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调整战略毕业论文_第1页
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调整战略毕业论文_第2页
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调整战略毕业论文_第3页
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调整战略毕业论文_第4页
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调整战略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调整战略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经济也高速跃进,伴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步伐,传统的经济产业结构显现出诸多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国家对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科学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国内各地区也认识到传统的产业结构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协调,甚至阻碍其发展,并制订出逐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进而逐渐形成的一批区域产业经济带,全面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格局。本文首先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分析,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研究促使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出河南省产业结构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针对河南省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着眼于中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现状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部署,推进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最后,综合河南省目前发展所处的阶段,笔者认为河南省作为中部农业大省,应利用好此次国家全面调整产业结构的契机,加快其产业结构优化,变传统的农业大省为工业强省,进而向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中部强省。关键词: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enan provinc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

3、nd its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strategy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enan province economy also high-speed leaps, with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industry structure shows many influence factors of economic

4、health. countries to this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e economic yet fast development, keeping the economic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good momentum. at the same time domestic regional

5、 also recogniz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structure and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s not harmonious, even to restrict its development, and work out adjusting gradually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and goal. and

6、then gradually formed a batch of regional industry economic belt, the comprehensive driving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rm the stat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the good pattern.this paper first in henan provinc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an

7、alysis, us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study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actors in henan province,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enan province, the existing prominent problems. secondl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industrial structur

8、e of henan province,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look at the central area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tatus quo stat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deployment, promot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henan province. finally,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hena

9、n province at present stag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entral henan province, as the agricultural provinc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adjustment of industryial structure, taking the opportunity to speed up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change the traditional agric

10、ultural province for industrial province, and then to agri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the industry as the suppor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 central province.key words: henan province,the industrial structure,optimization adjustment 目录前言1第1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分析21.1产业结构相关理论21.1.1产业结构的概念21.1.

11、2产业结构优化理论21.2产业结构演变趋势41.3产业结构优化对河南经济发展的意义41.3.1有利于河南产业结构的升级41.3.2有利于为企业的发展注入竞争的活力51.3.3有助于提升河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6第2章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概述与分析72.1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概述72.2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72.2.1 河南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82.2.2 河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102.2.3河南省主导产业的转化12第3章 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调整目标143.1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43.1.1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143.1.2第一产业发展落后、农产品无突出特色153.1.3工业实力不强1

12、73.1.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193.2 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20第4章 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战略224.1三大产业有机结合与新兴朝阳产业齐头并进224.1.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224.1.2工业的支撑作用需加强224.1.3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234.1.4扶持新兴朝阳产业发展244.2把握内外因素,利用多方有利条件内外兼顾264.2.1加强省内经济产业合作264.2.2利用中部崛起发展契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区建设294.3增强政府执政能力及国有企业活力,坚定不移地推动 民营企业发展294.3.1加强产业结构优化的政府政策支持304.3.2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实施大公司大集团的发

13、展战略314.3.3坚定不移地推动民营企业发展32结论34谢 辞35参考文献37附录39前言在全球开放型的经济条件下, 产业、资本和技术从未停止过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传播,当产业转移最初的形态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出现了发达国家过剩产业的生产能力在空间上整体或部分的迁移。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经历了三次最具代表性的产业转移浪潮。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国际产业转移方兴未艾,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蓄势待发。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即发达国家的部分产业向欠发达国际和地区转移;二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向内地地区转移。正是在这两大转移的汇合下,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正成为承

14、接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新一块热土。河南地处中华腹地,是我国最大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新兴的工业大省、经济大省。其位于黄河中下游,地跨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流域,东承皖鲁,南靠湖北,西临陕西,北接冀晋,地处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京广、京九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纵穿南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河南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又是新兴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面对当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充分发挥河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教和人才优势,形

15、成合理的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布局,保证河南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是分析河南省当前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观点,从而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这为河南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主动融入区域间乃至国际间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加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合理化方向演进,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第1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分析1.1产业结构相关理论1.1.1产业结构的概念产业结构的概念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在最初利用产业结构这个概念分析经济问题时,其含义尚不规范。它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

16、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核心,产业结构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益。从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践看,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发达国家或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它不但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也是全球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1.1.2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一国乃至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同经济的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一般来说,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

17、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种高度化与合理化的演变即构成了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1.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来实现的,它是各个产业变动的综合结果。主要表现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次转移的过程。反映在产业上,即顺着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以及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演进。这一过程也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一般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体体现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

