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论文偶记中刘大櫆之“神气”说摘要:刘大櫆的论文偶记集中体现了他的散文创作主张,他的这些主张虽然受到当时文人的批评与贬低,但刘大櫆并“不求并时之人人人知得”,而是求后世有一二人知足矣。这是他“神气”升华凝练之源,是他修身养性所形成的浩然之气。他的“神气”说在论文偶记中有集中、凝练的阐释。关键词:“神气”说; 音节; 义理论文偶记是刘大櫆散文创作主张的集中体现,是桐城文论中最早的理论专著,在桐城文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论文偶记小引赞“其议论精博,高高下下,直言无隐,洵学古者驰骤之大涂也”,这里重点强调的是论文偶记为“学古者”为古文开“驰骤之大涂”,体现出刘大櫆的文论在古文写作方面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2、。然而由于“桐城三祖”中刘大櫆的理学气最少,因这一点他的文章也屡屡为时人所贬低。方宗诚说他“文有余而道不足”;吴汝纶则论其“欲为望溪之醇厚,然其学不如望溪之精粹”。这种批评刘大櫆也在他的论文偶记的第二条给出了回应:“文字只求千百世后一人两人知得,不求并时之人人人知得”。这体现了刘大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所形成的一种精神境界,亦是他为文的“神气”之所在。“神气”说是刘大櫆文论的一大精华,在论文偶记中有对“神气”说纲领性地阐释:“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
3、。” “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神只是气之精处。” “文章最要气盛”,神气是刘大櫆文论之极致。在刘大櫆看来,“神为主,气辅之”,“神”为“气”之主,“神”为“气”之“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神”是内在的核心和精华,“气”是“神”赖以存在的外在组织。离开“神”论“气”,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离开“气”论“神”,“神”则无以寄托而显得玄乎虚无。“气”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自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养气说后,经曹丕的发展,“文以气为主”几为古代文学创作的基石。刘大櫆的“神气”说更侧重于“神”,何为“神”,何
4、为“气”呢?宋效永认为“刘大櫆所论神,其实是指作家创作时的临文前的一种精神状态。它的含义,一方面指神思之神。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充满于作者主观本身的内在生气、意蕴和思想”。罗宗强认为“神大致是指作者的精神境界,气指文章的气势”。虽然孟子、曹丕等人都提出“气”对创作古文的重要性,但对于“气”的界定是玄而又玄的,是只能在熟习古文的过程中意会的,没有实实在在的可以遵循的规矩和框架。刘大櫆在前人“气”的文论基础上增补了“神”的理论概念,使得“神”成为文章中虚无的、精华的核心部分,“气”则成为寄托在文章内容形式所能体现出来的气势。“神气”在刘大櫆的理论中不再是捉摸不定的,而是可以通过“音
5、节”“字句”的锤炼来练就的。“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余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神气”无声无形,最抽象;“音节”有声无形,较具体;“字句”有声有形,最可感。故“神气”可“于音节见之”,“音节”为“神气”之迹;“音节”乃由“字句”准之,故“字句”为“音节”之矩。刘大櫆把落脚点放在音节、字句上,从语言的角度揭示
6、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揭示文学创作和欣赏中的内在审美规律,这对于理解“神气”赋予了外在的形式,使得“神气”有章可循。“论文而至于字句”,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还提到“近人论文不知有所谓音节者,至语以字句,则必笑以为末事。此论似高实谬”。刘大櫆认为文本的产生是由一字一句积累组成的,所以对文章最微观的字句的研究就成为写作理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研究,学古者应从文章的音节、字句中领略文章的神气,即他在论文偶记中认为的“作文如字句安顿不妙,岂复有文字乎?”从作品音节的抑扬顿挫中把握文章的审美效果,从文章的字句的选择锤炼中把握对美学规律创作的认识。因此,在创作古文时,用字用韵的选择决定着文章的节奏、韵律。而对
7、于音节的选择也对神气的有莫大的关系,“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音节的选择,与字的上升去入或者不同字的发音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声调、不同的字则“音节迥异”。刘大櫆把字句、音节看成是文章形成的信息源,积字成句,积句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由文章的表层结构进入深层结构。刘大櫆的有关音节、字句与神气的论述为学古者进入“神”这以境界提供向导。然而,对于音节“高低”的选择与作家本身的气质和行文的气势有关。“神”是作家内在生气的表现,这种生气的培养与作家平时的修养息息相关。“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8、,若行文自另是一事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刘大櫆论文强调论文强调“义理、书卷、经济”。“穷理读书”即要求学古者多读书,明义理。刘大櫆认为要想写出词美韵工的古文,首先必须苦读古书,“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之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之声。”这也是刘大櫆论文偶记中有关音节、字句与神气的论述。除此之外,刘大櫆更是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并且在习读古文时要以古人之态、古人之神气来读,久之自然就有“古人之神气”,也能够辨别出符合
9、古人神气的音节、字句。这种情况下筛选的字句自然“音节”高,音节高则“神气高”。义理和经济是桐城派十分重视的问题。义理一般理解为经学,或者为姚鼐的程朱理学,在做文章时应该“端正立言之旨”,即刘大櫆要求的“穷理”;经济即是指文章的适用性,不能连篇累牍的废话,而应该与现实相结合,文以致用。“经济”方面的文论后来由曾国藩大力发挥。刘大櫆把“义理、书卷、经济”看作是“行文之实”,指这三者是行文的材料。他认为没有坚实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材料,就无法形成作者自身行文所需要的气度和见识,如此则没有足够的文学修养来写出具有精气神的文章。“文贵高,穷理则识高,立志则骨高,好古则调高”。要之,刘大櫆重视“神气”“音节”“字句”,强调“义理、书卷、经济”。音节、字句、义理、书卷和经济都是在为文章的“神气”所服务的,最终的目的就是塑造出文章的气势和精华。刘大櫆虽然师承方苞,但他是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才得到方苞的赏识,继而才有的师徒关系。因此方苞对刘大櫆的影响是有限的,而刘大櫆对桐城派后来学者的影响却是无限的,姚鼐、曾国藩等人的文论思想都受到刘大櫆的影响。论文偶记开篇即提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之后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体现了刘大櫆的神气说的精髓。论文偶记最后一句“文章到极妙处,便一字不可移易;所谓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这时的文章犹如修剪好的盆景,不能少一枝一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