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危机与忠诚:武昌起义前后的盛宣怀臧志军【内容提要】近代中国深陷于民族危亡和王朝倾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危机。当民族命运和王朝统治争相要求人们就对其输诚尽忠时,盛宣怀在武昌起义前后的举动显示其选择了第三种忠诚对于自身利益的忠诚。这一事例清楚地显示,原本受到来自王朝权力的恩惠并承载着历史无言的重托的中国早期官僚资产阶级只是一个孤独而自私的阶层。他们不仅是社会、政治危机的制造者之一,而且他们的“资本意识”早已屏蔽了“政权意识”、“民族意识”和“历史意识”。他们对于“官僚资本”的忠诚远高于对于历史、民族或者特定政治权力的忠诚,不可能实现来自历史、民族或者政治权力的任何一种期待。关键词:官僚资产阶级 盛宣怀
2、 武昌起义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存在着两种危机:一是国家(民族)的生存危机,二是王朝的统治危机。危机年代亟需官僚阶层的忠诚,也最能彰显官僚阶层的忠诚。在传统社会中,忠诚一直为中国社会、文化、政治对于官僚阶层的基本道德要求。论语中有“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学而。;书中有“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大小之臣,咸怀忠良” 书冏命。;国语中有“昔国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力有所能无不为,忠也;葬死者,养生者,私人复生不悔,生人不媿,贞也” 国语晋二。;荀子有“忠诚盛于内,賁于外,形于四海” 荀子尧问。;楚辞有“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所有这些教诲劝戒,当时的官僚们也许早已烂熟于胸。当然,
3、国家的危机和王朝的危机性质并不等同。古典时期的孟子早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论,虽其准确含义仍待进一步探讨 参见孟子尽心下。,但句中显示孟子已注意到国家和政权的差别却是不争的事实。明末清初黄宗羲“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一语 参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道尽了在封建社会中两种危机的差别以及官僚阶层应作的选择。在近代中国,这两种危机的差别变得更加明显。在近代中国国家生存危机的成因中,有清王朝统治权能走向衰败的因素;在清王朝生存危机的成因中,有屡屡赔款割地、国家生存难以为继的因素。由表象所见,两种危机似乎互为因果、相互激荡。然而,在王朝国家的时代,王朝和国家被视为一体化
4、的存在,作为国家主权的承载者,王朝政权负有维护国家不受侵犯的职责。当王朝政权不能保护其统治下的土地、人口和财产,则引发国家生存。而清朝之所以走向衰败、无以承担起主权载体的职责,就历史趋势、王朝本质而言,虽有不可阻挡因素之作用,但是清朝统治者的专制腐朽、冥顽不化却是这一趋势和本质的特定表现。就此而言,王朝统治危机是因,国家生存危机为果。既然存在着两种危机,并且两种危机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保国”与“保种”绝非一事 清末重臣张之洞有“保种、保教、保国三者为一义。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之说。详见张之洞:劝学篇同心。,于是官僚们就必须有所选择。或者输诚于王朝而为其殉葬,或者尽忠于国家而推翻王
5、朝。为主为国,两种忠诚,对象不一,结局各异,评价不同,但均存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忠诚”的种种理解之中。然而,在此时,人们还看到了作为官僚中间出现的的第三种忠诚,这种忠诚既不是对于朝廷的忠诚,也不是对于国家的忠诚,而仅仅是对于自身利益的忠诚。盛宣怀此时的忠诚便属于“第三种忠诚。二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号愚斋,江苏武进人。出生于官绅家庭。1870年,入李鸿章之门下任“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 据盛同颐等编:行述。开始了其官场生涯。盛宣怀积极参与了李鸿章主持的洋务事业。1872年,他受命与唐廷枢等人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任会办;1881年,他受命创办了电报局,任督办;1884年后,先后
6、出任署理天津海关道、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等职。1892年,上海机器织布局遭焚,他受李鸿章委托去上海恢复,在原址设立华盛总厂,并担任总办。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将部分官办企业改为官督商办,1896年,盛宣怀等人从政府手中接办了汉阳铁厂,并经营大冶铁矿。同年,盛宣怀被清政府任命为“铁路总公司”总办。这一年,他还开始筹办中国通商银行和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1898年,盛宣怀主持开发萍乡煤矿。1902年,他被清政府任命为工部左侍郎;1908年,出任邮传部右侍郎。同年,差沪任会办商约大臣,并出任招商局董事会会长。是年,他和他人一起,“利用官权,化公为私”, 参见陈争平:试论辛亥革命前中国
7、产业民营化的两条途径,载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113页。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等企业合并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并自任总理。1910年7月,盛宣怀奉旨返邮传部本任并受命帮办度支部币制事宜。1911年1月,受命担任邮传部尚书;同年5月8日,“皇族内阁”成立,改“尚书”为“大臣”,盛宣怀成为邮传部大臣。 盛宣怀从事官、商活动的年代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逐步加深的时期。当时,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渗透和传统经济形态的瓦解过程中,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近代大机器生产企业的建立,出现了早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当时的
