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_第1页
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_第2页
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_第3页
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_第4页
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题目: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管理制度、产业组织制度、科技制度及法律制度还不尽完善,使得生态农业仍然没有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因此,本文认为,应强调建立健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保障制度,以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健康、快速、高效地发展。一、 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的概念是指“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发达国家面对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人们开始不断反思和审视农业的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农业发展

2、途径,于是各种各样的生态农业模式便应运而生。1.fabio caporali通过了解原住民族教育的序列像生态系统、和可持续性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的出现是一种价值观范型的转换,确定了农业系统人为多个正在社会中的角色。有机农业,作为一个实际的做法农业定义为法律,作为第一所呈现的制度的例子世界人类活动系统explicitily面向可持续发展2.sonja brodt,gail feenstra,robin kozloff,karen klonsy and laura tourte收集一系列的个人和群体的生物的观点,不同的结果表明,虽然许多农民和社区成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话题,永续社区开发和利用可持续

3、耕作方法很少明确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许多独立的努力以增强局部山谷周围的营销和agritourism,提高公共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层的农地保护。李金才,张士功,邱建军,任天志(2008)结合前人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定义,将我国农业生态模式概括为: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根据地域不同,利用现代技术,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建立起来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孙敬水(2002(8)提出生态农业是替代传统农业的全新农业模式,是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科技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

4、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陈海球.谢德姣(2010)提出随着环保观惫的深入人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农业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三、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1.资源循环型马同富,黄梦来(2207)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再思考为原则,把农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的生产模式。王军,周燕,徐少才,周震峰(2005)提出资源循环型农业是一种以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生态工程方法,强调以资

5、源循环利用为主,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资源循环型农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把农业生产活动由过去的“ 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组织成“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式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减少最终排放废物的产生量,防止环境污染。(2)提倡农业与工业相结合共同发展。农业和工业生产相耦合,构成多级的农业!工业循环模式,最终实现农业、工业的共同发展。(3)正确把握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延长产业链条,以增加生产

6、系统的稳定性,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配合以农业清洁生产,最终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地发展。2.立体种养型王锋(2010)该模式就是在种植业、养殖业(含渔业)之间通过相互利用彼此之间的终端废弃物,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既节约资源,又保证食品安全的生态农业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操作是把种植业和林果业生产上的落叶、秸秆进行加工,以作牲畜的饲料,畜粪则通过适当处理用作鱼类的饵料,或者用作作物果树的有机肥料,塘泥则可用作种植林果业的肥料,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农业生产过程。立体种养还可通过农田的间作套种、水产品分层混养、果菜间作等方式实现立体化发展,在有限的单位面积内充分利用土、水、光、热和气候等自然资源条件和

7、不同作物的高低差和时间差,进行复合式生产。纪中华,杨艳鲜,廖承飞,方海东,拜得珍(2005)立体种养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组分、多因子、多变量的复杂生态系统。要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去进行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既要农、林、牧等多种经营配套组合,协调发展;又要适合生物种群的生存与发展,促进物质能量转化率,提高经济、生态、社会效益。3.生态旅游型李新平.黄进勇.马琨(2001)景观模式主要涉及一个区域或者一个流域范围土地的功能区划分,包括:(1)在一个行政区域或者地理区域内对各农业生产项目、自然生态保护、旅游观光区、生活休闲区、工业加工区、交通运输线等进行面上的合理布局;(2)在一个流域实行水源保护

8、、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利设施建设、坡地、平原、低洼地的农业高效利用的整体优化布局。陈学清(2007)首先,农业生态旅游活动的“绿色保护文化”,即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以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为前提,结合生态潜力、生态限制条件和生态旅游产业的空间适宜性分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合理适当进行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保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原生性;其次,农业生态旅游服务的“绿色休闲文化”,即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交通及人员配备等以简约、适度为原则,加强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满足旅游者休闲体验的个性化需求;第三,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绿色和谐文化”,即以兼顾经营者、旅游者和社区长远利益和谐为准则,杜绝短期行

