝) ,约 125,送往尿素合成塔。 氨的输送 来自合成氨装置的原料液氨用氨泵加压送往液氨预热器,加热 至 7080进入尿素合成塔。 尿素合成 原料 co2 气体、液氨及循环回收工序来的一甲液同时送入尿素 合成塔底部,在约 19.71mpa(绝) ,188的合成条件下,经足够停 留时间,约有 65的 co2 转化为尿素,反应熔融物自塔顶排出。 循环回收:合成塔出口物料有尿素、甲铵液、nh3、co2 等, 减压后经预分离器分离,气相进一段吸收塔,液相进一段分解塔; 分解后的液相经减压后进二段分解
26、塔,经二段分解后的液相进入闪 蒸槽。二段分解塔的气相进二循一冷却器、二循二冷却器冷凝;气 相进尾吸塔,二循一冷的液相由二甲泵进一段吸收塔做吸收液,二 循二冷的液相用氨水泵送惰洗器作吸收液吸收一段吸收塔外排气相 中未凝气中的氨后进一段吸收塔作吸收液循环。尾吸塔外排的碳铵 液进解吸塔进行解吸,回收 nh3 和 co2 后解吸液外排至锅炉水膜除 尘循环水系统,气相进二循一冷冷凝后循环。 尿液加工 尿液在闪蒸槽闪蒸后,液相再经过两段蒸发过滤脱去水份,浓 缩后的熔融尿液由熔融泵送往造粒塔顶的旋转喷头造粒,造粒塔底 部得到成品尿素颗粒,由皮带机送至包装车间包装。闪蒸的气相与 一段蒸发分离后的气相经一段表面
27、冷凝器冷凝后送往碳铵液槽,二 段蒸发分离后的气相经二段表面冷凝器冷凝后送往二表槽做为二循 一冷、二冷吸收液循环使用。 (2)尿素装置主要排污节点 尿素装置废气主要为尾气吸收塔排气和造粒塔排气;废水为尿 素解析塔废液;固体废物为脱硫塔产生的废催化剂,由厂家回收。 尿素装置生产工艺流程及排污节点见图 3-2,主要污染物产生、 治理措施情况见表 3-3。 表 3-2 合成氨装置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产生、治理措施情况表 编号 污染源 名称 排放量 (nm/h) coh2co2ch4n2nh3 排放 规律 治理措施及 排放去向 gx1造气吹风气 498001.16(v)0.7(v)19.25(v)0.1
28、2(v)78.65(v)连续 gx2合成弛放气3030.3550(v)1215(v)15%(v)8(v)连续 废 气 gx3液氨储罐气757.5838.5(v)5%8(v)14%(v)2530%(v)连续 去余热回收 装置燃烧副 产蒸汽 codbod5ss氨氮氰化物硫化物石油类 编号 污染源 名称 排水量 (m/h ) kg/hmg/lkg/hmg/lkg/hmg/lkg/hmg/lkg/hmg/lkg/hmg/lkg/hmg/l 排放 规律 排放去向 wx1造气废水5006513029.55957.511547.5954.559.100.991.98连续 送造气废水 处理站处理 废 水 wx
29、2含油废水30.54180连续 含油废水 装置处理 产生量 编号 污染源 名称造气炉渣fe2o3催化剂钴钼催化剂脱硫剂cuo 催化剂zno 催化剂镍催化剂铁系催化剂 排放 规律 排放去向 sx1造气炉渣29000连续出售做建材 sx2中变炉50t/次、2 年/次间断厂家回收 sx3耐硫低变炉20t/次、5 年/次间断厂家回收 sx4脱硫塔15t/次、8 年/次间断厂家回收 sx5低变炉20t/次、5 年/次间断厂家回收 sx6zno 脱硫槽 12t/次、3 年/ 次 间断厂家回收 固 体 废 物 sx7甲烷化炉14t/次、7 年/次间断厂家回收 sx8氨合成塔15t/次、3 年/次间断厂家回收
30、 表 3-3 尿素装置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产生、治理措施情况表 nh3尿素粉尘 编号 污染源 名称 排放量 (nm/h) mg/mkg/hmg/mkg/h 排放 规律 治理措施及 排放去向 gx4尾气吸收塔排气 214.652.5连续 吸收处理后 排放 废 气 gx5造粒塔排气214646.47306.4410021.46连续直接排放 编号 污染源 名称 排水量 (m/h ) nh3尿素 排放 规律 排放去向 废 水 wx3解析塔废液80.070.92连续 做为水膜除 尘循环水的 补水 产生量 编号 污染源 名称 fe2o3、cr 催化剂 排放 规律 排放去向 固 体 废 物 sx9脱硫塔30
31、t/次、1 年/次间断厂家回收 3.1.3 主要生产设备 现有工程主要生产设备见表 3-4。 表 3-4 主要设备一览表 co2压缩机 4d12-55/220 3台 尿素合成塔 1400mm h 28203mm 2台 一分塔 800mm h 5000mm 1台 二分塔 900mm h 5938mm 1台 co2吸收塔 1600mm h 7500mm 1台 预精馏塔 1400mm h 7300mm 1台 20万吨/年尿 素装置 造粒塔 9000mm h 67000mm 1台 3.1.4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 现有工程主要原辅材料消耗见表 3-5。 表 3-5 现有工程运行生产装置主要原辅材料消耗一览