8、资产阶级中,有一批人,他们一方面经营新式企业、采用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的剥削方式,另一方面又是清政府的重要官员。他们的资本的积累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是运用经济手段经营获利的结果,不如说是主要运用手中的权力,化公为私的结果。他们依靠自己的亦官亦商、官商不分的特殊身份确立起了在当时中国新式企业中的优势地位。他们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产阶级。早期官僚资产阶级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在中国形成的官僚资产阶级有所不同,前者在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剥削的同时进行着前资本主义性质的剥削;他们尚未完全控制国家权力;他们所代表的经济成分尚未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垄断地位;他们所依托的国家政权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
9、。盛宣怀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以政府官员的身份创办或者参与创建了一系列新式企业,他的官场身份对于经济活动意义重大。盛宣怀自己说过,有了官职,“内可以条陈时事,外可以维护实业”。 盛宣怀档案,寄孙中丞函(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庚戌亲笔函稿。转引自夏东元:盛宣怀传,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14页。其晋身于政界之时就是经济上发迹之始。在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其官位也扶摇直上。就早期官僚资产阶级作为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承载者而言,他们比陈腐的封建官僚阶层对于近代的知识体系无疑有更加多的了解,对于封建社会、政治、经济阻碍国家进步的种种痼疾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因而
10、似乎更有可能在一个危机和变革的时代首先实践对于国家的忠诚。同时,早期官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发迹和壮大一方面是他们直接运用自己在封建王朝中所处的权力地位和所拥有的权力资源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直接受惠于封建国家权力的恩宠。因此,面对王朝统治危机,他们似乎又是最应该和可能挺身而出、努力缓解危机以为朝廷尽忠的阶层。但是,武昌起义前后盛宣怀的活动记录显示,作为这一阶层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非但没有向上述任何一方输诚尽忠,其行为反而进一步激化了两种危机。三 封建时代后期中国社会中所孕育的种种矛盾,经过鸦片战争以后60、70年间种种重大事件和社会巨大变迁的高强度催化,到了20世纪初期已经是空前尖锐。这是引发辛亥革
11、命的根本原因。而成为这一革命的导火线的则是由清朝政府“铁路干路国有政策”所激发的四川保路运动。盛宣怀作为清政府主管全国邮政交通运输的负责官员积极参与制定和推行“干路国有”政策,对于四川保路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从相反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激发作用。 四川保路运动是清朝末年整个铁路建设和运营问题中的一个部分。清末铁路问题由来以久。“中国人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并不认识修铁路是一件多么迫切的事情,这次战争以后,由于外国人的鼓吹和自己的觉悟,懂得了修铁路的重要性。” 吴玉章:辛亥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页。清朝政府也开始重视铁路建设问题。但是作为一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加之连年战乱和赔款,清朝政
12、府是一无技术、二无资金,要修筑铁路不得不依靠发达国家。由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的日益软弱的地位,中国不可能在经济上平等互利地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1897年以后,清政府与美、英等国财团签定了多项借款筑路合同,这些借款筑路合同不仅在经济上给外国投资者以巨大的单方面的利益,而且在政治上加深了列强对于中国的控制,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随着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路权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些爱国绅士、商人纷纷倡议自筹资金兴建铁路,以保利权,以救危亡。特别是1905年以后,“保路”逐渐蔓延成为一种“风潮”。 清廷及商部为舆论所迫,在1903年11月就制定
13、了铁路简明章程24条,允许各省官商经商部批准后可以自行集资兴建干路和支路。1905年,清帝又发布上谕,重申“铁路准归商办”。于是,各地商办铁路公司一家家地建立起来。1904年春夏,有湖南全省支路总公司的筹建。1905年夏,有滇蜀铁路总公司的筹建。1906年,湖北境内的川汉粤汉铁路定为官督商办,开始集股。同年,四川商办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成立,商办广东粤汉铁路公司成立。举国洋溢者大兴铁路的气氛,一时间,投资商办铁路不仅成为中国民族资本的重要投资方向,也被民族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乃至略有近代知识的普通民众认为是救亡图存、富国富民的主要出路。但是好景不长。本来清政府对于民间资本的壮大就心存疑虑,加
