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从物质、精神和语言方面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中国人发现茶后是作为药草来使用的,茶与文化因素结合后,在农耕文明的 基础上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茶文化。1 7 世纪茶叶进入到 欧洲市场,虽然很多国家都有茶叶的消费,却只有英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茶文化 体系。中英两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茶文化的内涵集中体现了茶与文化结合产生的种种文化现象。 本文对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主要是从物质、精神和语言三个方面来进行阐 述,最后总结出中英茶文化出现差异的深层原因。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关于茶 的
2、起源及中国茶在西方国家的传播;第二部分则重点阐明了茶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并叙述了中国茶文化和英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其中关于两国的历史、经济、政 治等因素对茶文化形成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 点内容,主要从物质、精神和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和对比中国茶文化和英国茶文 化在内涵上的体现,分别是中英茶文化的物态形式、内在本质和使用方式;本文 的第四部分是通过第三部分的对比和分析进而对造成中英两国茶文化差异的原因 作一个总结。 茶起源于中国,又飘香在英国,茶成为中英两国共同的标志性特征,并深刻 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本文以对比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内涵为研究 主题,是想试着
3、通过茶文化内涵中物质、精神和语言三方面的内容来深层剖析中 英两国的茶文化,进而揭示出两种茶文化在本质上的区别。 关键词:茶文化, 内涵, 物质, 精神, 语言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when tea was discovered by chinese, it was initially used as herb. after it was integrated with cultural, tea culture was formed. in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
4、m and taoism, chinese tea culture wa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cultivation culture. in the 17th century, tea began to enter european market. although many countries had joined chinese tea consumption, only british established their own system of tea culture. china and british formed their respective s
5、ystems of tea culture toward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this system, the connotation of tea culture epitomized all kinds of cultural phenomena produce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ea and culture. the contrasts in the connotations of tea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british given in this paper were
6、 in material, spiritual and linguistic, these three respects, and in the end, the author sums up deep reasons that led to the differences of tea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british.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tea and the spread of chinese tea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second part emphasi
7、zes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tea culture, and explains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british culture, gives quite detailed description on impacts produced by the factors of history, economy and politics in two countries upon the formation of tea culture.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re pa