32、表 序号名称数量 1原料煤19.8104t/a 2燃料煤7.07104t/a 3水284.7104m/a 4电21384104kw.h 5蒸汽92.66104t/a 6栲胶12 t/a 7中变催化剂50t/次、2 年/次 8耐硫低变炉催化剂20t/次、5 年/次 9脱硫剂15t/次、8 年/次 10低变炉催化剂20t/次、5 年/次 11甲烷化催化剂14t/次、7 年/次 12氨合成催化剂15t/次、3 年/次 3.23.2 公用工程公用工程 3.2.1 给排水情况 该公司现有生产装置新鲜水总用水量为 359.5 m/h,循环水量为 6700 m/h,水的循环利用率为 94.83,排水量为 1
33、64.5 m/h,排入 河流。 (1)给水系统 水源 新建大口井三眼,总供水能力 18002300m/h,能够满足现有工程 用水量的要求。 循环水系统 循环水系统,分别为造气循环水系统、合成循环水系统、尿素循环 水系统和水汽循环水系统。 (2)排水系统 采用清污分流制,现有合成氨、尿素生产装置排水量为 164.5m/h,其中生活污水量为 2m/h,经化粪池处理后与其它生产废水 混合后一并排入厂址南侧的小沙河,最终排入河流。 3.2.2 供电 总降压变电站内设变压器 2 台,容量分别为 20000kva 和 15000kva, 110kv 的电源进线两路,分别引自刘府变电站。 3.2.3 供热
34、正常生产情况下由 2 台 35t/h 锅炉和 2 台 30t/h 锅炉供应全厂生产、 生活所用蒸汽,剩余 1 台 30t/h 锅炉备用。 3.33.3 工程污染源及污染防治措施工程污染源及污染防治措施 废气污染源及防治措施 1、工程废气污染源 正常生产情况下由 2 台 35t/h 锅炉和 2 台 30t/h 锅炉和工艺副产蒸 汽供应全厂生产、生活所用蒸汽,剩余 1 台 30t/h 锅炉备用。工程废气 主要来源于 2 台 35t/h 和 2 台 30t/h 燃煤锅炉燃烧产生的烟气以及尿素 生产过程中造粒塔和尾气吸收塔产生的废气。主要废水治理措施 2、造气废水治理措施 造气废水采用闭路循环,废水经
35、沉淀池沉淀后再经冷却塔降温后循 环使用,排污水经塔式生物滤池处理达标后排放。 3、尿素解析废液治理措施 利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水膜除尘废水采用闭路循环,废水经 15 米 30 米5 米的沉淀池沉淀后循环使用,尿素解析液做为水膜除尘循环 水系统的补充水使用。 4、含油废水治理措施 氮氢压缩机排放的含油污水先经油回收装置回收油后外排,回收的 油外售。 第四章第四章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概况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概况 4.14.1 地理位置及交通地理位置及交通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隔淮河与五河县相望, 东部和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怀远县、 蚌埠市接壤。县人民政府
36、驻地府城镇距省会合肥市公路 147 公里。县境 东西长 74.64 公里,南北宽 49.6 公里,面积 1949.5 平方公里。 项目所在地刘府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城镇功能较为完善。镇政 府驻地(刘府社区居委会)距凤阳县城约 26 公里,距蚌埠市区约 13 公 里,距淮南铁路西泉货运站约 2 公里。境内道路纵横相连,有 6 条省、 县级公路,其中凤淮公路(省道 s310)纵贯东西,是全镇的交通枢纽,承 载与外界的联系。目前,正在建设中的蚌(埠)淮(南)高速公路(连 接合徐、南洛高速公路)将在我镇建上下口,并修建一条连接蚌埠市的 高等级公路。 图 4-1 地理位置示意图 4.24.2 自然环境
37、概况自然环境概况 4.2.1 自然条件 凤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14.9 摄氏度,最热的 7 月份平均气温 27.9 摄氏度,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 0.9 摄氏度;年降 雨量 904.4 毫米,年蒸发量 1609.7 毫米;无霜期 212 天,初霜期为十 月三日,终霜期为四月一日;大于 10 摄氏度以上积温为 4516-4700 之 间,年日照时数 2248.7 小时,年辐射总量为 121.6 千卡/平方厘米。 4.2.2 水文条件 凤阳年均降水量在 840-920 毫米之间。年内分布:3-5 月占 21%;6-8 月占 52%;9-11 月占 17%;12 月和 1、2 月占
38、10%。境内有淮 河、濠河、小溪河、板桥河、窑河、天河等 8 条河流,总长 325.3 公里, 年均过境水量 264.78 亿立方米,其中淮河 262 亿立方米。流域总面积 1749 平方公里。全县有鹿塘、官沟、凤阳山、燃灯寺四座中型水库和花 园湖、月明湖、方丘湖、老塘湖四面湖泊,总库容 2.65 亿立方米;小 型水库 134 座和塘坝总库容 6491 立方米。 4.34.3 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概况 凤阳县隶属滁州市,地处淮河中游南岸,北纬 32373303、东 经 1171911757之间。北濒淮河与蚌埠市淮上区、五河县相望,东、 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大通区、蚌埠