14、之其需要以路权作抵押借款兴办“新政”,来修补已经岌岌可危的政治统治合法性基础,与此同时,在商办铁路实施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侵吞资金、延宕路工的情况,于是,从1908年起,清政府对于商办铁路的态度日趋严厉。清帝发布上谕指出:“近年各省官办铁路皆能克期竣工,成效显著;而绅商集股请设各公司,奏办有年,多无起色,坐失大利,尤碍交通。” 清德宗实录第592卷,第8页。转引自章开源、林增平:辛亥革命史(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65页。对此,作为汉冶萍公司总理的盛宣怀的心情似乎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铁路建设之大兴感到欢欣鼓舞。因为他深知,“盖中国无船厂,无制造工厂,钢厂销畅专恃铁路”, 盛宣
15、怀:愚斋存稿卷74,修绠堂1942,北京。“惟冀各省铁路齐兴,煤铁销路愈推愈广,则厚利必在轮电之商”, 盛宣怀给奎俊的信,载北京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编:盛宣怀未刊信稿,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40页。铁路的发达,既有助于其所投资、经营、主管的企业的发展,又有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进步。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民间资本的力量通过商办铁路而壮大起来,因此很想把商办铁路、尤其是干路纳入政府的控制范围。1908年,在写下“惟冀各省铁路齐兴”的同时他就表示过,“川湘干路皆非官督不成”。 盛宣怀未刊信稿,第138页。不过,在此时,“干路国有”只不过是盛宣怀的一项政策设想。 1911年5月5日,清政府邮传部
16、给事中石长信向清廷书面建议实行“干路国有”政策。 石长信在奏折中写道:“今为国计民生兼筹并顾,惟有明定干路为国有、枝路为民有之一定办法。”载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科学出版社1959,第112页。按:有人认为,“干路国有政策”系盛宣怀于1911年5月9日首先提出。误。至于石长信的上述奏折是否盛宣怀策划的结果,因未有史料证明,尚难以断言。其时,清政府正处于内外交困、摇摇欲坠之际。在国内,下层民众的抗租抗捐斗争和同盟会组织的武装起义彼此呼应;地方实力派的力量日长夜大,清政府以难以驾御;政府财政濒临崩溃。 仅以1910年为例,是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为2亿9696万两库平银,支出为3亿8135万两库平
17、银,财政赤字达8千439万两库平银。据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教研室编:中国财政简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第200页。在对外关系方面,清政府的内政外交越来越为列强所钳制。面对这一岌岌可危的局面,石长信认为应该迅速实行“干路国有”的政策,他提出的理由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铁路对于加强清政府的行政统一极为重要。2、铁路作为交通之要政,对于军事、实业、财政、民瘼有重要影响。3、已经进行的筹款、修路活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前此各省已办未办各路或以款绌而工程停顿,或因本亏而众股观望”;而川湘二省因“兴造铁路,创为租股名目”,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4、“当此时事日急,边防最为重要,国
18、家若不赶将东西南北诸大干路迅速次第兴筑,则强邻四逼,无所措手”。 参见石长信奏折。载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第112页。 从石长信的奏折中可以看出,“干路国有”绝非只是简单地将几条铁路掌控在政府手中,而是事关巩固和加强清王朝政治统治的大局。处于困境之中的清廷对石长信的奏折非常重视,认为“所奏不为无见”,并立即命令邮传部“按照(石长信)所奏各节妥筹议奏”。 参见愚斋存稿卷17。早就属意于“干路国有”的盛宣怀接到清廷的旨意后,立即与外务部、度支部商议,于5月9日向清廷提出了“明定干路枝路办法折”。在此奏折中,他几乎是重复了石长信所述的实行“干路国有”的四大好处,并且强调铁路收入将会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19、。 按:其实这并非盛宣怀一人之见,当时清政府中很多人认为,“凡生百利,莫如铁路”。他们目击外国在华经营的铁路获利丰厚。即便是清政府借款兴建的铁路,虽然要偿付利息、本金,但是除了短路亏本外,长路还是赢利的。以1909年为例,京奉、京汉两路赢利合计900万两,成为清政府弥补财政亏空的重要来源。此点可详见祁龙威:“论清末铁路的风潮”,历史研究,1964年第2期。在奏折的最后他写道,“臣等谨按原奏各节皆属详尽而其要尤在干路收归迅速筹办,枝路则仍可由商民量力办理”,并希望清廷“明降谕旨晓示天下”。 愚斋存稿卷17。清廷迅速接受了盛宣怀等提出的建议,当天就表示“干路均归国有,定为政策。枝路仍准商民量力酌行
20、外,其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 愚斋存稿卷17。 清廷之所以决意实行“干路国有”政策除了因为其同意石长信、盛宣怀等人的意见,认为“干路国有”有助于加强政治统治、摆脱财政危机、压制地方势力以及壮大中央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还有一条没有公开的重要原因,就是要与外国银行团正式签定“湘鄂境内粤汉铁路、鄂境川汉铁路借款合同”。这一合同已由清朝重臣张之洞于1909年6月7日与德、英、法三国银行团代表草签,其中规定,借款之一部分系用于“建造湖南湖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干线、鄂境川汉铁路干支两线官铁之资金”。 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第86页。按:着重号为引者所加。根据该合同中第24款之规定,该合同待清帝批准后由清政
