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言对词学理论的贡献_第1页
张惠言对词学理论的贡献_第2页
张惠言对词学理论的贡献_第3页
张惠言对词学理论的贡献_第4页
张惠言对词学理论的贡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张惠言对词学理论的贡献第23卷第5期2007年1o月德州学院学报journalofdezhouuniversityvo1.23,no.50ct.2007张惠言对词学理论的贡献孙彦杰(德州学院中文系,山东德州253023)摘要:词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成果的不断成熟和丰富,是标志清词中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张惠言的词选和词选序作为常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反映了这一词派的基本词学思想和主要理论观点.尤其是词选序,在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上,在为词尊体,词的评价标准及作词和论词方法等问题上,明确阐述了常州派的主张;而且,较之此前的词学理论有明显的突破和创新,为整个词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同时,词选和词选

2、序,在当时还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补救清代词坛上的阳羡派和浙西派之失,进而纠正整个词风,也具有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关键词:清词;张惠言;词选序;理论贡献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44(2007)05005005在号称词之中兴的清代,一个突出的词学现象就是不同词派的相继兴起,于260余年问,词坛上先后出现了多家具有显明地域特色的词学流派.在这些词派当中,晚起的常州一派,于浙西,阳羡两派渐趋衰落之际,因时乘势,另辟天地,别开途径,取而代之,成为清代词坛上声势最盛,影响最大的一个词派.常州派的兴起,”二张引其端”.”二张”者,指张惠言,张琦兄弟二人;所谓”引其端”,

3、则指张氏兄弟二人为常州派的始倡者,他们编辑的词选一书,实乃常州派的奠基之作,而张惠言为本书作的词选序,则为常州派词论的开山纲领.但是,当我们考察了常州派创始人张惠言的词学理论和创作实绩之后,又不免心生疑惑:若就词论而言,张惠言也就仅此一篇序文为成篇之作,其它只不过是在词选中对各家选词所作的一些感悟式评语,其理论简而略之,概而括之,原则而不精密,缺少理论分析而不成系统,何以奠定了常州派的理论基础呢?若就创作而言,张惠言的作品数量也有限,只有茗柯词稿一卷四十七首而已,以之与浙西派创始人朱彝尊的词作八卷三百多首,阳羡派创始人陈维崧的词作三十卷一千八百余首相比,实在无法相提并论,又何以能成为一代词坛宗

4、主的呢?就两方面成就而论,说张惠言能成为清代最大词派的首倡者,是否名实不符?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如前所述,张惠言成篇的理论成果就只有一篇词选序,他的词学理论和思想,也就集中反映在这篇序文中.序中有关词的论述文字如下:”词者,盖出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日词.传日: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然其文小,其声哀,放者为之或跌荡靡丽,杂以昌狂俳优.然要其至者,莫不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畅,各有所归,非苟为雕琢曼辞而已.今第录此篇,

5、都为二卷,义有幽隐,并为指发,几以塞其下流,导其渊源,无使风雅之士惩于鄙俗之音,不敢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之也.”对张惠言的这篇序文,叶嘉莹如此评价说:”推尊词体,上比风,骚,以比兴寄托为作词与说词之方法,既开途径,又标宗旨,遂奠定了常州一派之理论基础.”口这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张惠言的词学理论和思想提供了思路.第一,关于词的起源问题.文体的渊源流变,从来就是文体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词体的起源,历代词论家也作过长期的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如果把这方面的研究予以系统归纳,根据角度的不同,大约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从诗体的发展变化着收稿日期:20070409作者简介:孙彦杰(1947一),男,山东宁津人,

6、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章学和清代词学方面的研究.第5期孙彦杰:张惠言对词学理论的贡献51手探求词的起源.这种研究,先在观念上带有了偏见,以诗为正统,所以最终结论认为词是”诗之余”,是”诗之旁行”,是”诗降为词”,把词的起源看做是诗的旁枝侧出和副产品.这显然是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对词的一种轻贬之论.另一种是结合音乐的发展变化来考察词的起源.这种研究,把握住词最初的音乐文学的特性,根据词和乐的关系来求证词的起源,所以结论是词就是配乐而歌的”曲子词”,是为不同的曲子填作的歌辞之词,因此,推断词为”燕乐”的产物.张惠言关于词的起源之研究,显然属于后一种,但他的研究又比前人的研究有理论创新和发展.首先,此前的

