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课程发展中的民族文化特征_第1页
论高校课程发展中的民族文化特征_第2页
论高校课程发展中的民族文化特征_第3页
论高校课程发展中的民族文化特征_第4页
论高校课程发展中的民族文化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高校课程发展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一、课程设置指导思想的民族文化性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 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中国, 各个 地区、各个国家在设置课程、 编制教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如在我国, 在自古而来的“仕”教育的指 导下,在封建高等教育机构中,从课程的设置到教材的选用,都 很明显地抹上了中国这种特殊的封建色彩, 其课程内容涉及的几 乎都是基本的为官之道的内容。 在英国,从中世纪后期开始, “绅 士”教育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不管是埃利奥特还是汉默夫 雷,尤其是洛克都提出培养具有英国特殊民族色彩的“绅士”, 并为此而设置众多相关课程。 这种“绅士”教育思想在英国高等

2、 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并影响到中世纪 后期及以后多个世纪英国高校课程的特点。 有学者认为: “直到 18 世纪,牛津大学的课程仍在本质上保留着古典和人文主义教 育的传统, 就这一点而言, 牛津大学的课程可能更为直接地反映 了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影响。” 1 这些都很有力地说明了在高 等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方面的民族文化特性。另一方面,从事高等教育的哲学思想也是这种民族性课程产 生与发展的根源。在美国,有一些批评家认为,如果高等教育一 定要保持价值自由, 摆脱价值判断, 学术研究就有无人问津的危 险。他们认为,价值判断实际上可以提高学术的精确性 2 。这 种批评的言语

3、是建立在美国高等教育企图摆脱大众价值判断而 实现其学术及其相关的独立性而产生的, 实质上也反映了美国实 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文化特性。 所以说, 强烈的国家主义和功利 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美国高校课程设置的教育哲学价值观基础。 而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殊的文化价值思想, 这些 特殊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价值思想影响着高校的课程设置, 从而使得高校人文课程的价值指导思想方面具有强烈的民族文 化特性。二、课程目标的民族文化性 课程目标与整个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虽然课程目 标较为具体, 但是其目标的主要方向还是以教育教学培养目标为 导向的。 由此可以看出, 课程目标是引导整个课程编制

4、过程的最 为关键的准则,是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 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的 3 。不论是哪个国家或 地区,其高校的课程目标除了传授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 都 是一方面反映本国或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强 调对国家的认同和一定的道德意识。 这种“在课程目标上, 注重 国家观念的培育, 尤其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无疑是 贯彻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体现” 4 。另外,课程目标除了是对统治阶级主流意识、 民族精神的弘 扬外, 还是一定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的集中体现, 与所在国家或地 区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特点密切相关。 各国因为他们的社

5、会制 度和社会文化的不同特点决定着其所有高校在课程的目标制定 的民族文化性。三、课程内容的民族文化性 课程内容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传播和进行道德教育 的一个主要载体, 它既反映了一定的教育目标又是教育教学内容 的集合体,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定的民族文化特性。 对于高校课程内容的选择、 改进与改革无一不彰显了一定的民族 色彩,无一不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国 家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是为本国或本地区民族的兴旺成长 与发展服务的, 所以高校课程内容的选择也会体现一定的价值体 系,“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 从而深 刻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 5

6、 。这种价值观念体系表现为一定 的显性的或隐性的民族精神体系。教材是课程内容的最直接的载体与体现者, 其呈现的方式具 有一定的地区文化特性与民族文化特性, 对于教材的编制与内容 的选裁无一不体现着国家与民族的精神价值和利益追求。 如在我 国,高校教材担负着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把培养学生 的思想素质贯穿到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去的任务, 寓爱国主义教 育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之中,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6 。其他国家的教 材建设也是如此。 只要是独立的主权国家, 它们对高校的教材建 设便会牢牢控制, 使之既能反映国家利益又能体现本国的民族文明。

7、四、课程生成基础的民族文化性 课程生成基础,简单来说包括政治制度基础、经济基础、科 学技术及文化基础。 就政治基础来说,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课程目标的制定与课程内容的选择。 要求培 养的人才为其统治服务是任何历史时期、 任何国家的教育所共有 的特点。但因为国情不同,设置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也有所不同。 不同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就是本国、 本地区的需求的反映, 直接服 务于本国、地区的政治运行。如 1968 年的法国高等教育方向 法规定“大学影响国家输送各方面的干部, 参与各地区的社会 和经济发展工作” 7 就是一个典型。就经济基础来说,高校的 课程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设置的

