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导学案(三单元_第1页
三年级导学案(三单元_第2页
三年级导学案(三单元_第3页
三年级导学案(三单元_第4页
三年级导学案(三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导 学 案 课题9.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课时安排共 2 课时,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评价方法教与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知识链接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教法与学法以读代讲,以背带动阅读和理解教具小黑板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1.过去我们学过

2、哪些寓言?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二、理解题意。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你的猜

3、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3、同桌互议。4、集体交流:(一)羊圈破了个窟窿。(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

4、两句。(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6)指名背。(指导方法)(二)街坊劝告,他不听。(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3)引导评议,齐读。(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6)指名读,评议。(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1)指名读第4节,评议。(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3)齐读第4节。(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

5、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8、讨论交流:(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8)“从此”是什么意

6、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五、体会寓意。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7、”。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4、认读生字(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叼作业与练习设计:1比一比再组词悔()屈隆梅()叨窟窿2背诵这则寓言。3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等教学过程)补充资料(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内容)目标检测题1、拼一拼,写一写。k long qun go pn can yng jun( ) ( ) ( ) (

8、 )dio zu hu hu y yn yun z( ) ( ) ( ) ( ) 3、比一比,组词语。遇 ( ) 悔 ( ) 狼 ( ) 寓 ( ) 梅 ( ) 猪 ( ) 盘( ) 叼 ( ) 硬 ( )盆( ) 叨 ( ) 便 ( )目标达成情况课堂小结“亡羊补牢”寓意:未为迟也”作业与练习与练习1比一比再组词悔()屈隆梅()叨窟窿2背诵这则寓言。3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板书设计想法已经丢后悔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结果又少再没丢教学反思导 学 案课题南辕北辙课时安排共 2 课时,第 2课时学习目标评价方法教与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与学难点理解两则寓

9、言的寓意教法与学法教具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一)齐读亡羊补牢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三、自读自悟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补充资料(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内容)目标检测题1、看偏旁组字。

10、忄 ( )( )( ) 犭( )( )( )穴 ( )( )( ) 纟( )( )( )2、在括号中填上动物名称。( )争( )斗 ( )吞( )咽 ( )假( )威( )飞蛋打 ( )鬼( )神 ( )目寸光目标达成情况课堂小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作业与练习与练习 他的马( ),赶车的本领( ),盘缠带得( ),走得( ),就( ) 楚国。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导 学 案课 题10 惊弓之鸟课时安排共 2 课时,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

11、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评价方法教与学重难点懂得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知识链接惊弓之鸟:被弓箭吓坏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异常恐惧。出自战国策。楚策论更羸:战国人,更,人的姓。魏国:战国时候的一个国家,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陕西东部和山西南部,离现在有两千多年了。教法与学法阅读为主,以读带记,读背结合。教具媒

12、体资源:课件惊弓之鸟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看课件惊弓之鸟中读一读部分。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做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朗读课文。2、播入课件惊弓之鸟中“课文朗读”部分。二、指导自学。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2.自由朗读。要求:(1)看清句子的

13、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三、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魏国”的魏读作wi。“更羸”人名,读作gngl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n。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3、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愈合:伤口长好。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

14、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四、思考、讨论。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课文先写更羸向魏

15、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等教学过程)补充资料(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内容)目标检测题一、 比一比,组词语。列( ) 借( ) 愉( )裂( ) 猎( ) 愈( )二、 拼一拼,写一写。l gng sh jin d yn ( ) ( ) ( )bi cn shng tng li ki( ) ( ) ( )三、写出这些词语。1、非常出乎意料。( )2、在某方面有才干的人。( )3、离开了群体,单身无依靠。( )4、比喻

16、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 目标达成情况课堂小结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作业与练习与练习理清叙述的顺序。板书设计18、惊弓之鸟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伤口裂开思考: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高处飞心里害怕 结果:不用箭只拉弓听到弦响掉下来教学反思 导 学 案课题 惊弓之鸟课时安排共 2 课时,第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

17、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评价方法教与学重点教与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教法与学法以读带记,读背结合教具以读带记,读背结合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一、揭示课题:(1)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

18、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4)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2、读了课文,

19、你还懂得了什么?(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直掉下

20、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

21、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3)检查自学情况。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板书: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 单失群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

22、”指伤口长好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伤口裂开往高处飞心里害怕 板书: 听到弦响 掉了下来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教师

23、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4、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

24、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会对更羸说什么?三、复述课文。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等教学过程)补充资料目标检测题1、写出近义词 奇怪-( ) 害怕-( ) 著名-( ) 仔细-( )吃惊( ) 本事( )