21、府外务部照会德、英、法三国公使方为生效, 参见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第86页。但是张之洞与三国代表草签后清帝并未及时批准,因此这一合同并没有生效。不仅如此,在该合同草签前后,合同中所涉及的地区中已经有不少路段经清政府批准准于民办。为此,三国及后来加入的美国银行团通过各自国家的政府外交机构不断地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画押”。1911年初盛宣怀作为清政府的代表接办此事后,四国更是加紧施加压力,“正月(即公历2月),四国使臣向外务部正式催促画押”。清廷迫于来自国外的压力以及国内严重的财政危机,准备同意在“合同”上正式签字。而根据修改后的“合同”第3款之规定,“此合同未划以前,所有湖北湖南两省已由各该省
22、筹款筑造之路线并该两省铁路之产业,应即收归粤汉、川汉铁路官局管理”。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94页。换言之,对于清廷来说,要缓解压力、摆脱危机就必须与四国签定“借款合同”,而要签定“借款合同”就必须首先实行“干路国有”。 盛宣怀是清政府的重要官员,其个人所拥有的厂矿等近代产业资产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清政府的庇护下积累和壮大起来的,因此,清王朝统治的安危与否对其至关重要。在他看来,实行“干路国有”有助于清政府缓解压力、摆脱危机,因此他积极主张并推动了“干路国有”政策的实施。不仅如此,盛宣怀是一个“无私不谈公”的人, 参见刘厚生:张謇传记,第115页
23、。作为在封建国家庇护下生长起来的早期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之所以积极主张和推行这一政策,还因为该政策有助于其进一步扩充自身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首先,“借款合同”的签定、“干路国有”及随之而来的铁路运输收入的增加将极大地提高邮传部的地位, 该借款合同之第18款规定,此项借款除归还前美国合兴公司的债务外,“所余净数听候邮传部调用”。载柴德赓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4册,第401页。从而进一步加强盛宣怀本人的政治地位。再者,汉阳铁厂的煤焦主要来自于萍乡煤矿,由于担心日后在煤焦运输方面受到牵制,盛宣怀对于长沙至武昌路段铁路的民办一直感到不安。此前他一直想控制这一路段的路权,但是都未能
24、如愿。“干路国有”有助于盛宣怀将其控制下的汉冶萍公司和粤汉线连接起来,使其多年夙愿得以实现。 此点详见吴纪先:“盛宣怀与辛亥革命”,江汉学报,1961年第3期。第三,湘鄂境内的铁路“干路国有”是实现四国银行团借款的先决条件,而与四国签定“借款合同”,对于盛宣怀来说,不仅可以帮助其政治上的靠山清政府缓解压力、摆脱危机,而且对于盛宣怀本人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合同”实施后的铁路工程有助于保证其所控制的汉阳铁厂生产的路轨的销路;为生产这些路轨,汉冶萍公司还可以得到一笔预付款,这可以用来填补当时公司在经营上出现的亏空。 据刘厚生在张謇传记中的回忆。参见刘厚生:张謇传记,第173至174页。按:盛宣怀也
25、说过:“多揽一路钢轨,即可预支一节轨价。”参见愚斋存稿卷74。早日订立“借款合同”能够给盛宣怀本人带来上述种种政治和经济利益,这些应该是促使盛宣怀积极主张和推行“干路国有”政策的主要原因。 “干路国有”政策出台后即遭到了许多绅民的反对,不过开始时反对的声浪并不很大。后来由于“四国银行团借款合同”的正式签定加之清政府一直不肯明确表示如何归还已经从民间筹集的全部路股款项,致使保路声浪越来越高而酿成一场势不可挡的保路运动。在几乎遍布各地的保路运动中尤以四川的保路运动最为激烈,其主要原因是,四川的路股分为认购之股、抽租之股、官本之股、公利之股,其中“公司所入,独特人民租谷为大宗”,这样,川路股款不仅关
26、系到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 对于事关重大的川路股款归还问题,受命筹办干路收回详细办法的盛宣怀等人却迟迟拿不出可行的办法来。盛宣怀在1911年5月9日递交的“覆陈铁路明定干路枝路办法折”中,丝毫没有提及干路国有后如果归还原来的民间集资的问题。5月10日,盛宣怀主持的邮传部会同度支部致电湘粤川鄂四省负责官员,电报中说:“会议收回详细办法尚需时日。”不过,在这份电报中,盛宣怀等就如何归还民股路款问题提出了一个设想:等将来查明帐目之后,公司实收实支款项或由部筹还或换成国家公债股票。 参见愚斋存稿卷77。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这一设想表明清政府中分别负责路政和财政的这
27、两个部并不准备立即归还民股路款;第二,以后归还时,除了要考虑实收款项外,还要考虑“实支”款项。后一点对于湘鄂粤三省的绅民的损害或许还不怎么大,但是对于川路股民来说却是大问题。因为川路公司原来共实收入钱款1千6百余万两,其中除宜昌路段已支付工程款4百余万两外,当时公司只剩余7百万两了。换言之,已有4、5百万两路款被贪污倒帐一空。对此,盛宣怀十分清楚。 盛宣怀档案中有多份关于这一问题的文件。如1910年11月的甘大璋等奏折及清帝谕;乔树枏于1910年发表的旅京川路股东分会广告辨证;1910年12月的张罗澄致邮传部说帖,以及1911年1月27日的张罗澄致盛宣怀函等。以上资料载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
28、: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0、83-95页。但是他主持的邮传部却仍然主张将来按照实支款项偿还路款,这一主张可以说是针对川路路款问题而来,实际上是表示无意归还被贪污挪用的款项。这一表示激起了四川广大绅民的强烈反对,人们要求迅速归还全部民股路款。5月20日“四国银行借款合同”的签定,更加使人认为这是在夺民利与外人。 面对反对浪潮,盛宣怀一方面于6月1日会同端方发电给川省官员,威胁四川绅民,“如要筹还必借洋债”,那时将“以部有之川省财政作虚抵”, 愚斋存稿卷77。另一方面,又会同载泽等商定了一个“干路收回详细办法”。 6月17日,清廷批准执行这一办法
