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_精编版_第1页
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_精编版_第2页
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_精编版_第3页
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_精编版_第4页
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_精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精编范文 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本文关键词:济贫, 法律制度, 金代, 内容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本文简介:摘要: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是自然天命观、儒家仁的理念与民本思想以及重农思想,金代的济贫主体包括官方济贫机构、民间团体以及慈善人士,在济贫措施方面体现为施粥、赏赐、减租减税、平抑粮价、赎身、救助不能自存者等。金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本文内容:摘 要: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是自然天命观、儒家仁的理念与民本思想以及

2、重农思想,金代的济贫主体包括官方济贫机构、民间团体以及慈善人士,在济贫措施方面体现为施粥、赏赐、减租减税、平抑粮价、赎身、救助不能自存者等。金代的济贫法律制度具有其时代特点,表现为主体的多元性、措施的多样性、法律形式的灵活性、救济力度的差异性以及制度实施的保障性等。关键词:济贫; 法律制度; 慈善; 金代;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中国的历朝历代,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政权,金代逐步确立了包括官方制定的正式的济贫法律制度和以民间习惯为表现形式的非正式的济贫法律制度,形成了独特且相对完善的济贫法律制度体系,以此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一、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一)自然天命

3、观入主中原以前,作为游牧民族的女真族崇尚自然并对自然灾害存在敬畏之心。入主中原以后,排遣灾异的天命观逐渐成为金代实施赈灾和救济等措施的思想基础。金代的统治者认为,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与统治者的德治存在密切关系,所以统治者要想天命永驻,必须行德政,以减少上天对庶民百姓的灾异惩罚。如海陵正隆二年(1157年),掌管天象的官员对河东、陕西等地的震灾的解释是:土失其性,则地以震。风为号令,人君严急则有烈风及物之灾。以劝告海陵王少行不仁之事。又如大定二十_大定三年七月,世宗就以孔总为袭封衍圣公,章宗继位后,由于性好儒术,继续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重要思想,君臣皆贯彻国以民为基,民以财为本,是以王者必先爱养基

4、本的理念,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孟子的仁政学说及民本思想对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制定及实施影响重大,历代君主都将赈济灾民和救济贫民作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举措,所以说,儒家的仁爱、仁政和民本理念在上层社会的认可以及在民间的传播成为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重要思想基础。(三)重农思想女真族本属游猎民族,入主中原后,受先进的中原农业文明影响,开始将农业发展作为立国之本。基于对农业的重视,为应对水灾、旱灾、雹灾、蝗灾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农民贫困,都规定了比较完善的济贫法律制度,以防止影响农业的发展。金太祖在即位大典中,阿离合懑与宗翰以耕具九为献,祝曰:使陛下毋忘稼穑之艰难。太祖敬而受之。金史中记载了大量的关

5、于发展农业以及与农业有关的赋役、劝耕之类的制度,对官员劝耕规定了奖惩制度,能劝农田者,每年谋克赏银绢十_大定三年世宗强调设此本欲济民,官非人,怠于监视药物,财费何足计哉,可减员而已(13),可见,惠民司具有明显的济贫性质,而非营利机构。养济院为临时性的灾后救荒机构,为灾荒地区人口提供基本的食物和衣物,慎微募民入粟,得二十_大夫西京路转运使焦公墓碑记载,焦旭疏财好施,其族系甚大,有相依者,无问远近,皆与赒赡之(19),显武将军吴君肝表载,吴障生七岁而孤,养于其姑乐亭齐氏(20)。寺庙和道观也是金代重要的济贫团体。在女真族开国以前,佛教就通过高丽、渤海等国传入并被信仰,道教在上层统治者和民间也广为

6、传播。基于佛教的慈悲为怀、道教的劝人向善的基本教义,寺庙、道观通常以施米、施衣、施药的方式进行济贫,甘泉普济寺赐紫严肃大师塔铭记载,严肃大师设济饥民,三年已备(21)。清虚大师侯公墓碑载,清虚大师奉持香火,以符药济人(22)。藏云道院的藏云先生雅好医术,病者来以药请,赖以全济者甚众(23)。慈善组织的济贫活动在金代不同时期都有记载,已成为民间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3.慈善人士金代慈善人士济贫的记载非常多,据史料记载,慈善人士胡景落轻财好施,不责报偿。秋冬之交,量以布絮散寒者,仍作糜粥以食之,岁以为常(24)。杨矣仕宦十_大家,举措不碌碌,赈赡贫乏、婚嫁、孤幼,有古豪士之风(26)。医者张子厚,