8、rt of this paper, which mainly analyzes and contrasts the embodiment of the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tea cultures from material, spiritual and linguistic respects. the fourth part of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ntrasts made in the third part, makes a summary statement about re
9、asons that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tea culture and british one. tea originated from china and then was spread to britain. tea has become the common symbolic characteristic of both china and britain, and has profoundly impacted peoples daily lives and spiritual world. this paper takes
10、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connotations of tea culture in chinese and british as its study subject, tries to deeply analyze chinese tea culture and british one through material, spiritual and linguistic aspects in tea culture connotations and then reveals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kin
11、ds of tea cultures. keywords: tea culture,connotation,material,spiritual,linguistic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12、,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湖北工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 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饮用茶的国家。茶发乎神农氏,兴起唐朝, 盛于宋代,发展传播于明清两朝,迄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人们在细啜慢饮的 过程中慢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茶与文化的结合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更 高一层的
13、境界,不仅具有了一般文化的表象,还有表现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人 际融合的功能。 茶与中国文化衍生出的茶文化,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高雅的还 是俗世的。茶于1 6 世纪传入欧洲,很多西方国家都有茶的足迹。同样有着悠久历 史的英国不但接纳了茶而且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中国的英国茶文化。英国和中国有 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茶的传入和茶文化的形成,不但改变了英国本土 的生活方式,对英国的精神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对于认识和研究存在 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中的茶文化的差异,对其内涵进行对比是很有意义的, 不仅能对中国和英国本土的文化历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还能学习和借鉴英国在 对待外来文化
14、时是怎样做到吸收、坚持和创新的。 茶文化的研究现状 国内茶文化的研究现状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然而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室始于2 0 世 纪8 0 年代。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茶文化总论、茶史研究、茶艺 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五个方面。此外,在茶 与儒释道、茶文学与艺术、茶俗、茶具、茶馆研究等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 1 9 8 4 年,庄晚芳在论文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中最早使用“茶文化”一词。 1 9 8 7 年张宏庸在茶艺一书中使用“中国茶文化”。随后中国茶文化、中国 茶文化基础知识、茶文化概论、中华茶文化等著作都对茶文化这个全新的 概念进行了一一的
