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教程》精选演示课件_第1页
《民法总则教程》精选演示课件_第2页
《民法总则教程》精选演示课件_第3页
《民法总则教程》精选演示课件_第4页
《民法总则教程》精选演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民法总则教程民法总则教程 2 第一节第一节 民法概说 3 一、一、民法的概念 l民法民法是调整公民公民、法人法人及其他组织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 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 2、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财产关系:财产所 有和交换关系(所有权、合同之债、侵权之债) 3、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人身关系:人格和 身份关系(人格权、身份权) 4 立法例 l1、民法通则第二条:民法是调整平等主 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 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l2、合同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 主体的自然人、法

2、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 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5 二、民法与私法其他部门的关系二、民法与私法其他部门的关系 1、商法 2、公司法 3、婚姻家庭法 4、知识产权法 6 三、民法的重要意义 l1、民法是权利法 l民法的首要目的是赋权,使每一个民事主体都 拥有充分的民事权利,并可以自由地行使这些 权利 l2、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7 四、民法的逻辑结构 民法总则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制度行为制度 民法 民法总则民法物权民法债权 8 五、民法的法源 l1、成文法: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 l普通民法:以民法典的形式就一般民事法律关 系表现出来的法律规范,如法国民法典 l特别民法:就某一民事法律关

3、系做出特殊规定 的法律规范,如合同法 9 l2、习惯法 l习惯:习惯法,善良风俗 l惯例:商业惯例,行业惯例 l3、判例 l英美法是判例法 l大陆法上的判例是重要辅助 l我国实施案例指导制度 10 六、中国民法的历史发展六、中国民法的历史发展 l我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 l清末:1911大清民律草案 l民初:(1929-1931)中华民国民法 l台湾地区:中华民国民法 l新中国:1986民法通则 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l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法典 11 第二节第二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 12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l(一)什么是民法的基本原则 l1、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最基本的理念 l民

4、法的制度建设应服从民法的基本理念,如平等、自由、诚信等,如 果没有基本理念的统摄,民法的具体制度就会丧失目的性。 l2、民法基本原则是抽象的民法规范 例如:平等原则 比较:自然人的行为能力规则 l3、民法基本原则内涵丰富、有伸缩性 例如:意思自治原则 比较:有限责任公司的责任规则 l4、民法基本原则贯穿民法始终 例如:诚实信用原则 比较:物权法定原则 13 l(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l1、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 l2、民事法律行为的准则 l3、民法解释的依据,漏洞补充 14 二、近现代民法基本原则的演变二、近现代民法基本原则的演变 l(一)近代民法的基本原则 l法国民法典奠定了近代民法的基础,也

5、形 成了近代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 l1、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l2、契约自由原则 l3、过错责任(自己责任原则) 15 l(二)、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 l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 化,因此现代民法对近代民法的基本原则进行 了修正。 l1、针对所有权禁止权利滥用 l2、针对契约自由适当限制契约自由 l3、针对自己责任以严格责任补充过错责 任 16 三、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三、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l1、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契约自由原则 l意义:自主、自愿、自由意义:自主、自愿、自由 l作用:鼓励民事活动,实现真正的契约自由。作用:鼓励民事活动,实现真正的契约自由。 l立法例:立法例:民法

6、通则民法通则第四条第四条 l 合同法合同法第四条第四条 l限制:禁止以表面的自由掩盖实质上的不自由限制:禁止以表面的自由掩盖实质上的不自由 17 l2、平等原则 l内容:在同一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地位是平等 的。 l意义:经济基础平等,主体地位平等,法律保 护平等 l作用:确定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l立法例:民法通则第三条 18 l3、公平原则 l意义:交易的公平和对等 l作用:确定法律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l立法例:民法通则第4条,合同法第5 条、54条(显失公平) 19 l4、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l意义:来自于善意履行,后发展为诚实信用原意义:来自于善意履行,后发展为诚实信用原 则。则。

7、l作用:可用于解释和评价民事主体的行为,也作用:可用于解释和评价民事主体的行为,也 可以用来补充法律漏洞可以用来补充法律漏洞 l立法例:立法例:民法通则民法通则第四条第四条 l 合同法合同法第六条第六条 20 l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l意义:一切权利的行使不得超出正当界限和限意义:一切权利的行使不得超出正当界限和限 度度 l作用:特别用于限制所有权的滥用作用:特别用于限制所有权的滥用 l立法例:立法例:民法通则民法通则第六条第六条 21 l6、公序良俗原则 l意义: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公共利益) 和善良风俗 l作用:对民事法律行为有解释评价的作用,也 有漏洞补充的作用

8、l立法例:民法通则第六条 22 第三节第三节 民法方法论导论 23 一、法律逻辑概说一、法律逻辑概说 l逻辑学发源于古希腊,也译为“逻各斯”,亚 里士多德是逻辑学的奠基人。但是亚里士多德 的逻辑学是形式逻辑,即以符号化的方式进行 推理,包括归纳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绎推理三 种。形式逻辑是数学的逻辑基础,每一位数学 家都可以说是逻辑学家。但形式逻辑不能用以 进行法律分析。法律逻辑也注重推理,但并不 注重形式,不能符号化,而是注重内容的正确 性,因而法律推理是非形式推理,是由一系列 的价值判断组成的逻辑结构。 24 l关于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的区别,请看以下两个推理: lA、因为1+1=2,所以2+