7、论家,仅仅着眼于词,乐的外在关系,仅仅用以辞配乐的观点来探求词的起源,因而研究不深人,没有追求到更本质的层面.而张惠言则在词,乐关系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深入一层,从词与作者的关系,从词还具有导泄抒发男女哀乐,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之情的功能和作用出发,更深刻地揭示了词的起源和产生.在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张惠言虽然将男女哀乐与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之情并举,表面上是同样看重,而实际是有侧重的,因为联结两者的是“以道”,表明了两者之间有喻托关系,强调和着重的是后者.其次,此前的论家,出于推尊词体的需要,为抬高词的身价地位,提出”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的说法,把词的起源上溯到诗产生的时代,认为有了诗就有了词.

8、张惠言纠正了这种显然牵强附会,夸大其辞的说法,用比较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研究问题,探求答案,认为词”出于唐之诗人”.他也推尊词体,但仍依据客观实际归纳结论,而不是先根据需要设定结论,再去强拉硬扯找证据.在治学态度的严谨上,应该说也前进了一步,因而他的结论也就更可信.第二,为词尊体的问题.词之为体,初起时,确实就是一种歌筵酒席间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娱乐文学,是沉醉柔媚,香艳靡丽的歌辞而已.这一点,在五代时的欧阳炯为第一部文人词集所作的花间集序中,说得清楚明白:”有唐已降,率土之滨,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琐嫦娥”;”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

9、之玉手,拍按香擅.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绕之态o-2这种题材不出闺房男女,倚红偎绿,格调哀伤低婉,缠绵悱恻,自然要受到为儒家传统道德观念所浸染的文人的排斥和拒绝,把词视为伤风败俗,有辱伦理规范的”艳科”,对涉足作词常常怀有一种畏惧,惭悔和不安,感到一种压力和顾忌.但是,词发展到北宋,在一些政治家兼文学家的文人笔下,词的思想内容有了突破和新变,像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这样一些人,当他们作为文学家创作词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把政治家的怀抱情志注入到词作之中,词的题材由专写儿女情思转为抒写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政治关怀,使词别开一片新天地.正如南宋初年王灼在他的词论专着碧鸡漫志中所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

10、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l_3清代的陈廷焯也有类似评语:”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l_4苏轼在题材上,在风格上,都使传统的词出现新变化.到南宋的辛弃疾,词完全成了抒豪情,寄壮志,表现雄才大略,抒写压抑愤懑的”陶写之具”.这就是说,从词的创作实践来看,这种兴于晚唐,五代,原本用以歌筵酒席间以娱乐助兴为目的的歌辞之词,到宋代,一些词人开始把情志融人作品中,这时的词,已经和音乐逐渐分离开来,原来的“曲子词”成了文人抒写怀抱志意的工具和载体,走上了用以”言志”的”诗化”之路.实践产生理论,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支持.当词在创作实践上发生了变化,词人

11、为作品赋予了深沉的意蕴和充实的内涵时,呼唤词学理论跟上这种发展变化,廓清传统词学观念的影响,为词正名,争得如诗一样的正统地位,重新给予它符合儒家道德观念和传统诗教规范的价值和意义,使词走出”艳科”的阴影,使文人不再为作词而深怀惭惧和不安,深感压力和顾忌,就成了一种必然要求.于是,适应这种需要,便有了为词尊体的理论.实际上,作为北宋一位杰出的词人和理论家,苏轼早就开始了这种努力.一方面,他在词的创作中,“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放情而为,抒写“真性情”,开阔了词境,提高了情感的层次,拓展了情感的表现领域,开创了”词以言志”的范例.另一方面,又提出并阐述了作词的理论主张,最突出的是他的”