39、市龙 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接壤。 凤阳县东西长 74.64 千米,南北宽 49.6 千米,总面积 1949.5 平方 千米,总人口为 74.9 万(2009 年底) ,县人民政府驻府城镇西华路人民 广场。全县辖 14 个镇、1 个乡。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4.44.4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4.4.1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4.1.1 现状监测 (1)监测布点 根据拟建项目工程废气的污染特征,结合厂址周围自然环境和居民 区分布情况,本次空气环境监测仅在评价区域内布设一个环境空气监测 点,布点位置在厂区下风向居民点。 (2)监测项目、采样时间及分析方法 根据工程分析
40、可知,本工程建成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锅炉烟 气,因此选择 tsp、so2 作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 本次空气环境监测 4 天。采样及分析方法严格按照环境监测技术 规范 (大气部分)执行。 4.4.3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4.3.1 现状监测 为了解拟建项目厂址周围声环境现状,在拟建厂址四周共布设了四 个噪声监测点,监测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分昼、夜两个时 段监测,各监测点的具体位置见附图二。 4.4.3.2 评价标准及方法 评价标准采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中 3 类标准, 及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12348-90)类标准。即昼间等效声 级为 65db(a
41、) ,夜间为 55db(a) 。采用环境噪声监测数据统计的等效 声级 leq 与所执行的环境标准相比较,确定厂址周围声环境质量的好坏。 第五章第五章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5.1 空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空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1 地面气象资料分析 本次评价选用滁州气象站近五年的地面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 析。 (1)风向、风速 滁州气象站所在区域年主导风向为 ssw 风,出现频率 7.40%, 次多风向为 nw 风,频率分别为 7.11%,年最少风向为 w 风,出现频 率均为 3.58%,年静风频率为 12.12%,大气污染物主要向偏北方向 输送。 最多风向随季节变化各不
42、相同,冬、春、夏、秋主导风向分别 为 nw、ssw、s、n,频率分别为 13.39%(冬) 、10.17%(春) 、 10.65%(夏) 、8.39%(秋) 。各季次多风向与对应最多风向偏差 1-2 个风向方位,冬、春、夏、秋次主导风向分别为 wnw 风(频率 9.35%) 、 s 风(频率 8.00%) 、se 风(频率 9.68%) 、nne 风(频率 7.90%) 。春 和夏季大气污染物主要向偏南方向输送,秋和冬季大气污染物主要 向偏北方向输送。 该地区不同时刻最多风向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02 时最多风向 为 e 风,频率为 8.06%,08 时最多风向为 nne 风,频率为 8.55%
43、;14 时和 20 时最多风向均为 sse 风,频率分别为 10.16%和 13.06%。夜间至清晨大气污染物主要向偏西和偏南方向输送,白天 至傍晚,大气污染物主要向偏北方向输送。 年、各季代表月和各代表时刻风向频率、平均风速见表 5-1 和 表 5-2,风频玫瑰图见图 5-1。 表 5-1 滁州站风向频率表(%) 时间 风向 冬 (1 月) 春 (4 月) 夏 (7 月) 秋 (10 月) 年02 时08 时14 时20 时 n3.713.336.618.395.535.488.394.353.71 nne3.066.834.527.95.576.778.554.352.9 ne4.355.
44、675.486.135.417.16.293.874.35 ene4.354.835.974.194.847.95.163.233.06 e6.947.337.264.196.428.067.583.556.94 ese2.744.675.652.743.944.681.943.235.81 se2.426.339.683.555.493.064.687.746.29 sse2.426.338.714.845.573.063.067.428.71 s3.87810.654.686.794.193.067.4212.9 ssw3.5510.179.196.777.43.063.2310.1613
