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材简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 米,用厘米量”、“认识线段,用刻度尺量、画线段”四部分。其知识 内容是在上学年学习了“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 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 初步认识线段。学情分析在学生对 长度单位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同的实 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认识, 并能用厘米和米进 行测量。目标导向(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
2、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 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生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限整厘米) 教法与学法先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感受用不同的物品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接着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了解1厘米、1米有多长,建立起厘米和米的表象。可以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 量等实践活动达到目的;最后在教学线段时,直接描述线段,不再从 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课时安排本单元用4课时安排教学。第一课时
3、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一页例题1,做一做第1-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 形成过程。为今后长度单位的计算打下基础。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 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 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突破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教法与
4、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整枝新铅笔、曲别针、棱长1厘米的小方块、不同长度的小棒。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曲别针哪 个长,哪个短?一会儿说粉笔长,一会儿说它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 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一、探究新知(1)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数学课本、铅笔盒、回形针他们各自有多长吗? 让学生展开讨论,想办法,在小组交流。(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曲别针、
5、铅笔学具、方木块、小棒 等做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用它们做工具测量数 学课本宽的长度。测量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作为测量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 的摆放,要放平摆直,并要记住测量的结果。(3)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测量时,标准不 同,结果就不同。(4)质疑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因为选用的时不同的物品做 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让 全班同学选用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数学课本宽的长 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
6、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 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5)活动延伸。A、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学生测量后汇报测得的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 文具盒是5把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的长度都能用5来 表示呢?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B、归纳升华。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长是不一样的, 它们都用5表 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要用统一 的标准。【设计意图:通过实际观察操作,让学生明白统一单位的必 要性与重要性。】二、积累运用(1)完成教材第二页“做一做”第一题。提示:如果直观观察有困难,可
7、以用尺子沿着格子的竖线比一比。(2)完成教材第二页做一做第二题。用铅笔测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的测量。(3)完成教材第二页做一做第三题。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允许出现误差,最后可以用实物检测自己的 估测是否准确。二、总结提升(1) 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 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2) 归纳强调。是的,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在测量 时,还应注意将实物与所量的物体左端对齐, 测量的结果才准确。【设 计意图:加强学生统一单位的认识,对今后的计算打下基础。 】 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一、测量数学课本、铅笔盒、回形针的
8、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三页例二,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在实际测量与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测物体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
9、作等活动突破重点。 难点: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演示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我们班的桌子有一张是坏的,今天我想把它换一张新的, 但不知道有多长多宽,想请同学们帮忙量一量。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实物作为标准来量一量。(还差5根小棒那么长)同样长的长度测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学生可能说:我们所选的实物不同或我们的测量标准不同) 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同一物品的长度不一 样。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在日常生活 之中,
10、为了准确、方便二又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 刻度的尺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一、 探究新知(1)认识厘米。A、认识刻度尺。请同学们拿着自己的直尺,看看它上面都有什么。(数字、小格、 大格和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吧它叫做刻度线。 在刻度尺上找到“ 0” “0”在什么地方?表示什么意思?(0在最左端,0表示没有或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B、认识1厘米。1厘米有多长?课件演示直尺上从“ 0”刻度到刻度1的距离就 是1厘米。(需要说明是测量时从刻度“ 0”上面的那条稍微长一点的 刻度线开始测量的,而不是从直尺的
11、边开始测量的。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说明了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都是 1厘米。我们已经知道了 1厘米有多长,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小正方体的边长是1厘米,图钉的长约1厘米谁能用手势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C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要求学生会看刻度尺上的刻度线。教师 巡视,学生实际测量。)“从0到2是几厘米? 4厘米有多少格呢? “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2)用厘米量。A、每人发一张纸条,请同学们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B、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我把尺子上的“
12、0”刻度的稍微长一点的刻度线对准纸条的左端, 纸条的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C教师演示测量纸条的过程。测量时:物体的左端对准“ 0”刻度,物体的右端对准数字几,它的 长度就是几厘米。D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操作,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二、拓展延伸,学会应用(1) 完成练习一第1、3题,集体评价订正。(2) 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每组准备1-2张长的纸条,量 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认识了 1厘米的长度单