9、2=4。 lB、因为甲侮辱了乙,侵害了乙的人格尊严,因此应当进行赔礼道歉。 l这两个判断有什么不同呢?A是一个数理逻辑的例子,运用了基本的 形式逻辑推理方法,即由于一加一等于二,所以二加二必然等于四。 依此类推,四加四等于八,四加八必然等于十二。整个的数学体系就 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符号化、公式化的形式逻辑的推理基础之上的。 l而B是一个法律逻辑的例子,这个推理表面上看是与数理逻辑一样的 因果关系推理,即因为甲使用了侮辱性的词语给乙造成了人格损害, 而法律规定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都应当是受保护的,因此某人必须为 其行为承担责任。但是,这个结论的正确性的关键并不是推理,而是 建立在每一个判断的正确性

10、基础之上的。 25 lC、因为甲辱骂了乙,而法律保护每一个人的 财产权,因此甲应当进行损害赔偿。 l这句话表面上看也是一个推理,最后的结果也 是对的,因为法律的确规定侵害他人的人格权 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损害赔偿等责 任。但是,这个推理过程包含着巨大的瑕疵, 即其中第二个判断与事实之间没有关系,因此 这个推理过程是错误的、不连贯的,得出的结 论也便是不能接受的。 26 l错误的推理在生活中可能会以十分荒谬的样子 出现,比如: lD、因为他的腿受伤了,所以手缠上了纱布。 l这个推理的错误十分明显,即因果关系的错乱。 单独看这两个句子都是对的,然而两句话之间 没有联系。判断这个推理的正误应

11、当加上一个 被省略的判断,即人受了外伤应当对伤口进行 包扎,所以伤在腿上就应当包扎腿,而不是手, 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针对西医来 说的。因此这是一个错误的推理。 27 l但是,中医就不能够这样判断了。比如下句: lE、他头痛,所以应该用热水泡泡脚。 l这个推理单看两句话也都是对的,并且其间有密切的 联系,因为推理过程中省略的部分是中医理论中的经 络关系。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理论,与现代西方理 论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是一个相互 联系的整体,特别是经络体系。根据这个整体理论, 引起头痛的原因是导向整个经络的,而脚是全身经络 集结的地方,因此用热水泡脚可能会缓解甚至消除头 痛

12、。所以这个推理并不是错误的。 28 l上述两个推理清楚地表明了系统应用对于非形式逻辑 推理的重要性。在D推理中,必须适用现代医学理论 进行判断;而在E推理中,必须适用中医进行判断。 如果适用错误的系统来进行推理,则不能得出正确的 结论。 l法律逻辑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法律概念基础之上的,因此 正确的法律推理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概念基础之上。而正 确的概念来自正确的概念系统。比如,上述例子C中的 法律概念就存在着系统应用错误,即把关于财产关系的 法律概念应用到了人身关系上。 29 l综上所述,在非形式逻辑推理过程中,推理必须建立在 正确的判断基础上,并且是一系列相关的正确判断才可 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些

13、判断是否正确并不像数学逻辑 那样有公式可循,而是必须经过主观价值判断才能够得 出。 l所谓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是与非、善 与恶的判断。由于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成的, 并不像动植物乃至于原子世界那样是绝对客观的,因此 在处理这些现象时必须依赖人们的主观价值判断。这不 仅仅是心理学或社会学处理的问题,也是法学问题。 30 l价值判断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不同的系统 中。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就是不同的价值系统 比如社会学系统、经济学系统和法学系统等。 l现代各种社会学科就是各个不同的价值判断体 系。正确的法学判断应当尽量在法学系统中作 出,其他的价值系统可作为参考系统来使用。 3

14、1 二、二、法律分析模型之一:法律关系法律分析模型之一:法律关系 l法学所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 其目的是要实现社会正义和公平。因此,在法 学分析方法上不能够采用价值中立的数理逻辑, 而必须正视复杂的社会关系,采用建立在价值 判断基础上的非形式逻辑分析方法。 l作为法学的非形式逻辑方法,其基本的分析模 型有两个,一个是法律关系,一个是法律行为。 这两个分析模型在民法上也称为民事法律关系 和民事法律行为 。 32 l法律关系与社会生活关系 l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 义务为核心内容的虚拟的社会关系。 l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社会关系,一种是自 发的社会生