18、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2.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即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判断这种协调主要是从产业素质之间、产业间联系方式、产业间相对地位等方面来衡量。如果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越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会越高,则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就越合理。相反,如果结构关系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会降低,那么与之相

19、应的产业结构就不合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是一国或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关系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产业结构高度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脱离合理化的高度化只能是一种“虚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使结构效益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因此,还可以说,高度化与合理化构成了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基点。3.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产业结构优化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因此,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首先在于保持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或合理性,即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经济增长中各产业间能保持较强的互相转换能力和互补关系的和谐运动。具体表现为: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20、数值分布的比较集中而又层次性,产业之间能够做到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以及各产业之间的主次与发展的轻重缓急关系比较明确和适宜。另外,在需求正常变动的前提下,产业结构的协调将使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使供给和需求之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结构上的差距都逐渐缩小,并且使供需间矛盾弱化。其次,要保持产业结构在遵循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即实现产业结构在“调整中升级、升级中调整”的目的,这是实现与保持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基本方式。1.2产业结构演变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动,这种变动顺着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从许多发达国家

21、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这些规律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中,主要经历了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三次产业产值所占地位各不相同。主要经历了由“一、二、三”金字塔型向“二、一、三”、“二、三、一”橄榄型,再到“三、二、一”倒金字塔型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各次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数量也是休戚相关的,三次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规律也主要经历了由“一、二、三”金字塔型向“二、一、三”、“二、三、一”橄榄型,再到“三、二、一”倒金字塔型的转变。3.从资源结构来看,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

22、再到技术、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的演变。4.在三大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演进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在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产业结构从一般的低端产业不断地向中高端产业方向发展。5.从产业结构的演进顺序来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个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是每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则可以缩短。1.3产业结构优化对河南经济发展的意义1.3.1有利于河南产业结构的升级河南省产结构优化有利于其产业结构升级,并促进产业的成长产业转移投资结构的变化是河南省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改善原有产业的资源配置状况,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而产业结构成长的实质就是

23、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河南产业发展的水平,加快产业成长的速度,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表现出来:1.有利于促进河南传统产业的改造传统产业是河南产业经济发展的根基,但是河南的传统产业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资金投入不足和使用分散,直接导致了这些产业企业生产设备老化,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要改造这些传统的产业急需大量先进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但是从供给情况来看,河南省技术供给能力较差,短期内难以满足这一要求。然而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走内源型与外源型产

24、业技术进步相结合的路子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从近几年河南省吸纳产业转移项目的投资来看,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不仅改变了过去片面追求引进省内外资金的做法,而且实现了向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经验并举的转变,投资的方向不但包括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农产品的深加工,高科技产业的开发。在工业部门,像食品、石油化工、机械装备、有色金属、轻纺等领域随着大量产业转移资金的投入,同时还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整体工业技术装备陈旧的状况,带动这些行业生产总值的大幅度提高。2.有利于促进河南产业的技术进步河南省作为一个后发地区,其产业结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自主创新能

25、力不足,技术水平落后,这直接制约着产业水平的提高。因此,河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成长更离不开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从国际产业结构优化的规律来看,产业结构优化能够带动了其产业的整体发展。像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河南产业发展的空间,促进产业技术的进步,并有利于产业向高度化方向的演进。1.3.2有利于为企业的发展注入竞争的活力河南经济落后,工业底子薄弱,在改革开放之前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主要实行的是封闭型、高度内向化逐渐向重工业倾斜的发展模式。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技术进步的刺激,技术和产品更新缓慢

26、,企业生存发展缺少活力,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从1985年河南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带动经济的发展,到2004年又进一步确定开放带动经济发展的主战略,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河南在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逐渐扩大了在国内以及国外的市场领域。同时,大量内外资企业的进入给河南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它能更有效地迫使原来的厂商克服惰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原有的相对优势,挖掘潜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还有助于打破原有产业的低效垄断局面,加剧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像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领域由于进入了大量的内外资企业,从80年代中期以来大多数产业内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

27、争机制对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而第一、第三产业在内资企业进入较少而外部冲击度较低的条件下,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也较低,没有对产业生产率的改进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1.3.3有助于提升河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河南省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高效率地使用本区域的生产要素。同时,产业结构优化项目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知识以及产生的溢出效应,在河南经济产业各部门不断地扩散和渗透,这有助于促进产业的改组和提高,渐次引发产业项目、产业整体和产业链技术比重质的飞跃。另外,通过产业结构优化项目,将产业结构的调整放置于国内与国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分工