13、位,还会用直尺(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 度。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认识厘米认识1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1”。认识几厘米(2)用厘米量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题3、第5页“做一做”和第6、7页练习一第4-6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 1米的长度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 100厘米。(3)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 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 活的道理。通过体验,培养学生良
14、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突破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点。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突破方法:通过自主他就学习突破难点。教法与学法教法:讨论、演示法。学法:自主探究、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测量?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宽约多少厘米?桌子的长、宽约多少厘米?(2)引入新课。请两名同学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说:我感觉很累或很麻烦等)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如:黑板的 长,
15、教室的长、宽,课桌的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米尺 用米量)二、探究新知(1)认识米。请同学们猜一猜1米有多长,并用手势比划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卷尺,比一 比,看和米尺是不是一样长?刻度是不是一样? 体验。各小组互相量一量,从脚底起,1米到了身体的什么部位? 让学生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 1米? 学生回答。(2)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教师出示米尺与长10厘米的学生尺,并演示1米里面有多少个 10厘米。每个小组量出1米长的绳子,再量一量它有多少厘米。小组讨论1米有多少厘米。汇报归纳。小组汇报:第1组:1米是100厘米,实际演示1
16、米中有10个10厘米,就是100 厘米。第2组:测量1米长的绳子,我们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3)用米量。介绍卷尺和皮尺。并且让学生实际测量真实感受 10米、20 米-100米的长度是多少。要不然等后面做题时容易出错。比如: 爸爸的身高是178 (),米还是厘米,不确定,关键是对178米到 底是多长,178厘米到底是多长弄不清楚。(分组活动) 教室的长、宽,黑板的长,学生的身高等。汇报测量结果。【设计意图:认识长度单位米,通过观察比较帮助学生建立1厘 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并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 体。】四、质疑问难,总结提咼 这
17、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亲自测量知道了 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 米= 100厘米,并且学会了用过来测量较长的物体。真了不起!相信 你们将来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搞好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1米=100厘米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题4,第7页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2) 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 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画线段,培养学生 良好的学习习
18、惯。重点、难点重点:能用刻度尺画和量线段。 突破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突破方法:通过交流、讨论突破难点。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直尺。教学过程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指导英勇的消防员叔叔在抢救国家、 人民的生命财 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他们为什么都是 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楼梯 和铁管,一个是弯的,一个是直直的。)(因为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学生可能回答:铁管很直或楼梯要拐很多弯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很多,下
19、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这个问题。一、探究新知(1)认识线段。感知线段的特征。课件出示:这些都是线段,你们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它们都是直的或都有两个端点)像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通过事例理解线段。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每两点连接起来,黑板出示:A、.B、C.寻找身边的线段。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段了,你还能在教室里找到线段吗? (学生可能回答:黑板的边或门、窗的边都是线段)(2)量线段的长。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出来的 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那么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呢?(测量线段的长度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样,要把尺的“ 0”
20、刻度对准 线段的左端,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 请同学们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再测量出来。教师巡视 指导。(4)画线段-教学例4。尝试。让学生自己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画完后在小组内展示,并和 学生一起及时进行评价。讨论。让学生展开讨论: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应注意什么? 点拨:右手拿铅笔,把笔尖从“ 0”刻度开始画,左手按着尺子不动, 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 3,并标上两个端点。演示画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着笔,从“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反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 5厘米长的线段,再让小组的同学互相 检查,评一评。【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
21、线段的特征,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并会用刻度尺量 和画线段。】二、积累运用,拓展延伸(1)完成练习一第7题。你们知道消防员为什么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是 走楼梯呢?三、总结提升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 么?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量线段画线段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简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 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 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特 点:八、(1)重视让学生
22、借助直观思考探索算法,经历算法的过程。(2)创设密切联系生活的实际问题情境,把解决问题和计算融合起 来。(3)重视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学情分析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 生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目标导向(1)使学生学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会计算加减两步 试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一些简单问题。教法与学法(1)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等实践活动,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直观理解, 再让学生把学具操作
