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版高中生物《种群的增长方式》教案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6/21/14d5f5d1-9e7c-4338-9ad9-a0b2a6e81efc/14d5f5d1-9e7c-4338-9ad9-a0b2a6e81efc1.gif)
![浙江版高中生物《种群的增长方式》教案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6/21/14d5f5d1-9e7c-4338-9ad9-a0b2a6e81efc/14d5f5d1-9e7c-4338-9ad9-a0b2a6e81efc2.gif)
![浙江版高中生物《种群的增长方式》教案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6/21/14d5f5d1-9e7c-4338-9ad9-a0b2a6e81efc/14d5f5d1-9e7c-4338-9ad9-a0b2a6e81efc3.gif)
![浙江版高中生物《种群的增长方式》教案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6/21/14d5f5d1-9e7c-4338-9ad9-a0b2a6e81efc/14d5f5d1-9e7c-4338-9ad9-a0b2a6e81efc4.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种群的增长方式一、教学理念本节课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用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各种科学研究实例都不直接呈现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分析;学生在环环相扣的任务中逐渐建构起种群增长模型,最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 模型构建法是新课程、新教材中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而数学模型又是是高中阶段模型构建法的难点。本节课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方式,阐明隐含在“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2) 举例说出环境容
2、纳量的概念。2、 能力目标(1) 尝试建构数学模型。(2) 利用实验结果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环境容纳量。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四、学习任务分析(3)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生物(必修)稳态与环境(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4章第2节内容。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层次,也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同时也是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内容的基础。本节教材是在对种群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介绍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本节教材有助于学
3、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数学方法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并领悟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此外,还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基本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根据此要求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提出基本要求:1、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能概述数学建模的一半过程,能利用实验结果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实验和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3、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方式,读懂隐含在“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4、举例说出环境容纳量的概念。五、学习
4、者分析及学法设计学生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习得了种群的概念,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尤其是各种数量特征,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顺理成章。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对原有知识加深理解。本节内容的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采取力求通俗、多举实例、联系实际的处理方法,从而使这部分内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六、教学方法和设计思路根据教材特点、学习者的情况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所采取
5、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目的是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更突出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创新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重视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科学活动充分展开,重视概念的产生,知识的形成及思维获得过程,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维、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引入课题,引入数学方法构建指数增长的公式模型和曲线模型,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公式、曲线)、模型检验修正,思考数学公式、曲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
6、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展示】凤眼莲的数量变化图片【讲述】凤眼莲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一种花卉引入我国,506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并发展为水质净化种类,后逸为野生。在我国南方的一些河道和湖泊,凤眼莲覆盖面积达100%。在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内,【提问】凤眼莲大量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防治?【过渡】如何防治是最有效的,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种群增长方式后再来回答。观看,思考,讨论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数增长指数增长【讲述】以繁殖力很强的细菌为例,讨论种群的数量变化【展示】细菌的繁殖过程的视频【思考】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
7、温度、湿度等环境下, 每20分钟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讨论:1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2一个细菌 n代后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讨论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提问】种群呈指数增长的特点【提问】刚才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生物学问题?这个数学模型是怎么建立出来?所用的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建构数学模型模型检验修正【提问】要使细菌出现“j”形增长在培养时注意哪些条件?检验建模1.实验法2.实际例子【提问】说出凤眼莲大量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相互讨论计算,并写出分式,填写表格,并根据表格数据,讨论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并评价建立数
8、学模型学生相互讨论回答种群指数增长产生的条件使学生学会处理、分析数据的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逻辑斯谛增长【过渡】这个“j”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展示】高斯对大草履虫研究实验数据,并请同学对此曲线图进行评价和分析。【提问】请同学观察思考种群逻辑斯谛增长的产生原因和增长特点。【提问】k值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请问其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否总能稳定在k值?为什么?【提问】说出其增长速率曲线?【回答】我们应该如何防治凤眼莲?【展示】鼠是繁殖力很强的有害动物,考虑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控制田鼠的数量?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在影响种群增长模型的什么参数?【展示】请根据种群数量增长的相关知识,分析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对濒危动物如大熊猫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展示】如果你是渔场主,你怎么让自己的渔场获得最大的收益,实现渔场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相互讨论得到曲线学生总结种群逻辑斯谛增长的产生条件和增长特点。学生相互讨论回答。学生对几个常见类型的生物种群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台阶》课件(公开课)
- 《风险认知与行为》课件
- 《陈再道世贸天街》课件
- 数控车床技能鉴定培训单元1数控车削加工基础知识
- 2025年固原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成人教育超市――现代成人教育模式的探索
- 七夕节营销策略解析模板
- 2025年灯柱灯杆项目发展计划
- DeepSeek科普学习解读
- 贫困生申请书400字
- 经营开发部工作目标责任书
- 小班绘本教学《藏在哪里了》课件
- 沧州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指南2020版
- 手机归属地表格
- 《职业教育》专业知识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
- 2023年北京市平谷区中考英语二模试卷
- 2023年新课标全国1卷英语高考真题试卷+答案
- 注塑成型参数条件表
- 中国古代快递的产生与发展
- 变压器更换施工方案
- 高二物理上期期末复习备考黄金30题 专题04 大题好拿分(提升2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