25、2判断语气A 惊讶 B 怀疑 C肯定 D 谦虚 E 询问 1、“是吗?”“你真有这样的本事?”( )2、“大王,我不用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3、“你是怎么知道的?”( )4、“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5、“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 3、连线 我们 在游泳池边 看花展男同学 在教室里 升国旗同学们 在国歌声中 踢足球小朋友们 在公园里 做准备活动国旗班战士 在运动场上 做功课目标达成情况课堂小结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作业与练习与练习1、背诵这则寓言。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

26、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板书设计 观察: 飞得慢 叫得惨伤口裂开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心里害怕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掉了下来教学反思导 学 案课题11画杨桃课时安排共 2 课时,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学生自学生字、词。评价方法教与学重点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知识链接杨桃在晋朝传入中国,因其悬挂枝头而成为“桃”,并且这种水果是过洋而来的,便成为“洋桃”,后笔误成为“杨桃”。教法与学法阅读为主,以读带记,读背结合。教具生字词卡片。媒体资源:课件画杨桃。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

27、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1、齐读课题。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投影出示思考题: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三、检查预习情况1、指读生字词。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

28、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四、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等教学过程)补充资料目标检测题1、选词填空严格 严肃 1、张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一向很( )。2、小强没有完成作业与练习,李老师( )地批评了他。 教育 教诲山村的孩子渴望受到良好的( )。虽然我离开母校多年了,可是老师们的( ),永远留在我的心中。3、开火车 接词语排 排水 水果 ( )( )( ) 悦( )( )( )( )( )树( )( )( )( )( )杨( )( )( )(

29、 )( )3、照样子,写词语。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 ( ) ( ) 目标达成情况课堂小结 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业与练习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板书设计“审”(shn)“晌”(shng):翘舌音。“肃”(s):平舌音。熟悉(x):知道得很清楚。哈(h):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教学反思 导 学 案 总第 30 课时课题11画杨桃课时安排共 2 课时,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

30、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3、熟读课文。评价方法教与学重点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教与学难点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教法与学法阅读为主,以读带记,读背结合。教具媒体资源:课件画杨桃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一、明确目标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提问:(1)这个

3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3)指导朗读。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提问: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

32、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1)出示讨论题: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提问:(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

33、子不一。)(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提问:(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三、总结全文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

34、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四作业与练习设计、等教学过程)补充资料(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内容)目标检测题1、选词填空严格 严肃 1、张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一向很( )。 2、小强没有完成作业与练习,李老师( )地批评了他。 教育 教诲1、 山村的孩子渴望受到良好的( )。2、 虽然我离开母校多年了,可是老师们的( ),永远留在我的心中。2、开火车 接词语排 排水 水果 ( )( )( ) 悦( )( )( )( )( )树( )( )( )( )( )杨( )( )( )( )( )3、照样子,写词语。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 ( ) ( ) ( )目标

35、达成情况课堂小结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作业与练习与练习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板书设计5、画杨桃父亲:是就老师:角度不同样子不一要不要是就我:一生受用教学反思导 学 案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时安排共1 课时,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自学生字词。(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

36、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评价方法教与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知识链接画“声” 据说著名作家老舍曾经给画家齐白石出了一道画题:蛙声十里出山泉。画蛙声,也许只要画出鼓起鸣囊的青蛙就行了,但要画“十里”,还要“出山泉”,就并不容易了。齐白石思来想去,终于完成了他以青山为背景,从山中流出淙淙泉水,水中欢快地游动着好几条蝌蚪。老舍看见了,十分赞赏。教法与学法阅读为主,以读带记,读背结合。教具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3 学生预习课文。4教学演示课

37、件想别人没想到的。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二、学习课文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1)先观看教学演示课件想别人没想到的中“读一读”部分,再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3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

38、(小黑板出示)召(zho)集 骆(lu)驼(tuo) 连绵(min) 起伏(f) 若(ru)隐若现 恰(qi)好(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5学生读课文,讨论。6学生汇报。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三、拓展延伸1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四、总结全文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

39、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补充资料(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内容)目标检测题一、 读一读,写一写。召集 骆驼 得意 称赞 群山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恍然大悟 二、照样子,写一写。密密麻麻 ( ) ( ) ( )整理整理 ( ) ( ) ( )三、拼一拼,组词语。 sh( ) jin( ) 数 禁 shu( ) jin( )四、不改变原意,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1、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 怎么能这样做? 目标达成情况课堂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作业与练习与练习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板书设计12想别人没想到的大徒弟用细笔画满二徒弟画许多头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动脑、创新)教学反思导 学 案课题(口语交际)课时安排共 4 课时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评价方法教与学重点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教与学难点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教法与学法教具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口语交际)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师:同学们,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