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单元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在知识的链接上起着重要作用。比例是小学数学研究“数与代数”的最后一个知识点,是前面学习的一个综合应用,是数与计算的发展。同时,比例又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如中学将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三角函数等,这些知识的基础就是比和比例。另外,许多物理公式是用比和比例的形式出现的,并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中学物理教材中,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很多,如密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等。由此,可以看出比例知识的重要性。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以及比例的应用三部分内容。本单元的核 心思想就是函数思想。学生在判断正、反比例的量时

2、,易犯的错误是找到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并且一种量变大,另一种量也变大,就下结论是正比例的量。比如认为长方形的宽一定,周长和长成正比例关系,如果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它们的比值并不一定。再如学生在学习中有时会感到困惑:当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是否成反比例。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与标准式xy=k(一定)相比,多了一个乘或除以 2,那是否成反比例呢?对于这个问题,要鼓励他们通过举例来证明乘积是一定的,因此是成反比例的量。又如:圆的直径与周长,圆锥体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等等。分析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对于基本概念的教学十分重要。因为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概念的

3、理解和掌握。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比例作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数量关系特点解答。再如比例尺的应用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都要依据比例的意义进行相关计算。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 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1.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 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 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正比例关系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 象,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象中找出或估计出

4、另一个量的值。4. 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5. 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6. 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1. 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基本概念。比例的应用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应用,可以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 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2.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单元知识综合性强,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又要注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 引入一些稍复杂的正、反比例实际应用,供

5、学生合作探究,增加一些比例尺选择的内 容,会根据线段比例尺进行简单口算,而且适当画图、测量、设计比例尺等。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 课时 2 正比例 1 课时3 反比例 1 课时4 比例尺 1 课时5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 课时6 用比例解决问题 7 整理和复习自行车里的数学1 课时1 课时1 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材第 4042 页。1. 通过现实情境,认识比例,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2. 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提高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 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能力。3. 在教学中,通过了解国旗的比例,渗

6、透爱国主义思想。4. 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写出比例。课件。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什 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名称。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12 16 4.5 2.7 10 6 4 8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生:4.5 2.7 的比值和 10 6 的比值相等。教

7、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 2.7=10 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 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1.讲授“比例的意义”。出示教材第 40 页的情景图。师:说一说图的内容,找一找图中共有的东西。课件出示三面国旗长与宽的具体数据,写出它们的比。(提示:比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长宽5mm2.4m1.6m60cm40cm教师提问: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学校里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吗?求出比值。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操场上的国旗

8、: 2.4 1.6=教室里的国旗: 60 40=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生: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它们相等。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2.4 1.6=60 40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让学生读一遍。师: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 ?这几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 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

9、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或是求出比值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 12 和 35 42 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再算出 35 42= ,所以 10 12=35 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 什么区别呢?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对它们进行比较,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 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2.讲授“比例的基本性质”。讲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师:同学们已经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了,那么,比

10、例各部分的名称是 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 41 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 1.6=60 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 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2)讲授比例的基本性质。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 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 1.660=96 )师:你发现了什么?生: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师: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学生分组计算上节课判断过的比例。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特点,谁

11、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 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 更完整)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 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名改写 2.4 1.6=60 40(=)师: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时,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 画出交叉线)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

12、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 比例。3.讲授“解比例”。(1)教学例 2。出示例 2: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度约 320m。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 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 1 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出已知哪三项,要求哪一项。教师板 书:x 320=1 10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方程的形式)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 知项 x 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师:怎样解这个方程?(根据乘法

13、各部分间的关系,把 x 看作一个因数,根据因数=积另一 个因数,可以求出 x)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 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 x。(2)教学例 3。师:这道题与上面一题的比例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教材第 42 页例 3 题)生: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师: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它转化成方程来求解吗?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 42 页,试着自己把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尝试解比例;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订正。【设计意

14、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比的知识经验,给学生自主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尽可 能在交流与探究中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解比例】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生 1:我知道了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还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生 2:我知道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生 3:我知道了比例是由比构成的,与比是有区别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 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例认识的教学。先讲授比例的意义,再讲授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根据这个基本性质讲授解比例。我在讲授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讲授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通过例题,得出两个比