15、活关系,如朋友关系;另一类是经法律调 整后形成的规范化的社会关系。前者是真实存在的, 后者是法律虚拟的。 l但是,这两类社会关系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民事法律 关系往往以自发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如朋友之间的一 般生活关系是不受法律调整的,但朋友之间若发生借 贷就要受民法的调整而成为民事法律关系。 33 l民事法律关系 l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生活事实经过不同法律范畴的法律规 范的调整,便可以抽象为各种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 l试判断下列各例: lC、甲去商店买了一台电视。 lD、甲于2014年1月1日生了一个男孩。 l上述两个例句分别表述了一个生活事实,但C可以归纳为民法上的买 卖关系,即买卖

16、l合同之债,受债权法调整;而D则可以分别适用民法两部分的法律, 其一是民法总则,其二是婚姻家庭法。首先,男孩的出生事实造成了 一个新的民事主体的诞生;其次,一个新的亲子关系也得以产生。男 孩作为新的民事主体在民法总则中有规定,但孩子尚幼小,因此母亲 对孩子有监护权,在其成年之前都可以代其进行民事法律行为;至于 母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则受婚姻家庭法的调整。 34 l生活事实与法律事实 l法律关系是由法律事实引起的。人们在生活中可能会进行很多行为,也 会遇到很多人为的或非人为的事情,这些统称为生活事实。但并不是每 一个生活事实都可以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只有法律事实才可以。请看 下列例子: lE、甲画了

17、一幅画。 lF、甲请自己的好朋友乙去餐馆吃了一顿饭。 lG、甲在驾车途中突然遇到泥石流而发生车祸,导致车子毁坏,人受伤。 l上述E例中的甲没有与其他人发生关系,而是自己画了一幅画,但是这也 是法律事实,即创作事实,它产生了一个新的著作权;F例中的甲请乙吃 饭,看上去是一种社会活动,但实际上这两人之间并没有发生法律关系 的意思,而只是为了增进友情,因此不能发生法律关系,但二者与餐馆 之间则可以发生餐饮合同法律关系,受债权法调整;G例中的甲也没有与 其他人发生关系,但所遇到的情况也是一项法律事实,即突发事件导致 汽车受损、本人受伤,这辆车的保险公司应当依照保险合同予以赔偿, 受合同法调整。 35

18、l法律事实与生活事实的不同在于,生活事实是多种多 样的,但法律事实是经过抽象的,只能是法定形式, 并引起相应的法律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l生活事实=法律事实=法律关系 l我国民法上的法律事实有两种,一是法律行为,一是 法律事件。前述例子中E是法律行为,F是生活事实, G是法律事件。此外,不法行为也可能引起法律关系 的产生,如侵权行为即会引起侵权法律关系。因此, 广义地讲,法律行为既包括合法行为,也包括不法行 为。法律行为是民法的另一重要分析模型。 36 三、三、民法分析模型之二:法律行为民法分析模型之二:法律行为 l广义的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也包括不法行 为,还包括适法行为。不法行

19、为就是侵权行为, 是引起侵权之债发生的事实。合法行为是民事 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方式,通过意思表示。 适法行为是某种事实行为,但有相应的法律予 以调整,因而不须意思表示就可以引起法律关 系的产生。此外,还有不能引起法律关系发生 的情谊行为。 l正确地区分人们生活中的行为属于何种行为事 实,才能够正确地适用法律。 37 lH、供货商甲主动向商店乙寄出了一份报价单。 lI、供货商甲应商店乙的订货请求向乙寄出了一份合同书,乙进行修改后 寄回给甲。 l上述H例中的甲在没有经过乙同意或要求的情况下就向乙寄出了商品的报 价单,其目的当然是希望能够与乙订立供销合同,但能否订立并没有任 何保证,乙没有义务回

20、复甲,更没有义务接受报价直接订立合同。因此, 寄送报价单的行为并不是法律行为,不是意思表示,而只是一种邀请, 这在合同法上称为要约邀请,不发生法律上的效果。 l上述I例中的情况则不同,甲在寄送合同书之前已经得到了乙的供货请求, 因此寄送合同书的行为就是法律行为,在合同法上称为要约,对方乙应 当在收到后明确表示是否接受要约,否则将会被视为接受了要约,合同 将会自动达成。例子中乙修改了合同条款后寄回,这在合同法上叫做反 要约,原来的要约人有义务在特定期限内给出是否接受的答复,否则也 将会视为接受反要约,合同将会达成。 (如果乙的订货要求是以订货单 的形式发出的,有签名盖章,则为要约。) 38 l从

21、上述两个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狭义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有特定要求 的,即行为人必须明确地知道自己将要进行的行为是法律行为,直接 受法律调整,并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这就要求行为人必须是成年人, 且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进行正常思维,能正确地判断自己行为的后 果。倘若民事主体心智尚不完全,也没有充分的社会经验,是不能进 行法律行为的,如未成年人必须由他们的监护人代为进行民事法律行 为。而即便是成年人,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也不能进行法律行为,如弱 智人、重度精神病患者、酗酒者在酗酒状态下、重症病人在不清醒的 状态下都不能进行法律行为。 l我国民法通则第54条对狭义的民事法律行为作了规定: l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