23、中的感受运用于探索笔算方法, 从而帮助学生分 别完成从口算到笔算,从不进位、不退位向进位、退位的算法发展。(2)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讨论, 包括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方法的迁移,知道用减法解决求比一 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3)通过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 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在交流中总结出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规律。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14课时安排教学。1、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例1、例2,练习二第1、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认真观察情景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
24、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2)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 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 习惯。重点、难点重点: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突破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突破重点。难点:笔算的计算顺序。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演示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复习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100以内的加法中都学习了哪些?(学生回答并举例:整十数加整十数女口: 20+20=40整十数加一位数 女口: 20+8=28两位数加一位
25、数不进位加法女口:22+5=27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女如: 26+5=31)今天我们要学习: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板书)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去参观博物馆, 大家看看,学校是怎样安排的呢?(多媒体出示第8页的主题图)【学校安排二(1)、二(2)、二(3)、二(4)班的同学去参观】4个班只有2辆车,每辆车又只准坐70人,如何安排呢?请同学们 互相讨论,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汇报小组交流结果。【我们组认为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 二(3)班和二(4)班再合乘一辆车或二(1)班和二(4)班的同学 乘一辆,剩下的二(2)班和二(3)班再合乘一辆
26、车。】 大家想出这么多的乘车办法,这些办法行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 不好?大家准备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这就是一、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验证。(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 70人)下面同学们对第一种方案的第一个问题进行验证,请你们动脑筋,想办法,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算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2)汇报。(学生可能说:36+30我是用口算验证的,先算30+30=60,再算60+6=66,没有超过70,这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我是这样想的: 40+30才等于70,36+30当然比70少了,二(1)班合二(2)班可 以合乘一辆车。)大家想出这么多的办法,很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算法。(3)
27、竖式计算。在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列竖式时个位上的 数对齐,十位上的数也要对齐。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演示:十个十个十个3 63 63 6+ 3 0+ 30+ 306 66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些什么?(首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 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从十位开始 加的,也得66)(4)验证第一种方案的第二问和第二种方案。在验证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发现?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 正确计算。】二、应用提咼(1)计算下面各题。59+40二20+67=32+6=5+ 92+3 2+(2)列竖
28、式计算。24+63=52+36=37+42=四、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学会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对!列竖式计算也就是“笔 算加法”。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36+30=66(人)十个十个十个3 63 636+ 3 0+ 3 0+3 066 6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第3、4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利用情景图和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 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2)使学生会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 的良好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
29、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 人交流。重点、难点重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突破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突破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发现法。教学准备第11页例3图,小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笔算下面各题。25+42二36+2仁24+35二(2)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看来,同学们上一节课学的不错,(继续研究上节课的问题:如 果每辆车准乘70人,那么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让小组进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6+35=,如何计算36+35呢?
30、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 位加)。(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 3: 36+35尝试计算。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分组讨论,也可用小棒摆一摆)汇报交流。请各小组同学指派代表发言。(36+35,我是用口算计算的,先算 36+30=66,再算66+5=71,超过70,我想这两个班不能合乘一辆车)(36+35我也是口算的,先算30+30=60,再算6+5=11,最后算60+11=71. 超过70,我想这两个班不能合乘一辆车)(我是用小棒来帮忙的,先摆3捆6根,再摆3捆5根,3捆与3捆 合起来是6捆,6根和5根合起来是11根也就是1捆1
31、根,与6捆 合起来是7捆1根,是71,比70大。因此不能合成一辆车)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办法。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列竖式方法计算呢?学生尝试列竖式:3 6+ 3 5提问:从哪一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怎样写呢? 教师介绍“进1”时“ 1”的写法: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的右下角写 一个小小的“ 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十。那么十位怎样 加呢? 3加3再加1,为了避免忘记加进位1,也可以从1加起,1加 3再加3.板书:3 6个位和个位对齐+ 3 5十位和十位对齐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6+5=1171 满十向十进1比较总结。小组讨论例3和上节课学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点
32、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都应该从个位加起。不同点: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不能从十位算起的原因,举一个从十位 算起的例题,说明从十位算起是很不方便的。)(2)反馈练习。教材第11页“做一做”。【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学会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的笔算加法;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三、积累提高(1)计算3 6+ 2 55 19 76 9(2)列竖式计算。36+35=47+44=29+36=四、总结提升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在笔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