29、。参见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第180页。这一办法中有关川路部分的要点与5月10日的设想基本相同,只不过是在此办法中对如何换领国家公债股票作了详细的规定。对于那些“愿领资本、不愿换成国家保利股票者”,只答应“分别办理”,并未来表示将于予以归还股款。实际盛宣怀等人所希望的是将除贪污坏帐以外的全部民股路款都变成国家公债股票。盛宣怀在清廷批准干路收回详细办法后,于5月10日、6月1日和6月17日三次打电报给川省督抚,要他们尽力使民股都换成国家公债股票。 盛宣怀和清政府之所以不肯迅速、全部归还民股路款,一是因为当时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根本无力以国家收购的方式偿还已用于开工的路段以及购置物资、设备的民股路款。
30、据估计,如果要全部归还四省民股,大约需要4千万两白银, 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第161页。而当时“度支部、邮传部库空如洗”。 愚斋存稿卷18。二是因为盛宣怀等想以国家公债的形式占用剩余的民股路款来建造“国有铁路”。但是,政府发行国债,是以政府的信用为基础的。1911年的中国,不要说政府早已信用扫地,整个国家政权乃至社会政治体系都已摇摇欲坠,因而清政府和盛宣怀等将民股路款转成国家公债的计划根本缺乏公信力。 清政府及盛宣怀等的举措进一步激化了原本已经相当尖锐的国内矛盾。不仅民族资产阶级对清王朝普遍感到愤怒,连南方一些地区的社会下层民众的怒火也被点燃了,这就大大方便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绅民、组织旨在推翻
31、清王朝统治的武装起义。6月17日,四川绅民成立了“保路同志会”,革命党人“外以同志会之名,内行革命之事”,不断进行宣传、鼓动,将保路运动推向武装起义。 面对这一局面,盛宣怀起初仍然坚持不归还全部民股路款的方针。不仅如此,他还电促赵尔丰严厉镇压保路运动。他在8月26日给赵尔丰的电报中写道,“要挟罢市、罢课即是乱党”,认为“有格杀勿论字样乃能相安无事。罢市、罢课倡首数人,一经严拿惩办,自可息事宁人”。他还鼓励赵尔丰道:“公沉毅有为,当无俟参赞也。” 盛宣怀致赵尔丰电,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130至131页。按:盛宣怀后代编订的愚斋存稿,将本文所引的这段电文全部删去。关于此点可对照
32、愚斋存稿卷80。不仅如此,盛宣怀还准备派人打入保路组织内部,并且要求瑞澂调动湖北清军入川防范、镇压。 1911年8月28日,盛宣怀致电瑞澂,请其派兵入川。次日,瑞澂回电,同意派兵。参见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第284页。 无论是清政府和盛宣怀等的恫吓还是赵尔丰等的镇压,只是使得四川保路风潮更加高涨。9月7日以后保路运动开始转为武装暴动,“水电报”一发,四川各地纷纷举事,连远在北京的盛宣怀本人也不时收到革命党人发来的警告信。清廷似乎有些惊慌了。9月17日,清廷命令邮传部迅速讨论拟定分备银两、散还民股(包括川路亏倒之款)等项事宜。 参见愚斋存稿卷83。盛宣怀也感到局势非常严重,但是邮传部实在无法筹集大量
33、现银,无奈之下,9月29日他向清廷建议,先让持有商办铁路股票者去路局核对、清理和登记股权,拖几个月后再设法分批发还现银。 参见愚斋存稿卷18。同日,他还秘奏清廷,建议由“邮传部出名笼统商借英金4百万镑,暂以京奉路余利实为抵”。 愚斋存稿卷18。盛宣怀想以路权作抵押借钱作最后的努力以平息路事。 但是,此时问题的性质、涉及的范围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问题已经远远越出了路权之争,也不是如何归还民股路款了。经过保路运动,广大绅民的郁闷以久的强烈的不满情绪被点燃了,满清政府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勾结列强与人民为敌的面目充分暴露,革命党人期盼以久的武装推翻满清政府反动统治的时机到来了,鸦片战
34、争以来中国社会、政治深刻的变化所积聚起来的能量终于被路权股利之争所引爆。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地区的革命党人趁端方率兵入川镇压、武昌空虚之机,发动了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于中国当时交通发达、物产丰富的两湖中心地区,不仅对于满清王朝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同时直接威胁到盛宣怀在汉冶萍公司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巨大经济利益。 盛宣怀在这一地区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仅以汉冶萍公司为例,虽实际数目尚不清楚,但盛宣怀在汉冶萍公司的资本至少在4百万至6百万元以上。据陈诗启:“盛宣怀的资本及其垄断活动”,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1962年第3期。盛宣怀为此坐卧不宁。从10月10日他得知武昌发生武装暴动到11
35、月26日晚他被清廷当作替罪羊赶下台为止的半个月内,他设法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来保护自己在这一地区的资产。 长期以来,清王朝是盛宣怀的政治上的靠山,当此危急关头他仍然希望通过尽快将起义镇压下去、维护清朝的统治来维护自己的资产。10月10日,当盛宣怀接到河南巡抚宝棻发来的“鄂军有故”、要求备车运兵的电报后,“当即飞饬京汉路局照办”。 盛宣怀致宝棻电(1911年10月11日),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184页。14日,盛宣怀主持的邮传部又急电上海招商总局:“速备大轮船五只,军务紧急,万勿迟疑。”,邮传部致上海招商局急电(1911年10月14日),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
36、205页。为了保证运送援军和装备的安全,盛宣怀多次要求驻扎在京汉铁路沿线的清军,对铁路桥梁“严加防卫、日夜梭巡”。在其主管的铁路和船运线商,盛宣怀下令严密搜捕革命党人,防止革命影响扩散;他特别命令要加强对进京列车的检查,以保证清廷所在地北京的安全。如果说上述事项还可以其在履行作为邮传大臣的职务为理由加以辩解的话,那么他所做的下列几件事则碍难以此来加以辩解:为了尽快将起义镇压下去,他积极地替清廷出谋划策。盛宣怀在替载泽拟定的“面奏节略”中反复建议,“为今之计,一在催荫昌出兵,一在命袁世凯赴鄂”, 盛宣怀代拟载泽面奏节略之一(1911年10月20日),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16