12、词为诗之裔”和”词关政教”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他在理论上为推尊词体所作的努力.至南宋王灼的碧鸡漫志,更以苏轼的”词为诗之裔”为理论起点,从探讨词的起源切人,把古代乐歌的发展变化作为逻辑线索,从词学理念,词的功能,词家词作的分析品评几个方面着手,自觉地将诗教传统引入进词学理论中,更高地举起”诗化”的旗帜,为词的尊体做了多方面的理论努力.后来的刘克庄,为词尊体的态度更显明,意识更强烈,旗帜显明地直言词人是“借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寓放臣逐子之感”,把词的作法和功能,完全纳入了诗,骚的创作体系中,以此来提高词的地位.清代的词论家,对词的52德州学院学报第23卷态度比以前各代更为郑重,在他们的思

13、想观念中,已全然消除了”词为小道”,”词者诗之余,大雅所不道”的浅斟低唱,遣兴娱乐观念的影响,为词争得如诗一样的正统地位努力在理论上鼓与呼.如阳羡派宗主陈维崧,大胆地提出”存词即所以存经存史”的观点,表现出自开行径的理论勇气.王昶,作为浙西派中期的着名词论家,在国朝词宗序中,从词和乐的关系角度考察论证,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尊体之论:认为词所具有的长短句式,正是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诗体形式的一种发展变化,而这种发展变化,又是与音乐有直接,密切关系的,自唐代兴起的词体,正是音乐和辞章结合的典范体式;他沿承词为诗之苗裔的说法,认为词原就本于”三百篇”,因此应视为诗之正,并且可以补诗之穷,从而强调和突出了词在

14、诗歌体系中具有的正统地位;他以儒家的诗教规范和原则来评词论词,特别推重那些合于诗教正旨的作家作品,并以此为标准选词定篇,提供给人们一个词的创作范本,用以消解视词为小道,末技的传统词学观念和偏见.正是在这样一种系统,具体的理论阐述中,表达了推尊词体的思想意识.在清代的为词尊体的理论家中,张惠言不仅意识更加自觉,而且有他特别的理论贡献.他在词选序中,为推尊词体,首先标举起”意内言外”的论词宗旨,这是对以前尊体理论的突破和进步.就”意”而言,张惠言所指的是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之情,也就是他在词选中评论各词家作品时,一再提到的”感士不遇”,”忠爱之忱”,这样,就提高了写男女哀乐,儿女相思之情的情感品位.他

15、如此重视”意”,重视词的思想内容,目的就是要论证说明词也是”言志”的,写身世之感,写家国之思,写具有共性的人生感慨.由此自然得出结论:词与诗,与骚人之歌在精神品质上有一种接近性,在对社会生活的干预能力上是相近相类的.在做了这样的论证,得出这样的结论之后,他直言明告,鼓励那些”风雅之士”,不必再顾忌和忧惧把词看做是”鄙俗之音”的陈腐观念,可以大胆地,理直气壮地把词与诗赋并论而”风诵之也”.再就”言”而论,张惠言认为,词的言辞,不应该是普通的,一般的言辞,而应该是一种”微言”,这种“微言”,其文小,其旨大,有比兴寄托之功能,而且是精美细致,深婉雅丽,有要眇幽微美感特性的语言.张惠言选用”微言”来论

16、词,反映了他对词体所具有的美感特质的敏锐体悟和准确把握.所以,他的”意内言外”之说,确实有其独到的理论贡献.同时,除了推尊词体意识外,张惠言主”意内言外”之说,还要用来补救浙西,阳羡两派之弊.我们知道,浙西派发展到后期,由于刻意追求词的雅化,忽视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因而流于空疏浅薄;而阳羡派发展到后期,则由于过意追求词的”大题目”,”大意思”和体貌的豪放,忽视了作品的美感要求,因而流于粗率叫嚣.张惠言正是用”意内”,强调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价值,来补救浙西派的空疏无物之失;又用”言外”,强调重视语言的委婉含蓄和美学价值,来补救阳羡派的粗率叫嚣之失.由此观之,张惠言的”意内言外”之说,又实在是