22、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 合法行为。 39 l请看下例: lJ、甲与乙是朋友,乙搭乘甲的车子一同外出游玩,路 上遭遇车祸,甲乙均受伤。 lK、甲与乙是朋友,两人一同去饭馆吃饭,甲请客,乙 在吃饭时饮酒过量而不得不入院治疗。 l上述两个例子中的朋友所进行的都是常见的情谊行为, 但由于出现意外,必须要适用相关的法律来解决。在J 例,应直接适用交通事故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甲仅仅在 收取了乙的费用并有重大过失的情况下才需要对乙的损 害承担责任。在K例,甲乙吃饭是十分常见的情谊行为, 而乙饮酒过量入院所产生的费用和后果应由其自负。但 如果乙饮酒过量是甲故意造成的,应适当承担责任。 40 四

23、、民法方法论的基本路径四、民法方法论的基本路径 l了解了法律逻辑的分析方法及民法的两个基本分析模型后,就可以进一步了解民法方 法论的基本路径。请看下面的例句: lL、小明只有十岁,所以他签订的电视网购合同是无效的。 l这是一个典型的法律判断,但这个判断是错误的。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这个判断应 当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一个有效的合同必须主体适格、 客体合法且意思表示真实。 l我们按照法律关系模型和法律行为模型来进行分析:合同行为是法律行为,小明在网 上订购电视所引起的法律关系应当属于合同法律关系。但是,一个合格的缔约行为必 须是有理性的成年人进行的,而小明只有十岁,并不能明确

24、辨别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 的效力。 l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关于民事能力的规定,十岁的孩子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即可 以从事与其能力相应的行为。那么,十岁孩子在网上订购电视与其能力是相适应的吗? l这不仅是逻辑问题,还必须加上经验分析。所谓经验,即观察而来的结果。据一般的 观察,十岁孩子可以处理一定的金钱交易,但所能够处理的金钱数额不可能太大。 l根据德国民法典第110条,未成年人只能用零用钱订立合同。这样的规范是很合理 的,因为一个孩子没有收入来源,只有父母或其他亲属给的零用钱。而电视是日常生 活中的奢侈品,往往价格不菲,因此一般不能用零用钱购买。 l但是,是不是这样订购合同就无效了呢? 41 l本节

25、一开始就指出,法律逻辑是非形式逻辑,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判 断基础上。而在法律逻辑推理中,所谓正确的价值判断来自于正确的范 畴认识,即能够把推理内容置于正确的范畴之中,即法律适用必须是正 确的。小明的行为所涉及的范畴是中国合同法,同时他又是未成年人, 因此应当找到我国合同法中关于未成年人订立合同的而有关条款加 以适用,这就是第四十七条的规定: l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 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 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l根据上述规定,小明订立的电视网购合同并不当然无效,而应等待其代 理人追认后才确认有效。但这里

26、又涉及到一个经验问题,即网络合同买 卖双方是不实际见面的,卖方也无法确定买方是否是未成年人,这时如 果小明的父母要求退货,则难以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合同是小明订的, 而只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退货。因此,父母的拒绝权或追认权或者是在 交货时行使,即拒绝收货或接受货物,或者按照普通买卖办理相关的退 货手续。 42 l以上分析表明,法律分析既离不开逻辑,也离不开一 般经验。法律的逻辑分析应当是第一位的,必须从法 律行为和法律关系入手,找到等待判断的事实所属的 法律范畴,才能正确适用法律。但同时,法律分析也 是经验分析,不能脱离一般社会经验。上述未成年人 能够支配的金钱数额就是经验分析。只有将逻辑分析 和

27、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够正确适用法律,并得出正确 的分析结果。 l民法分析方法的基本路径可表示为: l生活事实=法律事实=法律行为(或事件)=法 律关系=法律规定(+经验)=结论。 43 第四节第四节 民事法律关系 44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意义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意义 l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 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法律分析的基本模型, 是法律逻辑得以构建的基础。 l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社会关系,一种是自 发的社会关系,另一类是经法律调整后形成的规范化 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民 事法律关系往往是以自发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如朋友 之间的一般生活

28、关系是不受法律调整的,但朋友之间 若发生借贷关系且产生纠纷而诉诸法律,就要受民法 的调整而进入民事法律关系范畴。 45 l结论一:民事法律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法律化; l结论二: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的分析模型,是 虚拟的社会关系,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基础。 46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 l1、由行为而引起的:分为合法行为、非法行 为、适法行为。 l2、由事件而引起的:分为自然事件和社会事 件。 47 示例示例 l请问下列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事由是什么 lA、甲与乙订立了买卖合同。 lB、甲与乙分别驾驶车辆,在行驶中发生碰撞, 造成双方以及行人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lC、甲在公园游玩时

29、捡到一个钱包。 lD、甲于前年3月24日走失,至今未归,无人 知其下落。 lE、甲要赶飞机,结果在路上碰到马拉松赛跑 封路,导致误机。 48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三、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 l静态三要素说:民事主体、客体和内容 l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国家 l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特定的人格利益 和身份利益 l内容:权利(物权和债权等)和义务(积极义 务和消极义务) 49 l动态五要素说:在静态三要素之外加上民事法 律关系的变动及其原因 l变动: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原始取得和继受 取得)、变更(主体、客体和内容的变更)、 消灭(绝对消灭和相对消灭) l原因:民事法律事实事件(自然事件