37、、217页。并建议“应将新军及湘豫各省援军悉归(袁引者注)节制,以一事权”。 盛宣怀代拟载泽面奏节略之三(1911年10月20日)参见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17页。盛宣怀和袁世凯是官场上的冤家对头,袁世凯在任清朝驻朝鲜通商大臣期间,盛宣怀曾经在李鸿章面前拆其墙角,以至于李鸿章一度扬言要将袁世凯撤职。 详见刘厚生:张謇传记,第115页。1902年袁世凯出任北洋大臣后,趁盛宣怀丁忧之际,将有盛大量资产的招商局等企业改作官办。以后,两人多次斗法,积怨甚深。但是,面对革命党人起事,盛宣怀能够置以往恩怨于不顾,屡次三番地劝袁世凯出来主持镇压事宜并向清廷极力推荐,足见其对于革命的仇视和畏
38、惧。 为了让前线的清兵能够为保卫清王朝和他自身的利益而卖命,盛宣怀上奏清廷:“臣窃见从前湘淮军剿匪之时,每遇悍匪,挑选奋勇冲锋陷阵,每勇一名不过元宝两个,即能得其死力”。 盛宣怀奏折(1910年10月23日),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18页。按:此奏折中的“贼”、“悍匪”系盛宣怀对太平天国将士的污称。他还致电荫昌许诺,如能将起义镇压下去、保住汉阳铁厂和枪炮厂,“两厂当今合筹十万银元,重犒麾下有功将士”。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一),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8页。这时的盛宣怀已经不再吝啬几个钱。 在求助于清王朝的同时,这个被英国驻华公使朱
39、尔典称为“于北京腐败政府各大员中时为杰出之人”的盛宣怀,没有忘记求助于列强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产业。他尤其对于日本倾注了极大的期盼。当他得知武昌起义爆发后的第二天,就邀请日本横浜正金银行北京支店长实相寺面谈,希望实相寺转告日本驻华公使,以“汉阳铁厂与日本国具有有利害关系”为由,由日本出面向革命军提出进行直接交涉。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41页。10月14日,他又指示汉阳铁政局总办李维格代表他向日本驻汉口总领事松村要求,借日本的力量保护汉阳铁厂、与日本商人有关的水电公司、武昌纺织局、扬子江机器局等企
40、业。 参见日本外交文书选译,第43页。 所谓“汉阳铁厂和日本国具有利害关系”系指盛宣怀曾经以汉阳铁厂等企业为担保,分别于1908年6月和11月以及1910年9月向日本横浜正金银行借款(共计250万日元)。 参见日本外交文书选译,第124页。“上列三项借款,因当事人慑于清国人民排斥外债之热潮并考虑与其他外国之关系”,直到武昌起义爆发时“仍在严守秘密”。 参见日本外交文书选译,第125页。此外,汉冶萍公司于1911年5月也与日本横浜正金银行签订过一个借款合同(总额为1千2百万元); 按:此合同后因中国国内形势巨变而未及实施。并且“根据1899年以来连续签订之一系列合同,该煤铁公司及企业已向日本若松
41、国营铜厂提供矿砂及生铁。就若松通常而论,上述一系列合同已称为该厂事业不致中断之必要保证”。 参见日本外交文书选译,第362页。上述项目本来也可以说仅仅是一些商业上的合作项目,但是盛宣怀却竟然据此要求日本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和“保护”,日本政府出于其对于中国事务的强盗逻辑和野心,竟然答应了盛宣怀提出的要求。1911年11月,日本政府命令日本海军第二舰队对汉阳铁厂等企业采取“保护”,直至在“情况危急时,派出陆战队担任警护”。 参见日本外交文书选译,第125页。盛宣怀上述出卖主权、丧失国格的举动充分显示了早期官僚资产阶级所具有的挟“洋”自重、以“夷”制“华”的买办特征。 但是,经过长期酝酿和准备并且有着
42、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政治背景的革命此时已是如火如荼。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到10月25日,已经有四个省宣布脱离清廷而“独立”。清廷眼看着事态迅速蔓延非常惊慌,为了尽快制止事态的蔓延、度过政治统治危机,决定牺牲几个“替罪羊”。10月26日晚,清廷传下“谕旨”:“铁路国有本系朝廷体恤商民政策,乃盛宣怀不能仰承德意,办理诸多不善,实属辜恩溺职。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辛亥革命史料(四),第505页。当然,在此清廷非但完全错误地理解了暴露运动及辛亥革命发生的深刻背景和原因,也没有承担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当局在实行“干路国有”政策问题上的无法逃避的责任。 盛宣怀被革职后,“
43、对其一身之安危颇为忧虑”, 参见日本外交文书选译,第54页。他既担心清廷进一步拿自己治罪,又“深恐遭革命党之劫害”。 参见日本外交文书选译,第51页。27日清晨,他即躲进了实相寺的寓邸。同日,当美国使馆参赞得知盛宣怀躲在一日本人家中后,即联络英国、法国、德国驻北京的外交代表“往见庆王,得其担保,不至于盛有害”。 辛亥革命史料(八),第269页。随后,这些国家的使馆官员为把盛宣怀至于自己国家的“保护”之下而展开了紧张的活动,最后,盛宣怀决定乘坐美国方面为其准备的专车前往天津。 本来日本方面已经为盛宣怀准备了特别列车,但是在美国使馆的活动下,盛宣怀改变了主意。为此,日本公使对美国极为不满。参见日本
44、外交文书选译,第52页。27日深夜,英、法、德、美、日五国使馆分别派出2名卫兵组成一支10人的卫队,在美国使馆参赞丁嘉立和英国使馆参赞巴登的带领下,护送盛宣怀去天津。 关于护送盛宣怀的卫队的人数,据英国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大臣电(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8册,第269、315页),由四国(英、法、德、美引者注)使馆每方派遣卫兵2名组成,此外英、美使馆各派遣一名参赞参加。但是据日本公使伊集院致日本外相电(载日本外交文书选译,第51页)及事后盛宣怀致伊集院的感谢信(载盛宣怀未刊信稿,第218页),日本方面也派出2名卫兵参加护送。护送盛宣怀至天津的外国使馆方面的人员,当有分别来自英、法、德、
