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追问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扇窗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追问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扇窗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追问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扇窗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追问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扇窗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石”当沉 “激”当烈 追问,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扇窗内容摘要课堂中的有效追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窗。笔者试从追问对象、追问技巧、追问时机、追问“注意点”等方面来探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追问。关键词有效追问 对象 技巧 时机 何为问?说文解字这样阐述:“问,讯也。从口门声。”笔者将“问”字形象地理解成教师用“口”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窗。追问,是架设课堂预设和生成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阶梯。可见,“追问”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只把精力放在主问题的“问”上,而忽略了对主问题后续问题的研究。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是否按照自己预先设定的答案回答,若学生的回答偏离

2、了“主道”,教师则会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思维生拉硬扯到“预定轨道”中,这自然就会中断原先可以进一步向纵向发展的交流,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扩展。笔者曾参加一次市级公开课,课堂上一位王姓教师“情感喷涌”地讲述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年老体弱,不顾生命危险,费劲千辛万苦帮助苏联红军战士掩埋遗骸的事例,可谓极尽渲染之能事。当她问及学生“为了体现老妇人的英勇无畏,西蒙诺夫是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时,一位学生在热热闹闹的课堂中突然蹦出一句:“为什么敌人的炮弹总是炸不到老妇人?”多么有意思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显然超出了教师原先设置的范围,于是,略带错愕神情的教师以“恍若未闻”、“置之不理”来对待。多么

3、遗憾的教学处理方式啊!试想,如若该教师能抓住这一“疑”而进行有效追问,那自然就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既可以横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纵向挖掘他们的思维能力了。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认为,追问对“有效改变语文教学的盲目随意状态,走出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低谷” 有深远影响。当然,追问必须问得有技巧、有实效。在这里,笔者想借用自然界中“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现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能够激起“千层浪”的“石”必然要沉,即课堂中的主问题设计要考虑其分量,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又要能起到一气呵成之效。其次,这“石”一投,必然要发挥其“投”的效果,而“追问”能起到推波助澜,自然就能使课堂达到“

4、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了。那对于追问我们具体如何操作?笔者总结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同时也回顾了自己有限的教学实践,给出如下认识:(一)明确追问对象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的确,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充满了许多无法预知的不确定性,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就是“不确定”的呢?很多教师都认为,课堂追问是教学机智的直观表现,是难预设的。笔者也觉得很有道理,但如若我们能够试着多追问,那我们不仅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降到最低,而且同时又可以最有效地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1、我们不妨多追

5、问自己。一节课的生成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所以我们在课前不妨多追问自己是否真的读懂文本,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对文本以及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因为只有“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课中,我们可以就学生的问题追问自己“这与教学目标、与主问题能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学生的问题能否生成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当然,这需要该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较高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水平。课后,我们仍应不忘追问,我们可以追问自己课堂上有哪些精彩又有哪些败笔,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教训。笔者相信,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可以从中汲取养料,获得启迪。2、我们可以多追问文本。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高标准高质

6、量的要求,而语文教学之根是文本解读,所以我们应该多追问文本。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笔者认为,无论教师亦或学生,他们对文本的解读都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正确的解读方是落实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但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笔者曾听过愚公移山的观摩课,一位学生说愚公真愚蠢,移山不如搬家,一位学生欣赏智叟的明智,开课教师只是一味地称赞学生很有见地。很显然,这是一种很合学生心意的教学评价,但不容置疑的是,学生疏忽了文本的核心:古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而其实忽略文本核心的又何止参与课堂的学生?这恐怕与该教师

7、对文本的深层解读不够有关。所以,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应该多追问文本,做足功课,与其鼓励学生误读文本,不如发挥自己积极的指导作用,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正确的、深层次的“对话”状态中去,得真知,述灼见。3、对学生追问要勤。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师是这个舞台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这就需要教师“钓着学生的胃口”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追问正起到这个作用。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也曾介绍:“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所以为了让学生能获得更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我们作

8、为知识的引领者,对学生的追问一定要勤。 4、我们还应在反思中追问。雅典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教学也情同此理。笔者认为“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我们在教学阶段完成后,不妨不断追问自己,比如“我是否有效使用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中我的哪些追问时有效的”等。我们也可以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方法来追问自己,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笔者认为,这是极其负责的事后之事的追问与反思,它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益求精,日臻完善。(二)掌握追问技巧教学是一种对话,追问可以使对话富有实效;追问是一种机智,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窗。但是,追