15、诠释。而茶文化与中国人生哲学(论纲)、茶文化:自然与 人文精神的综合体、试论中国茶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中国茶文化研 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等论文进一步阐明了茶文化的概念、内涵、 体系和精神。 在中国茶文化研究中,中国茶史研究起步最早,目前是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热 门。茶史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陈椽的茶业通史。茶业通史是世界上第一部 茶学通史著作,书中对茶叶科技、茶叶经贸、茶文化作了全面的论述,是构建茶 史学科的奠基之作。陈椽其后的中国茶叶外销史则是对中国茶叶在对外贸易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的历史上作的深入研究。中国茶史散论(庄晚芳)从茶的发展史、饮用史等来
16、 论证茶的发源地,并着重论述了茶的栽制技术的演变以及茶叶科学研究的进展等。 茶史初探(朱自振)则论述了茶之纪原、茶文化的摇篮、秦汉和六朝茶业、称 兴称盛德唐代茶业、宋元茶业的发展和变革、我国传统茶业的由盛转衰、清末民 初我国茶叶科学技术的向近代转化及抗战前后我国茶叶科技的艰难发展,为茶史 学科建设作了重要贡献。茶与中国文化(关剑平)一书选择中国茶史研究薄弱 时期魏晋南北朝迄初唐时期入手,从文化史角度阐明当时饮茶习俗的发展状 况以及饮茶习俗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特别是饮茶习俗产生的原因、茶文化在中 国酝酿的过程,对汉魏六朝茶史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茶艺是茶文化的基础,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台湾是现
17、代中国茶艺、茶道的 最早复兴之地,现代茶艺(蔡荣章)、茶艺学(范增平)、台湾传统茶艺文化 (张宏庸)等都是这方面的著作。大陆方面陈文华在中国茶文化学、茶艺99 茶 道99 茶文化、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论 中国茶艺及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等论著中对茶艺、茶道概念和特征、精 神作了精要的阐释,并进一步对茶艺、茶道进行理论阐述,并指出当前茶艺编创 和表演中所存在的一些误区。林治在中国茶艺、中国茶道、茶道养生中 对各类茶的冲泡技艺、茶艺六要素美的赏析、茶艺美学基础、茶道精神、茶道养 生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马守仁通过茶艺美学漫谈和中国茶道美学初探 揭示茶艺美学的形式美、
18、动作美、结构美、环境美、神韵美五个特征和茶道美学 的大雅、大美、大悲、大用四个特征。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茶艺和茶道的研究 虽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已是百家争鸣的局面了。 对茶文化其他方面的研究最多的是对茶文学与艺术的研究。中国茶诗的总体 走向(余悦)对中国茶诗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茶诗特色、中国茶诗功用作了总 体的概述;感悟中国文人中国茶诗词略论(施由明)从中国茶诗词中挖掘 出中国文人的“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和避世心态及审美情趣;中晚唐茶、诗关 系发微(赵睿才、张忠纲)阐述茶的“清新”与中晚唐诗歌的“变新”的关系, 认为茶文化促使中晚唐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以“清省”、“清寒”为主要特征的审 美情趣。
19、 此外还有关于茶俗、茶具等的研究也是异彩纷呈。例如余悦在江西茶俗的 民生显象和特质系列论文中淋漓尽致地对江西的茶俗进行了解析,而且在问 俗、事茶淳俗等书中也对中国茶俗作了深入研究;王建平的茶具清雅对 中国茶具的历史和发展作了梳理,吴光荣在茶具珍赏中对紫砂壶及各式茶具 进行了鉴赏和研究。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国外茶文化的研究现状 由于茶在西方的发展历史短暂,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有限,即使茶伴随英国 有四个世纪之久,他们也多是从通论的角度来讨论茶叶贸易和茶文化问题,关于 英国茶文化研究的专著难得一见。 在国外的茶文化研究中最具影响的是美国人威廉99 乌克斯先生的巨著茶
20、叶 全书(上、下册),书中运用丰富的数据资料展示了茶叶的方方面面,涵盖了茶 的历史、科技、科学、商业、社会和艺术方面。该书涉及的国家有中国、英国、 日本和美国等,其中对英国茶文化的论述代表了一个时期英国茶文化的研究水平。 英国人佩蒂格鲁( j a n e pe t t i g r e w) 编著的“茶”鉴赏手册涵盖了茶的起源、茶 叶的生产和贮存、茶具、茶的冲泡和鉴赏,以及全球茶叶名录等内容,重点研究 了英国“午茶”的生活方式,并论证了在欧洲只有英国才真正形成了“茶文化”。 另一英国学者艾登( ed e n ) 茶从广义上的茶文化入手,列举了具有代表意义的 国家的饮茶风俗,系统介绍了“茶”的自然
21、属性和社会属性,详细分析了各大茶 叶产地的情况和历史成因。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对茶源地持有不同的看法。 外国学者就“茶”写的专著不多见,但他们在经济史、贸易史、文化史等相 关著述中对之往往有所涉及,或是提供了一些贸易和消费数据,或是对当时消费 情况的社会背景做了研究,大多是用茶来表明当时的社会情况。如克拉潘的现 代英国经济史、以及剑桥欧洲经济史( 4 一 6 卷) 。其中欧洲经济史第 2 卷提出茶消费的社会原因,并介绍了1 6 4 9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情况。著 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巧至1 8 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第三章 “饮料部分”谈到了“茶”,其间对茶文化有较多的讨论。他