30、和社 会事件)和行为(合法行为:法律行为、准法 律行为和事实行为,非法行为:侵权行为) 50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四、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l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 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在司法实践中也常常被称为当事人。 l民事法律关系是经由民法的调整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因此必须有作为 法律关系主体的“人”的参加,才能在主体之间建立法律关系。 l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是双方的,仅有一方主体不能构成法律关系。 比如,物权法调整的是物权关系,包括所有权关系和他物权关系。而 由于所有权关系看上去只有一个当事人,即某人拥有某物的所有权, 所以可能有人认为物权关

31、系是人与物的关系。但是,物权关系实际上 也是由双方主体构成的,只不过一方是特定的物权人本人,如所有权 人,而另一方是不特定的其他人,也可以说是除所有权人以外的任何 人。 l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任何一方主体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数的。 例如,在债权债务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 以是几个人。 51 l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为人。但这里所说的“人”不限于自然人,而是 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非法人团体)在内的各种“人”。 l1、自然人。自然人是民事法律关系最重要的参与者,指因出生而获 得权利能力的自然人。 l2、法人。法人是与自然人相对应的概念,是由法律赋予民事权利能 力和行为

32、能力的自然人的集合体,即法人组织,它有自己的名称、机 构、场所、独立的财产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因此可以作为独 立的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l3、其他组织。“其他组织”在外国也称为非法人团体,因其具有团 体结合性但不具有法人独立人格而得名。在我国,“其他组织”是指 那些不具备法人条件但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组织体,包括 合伙、个体工商户和私人企业等。这些组织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 人,而是介于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另一类民事主体(第三类民事主体), 具有相对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 52 l4、国家。国家是国际法上的主体,仅在特殊情况下才能作为民事主 体看待。

33、l在国际法上,国家是国家主权的代表;但同时在民法上,国家又是国 家财产的所有者,可直接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例如国债的发行即是。 当国家参与民事活动时,它就成为了民事法律关系的特殊主体。 l将国家作为民事主体直接加以规定的是我国的物权法。在该法中, 国家作为重要的所有权主体,掌握着国有资产和包括森林、草原在内 的自然资源。另外,城市土地的所有权也掌握在国家手中。 l5、集体。集体组织特指农村集体组织,即自然村。在我国物权法 上,村集体组织是农村土地所有权(共有权)的主体。同时,农村承 包经营户也需要以户为单位与村集体组织签订承包合同。 53 五、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五、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l民事法律

34、关系的客体是相对于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内容而言的,指 的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 有物、行为、智力成果和特定的人格或精神利益等。 l1、物。民法上的物,指的是人们可以控制、支配并能满足人们需要 的物质对象,是有体物。 l物可以分为不动产和动产,其中土地及其上的定着物是不动产,其余 的是动产。 l2、行为。此处的行为是法律行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表 现在债权债务关系中,专指给付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债权(请 求权)的客体即给付,债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即给付行为,债权人的 请求权(债权)则是针对给付行为(履行债务的行为)的。 表现在物 权关系中,则指权利人

35、的处分行为和相对人的不作为义务。 54 l3、智力成果。智力成果与一般有体物不同,指的是 人类运用脑力劳动创造的智力成果,是精神财富,是 无形的,因此又称为无形财产(Intangible property) 或智力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各国一般在知 识产权法中对此加以规定。例如,著作权关系和发明 权关系的客体分别为著作(作品)、发明,而商标权 的客体是商标标识。 l4、特定的人格和身份利益。其中,人格权关系的客 体为人格利益,如生命、健康、肖像、名誉、荣誉等; 身份权关系的客体为身份利益,如父母子女关系中的 亲权和婚姻关系中的配偶权都涉及到特定身份所带来 的利益。

36、 55 六、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六、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l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民事 权利和负担的民事义务。易言之,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 如果仅有法律关系的主体,而主体之间并无民事权利义务存在,民事 法律关系必然是空虚的。因此,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构成民事法律 关系不可缺少的。 l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不同的。在债的关系中,债权人 的权利是请求权,而债务人的义务是给付义务;在物权关系中,物权 人的权利是处分权,不特定的相对人的义务则是不作为义务,即消极 义务。 l所有的民事法律关系都包含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两方面的内容。权利 的内容是通过相应

37、的义务来保障的,义务的内容则由相应权利的实现。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相互对应地存在于同一个法律关系中,同时约束 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56 七、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七、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 l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指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民事法律 关系的变动引起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变动,而民事权利的变动则是民 事法律关系变动所产生的最主要的法律效果。 l1、民事权利的取得 l民事权利的取得,是指某项权利归属于某主体的过程。权利的取得分为 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 l权利的原始取得,也称为权利的绝对发生,是指不以他人既存的权利为 前提而取得权利,如对收获物所有权的取得即为原始取得。 l权利的继受