33、满十要向十位进1) 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例 3: 36+35=713 6个位和个位对齐+ 3 5十位和十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6+5=117 1 满十向十进1第三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第5-10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准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 力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心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突破
34、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突破重难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练习二第10题的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26+8二7+25二17+7=5+57二42+30=30+52=(2)举例说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什么?(3)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29+54=36+45=76+18=学生练习后集体订正。二、指导练习(1)独立完成练习二第8题,比一比看谁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而 且对的题目最多。(2)完成练习二第5-7题。(3)课本练习二第10题情境图。小组合作完成此题,并让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第(2)小题是一个开放问题,
35、评价各小组合作得出的答案。第(3)小题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从 中可以向学生渗透要计划开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 识。(4)完成教材第12页“思考题”。要想写出两位数加两位数得99,这样的两位数有什么特征呢?(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刚好交换了位置, 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和是9)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你们能写出这样的两位数相加的竖式吗?请 写一写!2 73 64 57 2+ 7 2+ 6 3+ 5 4+ 2 79 99 99 99 9三、积累运用(1)练习二第9题。(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2 7+ 25 6+ 24 4+ 24 9 87四、总结提咼通过练习,总结
36、笔算两位数加法的注意事项。【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熟 练准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 细心的习惯。】课时作业(3) 23+6=83F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2 1+ 4 34 6+ 3 02 3+66 44 983二、填一填。(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2 5436 472+ 3 5+ 3 6+ 2 8+ 1 8( )()()二、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71+15=48+25=69+27=45+18=四、列式计算。(1) 21+43=64(2) 46+30=49(1) 一个加数是26,另一个加数是39,和是多少?(2) 比56多8
37、的数是多少?(3) 90比50多多少?五、猜一猜,算一算。轮船元小汽车斑马公共汽车13元 27 元 33 元23(1)小刚买两样玩具,刚好50元。他买的是哪两样?(2) 小强花的钱比小刚多10元,小强买的是哪两样玩具?2、两位数减两位数第一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 概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的良好习惯,并
38、对学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难点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不退位减的方法和算理。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法。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学课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图片,全国各地都在欢 庆的场面,【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画面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说: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多伦多比北京少多少票?北 京比巴黎多多少票?等)(“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与“多伦多比北京少多少票? ”这两 个问题列式一样吗?算式是怎样的?56-2
39、2我们怎样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 1: 56-22二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汇报交流。(可以口算:50-20=30 6-2=4 30+4=34 或 56-20=36 36-2=34 或列竖式)同学们的算法可真多,那你们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而且不容易出 错呢?(我认为用竖式计算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归纳算法。A、各小组代表上台板演。B、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2)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后,指定1-2名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三、积累运用(1)集体完成
40、练习三第1题。此题主要是巩固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 图,明确题意后再计算。订正后,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合作完成练习三第2、3题。(3)练习三第4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小组内相互说说图意,然后指名让学生说说 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并独立解答。四、总结提升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 齐,从个位减起。有的同学喜欢从十位减起,不过以后再学习退位减 法或多位数减法,还是从个位减起比较方便。(前面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已经知道了从十位算起是很不方便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从个位算起的习惯。) 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56-22=34
41、5 65 65 6-2 2 - 2 2 - 2 24 3 4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5-8 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法,并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 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抽象概 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重点、难点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突破方法:通过学生操作突破重难点。教法与
42、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教材第16页的情境图、小棒。教学过程一、挂图导入(1)挂图出示教材第16页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说: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北京比巴黎多几票?北京比伊 斯坦布尔多几票?等)(2)“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是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的问题,谁能回忆一下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法则?(3)“56-18”等于多少?你会算吗?列成竖式个位上的“ 6-8”不够 减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两位数减两位 数(退位减)。(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2.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A、请小组同学合作,试着摆一
43、摆。B、请学生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思考问题:A、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呢?(因为单根不够减)B、现在整捆还剩几捆?为什么?(5-1-1=3捆)C现在单根还剩几根?为什么?(10-8+6=8根)拆开一捆是10根,从10根中去掉8根是2根,把剩下的2根与 原来的6根合在一起是8根。教师边说边摆。师:先拿出10根1捆的小棒5捆,单根的6根,在减去8根, 可单根的6根不够减。先拆开1捆,从10根例减去8根还剩2根, 与6根合起来是8根,最后从4捆去掉了 1捆,还剩3捆,与单根的 8根合起来是3捆8根就是38根,所以56-18的差是38.(2)结合摆小棒图,弓|导列竖式。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你们会列竖式解答