22、提出新的看法,即认 为欧洲人在印度而不是中国首先品尝到茶,是荷兰而非葡萄牙率先开始欧洲的茶 叶贸易; 关于英国人饮茶形成风尚的时间,他认为应当是在 1 6 5 7 年左右,而更多 的著述则将时间限定在1 8 世纪上半叶。 此外,斯特尔卡普( an n st a l c u p ) 的中亚细亚的茶肆、莫尔的寻找午茶 的片刻宁静和亨尼西( ga i l he n n e s s e y ) 的沏上一杯茶吗?都以茶文化作为 研究对象,前一篇讨论了中西茶文化的异同,后两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西方人下午 茶的有关情况。德国学者希施费尔德的欧洲饮食文化史:从石器时代至今的营养 史、英国学者奥尼尔的勃朗特姐妹的世
23、界: 她们的生平、时代与作品对茶贸 易、茶事和茶会等茶文化现象均有所涉及。 当前研究的不足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中国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居多也较全面, 是以中国茶文化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的思想背景、茶艺、茶道等为主题。而对于英国这个茶叶消费大国的茶文化研究 多是从经济角度来进行叙述,很少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来分析。另外,采用对比 研究方法对中英茶文化进行的研究成果贫瘠,只有中英茶文化比较(姚江波) 和中国茶与英国的茶文化(姚江波)两篇有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另外还有一 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章,如中英茶文化比较、浅析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中西“茶”文化的内涵及翻译、中外茶
24、文化底蕴的思考、中西方茶文化比 较浅析,文章只是简单陈述了中西方茶文化的异同之处,或是将两者的差异进行 笼统的比较,没有将中国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尤其是极具代表性的英国茶文化之 间的异同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其实中英两国茶文化,尤其归集于其内 涵上是有着很多的外在和内在的差异表现,然而并没有对于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专 门论述的文章。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第1 章 关于茶的起源及传播 1 . 1 茶的起源 茶,人皆晓之,也大都饮之,然而对于“茶”究竟从何而来、何时而起,只 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其实古时的茶并没有统一被称为“茶”,而是有着多种称谓。 西汉的司马相如在
25、凡将篇中称茶为“舛诧”,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 经中称为“荼草”,还有的记载中称为“诧”,“皋芦”,“瓜芦木”等,表示“茶” 的字还有“槚”、“蔎”、“茗”、“荈”等。直到 8 世纪中叶唐人陆羽所著写的中国 乃至世界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茶经中,将“荼”改成“茶”,自此茶的字形、 字音和定义才有了统一的界定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世界其他各国的语言在“茶” 的发音上,如日语“c h a ”,印度语“c h a ”,英语“t e a ”,法语“t h e ”,荷兰语“t h e e ”, 德语“t e e ”等,这些音多数是根据中文的发音直译过来的。其中除日语和印度语 为中文“茶”字的原音,其他国家“
26、茶”的音都是从中国广东或福建沿海地区的 发音转译的。现在除“茗”字还因文人学者取其文雅而常见于诗书画作中以用作 “茶”的异名,其他的字都极少见或完全没被使用了。 拥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物是另一个能证明中国是茶的发祥地的有力依 据。中国古文化中,神农氏与茶的发现和利用联系最紧密的。相传在公元前 2 7 0 0 年前,神农身为三皇之一的炎帝,为了给人治病,常常去深山采草药,他亲自尝 试采集来的草药以识别功能和药效。在一次偶尝毒草时,他随手捡起背后树上落 下的叶子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不适感消失了,人也觉得精神振奋。这些叶子就 是茶。在地处湖北,接近川、陕交界处的神农架,就盛产包括茶叶在内的药材共
27、1 3 0 余种,这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吻合。而且在 中原一带的确有很多与神农氏相关的茶文化遗址,如湖南茶陵有神农(炎帝)墓 与神农庙,现为炎陵县。据南北朝茶陵图经记载,“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 焉。”据清嘉庆茶陵州志考证,茶陵因“茶水源于此”和“林谷间多生茗”故 得名。茶陵这一“茶”字,在我国各县县名中是唯一的。据传,汉时茶陵称“荼 陵”。辞书中对“茶陵”的解释:茶陵县在茶水南岸,古时称“荼王城”,也称“荼 乡”。无论神农发现茶是否只是个传说,通过自然环境和历史记载给出的真实资料, 我们从中推知茶的发现和利用的确是始于我国上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距今已 有5 到6