28、,融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体系中,有利于改善河南产业结构落后、老化的问题,提升河南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第2章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概述与分析2.1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概述长期以来,河南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从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农业比重高、服务业比重低的特征十分明显。2010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4.32:56.80:28.88(表2-1、表2-2),与全国相比,表现出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偏低的特征。由此可以看出,河南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二产带动的局面尚未改变,三产

29、发展严重滞后。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单一;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资源的初加工阶段,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初级加工业的比重过大,而带动性强、关联度高、对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代表当今国际产业竞争焦点的新型制造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相对较弱;第三产业内部仍以传统服务产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新兴服务业拓展不足。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历程曲折,发展速度缓慢,但仍然遵循着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不断地向合理化与高度化方向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河南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河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30、。这可以从河南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化看出。2.2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历程曲折,发展速度缓慢,但是它仍然遵循着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不断地向合理化与高度化方向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随着河南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带动着河南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这可以从河南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化以及主导产业的转化看出。2.2.1 河南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国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162.9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3092.36亿元,增长了140多倍。人均gdp也由197

31、8年的232.3元增长到2010年的24446元,增长了约105倍。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处于不断调整优化之中。表2-1全国1978年2010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构成全国1978年2010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构成19781983198819931998200320082010第一产业28.10%33.18%25.70%19.71%17.56%12.80%10.73%10.10%第二产业48.20%44.38%43.79%46.57%46.21%45.97%48.62%46.67%第三产业23.70%21.85%30.51%33.72%36.23%41.23%41.82%43.24%表2-

32、2河南省1978年2010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构成河南省1978年2010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构成19781983198819931998200320082010第一产业39.80%43.70%32.10%24.70%24.90%17.60%14.10%14.32%第二产业42.60%35.50%40.00%46.00%45.00%50.40%56.90%56.80%第三产业17.60%20.80%27.90%29.30%30.10%32.00%29.00%28.88%图2-1全国1978年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构成图2-2河南省1978年2010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构成1.三次产业产值占gdp

33、比重的序列结构由1978年的“二、一、三”演变为2010年的“二、三、一”,即三次产业产值比由39.8:42.6:17.6演变为14.3:56.8:28.9。具体而言,三次产业产值序列结构变化有四个阶段:1978年至1980年是“二、一、三”结构,1981年至1985年为“一、二、三”结构,1986年至1991年表现为“二、一、三”结构,1992年后呈现出“二、三、一”结构。2.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大体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先由1978年的39.8%上升到1983年的43.7%,之后除1988年至1990年的小幅上扬外,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78年到2010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下降了25.

34、48个百分点。3.第三,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虽由1978年的42.6%上升到2001年的56.8%,增长了14.2个百分点,但期间存在较大的波动。1978年到1983年为下降阶段,下降了7.1个百分点,之后又上升到1988年的40%,但随之又降至1990年的35.5%,与1983年持平。1990年到1994年为增长最快的时期,增长了12.3个百分点。1994年到1999年为缓慢下降阶段,之后才攀升到2010年的56.8%的比重。4.第三产业整体呈稳步上升的走向。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7.6%上升到2010年的28.88%,增长了11.28个百分点。同时从图2-1、图2-2可

35、以看出,近十几年来,随着河南工业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三次产业增长率分别为4.5%、14.8%、10.5%。第一产业尽管总量在逐年增加,但其增长速度仍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期的增长水平。其产值比重从2001年的21.86%降至2010年的14.32%,平均每年下降0.76个百分点。相比而言,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01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是21.947.031.0,到2010年,该比重为14.356.828.9,非农产值比重在不断上升,这符合产业结构向合理化与高度化方向发展的特点。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三次产业结

36、构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而第二产业实力不强,三次产业结构水平仍较为落后。总之,这种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变化趋势是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的。库兹涅茨通过对几十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处在不断下降的过程之中,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是略有上升。可见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不仅对于国家,在区域层面也是适用的。把河南省2010年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全国的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河南省产业结构呈现“两高一低”的状况: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分别比全

37、国高4.22和1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偏低,低于全国14.22个百分点。说明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度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应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保持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顺应产业结构朝着“三、二、一”方向演变的趋势,虽然要达到这种结构还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2.2.2 河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河南省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结构的变化,整体而言,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呈现下降态势,而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则逐步抬升;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1978年的80.80:10.50:8.70演变为2010年的46.71:21.48:31.81,第一

38、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下降了34.09个百分点,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则分别上升了10.98和25.39个百分点。这种演变是符合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将出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将发生第一产业比例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比例增加的规律性变化。2010年河南省劳动力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高于全国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于全国基本持平,第三产业的比重低于全国8.5个百分点说明河南省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还很不合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过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第二产业基本合理。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优化劳动力结构的关键是引导第一