9、问并不等于滥问、乱问,它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追问技巧。1、课堂追问要把握好三个度:(1)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追问难度要适中。太容易,问等于白问;而偏难,问等于不问。所以追问一定要符合学生回答问题能力的实际,否则根本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当追问不成功时,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改变追问形式,降低问题的难度,千万不能“一条路走到黑”。(2)要注意对追问题设计的梯度,这样能吸引学生走进文本,积极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有所得。(3)追问的内容要适度。追问的内容并非多多益善,应该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切忌天马行空的乱问。否则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会因频繁而无效的追问导致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和浪费。而且课堂上我

10、们要避免用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追问不止,如 “是不是”、“对不对”等。 2、借助“原问”的内在联系来追问。笔者认为无论是要理解的内容还是要激发的思维,追问与“原问”两者间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比如笔者在教授藤野先生时,有学生提出第一段中的“清国留学生”为什么要打上引号,我就追问:“第二段中的中国留学生会馆里为什么要用中国留学生并且没加上引号?”大家思索了一会儿后马上就有所反应:前者是反语、讽刺,后者则包括了留学日本的学生,当中可能还有像鲁迅一样的有志之士。此次教学过程,笔者考虑到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将学生的问题作为追问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而追问与学生原先的问题也

11、可能存在着正比对比关系、相互递进关系等,只要我们能善于把握,就能让课堂的追问有效且有深度。 (三)抓住追问时机充满生命灵性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捕捉教学中即时产生的信息,如“意外”情境、“独到见解”等,我们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准确的追问时机犹如“趁热打铁”,有利于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扇窗,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妨多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追问。1、在思维缺需处追问 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可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结果,往往缺乏基本的独立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坚决不能放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比如在学生预习列夫托尔斯泰后,笔者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写了什么吗

12、?当问题生成后,笔者发现学生反应了了,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该篇文章本身就是初二教材中较有难度的一篇,再者笔者又是班主任,学生担心自己的回答不够贴切而影响自身的形象(这点只是笔者的设想)。这时,笔者就通过追问,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书上那么多段落,你将它们分别概括一下?”“差不多,那你再重新表述一遍?”引导学生说出或在借鉴的基础上说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他们在思维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2、在深度匮乏处追问学生由于自身年龄、阅历等的限制,思维总会遇到障碍和矛盾,所以往往不能对文本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常使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追问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如“你

13、觉得这个问题还有其他深层次的根源吗?”“它和我们原先学过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教师这样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会培养学生刨根究底的精神。3、在产生歧义处追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这就必然使得学生产生不同的观点、看法。此时,教师就要有一双明辨的眼睛,要善于发现学生产生不同意见的根源,并巧妙地引导他们在争论中求真知。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学生对于这篇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见,此时我们可以适时引导,比如让学生分列出自己的理由,要求言之成理并加以小结,那么学生就可以更加全面去认识作家作品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

14、思维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4、在认知错误处追问 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的确如此,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发生错误是非常正常而且是难以避免的。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旅途中,同样会发生很多错误。但是错误的尘埃里也同样能开出美丽的花,只要教师能进行暗示性地追问,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就会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端正认识,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并且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可谓一追问而有三得了。 5、在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处追问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教”意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他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确如此,语文教材只是语文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于

15、通过这个载体,去掌握它所承载的本质性的东西知识和技能,以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如何将语文学习从有限的课堂延伸至更广阔的时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尤其在知识拓展环节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延伸与辐射,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即时追问。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笔者在学生带有钦羡的神情品读于勒的三处外貌描写时追问:“对人物外貌进行描写时如何才能做到准、精、真呢?”在此基础上笔者专门就如何描写好人物的外貌做了专题讲述,并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点去描写科任教师的外貌,再作评讲。笔者以为,如此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更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我们明确追问对象、掌握追问技巧、抓住追问时机之

16、余,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注意点”:首先,设置问题必须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的切口一定要小,要便于学生抓住要点并思考,这样,问题设计的指向性才明确,才能让学生轻松把握文本。其次,把握好追问的最佳“入口”也非常重要。追问最忌面面俱到、天马行空或“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要寻求最佳的“入口”,一般来说,追问的最佳“入口”是在文本的标题处、文本的细微处、学生的浅疑处、学生的分歧处以及教学内容的延伸处。再者,教师追问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另外,我们的追问是要起到推波助澜之效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主问题”与“追问题”是一个整体,只有兼顾以上,我们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依笔者之见,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抓住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有效信息多追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