44、吗?请小组同学互相 讨论一下,列竖式时怎样计算。教师边说边列竖式:个位上的“ 6”减“ 8”不够减,怎么办?十位上退1之后,还剩几?十位上的数相减时,是 5减1,还是 4减1 ?为什么?(3)汇报交流。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个位上不够减,可以从十位借 1当10,再减;不够减可以从十位 借;刚才我们摆小棒是从一捆里减去 8根,我想先从十位退一,也就 是10先减去8,再把剩下的2和被减数个位上的数相加得 8;个位上 先加十再减8也可以。) 十位上的算法。十位上的5个十被个位借1之后,还剩4个十,减去1个十就是3个 十。所以 56-18=36.(4)学习例3.你们会算吗?谁能说说个位上 0减
45、4,该怎么减呢?个位上0减 4不够减,从十位退,个位要算10减4.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三、积累运用(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做完后,集体订正,然后小组讨论,笔算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汇报:写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退位点”提醒我们从十位减1.(2)完成练习三第6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计算过程,并说说错误的地方该如何改正。四、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习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 数?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56-18=38 (别忘了打退位点)5 6-1 8第三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三第9-13题。教学
46、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提高计 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2)使学生知道笔算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 减两位数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 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难点: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突破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3 2 9 5 6 3 5 08 0-1 8 - 8 7
47、- 3 6 - 2 7 - 3 2学生回答后,说说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注意什么。(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课。(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二、指导练习(1)练习三第9题。要求学生认真看题,弄清题意后,再填空,把得数直接填再方框里。(2)第10题。请同学们看图说题意,然后列式解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着 重强调:解答应用题时要注意把书写过程写完整。(3)第11题。以竞赛的形式,比一比看谁能在 6分钟的时间内做完10道题。(4)第12题。引导学生先笔算,再根据结果比较大小,把答案填在里。(5)第13题。认真看表,说说表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哪些问题
48、?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所提问题。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三个问题解答。三、积累运用(1)在里填上“+” 或“- 。42 8=5027 18=945 15=6034 17=1772 13=5951 18=33(2)笔算下面各题。544 25 08 6-18 - 2 6-2 9-4 7计算完,集体订正,并请同学们说说,在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 应注意什么?四、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们对于笔算减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 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32-18=95-87二 63-36二 50-27二 80-32二第四课时 应用问题(一) 教学
49、内容教材第23页例4, “做一做”和练习四第1-3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 系,并能正确地解答。(2)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培 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 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 重点、难点重难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 法。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突破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讨论相结合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三角
50、形、圆片若干、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摆一摆。第一行摆三角形15个,第二行摆圆形8个,哪种图形多?多多少个? 三角形多,多15-8=7 (个)(2)引入新课。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几的应用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类应用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4.挂图出示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从图中我们能 知道哪些信息?(二( 1)班得了 16面红旗,二(2)班比二(1)班少3面红旗,二(2)班比三(1)班少1面红旗,四(1)班比二(2)班多3面红旗) 分析研讨。刚才,同学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能求出二(2)班得了多少 面红旗吗?(能)你们根据哪
51、几个信息能求出二(2)班得了多少面红旗?(根据“二(1)班得了 16面红旗”和“二(2)班比二(1)班 少3面红旗”可求出二(2)班得了多少面红旗)你们知道怎样求二(2)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吗?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形 和圆片,摆一摆:先摆16个三角形,再接着摆圆片,圆片比三角形 少3个。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如图:请小组同学讨论:要求圆片有多少个,就是求什么?应该用什么方 法?学生明确:求圆片有多少个,就是把三角形的个数减 3个,所以要用 减法。列式:16-3=13 (面)答:二(2)班得了 13面红旗。你还能说出别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吗?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报结果,注重引导学生说出
52、思考过程。三(1)班得了 14面红旗,根据二(2)班得了 13面红旗,从“三(1)班比二(2)班多1面红旗”得出,列式为13+1 = 14 (面) 四(1)班得了 16面红旗,从图上可看出“四(1)班比三(1) 班多得2面红旗”,三(1)班有14面红旗,列式:14+2=16(面) 小组同学摆小棒验证。【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积累运用(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四第1-3题。全班齐练,然后集体订正。四、总结提升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应用问题(一)16-3=13 (面)答:二(2)
53、班得了 13面红旗。13+1 = 14 (面)14+2=16(面)第五课时应用问题(二)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四第4-8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计算 的准确率和熟练程度。(2)进一步理解简单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突破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点。难点: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的应用题。 突破方法:通过交流、讨论突破难点.教法与学法 教法:讨论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三角形和圆片若干。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直接写得数。54-8=74+20二36-6=45+5二30+46二50-50=27+8=9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中高端皮鞋企业发展策略及经营计划
- 旅游销售工作计划模板
- 2024年超市工作计划范本
- 聊城大学《装饰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聊城大学《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办公室行政部工作计划
- 4课外活动工作计划
- 2024教师个人读书计划
- 考研数学冲刺复习计划
-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六年级下学期美术的教学计划
- GB/T 14361.1-1993船用纤维索滑车木壳滑车
- 幼儿园课程审议管理制度
- 初级电焊工培训课件
- 井下修井作业技术课件
-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知识提纲
- 博尔赫斯简介课件
- 公司战略规划和落地方法之:五看三定工具解析课件
- 2021年山东交投矿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射频技术在疼痛治疗中应用宋文阁课件
- 化脓性脑膜炎治疗的指南
- 2023-2023学年第一学期“1530”安全警示教育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