38、取得以他人的既存权利为依据,包括移转的继受取得和创设 的继受取得。移转的继受取得指不改变权利的内容而从他人那里取得权 利,如通过所有权的让与取得所有权(这种情形实际上也就是权利主体 的变更);创设的继受取得是指以他人的既存权利为基础,通过设定而 取得权利,如所有权人在自己的所有物上为他人设定用益物权或担保物 权。在这种情形下,他人的权利依然存在,但权利的内容变更了,即从 原权利中分离出部分权能而成为一项新的权利。 57 l2、民事权利的变更 l民事权利的变更,是指民事权利在其关系存续中的状态发生变化,包括 权利主体变更、权利内容变更和权利效力变更等。我国民法对上述有关 内容均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39、。 l3、民事权利的消灭 l民事权利的消灭,是指民事权利与主体相分离。民事权利的消灭与民事 权利的取得相对应,当权利归属于某一主体时为取得,当权利脱离某一 主体时为消灭。权利的消灭分为绝对消灭和相对消灭。 l权利的绝对消灭,是指权利本身在客观上不再存在,不为任何人所享有。 例如,所有权因标的物全部灭失而消灭,债权因全部清偿而消灭等等。 权利的相对消灭,是指权利脱离原主体而归属于新主体。例如,因买卖 而使标的物所有权转归买受人所有,对出卖人而言,其所有权消灭。因 此,权利的相对消灭是从出让人的角度出发的;对受让方而言,则为权 利的继受取得,即权利主体的变更。 58 八、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八、

40、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 l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不是无缘无故的,必须存 在一定的原因才能导致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 变更和消灭。这一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 因即为变动原因。变动原因是民事法律事实。 l民事法律事实,指符合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 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 l根据事实情况是否与特定当事人的意志有关, 民事法律事实可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59 第五节第五节 民事权利 60 一、权利本位一、权利本位 l权利本位:民法的目的是赋权,因此其基本任务就是 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得以实现。 l权利与自由:权利的本质是一种法律上的力量。这种 法律上的力量与通常所说的实力不同。通常所说

41、的实 力,是指个人的实力,包括其身体上、经济上、文化 上和社会关系上力量的总和。法律上的力量是由法律 所赋予的,是一种规范的情况,即法律制度对权利人 的授权,一种“可以作为”(Handelndrfen),或 是一种“法律上的可能”(Rechtliches Knnen)。 有了授权,人们就取得了法律上的力量,也获得了自 由。 61 l权利与利益:权利作为法律上的力量,还必须与“特 定的利益”要素相结合,才能构成权利。这种特定的 利益指生活利益,包括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两种。 生活利益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受法律保护的被称为法 律利益,简称法益。法律为保护个人特定的法益,就 需要赋予个人以法律上的力量

42、,使之能够享受特定的 利益。同时对利益的相对人课以相当的义务,以确保 个人得以享受这种利益。这种可以享受特定利益的法 律上的力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权利,而所谓的法益 就是我们所说的权利客体。 62 立法例立法例 l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 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l此条规定即赋予当事人缔结合同的自由和权力, 并从中获取利益。 63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二、民事权利的分类 l财产权与人身权 财产权是以具有财产价值的客观事物为标的的 权利,如物权、债权、知识产权 人身权则是指与权利主体的人格和身份相关联 的权利,如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 名誉权、隐私权等

43、 64 l支配权、请求权、变动权支配权、请求权、变动权 l支配权支配权:权利主体的以直接支配标的、具有排他性的民事权利,如 物权 l请求权请求权:权利主体请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如债权 l变动权变动权:权利主体依照自己单方面的行为即可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 的权利,又分为形成权、抗辩权和可能权 形成权形成权:民事主体通过单方面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如 撤销权、解除权和追认权 抗辩权抗辩权:民事主体用以对抗他人请求权的权利,如消灭时效抗辩权、 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等 可能权可能权: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而使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动 的权利,如代位权、代理权等。 65 l绝对权和

44、相对权 l绝对权是可以对一切人主张的以不特定的任何 人为义务主体的民事权利,又称为对世权,如 物权、人格权、知识产权 l相对权是仅能对特定人主张的权利,如债权。 66 l主权利和从权利 l主权利是并存的两个权利中能够独立存在的民 事权利,如债权与担保物权中的债权 l从权利则是并存的两个权利中不能独立存在的 民事权利,如债权与担保物权中的担保物权。 67 示例示例 l甲欲购买商品房一套,因要向银行贷款,将其 现有的房屋抵押给银行,取得银行贷款60万, 贷款期限为20年。到第四年时,甲因投资收益 增加而要申请提前还款,银行经审查批准。 l请问:此例中银行参与了几个法律关系?有几 项权利?权利之间是