15、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提高了学生的 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2. 创设探究空间,经历探索过程,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我大胆地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 基本性质,利用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究。a 类阳光小区 9 号楼模型的高度是 6 分米,与实际高度的比是 1 50,楼房的实际高度是多 少米?(考查知识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力要求: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16、问题)b 类一种环保的乙醇汽油是把乙醇和汽油按质量比 1 9 混合而成。用 16 吨乙醇可以调 配这种乙醇汽油多少吨?(考查知识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力要求: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解:设楼房的实际高度是 x 分米。 1 50=6 xx=506x=300 300 分米=30 米b 类:解:设需要汽油 x 吨。1 9=16 xx=144 144+16=160(吨)教材习题第 40 页“做一做”1. (1)6 10=9 15 (2)不可以组成比例 (3) =6 4(4)0.6 0.2= 2. 可以组成 8 个比例。3 1.5=4 2 3 4=1.5 2

17、2 1.5=4 3 2 4=1.5 3 4 2=3 1.5 4 3=2 1.5 1.5 3=2 4 1.5 2=3 4 第 41 页“做一做”(1)不能组成比例(2)0.2 2.5=4 50(3) = (4)不能组成比例第 42 页“做一做”1. (1)x=7.5(2)x=(3)x=0.62. 解:设应加入水 xml 。1 150=100 x x=15000第 43 页“练习八”1. 不能组成比例;能组成比例 30 2=120 8;不能组成比例;能组成比例 100 5=200 10。2. (1)可以组成比例(答案不唯一)4 5=12 15(2)不可以组成比例(3)不可以组成比例 (4)可以组成

18、比例(答案不唯一) =3. (答案不唯一) 5 1 10 2 5 1=10 24. (1)3.75 0.5=7.5 6 0.8=7.5比值相等可以组成比例,3.75 0.5=6 0.8 。(2)内项是 0.5 和 6;外项是 3.75 和 0.8。5. (1)不能组成比例(2)能组成比例1.4 2=28 40(3)能组成比例 = (4)不能组成比例6. 1 分=60 秒 546045=72(次) 小红说得对。 7. 能写出 8 个比例。24 8=9 3 24 9=8 3 3 8=9 24 3 9=8 24 8 3=24 9 8 24=3 9 9 3=24 8 9 24=3 88. (1)x=

19、(2)x=1.6(3)x=3(4)x=369. 解:设水的体积是 xdm。 40 x=x 50x=4510. (1)5 8=40 x x=64(2)x =x=(3)x 2=5 2.5 x=411. (1)解:设轿车的实际长度是 xcm。1 20=24.3 x x=486(2)11.76m=1176cm 解:设模型车的长度是 xcm。1 20=x 1176 x=58.812. 解:设这个将军俑的实际高度是 xcm。1 10=19.6 x x=19613. 35m=3500cm解:设模型的高度是 xcm。500 1=3500 x x=714. (答案不唯一)(1)3 8=15 40 (2)2.5

20、0.5=2 0.4 15. (1)足球与篮球的单价之比是 4 3。(2)解:设篮球的单价是 x 元。 (3)略4 3=40 x x=30正比例教材第 45、第 46 页。1.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 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概括的能力。3. 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课件。师:同学们,听说过“正比例”吗?想了解“正比例”吗?师:下面是文具店某一种型号铅笔的销售数量与总价的关系表,仔细观察,回答下面的 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 45 页例 1)师:表中有哪两种量?

21、生:表中的两种量是数量和总价。师: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生:总价随着数量的增多而逐渐增大。师:自己试着分别写出表中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算一算比值是多少。学生尝试独立写出表中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并算出比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在小组里对比交流,仔细观察所写出的答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吗?生:我发现表中对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的比值都相等。我觉得是因为这个比值表示的 都是同一种型号的铅笔的单价,所以当然相等了。说明: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22、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师:如果用字母 y 和 x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你可以用式子 表示出正比例关系吗?生: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为=k(一定)。师:这个表中的数据还可以用图象表示出来,看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 材第 46 页最上面正比例关系的图象)生:所有的点都在一条直线上。师: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并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 现什么?生: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师: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 9m 彩带,总价是多少?生:根据图象可以知道,买 9m