45、.06 sw4.035.337.96.295.894.683.238.716.77 wsw4.844.173.065.484.391.773.068.554.35 w2.93.831.615.973.584.843.0651.45 wnw9.355.171.455.165.286.455.815.972.74 nw13.395.52.267.267.116.776.779.355.48 nnw7.263.51.945.974.674.8455.163.55 c20.829.018.0610.4912.1217.2921.131.947.93 表 5-2 滁州气象站各风向平均风速(m/s) 时间
46、 风向 冬 (1 月) 春 (4 月) 夏 (7 月) 秋 (10 月)年02 时08 时 14 时 20 时 n1.282.941.582.061.911.361.422.982.6 nne2.073.742.252.932.912.0733.643.19 ne2.263.071.631.992.231.742.233.32.14 ene1.62.011.21.391.531.121.462.441.95 e1.411.791.831.351.631.21.61.882.07 ese2.131.881.581.711.781.211.52.531.93 se1.131.741.881.121
47、.631.441.21.841.79 sse1.482.882.211.482.161.2213.152.03 s1.482.572.061.311.991.061.732.492.1 ssw1.833.452.391.872.561.471.353.692.24 sw1.352.821.672.11.991.21.1931.6 wsw2.054.041.962.382.61.251.013.652.23 w1.843.960.81.832.271.411.33.72.14 wnw3.254.951.262.33.282.552.814.213.98 nw3.474.11.952.933.33
48、2.552.764.213.45 nnw2.83.861.732.282.711.982.173.673.08 总平均1.82.781.71.832.021.331.493.172.09 从表 5-2 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年平均风速为 2.02m/s。春季平 均风速(四月份)最大为 2.78m/s;夏季平均风速(七月份)最小 为 1.70m/s;秋、冬季平均风速均分别为 1.80m/s 和 1.83m/s。从各 时刻的平均风速可以看出,白天平均风速大,夜间平均风速小,平 均风速 14 时最大为 3.17m/s, 夜间 02 时风速最小为 1.33m/s。年 各风向西北风平均风速最大,为 3.33
49、m/s,东南东风最小,为 1.53m/s。 综合以上分析,从全年风速的季度变化看,春季平均风速大, 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冬、夏、秋季平均风速小,不利 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另外,从风速的日变化看,夜间风速 小,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不利。午后风速大,对大气污染物的 扩散、稀释有利。 另外,还对风速大小在不同风速段的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结 果见表 5-3。年平均风速小于 0.5m/s,出现频率为 12.11%,0.51.5m/s 风速出现频率 36.29%,静风、小风 (ht,而大气稳定度为中性和不稳定时,t=1-ht/2he;稳 定时,t=1-3ht/4he。 静风和小风时 01
50、 2/ 2/2/ 2 2 02 2 01 222 2 02 2 3 2 22 01 2 2 1 21 2 2 r ux s dtes sseeg the r r yx g r q g ts sru 尘(颗粒物)模式 对于粒径大于 10m 的颗粒物,其地面浓度 cp 按倾斜烟羽模式 计算。 c q u y vg x u the p yzyz 1 222 2 2 2 2 exp 式中 为尘粒子的地面反射系数,vg 为尘粒子的沉降速度。 vg= dg 2 18 式中 d、 分别为尘粒子的直径和密度,g 为重力加速度, 为空气动力粘性系数。 日均浓度模式 日平均浓度利用电接风观测期间每天 24 小时观
51、测资料进行逐次 的 1 小时浓度计算,然后求日平均浓度。 cx y o n cx y o dh i n ( , , )( , , ) 1 1 式中:cd(x,y,o)-计算点的日平均浓度,mg/m3; ch(x,y,o)-计算点的小时平均浓度,mg/m3; n-小时浓度次数。 面源模式 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2.293)中的 模式进行预测,并对 y、z 扩散参数分别按如下修正: 式中:x接受点至面源中心的距离; h面源平均排放高度; 0 地面反射系数。 vg 沉降速度;通常使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 dp 颗粒物粒径,m; rp 颗粒物真密度,kg.m-3; 空气动力学粘性系数,