7、明昌初岁艰,以饥死者十_大雪,以米千石赐普济院,令为粥以食贫民(28),并于承安四年(1199年)将施粥制度化,十_大定二十_大名府等处避水逃移不能复业者,官与津济钱,仍量地顷亩给以耕牛(32)。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则下诏濒水民地,已种莳而为水浸者,可令以所近官田对给(33)。通过赏赐方式帮助灾民度过难关、恢复生产是金代常用的济贫手段。3.减租减税、平抑粮价减租减税和平抑粮价是减轻灾民负担的重要措施,在赈灾过程中逐步形成定制。如天会五年,太宗诏令,凡罹蝗旱水溢之地,蠲其赋税(34);大定六年(1166年)以河北、山东水,免其租(35);大定十_大定十_大定十_大定十_大定二十_大济贫力度

8、。三、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特点(一)主体的多元性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实施主体呈现多元性的特征,既包括官方的赈灾救济机构,如提刑司、惠民司、普济院和常平仓等,这些机构均通过制度的形式确定了其济贫的职责,同时,济贫制度中还包括民间习惯中的济贫主体,包括民间团体,如宗族、寺庙和道观,同时还包括大量的慈善人士,如官宦、富户、邻里、师友等等。这种多元性的济贫主体使金代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济贫环境和济贫氛围。(二)措施的多样性金代的济贫法律制度从法律的性质来看,既包括官方发布的正式制度,也包括在民间形成的非正式制度。随着政权的巩固,金代的济贫法律制度逐渐发展到政府赈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的制度体系,赈济方式也由无偿给

9、与灾民米粟、钱物、牛羊发展到赏赐、赈贷、减免租税、平抑粮价、为灾民赎身等多种方式并举。措施的多样性强化了济贫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使官方与民间形成了济贫的合力,从而产生了良好的济贫效果。(三)法律形式的灵活性金代的济贫法律制度表现出灵活性特征,根据史料记载,济贫法律制度包括诏、格、民间习惯等。其中,诏作为皇帝发布的命令,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在金代以诏的形式进行济贫的法律比较多,如大定十_大定年间, 以兵兴为歉,下令听民进纳补官。又募能济饥民者,视其人数为补官格。而宗教团体和社会慈善人士所进行的济贫行为则多为遵照民间习惯法,这些习惯法是金代济贫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救济力度的差异性金代统治

10、者对女真族和其他民族的济贫力度体现了明显的差异性,其中,牛头税就是体现这种差异的特殊制度。牛头税,即牛具税,是猛安谋克部女直户的税种,是征收于猛安谋克户、用之于猛安谋克户的贩灾储备粮(45),天会三年,太宗以岁稔,官无储积无以备饥馑,诏令一耒赋粟一石,每谋克别为一廪贮之。四年,诏内地诸路,每牛一具赋粟五斗,为定制(46)。根据规定,其他州县户(主要为汉人、渤海人)每亩地纳税是猛安谋克户的21.5倍(47),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猛安谋克户还可以缓征、免征牛头税。大定二十_大定三年(1163年),梁肃坐捕蝗不如期,贬州刺使削官一阶,解职(49)。大定七年(1167年)九月, 右三部检法官韩赞以捕蝗受

11、赂,除名(50)。同时,纳粟补官的法律规定也体现了对济贫效果的保障,宣宗贞佑二年(1214年),诏许诸人纳粟买官(51)。另外,灾荒之年减少宫廷开支也是保障济贫法律制度运行的重要措施,如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四月,减御膳,罢冗员,放宫女(52),而民间非正式的济贫制度则是通过儒家礼教以及宗教教义的评判标准进行保障的。注释1 金史卷23五行志,中华书局 1975 年,下同,第537页。2(43)(44)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中华书局1986年,第249页;第289页;第257页;第238页。3 孟子.公孙丑上,中华书局2006年,第69页。4 孟子.尽心下,中华书局2006

12、年,第324页。5 刘辉:金代的女真人与儒家思想文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_年第3期。6 金史卷5海陵纪,第97页。7(38)(50)金史卷6世宗本纪上,第132页;第135页;第139页。8 金史卷107高汝砺传,第2358页。9 金史卷73阿离合懑传,第1672页。10(33)(46)(48)金史卷47食货志二,第1050页;第1049页;第1063页;第1064页。11(16)(42)金史卷9章宗本纪一,第213页;第222页;第209页。12金史卷56百官志二,第1285页。13 金史卷128傅慎微传,第2763页。14 金史卷50食货志五,第 11211122页。15

13、金史卷64后妃列传二,第1518页。16 金史卷84杲传,第1888页。17 清张金吾辑:金文最卷86,中华书局1990年,下同,第1259页。18 清张金吾辑:金文最卷104,第1514页。19 清张金吾辑:金文最卷110,第1588页。20 清张金吾辑:金文最卷91,第1330页。21 清张金吾辑:金文最卷107,第15511552页。22 清张金吾辑:金文最卷93,第1356页。23 清张金吾辑:金文最卷99,第1436页。24 清张金吾辑:金文最卷100,第1452页。25 清张金吾辑:金文最卷101,第1460页。26(37)金史卷10章宗本纪二,第243页;第239页。27 金史卷11章宗本纪三,第252页。28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1页。29 清张金吾辑:金文最卷106,第1538页。30 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第2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