23、 彩带的总价是 31.5 元。师:49 元能买多少米彩带?生:49 元能买 14 米彩带。师: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 2 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生:他花的钱应该是小丽的 2 倍。师:你能举出生活中成比例关系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会说: 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学生举出的例子正确就要给予肯定鼓励。【设计意图: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又让学生进一步体 验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存在的数量很多】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

24、各自的收获、体会。正 比例1. 学习方式的一点点转变,带来学习效果的巨大进步。要改变以往接受式的学习,多给学生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规律。实践表明,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在正比例的练习中,学生都会用除法去验证结果是不是一定的,从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可见教学效果非常好。2.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放慢学习速度,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

25、和发展。正比例意义一课包含的难点很多,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象都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把这些知识都集中在一堂课中,学生囫囵吞枣,理解得不深不透。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正比例的意义,并且在发现规律上重点着墨,看起来好像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重 点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的含义,这为后继学习扫清了障碍。a 类下图表示每小时行驶 60 千米的汽车 1 小时、2 小时、3 小时所行使的路程。看 图估计:这辆汽车 2.5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4.5 小时呢?(考查知识点:正比例;能力要求: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具体问题) b 类下面是甲

26、、乙两个工程队挖水渠进度统计图。(1) 你认为哪个队施工速度快?为什么?(2) 如果丙队每天都挖 80 米,请你在图中画出丙队的施工“线”。(考查知识点:正比例;能力要求: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这辆汽车 2.5 小时行驶 150 千米,4.5 小时行驶 270 千米。b 类:(1) 我认为甲队的施工速度快,因为从图上能看出来甲队每天挖水渠 40 米,乙队 2 天才 挖水渠 40 米,每天只挖 20 米,所以甲队的施工速度快。(2) 如图所示:教材习题第 46 页“做一做”(1)80 1=80 160 2=80 240 3=80比值相等。(2) 这个比值表示这辆

27、汽车的速度。(3) 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因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路程时间=速度(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路程与时间成 正比例关系。(4)行驶 120km 大约要用 1.5 小时。反比例教材第 47、第 48 页。1.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2.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能力。3. 通过学习,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重点:反比例的意义。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课件。1. 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数量/本总价/元10.8021.6043.2064.802. 成正比

28、例的量有什么特征?3.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成反比例的量。1. 教学例 2。(1)出示教材第 47 页例 2。杯子的底面积 /cm2水的高度/cm1030152020153010605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 表中有哪两种量?(2)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3) 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提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本题与教材第 45 页例 1 有什么不同?(2) 学生讨论交流。(3) 引导学生回答:1 表中的两个量是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2 杯子的底面积扩大,水的高度反而缩小;杯子的底面积缩小,水的高度反而扩大。 每两个相对应

29、的数的乘积都是 300 。想一想: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议一议: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随着学生回答,板书:积一定)教师提问:这个 300 实际上就是什么?(板书:体积)教师指着板书提问:底面积、高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板书:底面积高=体积)2. 拓展延伸。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题意口述填表。每本张数装订本数3010201515201030560总张数(1)让学生观察上表,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 表中有哪两种量?(板书:每本张数、装订本数)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2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3 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2)学生讨论找

30、出答案后,教师提问:这个积 300 实际是什么?(板书:纸的总张数)比较例 2 和拓展延伸练习,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找出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学生互相讨 论)(3)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例 2 中,底面积是随着高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积,也就 是体积是一定的。我们就说高和底面积是成反比例的。(3) 议一议:在练习里,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为什么?师:如果用字母 x 和 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 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正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的意义,并 在拓展延伸中巩固、提高对

31、本节知识点的掌握以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成反比例的量1. 正比例与反比例在研究意义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共性,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 础,这节课的学习较容易些。2. 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 识。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3. 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这就激发 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a 类1. 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2.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1)路程一定,速度和

32、时间。(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路程和所需时间。(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 10 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考查知识点:反比例;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b 类你能举一个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吗?(考查知识点:反比例;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1.略2. (1)是(2)是 (3)是(4)不是(5)是理由略b 类:略教材习题第 48 页“做一做”(1)每天运的吨数和运货的天数是表中的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数。(2)3001=300 1502=300 1003=3