28、 千年的历史。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茶进行研究并撰写成书的国家。见到茶名“荼”字字 形的第一部书是约公元前2 世纪的尔雅 1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茶 1 尔雅99 释草第十三: 荼,苦菜 。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经是唐代的陆羽所著(公元前7 5 8 年左右),他也因在茶学上的卓越贡献而被世 人称为茶圣和茶祖。 1 . 2 茶在西方的传播 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用的茶叶、饮茶方法、引种的茶苗、茶叶的名称、栽培技 术、加工工艺及茶具茶艺等开始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出去的。确切的文献 记载这些是始于唐代,在传播方式上多是通过来华僧侣、传教士和被派往其他国 家的中国
29、使节以馈赠形式来实现的。 秦朝统一中国后,茶叶便沿长江而下传遍了半个中国,我国现在共有1 7 个省 9 0 0 余个县生产茶叶。茶叶作为商品形式进行向外传播最早是始于4 世纪末5 世纪 初。佛教由中国传入高丽国时,茶叶亦随之传入朝鲜半岛。新航路的开辟不但开 始了西方人的世界之旅,也意味着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开始接触到充满东方魅力的 茶叶。意大利的马可99 波罗于元朝时期来到中国并居住了多年,他回国后在关于 对中国印象所写的中国茶和航海旅行记两本书中,就有对茶叶的类别、 功能及制作工艺等的记述。由马可99 波罗口述,法国作家卢思提99 谦诺(他本是 意大利比萨人,但在当时比萨属于法国)执笔的马可99
30、 波罗游记中也有提及 茶。为这本书作序的意大利地理学家赖麦锡也对这种植物有所描述,他详细记载 了1 5 5 0 年自己与一名波斯商人的谈话。这位商人告诉赖麦锡,在遥远的契丹国(中 国北方地区)有一种名为“嘉宜契丹”(ch a i-c a t a i )的树,这种树的叶子在当地 非常流行,人们把它晒干或者直接饮用新鲜的嫩叶,主要的饮用方式是和水一起 煮开。空腹饮一、二杯,可以祛热病、头痛、腰痛、关节痛等病。饮食过度造成 胃不舒服,饮用这种汁水少许,片刻即愈,这种植物还是治疗痛风的灵药。这位 商人还说到这种“嘉宜契丹”价格相当昂贵,一整袋大黄只能换一两,但是从口 感和功效上来比较,他还是更青睐“嘉
31、宜契丹”,并相信将这种植物通过贸易带入 西方后,人们一定会像自己一样舍弃大黄转而大量使用“嘉宜契丹”的。 欧洲国家真正接触到“中国茶”的实物其实是在1 6 世纪,1 6 1 0 年登录欧洲, 先是荷兰和葡萄牙,1 6 3 8 年才传入英国, “饮茶代酒之习惯,东西方同样重视,惟 东方饮茶之风盛行数世纪之后,欧洲人才开始习饮之。” 1 强大的经济诱惑力刺激 了欧洲各国对中国茶叶的追求。新航路的开辟加快了东西方国家之间沟通的步伐, 葡萄牙和荷兰凭借强大的海上运输实力在最初的茶叶贸易中拔得头筹,其中以葡 萄牙最先受益。早在明朝正德元年(1 5 0 6 )间,葡萄牙人就已经接触茶并开始学 习怎样饮茶,
32、这为茶叶向西方的输出创造了前提条件。正德十二年,葡萄牙商船 1 美国学者威廉99 乌克斯, 茶叶全书, 1 9 3 5 年出版。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结队来到中国,葡萄牙公使去往京都(现北京)进行交涉,要求留在澳门进行商 业贸易活动,自此开始了茶叶运往西方的贸易。当时葡萄牙和荷兰在政治上结成 联盟,葡萄牙先将茶叶通过开发的贸易线路运送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然后再由 荷兰商船运送至法国、荷兰和波罗的海国家。不过,尽管是葡萄牙最先开始了茶 叶的西方之旅,它却没有扮演将中国茶叶推广到整个欧洲的这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1 6 0 2 年,葡荷之间的联盟破裂,荷兰在海上的军事
33、力量超越葡萄牙,继而取代葡 萄牙开始了与中国的全面贸易,并在之后的时间里通过大批量贸易的形式将茶叶 在整个欧洲大陆上推广,总算拉开了西方国家饮茶这个大舞台的幕布。 到了十八世纪,情况再度发生变化,荷兰的国际贸易地位逐渐被强大的日不 落大英帝国所取代,对华贸易也居于英国之下。其实在英国本土还没有接触东方 茶叶的时候,就已经有英国人认识中国茶了,他们大都是在中国居住过并接受过 饮茶文化渲染的人,如1 5 9 8 年出版的林肖登旅行记中就出现了对茶的记载, 在此书中“茶”还被称为“c h a ”。1 6 2 5 年在伦敦出版的由塞缪尔99 珀切斯写的珀 切斯巡札记中提到了茶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日常必备
34、品。还有一位可说是英国 第一个嗜好喝茶的人,他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驻日本平户(今广岛)的代表维克 哈姆。1 6 1 5 年6 月2 7 日在写给澳门分公司经理伊顿的信中,维克哈姆请他设法给 自己寄来一把精美的中国茶壶,足见他对中国茶的喜爱程度。 1 6 1 5 年,东印度公司刚开始经营茶叶时是选择从日本少量的进口,1 6 3 7 年英 国商队到达中国广州港,不过此行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因此英国在往后的几年 内还是从荷兰人手中购买茶叶,直到1 6 6 4 年英国在厦门设立代办处专门从事贩茶。 1 6 6 7 年英国第一次将购茶定单寄于爪哇万丹代办处,让其购买 1 0 0 磅品质最优良 的茶叶,时隔
35、两年,于1 6 6 9 年万丹第一次装运进口茶两箱共计重1 4 3 磅多。到这 时,茶叶才终于以奢侈舶来品的身份登陆英伦大陆。 “茶”音在西方国家的演变成为茶在西方传播的一个缩影。英语中茶的称谓 最早见于 1 5 9 8 年林孝斯登航海游记的英译版,茶在里面被翻译成“c h a a ”。 1 6 1 5 年,第一位用书面记载茶的英国人r99 l 99 维克汉姆在信中使用的也是“c h a w” 的拼写,可见当时的英文文献资料中都是使用的广东话“c h a ”的派生词。最早输 入到英国的茶既有红茶也有绿茶,但是英国人并不是按茶叶种类来命名,当时他 们使用三种名称来称呼所有的茶。第一种称谓是广东话