45、什么关系? l解读:此例中银行涉及两个法律关系,其中贷 款合同的请求还款权为主权利,房屋抵押合同 中的抵押权为从权利。如果甲提前还款,则贷 款合同消灭,从权利也随即消灭。 68 l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l专属权是依附于特定的权利主体不能让与的权 利,如人格权 l非专属权是可以与主体分离并可让与的民事权 利,如债权、物权 69 l既得权和期待权 l既得权是成立要件全部具备、权利主体已经实 际取得的权利,如物权、可实现债权。期待权 是成立要件尚未完全具备但将来有可能实现的 权利,如附条件的债权。 l既得权的损害是现实损害,期待权的损害是期 待利益的损害。 70 三、两种新兴的权利三、两种新兴的权利 l

46、消费者权:1962年肯尼迪国情咨文确定 了消费者的四项基本权利为安全、了解、选择、 意见被尊重;各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l劳动者权: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基本权利 为平等就业、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 保障。 71 四、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四、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 l民事义务是相对于权利而言的,是为权利实现而应进 行的法定或约定行为,包括作为(积极义务)和不作 为(消极义务)。 l民事主体不履行民事义务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即为民事 责任。 l民事责任的类型:违约责任,侵权责任,其他债务不 履行的责任(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侵犯知识产权 的责任。 l民事责任的表现形态:返还原物,损害赔偿,修理, 重做,更

47、换,赔礼道歉等等。 72 第六节第六节 民事能力 73 一、民事能力概说一、民事能力概说 l民事能力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参与民事 法律关系所必须具备的法律上的能力,包括民 事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三种。 l民事能力由法律进行规定,是强行法。 74 二、民事权利能力二、民事权利能力 l民事权利能力:指民事主体资格 l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l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平等,不可转让 l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能力始于成立终于解散 75 三、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三、自然人的权利能力 (一)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开始与结束(一)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开始与结束 1、自然人的出生、自然人的出生 1)、出生是

48、指胎儿与其母体脱离而成为有生命的独)、出生是指胎儿与其母体脱离而成为有生命的独 立体的自然事实。立体的自然事实。 2)、出生时间应采独立呼吸说)、出生时间应采独立呼吸说 2、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利益的保护 (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1、生理死亡:采取心脏停止跳动说与呼吸停止说相、生理死亡:采取心脏停止跳动说与呼吸停止说相 结合的标准来确定自然人是否死亡。结合的标准来确定自然人是否死亡。 2、宣告死亡:是指通过法定程序确定下落不明满一、宣告死亡:是指通过法定程序确定下落不明满一 定期限的自然人死亡。定期限的自然人死亡。 76 四、民事行为能力四、民事行为能

49、力 l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据以独立参加民事法 律关系,以自己的民事法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 或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民事行为能力直 接决定着民事责任的承担。 l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按照年龄、智力、和精 神状况进行划分 l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同步 77 l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根据年龄、智力和精神 状况来决定 l无行为能力010 l限制行为能力1018 l完全行为能力18智力健全、精神健康 78 图示图示 18岁以上岁以上,精神健康:完全 民事行为能力人 16-18岁岁:自食其力者,视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0-16岁:岁: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0-10岁:岁: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79

50、 立法例立法例 l民法通则民法通则 l第第11条条 l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 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l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 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l第第12条条 l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 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

51、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 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80 l法人的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 灭 l法人机关的行为视同法人的行为 l法人的民事权利与行为能力范围相同 l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有差异性 81 五、民事责任能力五、民事责任能力 l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以民事行为能力的有无 来判断 l法人应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l其他组织由设立人承担连带责任

52、 82 第七节第七节 民法解释学导论 83 一、民法解释学概说一、民法解释学概说 l关于法律解释的学问,学者一般称之为法解释学或法学方法论。法解释 学所注重的是对法律和法学文本的研究,包括对法律概念和法学概念体 系的注释和研究。法解释学起源于对罗马市民法的解释和研究。 l民法解释学就是用解释学方法对民法的概念、原则、制度进行解释。世 界上最早对民法进行解释是在罗马法时期,当时法学家的解释学理论可 以直接作为民法的法源,具有法律效力。因此,罗马法又被称为法学家 的法(Juristenrecht)。 l随着古罗马的衰落乃至灭亡,罗马法的文本遗失,直到12世纪,由于 罗马法大全(Corpus iur

53、is)的再发现,在意大利的波伦亚(又译为 博洛尼亚,Bologna)形成了对罗马法大全进行研究和解释的“注释 法学派”(Glossatores)。 注释法学派的工作后来又被注解法学派 (Commentaria)接替,后者从13世纪一直延续到16世纪。 l继中世纪的法解释学之后,法国的法解释学开始发达,他们采用实用主 义的解释方法,对法国的习惯法进行解释和研究,在两个世纪里形成了 如杜摩兰(Charles Dumoulin)和多马(Jean Domat)等重要的学者群 体,形成了法国法的一般思想。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法国民法典的 内容和体例,奠定了法典的解释学基础。 84 立法例立法例 l意大利民