33、00积相等;这个积表示的是这批货物的总吨(3)运货的天数与每天运的吨数成反比例关系;因为运货的天数与每天运的吨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运货的天数每天运的吨数=这批货物的总吨数(一定),也就是乘积一定,所以运货的天数与每天运的吨数成反比例关系。 第 49 页“练习九”1. (1)60 120=0.5 65 130=0.5 55 110=0.560 120=0.5 65 130=0.5 75 150=0.5比值相等(2) 这个比值表示的是每千瓦时电的价钱,或电的单价。(3) 电费与相应的用电量成正比例关系;因为电费与相应的用电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

34、随着变化,且电费用电量=每千瓦时电的单价(一定),也就是比值 一定,所以电费与相应的用电量成正比例关系。2. (1)订阅的费用与订阅的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因为订阅的费用与订阅的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订阅的费用订阅的数量=小学生作文 的单价(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订阅的费用与订阅的数量成正比例关系。(2) 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棱长不成正比例关系;因为如果正方体的棱长是变量,它们 的比值就不一定,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棱长不成正比例关系。(3) 一个人的身高与他的年龄不成正比例关系;因为一个人的身高和他的年龄不是两 种相关联的量。(4) 小麦的总产量与公顷数

35、成正比例关系;因为小麦的总产量与公顷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小麦的总产量公顷数=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 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小麦的总产量与公顷数成正比例关系。(5)未读的页数与已读的页数不成正比例关系;因为未读的页数与已读的页数的比值 不一定,所以未读的页数与已读的页数不成正比例关系。3. (1)汽车的耗油量与所行路程成正比例关系;因为汽车的耗油量与所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汽车的耗油量所行路程=每千米的耗油 量(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汽车的耗油量与所行路程成正比例关系。(2) 所有的点都在同一条线上。(3) 汽车行驶 5

36、5km 的耗油量大约是 7.3l。4. 5 3 12.5 8 25 15 505. (1) (特点略)(2)影长与树高成正比例关系;因为影长与树高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影长树高=每米树高的影长(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影长与树高 成正比例关系。6. 6 8 10 12(1) 表中的 2n 表示自然数 n 的 2 倍。(2) 发现:所有的点都在同一条线上。7. 1.5 2 2.5 3 (1)(2) 3.5 元(3) 4 倍8. 所需地砖的数量与每块地砖的面积成反比例关系;因为所需地砖的数量与每块地砖的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每块地

37、砖的面积所需地砖的数量=铺地的总面积(一定),也就是积一定, 所以所需地砖的数量与每块地砖的面积成 反比例关系。9. 所装瓶数与每瓶容量成反比例关系;因为所装瓶数与每瓶容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所装瓶数每瓶容量=这批新酿醋的总量(一定),也就 是积一定,所以所装瓶数与每瓶容量成反比例关系。10. 50 100 0.25 1211. (1)使用天数与每天的平均用煤量成反比例关系;因为使用天数与每天的平均用煤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使用天数每天的平均用煤量=煤的数量(一定),也就是积一定,所以使用天数与每天的平均用煤量成反比例关系。(2)

38、组数与每组的人数成反比例关系;因为组数与每组的人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组数每组的人数=全班的人数(一定),也就是积一定,所以 组数与每组的人数成反比例关系。(3)圆柱的底面积与高成反比例关系;因为圆柱的底面积与高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圆柱的底面积高=圆柱体积(一定),也就是积一定,所以圆 柱的底面积与高成反比例关系。(4) 在一块菜地上种的黄瓜与西红柿的面积不成反比例关系;因为它们的积不一定,所 以在一块菜地上种的黄瓜与西红柿的面积不成反比例关系。(5) 包数与每包的册数成反比例关系;因为包数与每包的册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

39、,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包数每包的册数=书的总册数(一定),也就是积一定,所以 包数与每包的册数成反比例关系。12. (1)pt=60020=12000(部)(2) p 与 t 成反比例关系;因为 p 与 t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变化,且 pt= 组装的手机总数(一定),也就是积一定,所以 p 与 t 成反比例关系。(3) 120008=1500(部)13. (1)2605=1300(千米)(2) t 与 v 成反比例关系;vt= 路程(一定)。(3) 1300325=4(时)14. (1)斑马的奔跑路程与奔跑时间成正比例关系;长颈鹿的奔跑路程与奔跑时间成正 比例关系