52、 m.s-.m-; g 重力加速度,m.s-2 ; (2)烟气抬升高度 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 a、当烟气热释放率 qh 大于或等于 2100 kj/s,且烟气温度与 环境温度的差值t 大于或等于 35k 时,h 采用下式计算: hn q h u qp q t t ttt on nn hav s sa 121 035. 式中:n0-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状况系数; n1-烟气热释放率指数; 15 . 2 / 3 . 4/ 2 2 1 1 hx x z yy 18 2 grd v pp g n2-排气筒高度指数; qh-烟气热释放率,kj/s; h-排气筒 距地面几何高度,m; pa-大气压力,hp
53、a; qv-实际排烟率,m3/s; t-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差,k; ts-烟气出口温度,k; ta-环境大气温度,k; u-排气筒出口处平均风速,m/s。 b、当 1700kj/sqh2100kj/s 时 h=h1+(h2-h1) qh1700 400 h1=2(1.5vsd+0.01qh)/u-0.048(qh-1700)/u,m 式中:vs-排气筒出口排烟率,m3/s; d-排气筒出口直径,m; h2-按 a 中公式计算。 qh、u-定义同前。 c、当 qh1700kj/s 或t35k 时 h=2(1.5vsd+0.01qh)/u 式中各参数定义同前。 有风时,稳定条件 hq dta
54、dz u h 1 3 1 3 1 3 00098(.) 式中:-排气筒几何高度以上大气温度梯度,k/m; dta dz qh、u-定义同前。 静风和小风时 hq dta dz h 55000098 1 4 3 8 .(.) 式中符号定义同前。 (3)模式中参数的选取 排放源参数 a、消减源:由于本项目改扩后合成氨余热回收装置利用现有排 气筒,2 台 75t/h 锅炉也共用现有的 100m 烟囱,导致现有的排气筒 和烟囱烟气量和污染物排放速率均大幅增加,而现有尿素造粒塔由 于采用新的技术,塔顶粉尘排放速率大大降低,所以本次预测将改 造前合成余热回收排气筒、100m 烟囱和尿素造粒塔塔顶排气定为消
55、 减源,而将合用后的合成氨余热回收装置排气筒、2 台 75t/h 锅炉 合用后的 100m 烟囱和改造后尿塑造粒塔顶排气定为贡献源。 b、贡献源:除上述贡献源外,本次预测将改扩建项目新增的其 它污染源定为贡献源,同时考虑到在建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的叠加影 响,也将在建项目污染源列为贡献源。 c、预测计算方法:在进行各项目计算时,利用消减源计算环境 消减量,利用贡献源计算环境贡献量,最终的环境变化量贡献量 消减量,预测值本底值变化量。 5.1.3.3 预测评价范围和评价点 (1)预测评价范围 东西 5km、南北 6 公里,面积 30 平方公里的矩形区域。 (2)预测评价点 在评价区域内共选取了 6
56、个评价点。 5.1.3.4 预测结果 (1)新增尿素洗涤塔排放 nh3、改造后的合成氨造气吹风气余 热回收装置排放 so2、co 的最大落地浓度及其出现距离见表 6- 14、6-15。 表 5-14 100m 烟囱、洗涤塔各污染最大落地浓度预测结果表 (mg/m3) 气象条件100m 烟囱(so2)尿素洗涤塔(nh3) 稳定 度 风速 m/s 离源距离 (m) 最大落地 浓度 所占比例% 离源距离 (m) 最大落地 浓度 所占比例% 1.515430.022634.532060.0397019.85 b 2.512170.021664.33 2060.0239211.96 1.548140.0
57、12342.47 4430.0316115.81 2.535150.012402.48 4360.019059.53 4.028360.011052.21 4360.011935.97 d 5.523350.009651.93 4360.008694.35 1.581550.011472.29 9030.019249.62 2.574570.007851.57 8910.011895.95 e 4.069320.005461.09 8780.007613.81 表 5-15 合成氨余热回收装置各污染最大落地浓度预测结果表 (mg/m3) 气象条件so2co 稳定 度 风速 m/s 离源距离 (
58、m) 最大落地浓 度 所占比例 % 最大落地浓 度 所占比例 % 1.58970.0757115.140.076780.77 b 2.56280.0930918.620.094400.94 1.523500.0522910.460.053030.53 2.515110.0702014.040.071190.71 4.010510.0822716.450.083430.83 d 5.58390.0866417.330.087860.88 1.530790.0715214.300.072530.73 2.525100.0578211.560.058640.59e 4.021070.046869.3