54、法典第12条 【法律的解释】在 适用法律时,只能根据上下文的关系,按照词 句的原意和立法者的意图(参阅第1362条及 后条)进行解释,而不能赋予法律另外的涵义。 l在无法根据一项明确的规则解决歧义的情况下, 应当根据调整类似情况或者类似领域的规则 (参阅本法一般原则第14条)进行确定;如果 仍然存在疑问,则应当根据国家法制的一般原 则加以确定。 85 二、民法解释的方法二、民法解释的方法 l按照意大利民法典第12条的规定,以及学 者的法律解释理论,可以将民法解释方法分为 这样几项: l文义解释 l体系解释 l目的解释 l漏洞补充 86 (一)文义解释(一)文义解释 l文义解释又称语义解释,指按

55、照法律条文用语之文义及通常使用方式, 以阐释法律之意义内容。 l词义解释词义解释:这一定义所强调的解释方法是按照文字的通常意义去理解 法律用语。所谓词语的通常意义,首先是指在非专业化的环境中的那 个意义,如人、财产、动物,都必须按照通常环境下人们的一般理解 去加以解释。然而,当涉及到专业性较强的术语时,显然不能仅仅使 用这种通常解释方法,而必须按照专业解释方法,也即按照在专业领 域内广为接受的通说来理解。这个“通说”,以其在学术领域被接受 的程度来判断。如物权法上的不动产,就是指包括土地及其地上建造 物在内的物。 l语法解释语法解释:文义解释并不仅限于对词语语义的解释。一条完整的法律 规定必须

56、通过对字词所在的整体文字结构进行解释才能够明确其意义。 这个整体文字结构是用逻辑和语法联系起来的,因此,必须要采用萨 维尼所说的逻辑和语法因素来解决文字结构的意义,也就是必须要对 法律条款的语法逻辑结构进行解释。一言以蔽之,就是必须要对法律 规范进行语法解释。 87 示例示例1 l我国物权法第八十四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 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 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l这一规定是用一个较为简单的句子表述的,一个简单 句通常只用来表述一个法律规则。 l该句的内容是关于相邻关系的处理。在这一表述中, 需要进行专业化解释的概念是“不动产”、“相邻权 利人”和“相

57、邻关系”,这三个概念必须按照物权法 上的专业定义来进行解释,其依据包括法律规定、司 法解释和学者的通说。而后半句则应进行生活化的通 常解释,即“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 合理”,需要通过社会生活经验和常识来进行解释。 88 (二)体系解释(二)体系解释 l体系解释(systematische Auslegung)实际上是从文 义解释方法中的语境解释衍生出来的一种解释方法, 即根据法律条款在整部法律中的体系位置,如编、章、 节、条、款(项)的前后关联位置及其结构意义来阐 明其法律规范意旨的解释方法。在这里,纯粹法学的 按法律位阶来解释法律的方法有一定的帮助,即上位 法优于下位法、法律原

58、则优于法律规则。而萨维尼则 将这种解释方法称为普遍解释或整体解释原则;相对 而言,单纯文义解释则是个殊性解释。 89 示例示例2 l民法通则11-13条连续几条法律规则分别 对应的是关于不同年龄段的自然人的行为能力 的规定:第十一条是关于完全行为能力和视为 完全行为能力人的规定,第十二条是关于限制 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的规定,第十三条 是关于法定代理的规定。 l这三条规定中每一条都是独立的,有其独立的 意义;同时,每一条与其他条款之间亦有一定 的关系,各条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关于行为能 力和法定代理的法律规则体系。 90 (三)目的解释(三)目的解释 l所谓目的解释(teleologisch

59、e Auslegung),是根据 立法目的对法律文本予以解释的方法。 l这一解释方法是在文义解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 在根据文本自身的概念和体系无法了解某一法律条款 的真实意义时,就必然应用目的解释方法。 l比如物权法的目的在于确立产权制度,建立平等 的财产权保护体系,因此,在解释不同民事主体的物 权时必须本着平等对待的原则;而合同法的目的 在于建立自由、公平的交易体系,因此,对于合同双 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配置的解释就必须符合此一目的要 求。 91 (四)漏洞补充(四)漏洞补充 l根据法律目的来解释法律,属于法律解释的最高准则, 而根据这一准则产生了民法上另一重要的具体解释方 法,即漏洞补充。

60、 l“如果根据某项规则的目的,根据该规则所依据的立 法者的计划,法律中应该存在某项规定,但法律 中恰恰缺少这项规定,这种情况下就存在着缺漏。” l由于现代民法日趋繁杂,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规范的行 为也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以有限的篇幅来规 制不断出现新问题的现实生活,免不了会存在一些法 律漏洞。但是,法官并不能以法律存在漏洞为借口而 拒绝审判,因此就要通过漏洞补充的方法来找到可以 适用的法律,从而得出合理的判决。 92 l具体来说,漏洞补充的方法有五点: l1、根据一般条款(一般原则)进行填补 l“诚实信用”(157、242条)、“善良风俗”(138、826条)、“交易惯例” 和“公平”(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