17、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词学理论.第三,关于词的评价标准问题.清代词人好操选政,而在选词论词中反映出不同词派的论词标准和词学主张.张惠言的词选序,明确地提出了常州派的评价标准.他首先肯定词是”感物而发”的,但他又公开表示对那种”放者为之”,任情而发,毫无节制和约束,因而陷入”跌荡靡丽,杂以昌狂俳优”的词作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认为词之”至者”,应该达到”恻隐盱愉”,”触类条畅,各有所归”的境界,而不能是”雕琢曼辞”.在这里,我们看到,张惠言自觉地把传统的诗教规范引入词的评价标准体系中.在中国的传统诗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核心的观念,那就是要求诗的”雅正”.什么是”雅正”?就是儒家”温

18、柔敦厚”的诗教.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发乎情,止乎礼仪”,这是一条政治评价原则,是对作品中情的内涵提出的规范要求.这一规范要求的具体内容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要担当起政治教化的责任,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使社会风气et变敦厚,如此,才是符合”雅正”观念所要求的情感.二是要”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怨而不怒”,这是一条美学评价原则,是对作品中情的表达提出的规范要求.这一规范要求,具体说就是”使情而不为情所役”,要约情合中,讲求中庸之道和中和之美,不能只图一泄为快,任情而发,无所节制和约束,滥情就要越出规矩,就会背离”雅正”之道.分析张惠言对词家词作的评价论述,

19、虽然没有明言直说所把握的标准,但实际上是依据了诗教规范.他推崇唐代词人,欣赏温庭筠词的”深美闳约”,赞扬两宋词家中苏轼,辛弃疾,姜夔,王沂孙等的作品”渊渊乎文有其质”,而批评柳永,黄庭坚等的作品”荡而不反,傲而不理,枝而不物”,”放浪通脱”,反对”放者为之”.这说明,在他的思想观念深处,是诗教传统,是”雅正”观念,是”温柔敦厚”的原则规范,在影响和制约着他对不同作品的不同态度.张惠言论词依据诗教规范,我们还可以从他的为学和编辑词选一书的动因推知.他在编辑词选时,第5期孙彦杰:张惠言对词学理论的贡献53已经是一位着名的经学家,正在另一位经学大师金榜家中间学,同时教授金家子弟.金氏子弟喜好填词,张

20、惠言便与兄弟张琦编选了这样一部词的作品读本,作为教材供金氏子弟学习.作为一名经学的着名学者,要给另一位经学大师的子弟编教材,自然十分慎重,也自然地要以一个经学家的眼光来选词定篇,因此,他评词论词,尊奉儒家的诗教规范和传统,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联系张惠言的整个词学思想和词论内容,我们看到,他既不单凭风格的不同,也不单凭声律,字辞运用,而是同时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高低来衡量评价词家及其作品,应该说,在这一方面与此前的一些词论家比起来,他的理论也是前进了一大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第四,关于作词和说词的方法问题.叶嘉莹先生曾指出:张惠言是以比兴寄托为作词和论词的方法,而且,他的这种方法,是既

21、开途径,又标宗旨,并奠定了常州一派的理论基础.由此可以想见,比兴寄托之说在张惠言的词学理论乃至整个常州派词论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论词,这与他的”意内言外”之说的提出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推尊词体的需要.在一般人心目中,特别是在那些文人学士,正人君子的思想意识中,一向对词抱有偏见,持一种鄙视,否定的态度,视之为”艳科”,”淫词”,把作词目为邪门歪道,不是正经路子.张惠言要公开传授作词,当然心存忧虑和顾忌,害怕社会舆论,担心遭到讥讽和非议,坏了自己的名声.正是在这样一种心理作用下,他才有意推尊词体,抬高词的身价地位,竖起一道理论上的挡箭墙.于是,他找到词通过”里巷男女哀乐”