39、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合理有序流动。表2-3全国1978年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构成全国1978年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构成19781983198819931998200320082010第一产业70.50%67.10%59.30%56.40%49.80%49.10%39.60%36.70%第二产业17.30%18.70%22.40%22.40%23.50%21.60%27.20%28.70%第三产业12.20%14.20%18.30%21.20%26.70%29.30%33.20%34.60%表2-4河南省1978年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构成河南省1978年2010年三次

40、产业就业比重构成19781983198819931998200320082010第一产业80.80%78.99%67.62%66.14%58.94%60.19%48.80%44.90%第二产业10.50%10.37%16.83%18.36%19.24%19.57%26.80%29.00%第三产业8.70%10.64%15.55%15.50%21.82%20.24%24.41%26.10%图2-3全国1978年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构成图2-4河南省1978年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构成从表2-3、表2-4和图2-3、图2-4可以明显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明显高于二三产业,二三

41、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增长缓慢。2001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63.1018.4218.80,到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44.9029.0026.10。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较高,但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逐年上升。这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五省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相比,河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所占比重在中部地区较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以上。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8%以上。这种劳动力过度集中于第一产业的状况不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2.2.3河南省主导产业的转化一般来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其

42、经济发展阶段上,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转换都是推动其整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原动力。因此,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起引导和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代表了该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演进提升的水平。河南省在改革开放前,主要是传统落后的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逐渐转移到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上。在1979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河南省确立了以轻纺工业为重心的轻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从1993年开始,河南省开始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主导的重工业化阶段。尤其是从2000年起,河南省已进入重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开始显现重型化的趋势。这一阶段河南省主导产业主要是有色金属矿采

43、选业、煤炭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电力、热水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及制品业。从河南主导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可以清晰地看出,产业结构的演进正是沿着由农业为主导向轻纺工业为主导,再向以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从劳动对象的加工深度来看,则是由采掘工业向原材料工业,再向加工工业演变的趋势。因此,可以说,河南省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后,产业结构的演进和更替正处于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渐进转变的过程中。而且随着今后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完善,产业结构将会向一个更加成熟的、高度化的方向发展。第3章 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

44、优化调整目标3.1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主要是从纵向的角度阐述了河南省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发展演进历程,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甚至与同等发展水平的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产业结构尚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在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之间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3.1.1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过30年的发展,河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放眼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以及与我国平均水平,乃至是与河南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中部地区,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像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均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

45、级,正在逐步形成“三、二、一”倒金字塔型的产业格局,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而河南省刚刚从工业化初期过渡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其他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别。从图3-1对比分析后可以发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而第二产业实力不强。与同样发展水平的中部其他省份相比,突出表现在第三产业比重最低,第二产业比重较高,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水平仍相当落后。另外,对比图3-2河南省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五省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情况,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所占比重在中部地区居第二位为44.90%,仅次于湖南的46

46、.71%,比中部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最低的江西省要高出11.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在中部地区最低为26.10%,与最高省份的湖北省其41.33%相比,低了15.23个百分点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8.5个百分点。这种劳动力过度集中在农业的状况不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图3-1 2010年河南省与中部其他省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对比图3-2 2010年河南省与中部其他省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对比3.1.2第一产业发展落后、农产品无突出特色河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区之一。自2000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每年

47、位居全国第一。它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但是,河南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凸显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从图3-3可以看出,在河南省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及相关服务业五大产业构成中仍然偏重于农业。2010年,农业总产值是2080.77亿元,在第一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了63.86%。其次是牧业,总产值是993.79亿元,而林渔及相关服务业总产值只有183.53亿元,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只有5.63%,还不足农业总产值的1/9。农业又偏重于传统的种植业,新型高效农业比重较小。主要体现在粮棉油等农作物产量

48、比重过大,而园艺作物、特产经济作物发展不足,这容易割裂客观存在的农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对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图3-3 2010年河南省第一产业总产值构成统计2.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人口大省。2008年,人均常用耕地面积只有1.05亩,与全国平均水平1.38亩/人相比还少了0.33亩。户均耕地少影响农业在经营方式上以家庭小农经营为主,在耕作方式上主要采用精耕细作,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商品化生产。户均耕地少也直接影响到河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据统计,在2010年,河南外出务工人员已达到1947万人,占劳动力比重的33.74