36、c h a a ,粤语的方言,来 往于澳门的葡萄牙商人多使用该名称;第二种称谓以盛产茶叶的武夷山命名为 bo h e a , 后来很快发展为红茶的代名词;第三种称谓是t e a 或t e e , 源于 厦门的方言t e ,与厦门商人有定期贸易往来的荷兰商人便采用这个名称。根 据英国 1 6 5 0 年至 1 6 5 9 年有关茶叶的文献中,英语茶称谓的拼写是t e e , 但发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音是t a y , 该发音一直沿用到1 8 世纪中叶。英国诗人亚历山大99 波蒲(al e x a n d e r po p e )1 7 1 1 年出版的诗歌t h
37、 e ra p e o f t h e l o c k ( 额发的凌辱) 中,有两句诗 描写伟大的安妮女王“时而听政,时而御茶。”(he r e t h o u , g r e a t anne, wh o m t h r e e re a l ms o b e y / do s t s o me t i me s c o u n s e l t a k e , a n d s o me t i me s t e a ), “t e a ”与 “o b e y ”押韵,读作t a y t e i 。不过在1 7 5 0 年,爱德华99 摩尔(ed wa r d mo o r e ) 的两句诗写
38、道:“7 月里的一天在 p 夫人家中喝茶。”(on e d a y i n j u l y l a s t a t t e a / a n d i n t h e h o u s e o f mr s . p)在这里,很明显t e a 是和“p ”押韵的,已 经读作 t i : 了。 因而,英语中“茶”的发音和拼写也随着茶在英国的传播历程经历了近一个 世纪的变化发展,到 1 8 世纪末英国人才开始普遍使用t e a 的发音和拼写,之 后便一直沿用至今。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第2 章 茶文化 发现茶,种茶、喝茶,并不意味着茶文化的产生和形成。中国在神农时代发 现茶
39、,而茶文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才萌生初芽,两者之间有几千年之隔。虽然 中国茶 1 6 世纪时开始向西传播,但是到 1 8 世纪初才被英国接受,从宫廷贵族的 专享逐渐成为各个阶层都喜欢饮用的饮品,其前行的步伐真算是“路漫漫其修远 兮”。“人们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在一定的阶段,把饮茶当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享 受,于是,就随之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产生了社会功能,这才开始出现了茶文 化。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1 如果要对其作一个总体概括的话,茶文 化是以茶叶为主体,糅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属 于人类文化这一庞大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2 . 1 茶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茶文化是
40、文化的支流,那么讨论和研究茶文化,就应该先从文化这个大前提 开始。对于文化,各个不同领域都有阐释,从1 8 7 1 年至1 9 5 1 年8 0 年里,关于文 化的定义就有1 6 4 条之多。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 勒,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是从结构功能的观点来研究文化,法 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则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美国文 化人类学家al 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分析考察了1 0 0 多种文化定义后对文 化下了一个综合性的定义。众多的文化定义中互有长短,反映了近现代人类学家、 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文化认识的历史过程。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与狭义文
41、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 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 产品。词源“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 u l t u r a ,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 培育。自1 5 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 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文化一词有中西两个来源,最终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 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再来看茶文化。对茶文