8、,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 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并尽量为本国或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如在中世纪后期的德国哥廷根大学设置了大批为近代工商业社 会发展所需要、 能够直接服务于国家内政外交的法律课程, 从某 种意义上来说, 哥廷根大学的课程已在极大程度上摆脱了宗教神 学的束缚,洋溢着浓郁的世俗和民族主义色彩。与此类似,步入 近代的英国伯明翰的梅森学院除了开设采矿方面的课程之外, 还 设置大量有关冶金以及酿造等方面的课程,颇受当地人的欢迎 8 。就高校课程生成的文化基础来说更是如此,课程内容是传 承文化的集合体, 文化是课程内容的源泉。 而文化又是一个国家 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民族精

9、神之精华, 是 民族的灵魂。 所以,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特有 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 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 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不同的民族文化系统, 必然构成不同民族特 定的课程文化。” 9 这种在民族文化影响下的课程文化的作用 下就会产生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除了以上三种最基本的课程生成基础之外, 还有如课程实施 主体基础的民族性等特点。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课程实施主体所具 有的对于课程的认同也是不同的, 或多或少地会带有一定的区域 性,这种区域性特征因为主体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 族传统的不同对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理解也会不同。 更重要的 是,他

10、们对课程运行方式、对课程的组织方式、以及对应该讲授 的课程内容乃至如何讲授都是不同的。 这种课程实施主体对课程 的认同与反应,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地区民族色彩。五、课程组织方式以及表现方式的民族文化特性 课程的组织或表现方式是课程得以面世并为使用者提供服 务的方式, 有其固有的特点, 并在课程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发展, 创造出适合使用者的需求并能较好地反映课程内容的教材。如, 教材版面的设计、 美观的制造等等都是属于此类, 并包含有相应 的制度在内。 如在中世纪大学, 为了学生学习以及考试复习的方 便性,出台了相关的制度,要求教师及时出版自己的讲稿。在这 类大学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教师在完成教授任务的

11、同时, 及时将自 己的讲稿出版, 以便学生及时复习 10 。这便是对课程内容组织 的一个有效说明, 也就很有力地说明了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方面的 民族性色彩。对于课程构建模式, 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是不同的, 这是基于 他们的民族文化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差异。 大学的课程又是多样化的, 除了显性课程面世之外, 还有些许的 隐性课程包含在内。 这类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辅相成, 共同构 成了高校的课程体系, 并在培养学生道德、 情感等方面具有潜移 默化的巨大作用。 隐性课程相比显性课程而言更具有其地区性和 民族性,是在本地区、本民族的发展中积累而成,是有别于其它 民族或地区的。六、课程民族

12、文化特性发展中的国际性 首先,高校课程民族文化特性中孕育着国际性。 高校课程的 民族性既表现出了一定的民族传承性又表现出了一定的民族发 展性,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着的民族性。 在这种发展着的课 程的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以及通 讯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国际性的特点逐步展现起来,其内容、 表现方式等具有了国际化的趋向。 近代以来,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 发展中, 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性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表现在课程 领域便是课程发展的国际性特点。美国从 1958 年的国防教育 法、 1961 年的共同教育与文化交流直到 1966年的国际 教育法都一再强调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此后,

13、日本的许多大 学通过创设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新系科,增设了大 量的信息科学、比较文化学、西洋文学、非洲文学、亚洲史等涉 及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另据 2003 年国际大学联合会对高等教育 国际化的 10 个组成部分的调查发现,国际性课程排名第四,重 要程度被列入第二档次 11 。其次,高校课程在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矛盾中得以发展。 自从 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后, 高校课程的国际化取向越来越明显, 并 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族性产生激烈的矛盾, 使得高校的课程在民族 性与国际性的相互矛盾与渗透中不断发展与改进。 起初, 国际性 的课程进入高校之后, 因为种种因素而被排斥。 随着国际性课程 与民族性课程

14、的不断磨合, 民族性课程内容在借鉴国际性课程的 过程中能逐步摈弃其局限性与狭隘性, 不断优化。 而国际性课程 也取经于民族性课程以不断完善,并能渐渐适应本土化的环境, 与民族性的课程共同成为高校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七、对高校课程改进的启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知, 高校的课程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民 族文化特点比较明显,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课程目标、 内 容设置等方面的一个隐性原则, 同时也成为我们今天对高校课程 改进时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 尤其是在今天课程的国际化趋势越 来越明显、 越来越被重视的条件下, 课程的民族性内容更值得关 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民族观与课程国际观。 要正确认识 到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民族性”与“国际性”是密不可分 的,二者有着共同的命运,缺少了国际性的民族性是有很大的局限的,而缺少了民族性的国际性是不可能发展的。在高校课程改革中要充分发挥“民族性”在国际化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是民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