45、美、日本五国使馆的10名卫兵,以及分别来自英、美使馆的2名参赞,共12人。又:关于盛宣怀离开北京的日期,日本公使伊集院在10月28日致日本外相的第349号电中报告:“盛已于今晨投身于正金银行支店长寓邸,定于当晚(当为28日晚引者注)搭特别快车急赴塘沽。”(载日本外交文书选译,第51页)但据英国公使致英国外长电(载辛亥革命史料(8),第269页)和日本公使伊集院致日本驻上海领事有吉电(载日本外交文书选译,第54页),盛宣怀当于27日晚离开北京。28日晨,盛宣怀抵达天津后,换乘德国船“提督号”去青岛“避难”,不久又转到日本控制下的大连。1912年1月3日,盛宣怀乘坐日轮“台中号”避居日本神户。五
46、武昌起义后,盛宣怀所拥有的产业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他投资的一些工厂被革命军占领,部分财产被没收,“长江航路已不能行,水脚吃亏不小”。 庄畹玉致盛宣怀函(1911年12月),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320页。当他被清政府抛弃、离开政界后,就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如何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以及恢复被没收、占领的产业上。离开北京之后,他不断地乞求各国使馆官员替他探听自己产业的情况,同时想利用 盛宣怀未刊信稿中有这方面的史料。如在他给美国参赞丁家立、给德国公使哈豪逊、给法国公使以及日本公使的信中,都有希望他们帮助探听其产业情况的内容。参见盛宣怀未刊信稿,第215、216、217页。列强的“干涉”
47、来维护自己的产业利益。这在汉冶萍公司问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在被革职之前,盛宣怀就向日本提出了以汉冶萍公司的资产作抵押借款得建议。当时他这样做的目的连日本人也看得很清楚。日本驻中国公使伊集院说:“盛氏提出此案之真实意图,不外乎想借此获得我方对保护汉阳铁政局做出确实保证,同时想趁此清廷筹借军费而穷极无策之际,通过此次借款,以维系摄政王等对其本人得依赖。” 日本外交文书选译,第48页。满清王朝被推翻后,盛宣怀又以民国政府为对象设下了“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的圈套,其目的是,通过“合办”一方面拉日本参与保护汉冶萍的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合办”获取日本的贷款,向民国政府输诚投效。1911年11月,盛宣怀
48、在大连时就已经同日本方面就中日“合办”汉冶萍问题进行过策划, 参见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之编者按,同书,第229至230页。不久,日本财团代表小田切万寿之助又邀请盛宣怀渡日讨论。“经过仔细研究后,他们得出结论:这一贵重的资源应该由中日合办得机构来管理、经营。” 据日本朝日新闻的报道,转引自陈诗启:“盛宣怀的资本及其垄断活动”,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1962年第3期,第1819页。但是由于当时湖北一带两军交战正酣,这一设想很难实现。1912年初,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由于军政开支浩繁,各省地方又纷纷截留了上缴税款,一时间陷入严重的财政恐慌之中。 关于当时的情况,孙中山写道:“度支
49、困极,而军民待哺,日有哗溃之虞。”参见孙中山:复张骞函,见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第175页。1月,南京临时政府驻日本借款代表何天炯通过他人转告盛宣怀,告诉他,接到孙总统来点,“欲汉冶萍筹款”,并提出“华日合办汉冶萍”的建议。 参见王勋致陈荫明电(1912年1月14日),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30至231页。按:此时的“华日合办”究竟是孙中山本人的建议,还是何天炯或其他人的建议,尚未见史料可供查考。盛宣怀认为这是将汉冶萍纳入日本“保护”之下、避免被没收、从而保住自己载汉冶萍的巨大资产的绝好机会。1月14日,盛宣怀通过他人回答民国政府:“义不容辞,但目前即以产业加借押款,
50、无人肯借。或如来电所云,华日合办,或可筹措。”他还提出了“合办”的具体方式:“或由新政府将公司产业股款、欠款接认,即由政府与日合办,股东只要股款、欠款皆又着落,必允。否则,或由公司与日商合办,均可。” 参见王勋致陈荫明电(1912年1月14日),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31页。 虽然盛宣怀告诉民国政府,“以产业加借押款,无人肯借”,但是此事毕竟关系到他在汉冶萍巨大资产的前途命运,多一条出路总归是好的。因此,他还是于当天致函日本财团代表小田切万寿之助,表示“拟以公司产业向贵行担保,借用日币五百万元”。 盛宣怀致小田切万寿之助函(1912年1月14日),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
51、料选辑之一,第231页。1月17日,小田切万寿之助复函拒绝了这一要求。 参见小田切万寿之助复盛宣怀函(1912年1月17日),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31页。其实,日本当时希望的是以“合办”的方式直接控制汉冶萍的资源。对于盛宣怀来说,“抵押”也好,“合办”也好,只要能够达到保护自己资产的目的,都是可以接受的。不过比较而言,“合办”能够使日本更加深地卷入汉冶萍的事务,因而也许可以说此时盛宣怀更加中意的方案也是“合办”,何况在1911年底,他已经同日本方面密谋过“合办”,所以当“抵押”方案遭到拒绝后,盛宣怀就专心致志地企图实现“合办”了。 1月17日,南京临时政府官员通过他人转告
52、盛宣怀:孙中山并不同意中日“合办”汉冶萍的方案。孙中山认为,“中日合办,恐又流弊,政府接认,亦嫌非妥当办法,不若公司自借巨款,由政府担保,先将各欠款清偿,留一、二百万作重新开办之费,再多借数百万转借与民国”。 参见陈荫明复王勋电(1912年1月17日),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31至232页。可是奇怪的是,1912年1月21日,盛宣怀又收到了何天炯于同日发出的给汉冶萍公司的信函,信上说:“刻接南京政府来电,须将该公司改为华日合办,因等巨款以接济军费,兹请贵公司即日执行,所有后事新政府能一力保护,断勿迟疑可也。” 何天炯致汉冶萍公司函(1912年1月21日),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