42、化的阐述无非也是从大小视角来看,即广义茶文化和 狭义茶文化。陈文华就曾提出过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因此,茶文化也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茶叶 1 简伯华,茶与茶文化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3 年8 月第一版第一次,第1 5 5 页。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为文化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产物, 是一种对茶事认知集合形态的人类现象。” 1 根据这个定义,茶文化也相应地分为 四个层次,即物态文化、心态
43、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物态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和产品的总和,即茶叶的栽培、制造、储存等,还包括品茶时 所用的茶叶种类、水、茶具、桌椅等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心态文化是指 人们在使用茶叶的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精神层次的文化,如 人们在饮茶时所追求的茶艺情趣以及人们将品茶与为人处世相结合,提升到哲理 高度所形成的茶道、茶德等。茶礼、茶俗及现代社会出现的茶艺馆、茶文化节、 茶文化研究活动则属于茶文化的行为文化。而茶文化的制度文化则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例如茶法。狭义的茶文化则专 指精神财富那一部分的内容。从茶文化的定义来看,茶文化的
44、内涵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涉及科技教育、 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 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 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 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 游共计二十一个方面。这里面包含了物质内容和架起物质框架结构的精神内容,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具有重要作用的方面语言。有语言学家将文化分为大文 化和小文化两个范畴,其中,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 是并列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
45、一个包罗万象的 总体概念来看,语言则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但它在总体文化中 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因此可 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 媒介。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两者之间是互相发生作用的。语 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2 . 2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茶叶在中国很早就为人们熟悉并逐渐被人们视为日常饮品,而且随着饮茶行 为的普及也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那么到底中国人从什
46、么时候 开始饮茶呢?在众多的说法中比较可信的是从汉代开始,因为有正式的文献记载 可考可推。文献一: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提出过茶的药理作用。 1 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年5 月,第96-97 页。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从这里能看出司马相如是一个善于饮茶的人,因为知晓茶之药理必定是会饮茶之 人。文献二:西汉中期任过谏议大夫的王褒,写过一篇名为僮约的文章。其 中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这说明当时就有买卖茶的行为发生,还有煮茶、 洗刷茶具等一些茶事。文献三:同样也是汉代著名的赋作家,羽猎赋、长杨赋 的作者杨雄,他在方言中,
47、从文字语言的角度谈到了茶,对茶的各种方言讲 得很清楚。假设一个人没有饮茶的雅兴和爱好,又怎么会花费笔墨和精力对其进 行详细的描写呢? 文献四:东汉文字学家和经学家许慎,他所著的我国第一部解说 文字的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中,对“荼”、“茗”, 即茶,从字音和字义方面都作了讲释。从以上这些文献资料来看,汉时的文化人的确是爱茶之人。饮茶为文化人所 好,茶又与文化人结缘,是一件很雅致的事。茶在世人之中寻觅知音,恐怕没有 比文人更合适的了。茶让一般人一气的闷喝,就是一般的茶水,只是用来解渴去 乏而已,登不了大雅之堂。而文人以他们的气质、修养来饮茶,茶自然多了份雅 韵,喝起来更加的令
