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师备课资料_第1页
《马说》教师备课资料_第2页
《马说》教师备课资料_第3页
《马说》教师备课资料_第4页
《马说》教师备课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备课资料 马说教学重点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shzxzx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但篇幅较短,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应该能够 大体理解。2. 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韩愈的散文作品非常善于通过虚词的运用调配语气,表达情感,要结合具体语句,通 过反复诵读加以理解。马说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 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 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 遇伯乐,比

2、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 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 刺、针砭和控诉。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 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二、素养提升通过诵读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有的教师讲文言虚词,仅限

3、于词性和意义的辨析,而忽视了虚词在具体语境中表情达 意的作用。虚词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审辞气”,即通过诵读体会虚词表达的具体 语气,然后再谈语法功能,才能够加深学生对虚词的理解。在文言虚词中,跟语气表达有关的是助词(如本文的五个“也”)、连词(如“而伯乐不 常有”的“而”)、副词 (如“其真无马邪”的“其”)和叹词 (如“呜呼”)这四类。如果 通过朗读使学生首先从感性上对助词、连词和副词在语气表达上的作用有所认识,再经教 师略加指点(包括说明其语法作用在内),虚词的困难就大体上解决了。具体的方法有:(1)第1页(共6页)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备课资料让学生通过朗读自行体会,有时可以采用不

4、同的读法让学生来进行比较,有时也shzxzx可以用领读的方式让学生先获得具体的感受,然后分析;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虚词的表 达作用,这样做,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课文作者运用虚词的特点,例如本文中的五个“也” 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各不相同,只有联系上下文来解释,才能说清; (3) 要善于运用比较的 方式,一是拿有、无来比较 (即从一句中去掉一个虚词或增加一个虚词,再拿来跟原句相 比),二是用更换另一个虚词的方式来比较,这样才能把虚词教“活”。三、问题探究1. 文章开头两大句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的?为什么这篇文章不叫伯乐说而叫马说?这样开头,在全文中具有什么作

5、用?提示(1):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示(2):这两大句是全文的纲。第一大句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因为千里马 和普通马很难从外表上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 可能被发现出来。文章用“有,然后有”这一句,就是对这种关系的肯定。第二 大句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由这两 种关系就必然要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千里马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明确了全文所要 论述的中心问题。提示(3):循此继进,还可以继续问学生:作者怎样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祗辱 于奴隶人之手”和“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两句话,

6、能不能调换一下位置?要使学生领会这 两句话中包含着一个“屈辱而死”的意思,用来加重被埋没的悲愤心情。还要使学生理解 “辱”“死”是为下文张本,下面说的“食不饱,力不足”“策之不以其道”等,都是由 此生发出来的。这是理清文章思路的第一步,如同理丝抽绪,有了这个“绪”,下面的路 子就容易看清了。注意:讨论这个问题时,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可能要谈到人才被埋没的问题。对此,教 师既不必回避,又要善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千里马”上面来,因为文章通篇说 的都是“马”,把“马”的问题彻底弄清,再说人才问题,才能收水到渠成之效。 2. 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提示(1):第

7、一问是引导性的问题。在学生找到“一食或尽粟一石”这个答案后,要立 即追问:作者把千里马食量惊人的特性跟食马者的“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对照起来,有什 么用意?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文章的第二段已露批判的锋芒:说马的遭遇正是为了批判“食 马者”。第2页(共6页)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备课资料提示(2):第二问才是问题的侧重点。首先要弄清“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shzxzx外见”这组排比的作用。可以做这样的推理: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它“才美不外见”; “才美不外见”,是因为“力不足”;而“力不足”则是因为“食不饱”。可见,“食不 饱”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终结原因,这责任当然在“食马者”身上。其次要弄清“且欲与常

8、 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反诘的深刻含义,这实际上是进一步剖析“食不饱” 的严重后果,这就不只是压抑而是摧残了。因此,强调千里马食量惊人这一特性,正是为 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提出上述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理清文章第二段的思路。 3. 作者在结尾中运用了设问这一修辞方式,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不知 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意?提示(1):这是总结性的问题,提问的目的是,在理清全篇文章思路的基础上,理解本 文的中心思想。提示(2):首先要使学生懂得:“其真无马邪”是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其不知马也”则是紧承段首三句。接着再追问:本段首三句跟前面两段里哪 些话相

9、照应?这后一部分的回答内容,可以采用如下的板书方式,以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明确结句有总收全文的作用:提示(3):根据上表自然导入对以马设喻写法的分析,然后转入归纳全文中心思想。归 纳时可用选择提问法,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以下是供选择的答案:本文揭露封建制度下 人才受压抑的不合理状况;本文说明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本文说明识拔人才的 重要性。中心思想是第一条,但其余两条也不容易忽视第二条是作者的基本观点, 第三条是文章的意义。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讨论,而不能简单地下结论。经过讨论, 使学生既理解文章的积极方面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又能看出文章的消极方面 不适当地强调了对人才的物质待遇,这跟我

10、们的人才观是有本质差别的。(以上问题及提示摘自张必锟马说备课指要) 马说资料链接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江枫)第3页(共6页)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备课资料“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shzxzx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 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就是如此。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这三个“也”尤其值得品评, 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 的感情状态。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11、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 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 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 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 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 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 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 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 “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 马

12、”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 跃然纸上了。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 标志,是应当反复推敲的。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一个在句末,即“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 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另一个在句中,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 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我们要体会“也”字(包括其他虚词)的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朗读课文。 要努力读出语气,读到烂熟于胸,好像其中的句句话都出于自己

13、的口,再来体会就不难了。(选自中学生阅读1984 年第 11 期)马说教学建议一、整体建议1. 教学时间:2 课时。2.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文前有比较详细的阅 读提示,提供了相关的背景材料,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和注释完全可以理解文章大意。根据 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关键是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第4页(共6页)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备课资料读。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内容也要讲讲,但不宜过深,要认真考虑shzxzx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标准。教师讲述应当简而明,不旁征 博引,以免剥夺学生诵读的时间。从长远看

14、,能够熟练地背诵这篇短文,才能使学生真正 受益。二、教学设计1. 检查预习情况。检查内容包括基本的字音、字义以及学生初读文章后的理解。2. 朗读课文。可以采取领读的方式,即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地读,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文章 的语气。领读者事前应有充分准备,能流畅地背诵全文。也可以选择几名学生来读,记录 下他们朗读过程中语气语调上的准确与失误之处,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3. 将讲解与诵读相结合。讲解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几个大的问题(参见“问题探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讨论,初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读读 讲讲,交错进行,最后达到成诵。此外,本文

15、虚词的使用是比较有特点的。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的虚词仔细品味作者 的思想感情(参见“有关资料”中马说中的五个“也”字一文),一边讨论,一边 诵读。还可以用比较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体会,例如下列加点的字句如用括号里 的字句来替换,效果就不一样了:4. 延伸拓展。可结合“思考探究”四进行,也可推荐一些古人的短论让学生阅读。马说练习说明思考探究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熟读、背诵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寄寓的情感。第5页(共6页)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备课资料参考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sh

16、zxzx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 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二、这篇短文仅 100 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 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 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行文变化(同一称谓的不同表述)及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 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2. 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 名,而意在其中。 3. 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 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 的“其” “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翻译文中句子,理解句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