59、70.047520.48 第六章第六章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根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国发199631 号)精神中“一控双达标”的目标,建设项目要实施清洁生产,污 染物排放要实行全过程控制,在保证污染物达标的基础上,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要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之内。因此, 本改扩建工程污染物排放在实行浓度控制的同时,必须实行总量控 制。 6.1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因子因子 按照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及国家环境保护 “十五”计划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应遵循“环境危害大的、国家 重点控制的主要污染物;环境监测和统计手段能够支持的;
60、能够实 施总量控制的”指标筛选原则,并根据改扩建工程的污染物特征, 确定本工程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因子为: 废气:烟尘、工业粉尘、so2 废水:cod、氨氮 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 6.2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 1、 改扩建工程后污染物排放量及变化量 新建工程后由于该公司实施了生产废水零排放治理回用措施, 废水中 cod、氨氮的排放量比批复的总量控制指标分别减少了 24.7t/a、37.9t/a;全厂所需蒸汽由 1 台新建的 75t/h 循环流化床 锅炉、1 套造气吹风气余热回收装置以及工艺副产的蒸汽供给,由 于新建锅炉采用四电场静电除尘器除尘,炉内添加石灰石粉烟气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脱硫除尘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电力系统用蓄电池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塑料文教用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齿轮座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铝盖药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缓闭式止递阀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红木嵌银挂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商洛地下管廊项目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混纺针织纱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抓木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潍坊2025年山东潍坊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招聘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南非综合简要介绍》课件
- 2025年1月浙江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上半年重庆三峡融资担保集团股份限公司招聘6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大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
- 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案全册(人教版)
- DZ∕T 0227-2010 地质岩心钻探规程(正式版)
- 2024年 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10000道)(A4直接打印-每页100题)
- 文献检索教案
- 圆形双孔垫片冲压模具设计复合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