49、%。而且外出务工人员青壮年居多,留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劳动素质和技能低下,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再者,河南农业经济发展中科技化水平低,与农业相关的科技供应能力和技术的消化能力十分薄弱,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局面,导致农业劳动效率低下,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3.农产品无突出特色,产品商品化率不高河南省虽然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和输出基地,小麦、烟草、芝麻的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大牲畜、生猪、山绵羊饲养量均居全国前列,但农产品总体上未形成特色,“大路”产品多,名优产品少;传统产品多,新颖特色产品少;农产品加工仍停留在初级阶段,附加值低

50、,导致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在市场是很难占有较大份额,也影响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农产品商品化率低下,农产品销售不高,造成农产品结构性过剩。3.1.3工业实力不强2010年,河南省工业实现增加值9901.52亿元,比1997年的970.25多8931.27亿元。其产值占gdp比重达到50.01%,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0%,比1981年提高67.9个百分点,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60.9和36.1个百分点,已经成为拉动河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河南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资源依赖型的重工业化发展道路,内部结构失衡,整体层次和水平较低,对国民经

51、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显著的带动作用。图3-4 2010年河南省第二产业总产值构成统计1.内部结构失衡,产业层次低下河南工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层次低下。长期以来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力量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初级加工工业方面,传统产业比重过大,而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以及关联度高、对其他产业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后续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据统计,2010年,河南能源、原料工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50%以上,工业分行业增加值中位于前5位的均为传统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49.9%,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为25.6%,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

52、模以上工业比重的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这种结构性失衡的特点,一方面造成工业经济粗放型增长,产业层次水平低下,科技含量不高。另一方,由于长期只控制在产业链条的前段,造成产业链短小、单一、不均衡的特点,生产出的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比重大,而且附加值低,中高端产品少,缺少市场竞争力。从而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困难重重,严重制约了工业现代化的进程。2.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世界工业化发展进程表明,科技是工业化赖以产生、发展的基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为工业化创造出新的物质技术手段,而且拓宽发展空间。工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媒介和桥梁,也是科研成果从潜在效益转化为现实效益的重要手段

53、。河南工业内部结构失衡的特点导致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依赖性较强,而忽略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致使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技进步缓慢。另一方面,企业又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进一步制约了河南工业技术的升级步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相当一部分重点企业还没有建立研发中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这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格局不但阻碍了河南工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制约了工业化新的物质技术手段的创造和发展空间的拓展,还进一步加剧了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造成传统产业技术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势力薄弱、发展缓慢。3.工业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河南工业企业最显著的特

54、点就是“大而不强、小而不专”,大多数企业平均规模偏低,产业组织结构仍然处于小而散的状态,产业集中度低,很难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效益。一方面,大企业数量少,无论是在效益、管理、装备、技术还是规模方面都与我国大企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行业领域内缺乏竞争力强、影响力大、对该行业发展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分散,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形成产业集聚,从而影响产业做大做强,致使市场竞争力低下,参与国际与国内市场竞争能力受限。3.1.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河南省长期以来在传统落后的

55、观念影响下只重视一、二产业的发展,却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致使第三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与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相适应。1.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比较低2010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607.89亿元,比1978年的28.61亿元增加了6779.28亿元,年均增长35.24%,与全国平均年均增长水平相比,仍然稍低。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近70%,低收入国家的比重也达到近45%,而河南省该比重在2010年只有28.88%,与全国平均水平43.10%还相差

56、10个百分点以上,在中部六省中排名最后,与第三产值比重最高的湖南省相比,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河南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不相称。2010年,河南省gdp总量为23092.36亿元,占全国第5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9位,与经济总量排位相差4个位次。2.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河南省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主要是以传统产业为主,而新兴产业发展缓慢。2010年,河南省的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五大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高达41.95%,而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的比重只占河南省服务业的10.5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3.98%,房地产业占1

57、1.70%,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占3.6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0.98%。生产性服务业,像产品设计、市场咨询、金融、保险和技术服务等行业相当薄弱。这种结构层次低下的特点,不利于河南省第三产业的调整和升级优化,从而也制约了河南整体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的进程。(图3-5)图3-5 2010年河南省第三产业总产值构成统计3.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低河南省第三产业本身发展滞后,再加之服务业又涉及较多敏感的行业,所以对大部分服务行业外资引进都非常谨慎小心,导致服务业对外开放时间晚,开放程度低下,与中部其他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服务业引资最多的行业是房地产业,除该行业外,外资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行业领域,像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而投向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境外资金非常少。到目前为止,还有一些领域像保险、法律、资产评估等行业尚未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