22、来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之情”,和诗的具有美刺劝谏功能的比兴手法,离骚中美人香草的喻托手法之间的相通之处,而正是在找到了表现手法的相通之处后,他才把”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之情”笺释为”感士不遇”和”忠爱之忱”,这样,词中的男女哀乐之艳情,就突破了一人一事一已情思,成为具有身世之感,家国之思的人生悲哀,和具有讽颂美刺之意的社会政治关怀.于是词与诗在精神品位上就有了一种接近,因此也就完全可以上比风,骚.可见,他的比兴寄托之说,实质上还是一种为词尊体之论.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张惠言在词选中,对所选的116首词中的40首,循幽索隐,务求其意,按照他的理解,用比兴寄托之法来指发它们的幽隐之义.但是,正是在他认

23、为的”义有幽隐,并为指发”的解说中,出现了牵强比附,妄加指实的问题.他论词不顾作者之生平为人,也不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本事,妄断臆说,旨求作品的托意,甚至是逐字逐句求解.因为牵强,主观,妄指,其论词便受到当时和后来一些论家的批评.如,谢章铤就曾说过:”皋文之有功于词,岂不伟哉.然而杜少陵虽不忘君国,韩冬郎虽乃心唐室,而必谓其诗字字有隐衷,语语有微辞,辨议纷然,亦未免强作解事.-l5j分析起来,张惠言论词表现出来的牵强附会之迂执,有其文化渊源,表现出一个经学者受古代文论中说诗传统的影响与束缚.早在诗经为开始,就已经出现了以政治,道德为”大义”的比兴寄托说诗方式,一些解经,注经的学者文人,把诗歌作

24、品中的一些具体形象,赋予它们一种固定的象征意,久之,比兴寄托便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一种死板的说诗套式.如:夜,比暗时;残阳落日,比乱国;百花,比百僚;浮云,残月,烟雾,比佞臣;等等.正是被笼罩在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的比兴寄托的套式阴影中,张惠言又要为词尊体,所以,才出现了牵强比附,强作解事,胶柱鼓瑟的论词之误.虽然,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论词,存在以上失误,但如果以词之为体在于有一种曲折含蓄之美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又正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回味来论,他的比兴寄托又可以看做是对词的美学特质的体认和把握.张惠言为推尊词体,用比兴寄托来说词,尽管有不足,但他把词看做是用以表现寄托之意的一种最佳体式,看到了词在文人手中

25、创作起的变化发展,体察到了词因喻托而形成的”低徊要眇”之美学特质,这应该是他的比兴寄托之说的理论贡献.参考文献:1叶嘉莹.清词丛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45.2龚兆吉.历代词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9.3王灼.碧鸡漫志m/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16.4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2.5谢章铤.词选跋文m/词话丛编:第20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54德州学院学报第23卷innovationfollowingbreakthroughanddevelopmentfollowinginn

26、ovationonzhanghuiyanscontributiontothetheoryaboutthecisunyanjie(departmentofchinese,dezhouuniversity,dezhoushandong253023,china)abstract:thesymbolofresurgenceabouttheciintheqingdynastyisthattheorystudiesaboutcidevelopesandgoesdeep,theachievementisunceasinglymatureandrich.astheworkoflayingafoundation

27、intheschoolofchangzhou,zhanghuiyancollectionoftheciandprefaceaboutcollectionoftheciembodiesmaintheoryviewpointofthisshoolaboutthecidistinctly.prefaceaboutcollectionoftheciexpoundsdistinctlyviewsofthisschoolasthefollowingaspecets:theoriginoftheci,thecizunti,standardofappraisingtheci.themethodofwritin

28、gandestimatingtheci,ect.andzhanghuiyansviewhasobviousbreakthroughandinnovationthanthetheoriesbefore.zhanghuiyanmakescontributiontodevelopmentoftheoryabouttheci.atthesametime,collectionoftheciandprefaceaboutcollectionoftheciarepertinentstronglyonthattime,whichhaverealisticanddirectvaluetoremedythefaultmadebytheschoolofyangxianandtheschoolofzhex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