40、。(2) 斑马 18 分钟跑 21.6 千米;长颈鹿 18 分钟跑 14.4 千米。(3) 从图象上看,斑马跑得快。15*. (1)反(2)正(3 )正16*. y 与 x 成反比例关系;如果把它们的关系用图象表示出来,它的图象不是一条直线。比例尺教材第 5358 页。1.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求 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2. 学会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体会比例尺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重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难点:设未知数时应注意长度单位的统一。课件。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

41、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扩大,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 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1. 讲授比例尺的意义。(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

42、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 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 后项是 1 的形式。(2)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机器零件图纸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 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3) 最后教师指出:1 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2 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10 厘米 10 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 1 的

43、形式,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 (分母)应化简成“1”。2. 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把教材第 53 页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1) 说一说方法。(2) 改写。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1cm 50km=1cm 5000000cm=1 50000003. 讲授例 1。师:知道了比例尺的意义,你能自己算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 53 页例 1 题)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比例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你是怎样想的?结果怎样?跟大家说说。生: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这一公式我们知道要算一幅图的比例尺,必须先知道这幅图中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已知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

44、离是 120千米,在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 2.4 厘米,所以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2.4 厘米:120 千米 =2.4 12000000=1 5000000。(多给学生机会说一说, 只要正确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4. 讲授例 2。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吗?先说说 下面的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课件出示: 教材第 54 页例 2)生:已知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1 400000,图上距离是 7.8cm,要求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 少?师:这个问题怎么解答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会说: 从比例尺我们可以知道,这幅图中图上距离 1cm 表示实际距离 40000

45、0cm,那么图上距离 2cm 表示的实际距离就是 400000cm 的 2 倍,图上距离 3cm 表示的实际距离就是400000cm 的 3 倍所以图上距离 7.8cm 表示的实际距离就是 400000cm 的 7.8 倍,可以用算式计算 4000007.8=3120000 (cm)=31.2 (km),即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 约是 31.2 千米。 我们可以根据比例尺的公式,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 x 厘米,这样就可以写出比例式 7.8 x=1 400000,然后解比例,就能求出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 的实际长度大约是 3120000 厘米,也就是 31.2 千米。

46、只要学生讲解正确、叙述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表扬。5. 教学例 3。师: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画图的问题,看你能行吗?(课件出 示:教材第 55 页例 3)学生读题。师: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要想解决问题,该怎么做呢?生:要想画出他们三家和学校的平面图,我们首先就要算出相关的图上距离。 师:该怎样计算图上距离呢?生:根据“=比例尺”,推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求出图上距离,知道图 上距离后,根据叙述语言就能画出平面图了。师:自己试着做一做。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展示画图结果;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和鼓励。【

47、设计意图:运用实例,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实际含义。同时,借助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解决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 教育理念,既让不同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又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比例尺1. 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 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2. 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我们的生活是

48、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 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a 类1. 在地面上 1000 米的距离,在平面图上只画 10 厘米,所用的比例尺是多少? 2. 图上 20 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10 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3. 在地图上用 1 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 50 千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4. 根据例题说一说比例尺的意义。5. 北京到天津的实际

49、距离是 120 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 2 厘米, 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考查知识点:比例尺;能力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b 类1.判断。(下列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把一块长 20 米、宽 10 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 5 厘米,宽画了 2.5 厘米。(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 。(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 1 400。(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 1 160000。( )2. 在比例尺是 1 5000000 的中国地图上,量得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是 3.4 厘米,计算一 下,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考查知识点:比例尺;能力要

50、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1. 1 100002. 1 500003. 1 50000004.略 5. 1 6000000b 类:1. (1)(2)(3)2. 170 千米教材习题第 53 页“做一做” 2cm 5mm=20 5=4 1 第 54 页“做一做”1 60000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的距离是 3cm 6003=1800(m)第 55 页“做一做”80m=8000cm 8000=4cm60m=6000cm 6000=3cm第 56 页“练习十”1.1. 4m=400cm 4 400=1 1003. (1)图上距离 6cm 18000m=1800000cm 6 1800000=1 300000 (2)4. 图上距离 3cm 3cm=30mm 30 5=6 15. 500000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