9、为,谋求可持续经济、社会、环境散打效益的协调发展。4.资源保护型 郭素芳(2009)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沙漠化、盐碱化等生态环境恶化区域,通过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等,并配合模拟自然顶级群落的方式,实行乔木、灌木、草结合,建立多层次、多年生、多品种的复合群落生物措施,是生物措施与工程技术的综合运用模式。赵其国.钱海燕(2009)根据近年来温室效应的影响扩大,建议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必须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增加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和比较效益,来应对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

10、的巨大挑战。四、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丁丁,周囧(2008)制定清晰的政策目标,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的手段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地推进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信息和稳定的减排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 马友华, 王桂苓, 石润圭(2009)随着气候变化,生物适应性也发生变化。在变化的气候、生物背景上,必须建立与之适应的农业生态系统,并采取相应的农业管理措施,降低气候变暖引发的农业自然灾害。季学明(2010)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是一种“立体式”控制污染排放的节能形式,需要我们全方位地创新思维、变观念,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走出一条基于中国国情,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的现代农业低碳化渐

11、进式发展路子。需要制定并实施低碳农业的发展战略。陈兴中.孙丽丽.李富忠(2009)构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一致的,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国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变。1.加强宣传,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2.优化能源结构,拓展新能源;3.创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4.推进低碳农业发展李新平,黄进勇,马琨,王兆骞(2001)加强和完善当前生态农业模式建设过程,一是建设生态农业模式要以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及区域所处的各种社会、经济技术资源为参考,注

12、重模式的区域规划,建立系统的生态农业模式评价数据库作为模式建设的依据,从而提高模式建设效率。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1999年承担了农业部生态环境推广项目“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专家支持系统”的研究工作,该系统将集成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要是模式建设)的数据信息和专家知识,提高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的科学性;二是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应在依托政府部门的同时,结合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对现有各种模式进行筛选、优化并作适当结构性调整,紧密结合市场,重点建设和推广具有自然、社会、经济适应性好且生命力强的生态农业模式;三是逐步提高各种重点建设模式的高科技含量,积极发展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生态农业模式。五、结论通过上述观点可以看

13、出,在省市农业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要以实施生态农业五大优选工程为重点,结合全市各具特色的七个生态类型区,突出优化生态产业模式和推广相关配套技术,努力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舆论氛围,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使全市生态农业建设成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1.优化生态模式,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增加农业附加值。2.集成重点项目,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考察发展较好的农产品在市农业经济中的地位、生产状况及市场竞争力。3.高度重视质量安全,完善检测、监督体系:在做强农业主导产业谋求提高外向度时,一定要注重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健

14、全和完善适应市场导向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形成生产、加工、流通相衔接的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对农产品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监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4.强化协调管理,树立全民生态意识: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和转换能力的增强,是不同层面力量支撑的结果。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要素。六、参考文献1fabio caporali,ecological agriculture: human and social context.20082 sonja brodt,gail feenstra,robin kozloff,karen klonsy and la

15、ura tourte, farmer-community connections and the futur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alifornia.3 孙敬水.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02(8)4 陈海球.谢德姣低碳经济时代的现代农业j.发展时代经贸2010,(17)5 李金才,张士功,邱建军,任天志我国生态农业模式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8(5)6马同富,黄梦来.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r.20077 王军,周燕,徐少才,周震峰.浅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资源循环型农业j.化境保护科学,2005(3)8 王锋.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生

16、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6)9 纪中华,杨艳鲜,廖承飞,方海东,拜得珍.西南地区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10 李新平.黄进勇.马琨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及模式建设建议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03)11 陈学清.基于绿色营销观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7(6)12 郭素芳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保障条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 (3):406-40913 赵其国.钱海燕. 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14 丁丁,周囧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

17、 (3):4-515 马友华, 王桂苓, 石润圭, 等. 低碳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 生态经济, 2009, (6): 116-118.16 季学生.季学明经济转型与发展低碳农业j.党政论坛2010,(7)17 陈兴中.孙丽丽.李富忠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30)18 李新平,黄进勇,马琨,王兆骞.中国农业生态学报j.2001(3)19 王昀. 低碳农业经济略论j. 中国农业信息, 2008, (8): 12-1520 张厚瑄. 农业减排温室气体的技术措施j. 农业环境与发展, 1998,(1): 17-21.21 方涵. 低碳经济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 经济视角, 2009, (3):45-46.22 王家骥,李京荣,德毕力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