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_第1页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_第2页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_第3页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_第4页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21 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虚词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的不能;二从语法功能上看,有的虚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能充当状语、补语,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如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性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18 个虚词(而

2、、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鉴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考生需要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一、文言虚词推断 6 大技法1标志识别法有 些 虚 词 是 构 成 特 殊 文 言 句 式 的 标 志 词 , 其 用 法 是 固 定 的 。 如 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另如 2018 年高考全国卷中“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一句,若判断“为”“所”的意思,可联系“为所”在文言文中是表被动的特殊句式,所

3、以此处译为“被”。2对称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称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 “乘”是“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3语法分析法同一个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之”,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词“这样”,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之”;如果处在主谓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中的“之”。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故前两句中的“为”第 1 页 共 5 页 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第三句中的“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第三句中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

5、表示实在意义。4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两个句子“秦伯说,与郑人盟”和“失其所与,不知”,前一个“与”是介词,“跟、同”;后一个“与”是动词,“结交、亲附”。5位置推断法同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例如“其”,用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代指项庄)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用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用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如“秦王恐其(代指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

6、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6句意推断法理解句意是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前提,因此,可以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2018 年高考全国卷中“诸葛诞以寿春叛”与“帝以芝清忠履正”这两句中的“以”,可分别由这两句的大意“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加以推断,由句意可确定两个“以”的意义分别为“凭借”“因为”。二、最易混淆的 4 个虚词辨析(一)而“而”作为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作为两项内容或两个句子的连接词,表明前后内容或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连词,构成的关系较为复杂。以

7、下三种情况考生最容易混淆,辨析不清,我们重点加以讲解。1表修饰 vs 表递进“而”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那么,判断“而”是不是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是否处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就基本上可以断定了,此时的“而”不用翻译。如“夜缒而出”和“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皆表修饰关系。“而”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包含主语和谓语两个句子,并且在语意上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来说呈现更进一步的递进关系,此时的“而”要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递进关系。2表顺承 vs 表并列如何判断“而”是

8、表顺承关系还是表并列关系,主要看两点:(1)“而”前后的词语有第 2 页 共 5 页 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果有,则此时“而”表示顺承关系,如“图穷而匕首见”。(2)“而”前后的词语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语意,如果可以,那么,“而”一般表示并列关系,如“侣鱼虾而友麋鹿”。3表修饰 vs 表顺承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应用体验

9、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1)秦王还柱而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递进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2)蟹六跪而二螯(3)夫赵强而燕弱(4)毕礼而归之(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6)人非生而知之者(7)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8)荆轲和而歌(二)以“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虚词,在其众多的义项中,我们重点区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时的两类词性。介词表原因 vs 连词表原因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的成分:(1)“以”为介词:常与后面的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且以一璧之

10、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均是表原因的介词。提示 “以”作介词时,有修饰或限制作用,介宾短语后可加“而”,如上面“不以物(而)喜,不以己(而)悲”“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2)“以”为连词:它后面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以”的前后是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结果,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以”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因此,应该看作表原因的连词。提示 “以”作连词时,没有修饰和限制作用,只起关联作用,且因果配套使用,即有因必有果,可以加“所以”或“之所以”。如上面“(之所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用体验

11、第 3 页 共 5 页 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介词,因为连词,因为介词,因为连词,因为连词,因为介词,因为(2)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臣以供养无主(4)但以刘日薄西山(5)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6)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三)与“与”作“和、跟、同”时,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在某些试题中,此类“与”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注意辨别区分。另外,如何分清“与”是实词还是虚词,这也是个关键问题。1介词表“和、跟、同”vs 连词表“和、跟、同”“与”译为“和、跟、同”是连词还是介词,可以这样辨别:(1)当“与”作介词时,前后内

12、容不是并列关系,二者位置不能互换,若互换,基本意思发生改变,且在句中前面可以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如“ 当与秦相较”中的“与”作介词。(2)当“与”作连词时,前后内容为并列关系,二者能够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种成分,此时“与”前面不能增加状语成分,如“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与”作连词。2实词“与”vs 虚词“与”分不清“与”的词性是虚是实,这是关于“与”的第二个难点。判断“与”是实词还是虚词,关键要看“与”的前后是构成完整语句,还是构成并列短语。例如: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这里的“与”和后面的“嬴”构成动宾短语,因此“与”是实词,译为“亲附、亲近”。(2)蜩

13、与学鸠笑之。( 逍遥游)这里的“与”前后都是名词,因此“与”是连词,译为“和、同”。应用体验解释下列句子中“与”的意义和用法。(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见介词,和、跟、同介词,跟、同连词,和、同动词,给予、授予介词,和、同动词,赞许(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4)则与一生彘肩(5)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6)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7)吾与徐公孰美介词,和、跟第 4 页 共 5 页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连词,和、跟(四)焉表代词或兼词 vs 表语气助词如何区分“焉”表代词或兼词还是表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辨别,就有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代词或兼词。(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表陈述语气。(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如“此之位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中的“焉”为陈述语气。(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