48、人回味悠长。 2 . 2 . 1 茶文化的起因与萌芽 茶在最初是作为药用,随着人们对茶的认识的加深,逐渐由药用转而成为人 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在秦汉时期,茶就已经以饮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成为寻常人家的待客之物,饮茶与以茶待客也是约定俗 成的事。到了东晋,社会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斗富为荣,养成 一股奢靡之风。为了对抗和抵制这种风气,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而茶则成 为了他们标榜俭朴的首选,其中以陆纳和桓温最为著名。晋书中兴记载:“陆 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纳兄子椒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 蓄十数人馔。安既至,纳所设唯茶果而已,椒遂陈
49、盛馔,珍馐毕具。及安去,纳 丈椒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吴素业?”大意是陆纳准备用茶果招 待卫将军以示俭朴,而其侄子却摆出珍馐美味出来损害他的名誉。而另一位提倡 节约的人桓温,“每宴惟七奠拌茶果而已。”南北朝时,南齐世祖武皇帝,比较开 明,不喜欢游宴,在位十年期间没有爆发大型的战争,使得老百姓们能很好的休 养生息。死前曾下遗诏,自己死后的丧事要尽量办得节俭,不准过多的扰民,不 要在灵前放三牲祭品,只需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饮,并要求今后“天下贵祭,咸 同此制”。以茶作为祭品,大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饮茶在这个时期已经不仅仅只 是为了解渴,也不只用来提神醒脑。无论是以茶来待客,还是用茶来祭祀
50、,都是 表现一种精神和情操的手段。“这时,茶已不完全只以其本身的价值为人所用,而 表现出它自身价值以外的“文化功能”,进入了“精神领域”,茶文化出现了,茶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的价值功能扩大了。” 1 以茶代酒、以茶养廉更是从此成为我国茶人和有识之士的 优良传统和美德情操。 其次,饮茶在读书人中形成风气与晋代的清谈之风颇有渊源。魏晋以来,天 下纷争导致战事连连,一门心思读书的文人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便逐渐兴起了清 谈之风。所谓清谈,无非是几个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大家天上地下、海阔 天空的高谈阔论一番,如此不倦,便形成了视清谈为高雅的风气,而且培养出了 清谈家
51、。清谈家们以茶助兴,辨析明理,坐而论道。世说新语写道:“清谈家 王濛好饮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中国风俗史将魏晋清谈之风分为四个时 期,认为第一、二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好酒,他们多以饮宴助兴,借杯中物来抒怀, 如竹林七贤就是嗜酒狂放之人。而后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则喜饮茶,认为以茶相伴, 能使思维保持长时间的活跃,他们认为饮茶是件雅事,终日不离对茶的好处自是 体会更多,如此倒喝出了真正的茶人。 茶文化的萌芽着重表现在茶与文学开始出现交汇点,东晋杜育的荈赋便米家沟小学财务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规范和完善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行为,严密财务手续,维护财经纪律,强化财务的监督与管理,确保财务工作有序进行,使财务管理制度不流于形式,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现将我校的财务管理制度、收费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如下:一、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学校财务制度是强化财务管理的一种手段,是财经工作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令、法规的具体表现。因此,学校必须建立财务管理制度。1、要合理安排,正确制定预算内、外资金收支计划。2、每学期,财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进步与项目优化
- 专利使用权及收益分配合同版B版
- 2025年度运动健身器材试用买卖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大数据中心建设不可撤销数据安全保密合同3篇
- 2025年度产学研产学研合作企业社会责任合作协议:社会责任履行与产业和谐发展3篇
- 2025年度文化用品场买卖合同规范文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猎头服务与人才效能提升合作协议3篇
- 2024药店门店店长聘用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车辆租赁与车辆租赁行业规范制定协议3篇
- 专用消防设备增补协议规范文本版B版
- 电梯安全守则及乘客须知
- IT硬件系统集成项目质量管理方案
- 水下炸礁施工组织设计
- 《容幼颖悟》2020年江苏泰州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与翻译)
- 3dmin软件3dmine教程基础知识
- API520-安全阀计算PART1(中文版)
- 政府采购专家评审实务培训XXXX
- 2023年广东省广州地铁城际铁路岗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3年一级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前冲刺题库资料(含答案)
- 直流电机电枢绕组简介
- GB/T 524-2007平型传动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