53、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33页。1月22日,民国陆军总长黄兴(按:何天炯的委任状即是由黄兴签发)致电盛宣怀,介绍日本三井洋行与其接洽,“商订条约,即日签押交银”。 黄兴致盛宣怀电(1912年1月22日),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34页。盛宣怀虽急于缔结中日“合办”汉冶萍的协议,但是他可不是为合办而合办,而是要借此取得日本对处于革命军势力范围中的汉冶萍公司的切实的“保护”并由此保护自己在汉冶萍公司的资产,因此,这一“合办”必须得到民国政府正式确认才行。于是,1月24日,盛宣怀致电黄兴,告诉他:“顷日商小田切面称,不愿担借,要求合办。何君天炯来函,华日合办政府已许可,而贵电无合办
54、字样。究竟民政府主意如何?日代表在此专候,请速核夺电复。” 盛宣怀致黄兴电(1912年1月24日),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34页。按:盛宣怀说的应是实话。载盛宣怀复电黄兴的当天,小田切万寿之助告诉盛宣怀,如果单纯借款的话,“贵公司无货可抵押。断难再行通融”。“三井曾有华日合办之说,除此实亦别无办法。”参见小田切万寿之助复盛宣怀电(1912年1月24日),参见辛亥革命史料选辑,第298页。黄兴看来十分谨慎,他于1月26日给了盛宣怀一个含糊不清又带有威胁性的答复:“兹已电授全权于三井洋行直接与执事(按:指盛宣怀)交涉,请勿观望,即日将借款办妥,庶公私两益。否则民国政府对于执事之
55、财产将发没收命令也。” 黄兴致盛宣怀电(1912年1月26日),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35页。按:黄兴何以会发出如此含糊不清而又带有威胁口吻的电报呢?对此,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三井洋行上海分行经理山本条太郎于1912年1月27日致孙中山的一封信。该信有助于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故全文抄录如下:孙逸仙博士尊鉴: 谨向阁下证实下列来往电报: 1912年1月25日中午12时20分发往尊处下列电报:“接东京电,阁下致盛宣电未切要害。敝处已电东京云:阁下已授全权予三井于盛谈判,请尊行。如本月底各项条件未能未盛所接受,谈判即作破裂论,贵政府即可对汉冶萍及盛氏产业采取必要步骤。请阁下将此点电盛
56、、何。三井。” 1912年1月26日商务8时50分收到尊处1月25日下午8时25分发出之下列电报:“已遵来示各点电盛”。 1912年1月27日下午3时发往尊处下列电报:“接神户来电,一、二日内可签草约,请转知南京(政府)”。 最后一电发自盛宣怀的私人秘书,我揣度盛宣怀希望将签定草约的情况转知阁下。 汉冶萍业务经理王阁臣于一月初即在日本,今晨返沪,午后曾来访。王急于了解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我告诉他,阁下与胡汉民先生均提及此事。汉冶萍中日合办的设想,是去年十二月底我与阁下晤谈,议论到浙江铁路时提起的。当时我曾经谈到,假使阁下能同意浙江铁路由中日合办,也许能以该路为抵押,设想借款。
57、若仍保持为中国铁路公司,恐难罗致借款。山本谨启摘自上海三井物产会社致孙中山函,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37页。 按:从这封信中可以得知:黄兴1月26日致盛宣怀电与日本有关。同时,这封信还给人们留下了以下问题:第一,所谓1月25日下午8时25分由孙中山处发给三井洋行的电报,孙中山本人是否知晓?第二,山本条太郎为何要在汉冶萍公司业务经理王勋(即王阁臣)抵沪的当天,即致函孙中山证实前此一系列电报往来,在信中提醒孙中山:“汉冶萍中日合办的设想,是去年十二月底我与阁下晤谈,议论到浙江铁路时提起的”。他是在向孙中山展示一系列事实并想封住孙中山的口吗?第三,盛宣怀本人是否同信中提及的电报有什么关系?同日,民国政府、汉冶萍公司与日本三井洋行在南京签订了“中日合办汉冶萍”的草约。1月29日,盛宣怀的代表李维格(汉冶萍公司协理)和日商代表小田切万寿之助在日本神户也签订了一份关于“中日合办汉冶萍”的草约。这两个草约互为补充,规定“改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之组织为华日合办有限公司”, 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合同格式模板2
- 2025年租赁合同印花税规定
- 2025综合版权授权合同
- 2025合作合同-公司合伙人经营协议书
- 2025华北大川地产策划及销售代理服务合同
- 2025国际技术许可及设备进口合同范本
- 2025合同条款深度解析:如何在合同签订中争取最大权益
- 2025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时间
- 2025合同各类期限操作实务
- 2025销售雇佣合同范本
- 夫妻债务转让协议书范本
- 2025年房地产经纪人(业务操作)考前必刷综合题库(800题)附答案
- 桌球助教合同协议
- 电商行业10万字PRD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期中模拟试卷(一)(统编版含答案解析)
- 高一下学期《双休时代自由时间背后暗藏残酷筛选+你是“猎手”还是“猎物”?》主题班会
- GB/T 26354-2025旅游信息咨询服务
- SL631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第1部分:土石方工程
-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一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
- (高清版)TDT 1075-2023 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 《卖炭翁》课件-优秀实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